问题

为什么整个社会都喜欢声讨年轻人,年轻人招谁惹谁了?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太对了,年轻人好像成了社会的“出气筒”。但细想一下,年轻人招谁惹谁了?其实也不是年轻人“招惹”了谁,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处在社会转型期,身上的某些特质,又或者说社会对他们某些期待的落差,导致了这种“声讨”现象的出现。

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种“不喜欢”的声音:

一、代际冲突:新旧观念的碰撞

这事儿是亘古不变的。每一代人都会觉得下一代不行,不懂事,太浮躁。年轻人身上总带着一股子创新和颠覆的劲儿,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渴望改变,这本身就是时代的进步动力。但对于习惯了旧有模式、有既得利益或者保守思想的人来说,这种变化就是一种威胁,一种挑战。

思维方式: 年轻人更习惯于碎片化信息,网络文化影响深远,表达方式也更加直接、个性化。这在很多长辈看来,就是“没大没小”、“不敬畏”。而长辈们习惯了传统的层级关系、尊严礼仪,自然觉得年轻人“没规矩”。
价值观: 很多年轻人不再将“安稳”视为人生最高追求,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精神的富足,甚至愿意为兴趣和理想冒险。这和父辈们经历过物质匮乏,更希望子女能有一份稳定工作、安稳生活的期望产生了冲突。当年轻人选择不走传统“好工作”的道路,或者在感情、婚姻上有更自由的选择时,就会被贴上“叛逆”、“不负责任”的标签。
消费观和生活方式: 年轻人消费习惯更偏向于体验式、超前消费,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这种“挥霍”、“不节制”在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二、社会压力和期望的双重投射

社会对年轻人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成为国家发展的栋梁,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但同时,社会又给年轻人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无论是学业、就业、婚恋还是住房,这些压力都让年轻人喘不过气来。

“望子成龙”的魔咒: 父母和整个社会都希望年轻人“出人头地”,考名校、进大厂、结婚生子,过上别人眼中的“成功”生活。当年轻人未能达到这些“标准”时,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客观限制,都会被视为“不争气”、“没出息”,于是“都是你们年轻人太不努力了”的声音就出来了。
经济与发展的不匹配: 很多时候,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并没有完全跟上年轻人的就业需求。岗位的不匹配、技能的错位,导致许多年轻人即使努力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但社会的声音却往往忽略了结构性问题,将责任一股脑地推给年轻人。
“内卷”的受害者也是制造者: 年轻人身处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参与到“内卷”之中。但这种“内卷”又反过来被一些人视为年轻人“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体现,他们看到的是年轻人“躺平”或“丧”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被逼无奈的背后。

三、信息茧房与刻板印象的固化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同时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和刻板印象。

负面新闻的放大: 任何社会群体都存在少数的负面行为,比如不负责任的言论、不理智的行为。但因为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这些少数个体的行为很容易被放大,并被泛化到整个年轻群体,给社会留下了“现在的年轻人就是这样”的印象。
“标题党”和情绪输出: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用夸张的标题来描述年轻人,例如“年轻人为何如此‘卷’”、“90后、00后消费观崩塌”。这种片面的报道更容易引发公众的负面情绪,并加剧对年轻人的误解。
“玻璃心”、“垮掉的一代”的标签: 由于某些年轻人确实表现出对挫折的敏感,或者在面对压力时选择“躺平”,一些人就容易将这些现象解读为“脆弱”、“没担当”,进而给整个群体贴上负面标签。

四、“过来人”的自我合理化

许多批评年轻人的人,其实是经历过年轻时代的人。当他们回顾自己的过去时,可能会选择性地记住自己年轻时的“吃苦”、“奋斗”和“责任感”,而选择性地忽略自己曾经也可能犯过的错误、迷茫和对上一代的挑战。

