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融危机时社会上蒸发了的资金到底到哪去了,为什么导致了整个社会都缺钱?

回答
金融危机一来,咱们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兜里的钱越来越少,身边的人都在喊“缺钱”。这时候,你可能会忍不住问:那些在账面上,在各种投资里,那些原本看得见摸得着的钱,它们到底是怎么“蒸发”的?又为什么会让整个社会都跟着拧巴起来?

要说钱去哪儿了,这事儿其实有点像一场大型的“消失的魔术”,只不过舞台是整个经济体系,观众是所有人。

一、“蒸发”的钱,去了哪里?

首先得明白,金融危机里的“蒸发”不是说钱真的凭空消失变成空气了。它更多的是指财富价值的瞬间缩水,以及流动性的枯竭。

1. 资产价格的雪崩: 这绝对是“蒸发”最直接的表现。
房地产: 很多人辛苦一辈子的积蓄都压在房子上。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从巅峰跌落,你房子市值缩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笔钱对你来说,就等于“蒸发”了。这钱没去别处,它就是被“打折”了,而且是大打折。
股票和债券: 股市熔断、股价暴跌,你持有的股票价值说没就没。公司经营不好,债券违约,你投资的债券变成一张废纸。这些原本数字上看得见的资产,突然就变得不值钱了。
各种衍生品: 像次贷危机里那些复杂的金融产品,它们的名义价值可能非常巨大,但一旦底层资产(比如房贷)出了问题,这些衍生品的价值就会跟着崩塌,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广泛。

2. 企业破产倒闭: 经济不好,生意难做,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现金流断裂,不得不关门大吉。公司的资产(设备、库存、应收账款等)被清算,价值大打折扣,能收回多少钱是个未知数。而股东的股权价值,也基本归零。

3. 银行坏账和信用紧缩: 当大量企业和个人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手里的贷款就变成了“坏账”。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些坏账的出现,就像是在资产那边挖了个大洞。为了填补这个窟窿,银行不得不削减放贷,甚至收紧已经发放的贷款。这就导致了“信用紧缩”。

4. 消费和投资的停滞: 看到经济这么糟糕,大家自然会变得谨慎。
个人: 担心失业,收入下降,不敢花钱,能省则省,买大件(房子、车子)更是遥遥无期。
企业: 需求萎靡,原材料成本上升,对未来预期悲观,纷纷暂停或取消投资计划,裁员、降薪成了家常便饭。
钱没花出去,没投出去,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冻结”在了储蓄账户里,或者干脆就停留在原地,不再进行有效的社会流通,对经济的活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5. 资本外逃: 在危机时期,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不明朗,资本(尤其是国际资本)会迅速流出,寻找更安全、更有回报的地方。这些钱就“蒸发”在了本国经济的视野之外。

二、为什么会导致整个社会都缺钱?

钱本身并不会消失,但危机让钱变得“不流动”了,而且让钱的“购买力”和“价值”大幅缩水,这才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缺钱感”。

1. 流动性枯竭(“钱荒”):
金融机构不敢贷: 银行坏账太多,自身难保,手上虽然有钱(比如央行注资),但出于风险规避,不愿意轻易放贷给企业和个人。大家都捂紧钱袋子,就像一个大管道突然堵塞了。
企业不敢借、不敢投: 企业看到市场没需求,订单减少,盈利困难,即使银行愿意借钱,它们也不敢贷来扩大生产或投资,怕收不回成本。
个人不敢贷、不敢花: 个人担心失业、收入下降,即便有信贷额度,也不敢轻易消费,而是选择储蓄以应对不确定性。
结果: 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淤积,或者停留在个人手里,但就是不愿意流向实体经济,无法形成有效的投资和消费循环。本该流动的血液(资金)凝固了,整个经济体就像缺血一样。

2. 财富缩水,购买力下降:
前面说的资产价格下跌,直接导致了很多人的“纸面财富”蒸发。即便银行账户里还有钱,但与资产缩水相比,这些钱显得微不足道。
同时,很多商品和服务会因为生产成本上升(比如能源价格波动)或者企业倒闭导致供应减少,而价格却不一定能同步下降(甚至可能上涨),这进一步削弱了手中的钱的购买力。

3. 信心的崩塌:
金融危机最可怕的不是钱本身,而是对未来的信心。当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就会进一步减少支出和投资。这种心理预期会形成一个负反