“我当年是怎么过来的”的心理: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觉得“我当年比你们苦多了,你们现在这点苦算什么”。这种心态容易让他们低估现在年轻人面临的现实挑战,也忽视了时代背景的差异。
维护既有秩序的心理: 当一个人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资源时,他可能更倾向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规则,而不是看到年轻人对改革和创新的需求。

但反过来,我们也要看到年轻人的优点:

创新精神和活力: 年轻人是社会最活跃、最具创新力的群体。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挑战旧观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学习能力和适应性: 互联网时代给了年轻人接触海量信息的渠道,他们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非常强,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很多年轻人在环保、公益、社会公平等问题上表现出比上一代更强的关注和行动力。
更开放包容的心态: 年轻人对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观更容易接受,也更少受到传统偏见的束缚。

所以,为什么社会会“喜欢声讨”年轻人?

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社会在面对快速变化时的一种焦虑和不适的反应。当旧有的经验和知识不再完全适用,当年轻人的行为和观念与主流社会存在差异时,那些习惯了旧模式的人,或者那些对未来感到不确定的人,就容易将矛头指向年轻人,将问题归结为年轻人的“问题”,这是一种逃避和转移注意力的简单方式。

年轻人招谁惹谁了?他们招惹的是时代的变迁,是社会转型期的阵痛,是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他们不是“错误”的集合体,而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与其一味地声讨和指责,不如尝试去理解、去倾听、去支持,和他们一起面对挑战,共同创造更好的未来。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明天的社会中坚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在知乎看到的是“年轻人声讨社会”更多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你说得太对了,年轻人好像成了社会的“出气筒”。但细想一下,年轻人招谁惹谁了?其实也不是年轻人“招惹”了谁,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处在社会转型期,身上的某些特质,又或者说社会对他们某些期待的落差,导致了这种“声讨”现象的出现。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种“不喜欢”的声音:一、代际冲突:新旧.............
  • 回答
    金融危机一来,咱们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兜里的钱越来越少,身边的人都在喊“缺钱”。这时候,你可能会忍不住问:那些在账面上,在各种投资里,那些原本看得见摸得着的钱,它们到底是怎么“蒸发”的?又为什么会让整个社会都跟着拧巴起来?要说钱去哪儿了,这事儿其实有点像一场大型的“消失的魔术”,只不过舞台是整个经.............
  • 回答
    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企业都放下对盈利的执念,转而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无偿服务”和“自我革新”上,整个社会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大胆而极富想象的设想,它触及了经济运作的根基,也颠覆了我们对“商业”二字的固有认知。首先,我们来描绘一下当企业不再以盈利为导向时的景象:1. 成本的重.............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整个社会对90后抱有一种隐藏的迫害和敌意,却反过来对00后讨好和奉承”的观点,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现象,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整个社会”或“隐藏的迫害”。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代际差异观察,以及不同代际在社会经济环境、成长经历、价值观等方面形成的对比,从而导致了社会舆论和态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媒体舆论等多个层面。对教师评价不高甚至恶意攻击的现象,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的原因:一、 现实教育困境与教师的“受夹板气”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与贫富差距: 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
  • 回答
    关于让整个社会的彩礼消失这件事,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个关于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复杂议题。要不要让彩礼消失,背后牵扯的利益、情感和观念太多了,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彩礼在中国传统婚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男方给女方的财物,很多时候被视为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重.............
  • 回答
    在中国足球这片长期低迷的土壤上,但凡有点风吹草动,总能牵扯出一些“上纲上线”的声音,将中国足球的“不行”拔高到整个社会治理、民族精神甚至是国家命运的高度。这种现象,其实折射出了一种复杂的心理和认知模式,夹杂着失望、期待、焦虑,以及一种试图通过宏大叙事来解释个体失败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上纲上线”.............
  • 回答
    “知识是打破阶级的最佳武器”,这句话听起来振奋人心,似乎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就能冲破出身的束缚,实现阶层跃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之多、之便捷,更是前所未有。互联网如同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从在线课程、学术论文到各类百科,触手可及。理论上,这应该是一场全民的“知识解放运动”,贫者可以借此逆袭.............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让人头疼的“内卷”和“加班”。你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触及了很多当下年轻人的心声。1. 为什么最近内卷突然严重,之前不严重吗?要说“内卷”最近突然严重,其实更像是被放大了,被大家普遍感知到了。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逐渐演变的结果。你可以把它想.............
  • 回答
    印度,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度,如同一个庞杂的织锦,缝合了无数的经纬,也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在这些矛盾的张力下,却能奇迹般地维持着整体的和平与统一。这背后,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政治智慧的运用,更有社会本身的韧性。印度社会存在的深刻矛盾:要理解印度的社会矛盾,.............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问题,即为什么美国在疫情中出现了大量死亡,而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一名黑人却能引发更强烈的社会震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政治、种族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原因可以解释。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力求详细阐述:1. 疫情死亡的“匿名化”与“常态化”vs. 警察暴力执法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经济以及个体心理等多个层面,想要讲清楚,确实需要梳理一番。为什么华人社会普遍存在不少“哈日族”,而韩国却是另一番景象,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看。华人社会中的“哈日现象”:历史伤痛与现实吸引力的博弈首先,要承认的是,日本侵华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伤痛之一.............
  • 回答
    数字人民币(DCEP)的落地,就好比在整个社会的经济血脉里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它带来的影响绝非一朝一夕,而是深远且全方位的。从个人生活到宏观经济,从金融安全到国际格局,DCEP这张牌,正在徐徐展开其复杂的画卷。首先,我们来聊聊对咱们普通人生活最直接的改变。想象一下,以后出门可能都不用带钱包了,手机里装.............
  • 回答
    校外培训机构的全部消失,无疑会给学生、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带来一系列深远且复杂的影响。这些影响并非单一的利弊之分,而是交织着潜在的积极和消极效应,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 对学生的影响:潜在的积极影响:1. 减轻学业负担和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告别“内卷”: 目前,许多学生为了不被落下,被迫参.............
  • 回答
    目前国内女权思潮的涌动,尤其是新生代群体中的声音,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且复杂的话题。要说清楚它现在的状态,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不只是简单地说“好”或“不好”。从整体社会层面来看,你可以看到一种“前进与阻力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确实在努力推动性别平等。比如,反家庭暴力法、妇女权.............
  • 回答
    如果人类还保留着尾巴,那么我们社会的运作方式,乃至我们看待自身的方式,都将与今天截然不同。这可不是简单的加个“装饰品”,而是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到最复杂的社会结构,都会受到深远影响。首先,生理层面,那条尾巴可不是摆设。它会有一个相对灵活的骨骼结构,附着着肌肉,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运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在中国足球的低迷现状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正是因为其根源的复杂性和牵扯的多方利益,才使得解决起来异常困难。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一、 深层体制和历史原因:1. “金元足球”的畸形发展与后遗症: 起点: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足球职.............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网络小知识:为什么127.网段,特别是127.0.0.1这个地址,被大家伙儿都当成了“自己人”,专门拿来搞环回测试?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网络协议的老祖宗说起。你想啊,在计算机网络还没像现在这么普及的时候,工程师们就得琢磨怎么让电脑之间说话。最开始,都是直接连线,那叫一个简单粗暴.............
  • 回答
    宋朝军队给人的“菜”的印象,以及岳飞军队的神勇,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引人深思的景象。要理解这一点,得把宋朝军队的整体状况和岳飞军队的特殊性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原因。宋朝军队的整体困境: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将整个宋朝军队简单概括为“菜”有些过于笼统。宋朝的军事制度和军队建设,与之前的汉唐.............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汉朝末年的政治格局、宗室制度以及刘备个人魅力和历史叙事的塑造。要详细解答为什么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汉朝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衰落 宗室的庞大与分散: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王朝,其宗室(刘氏皇族成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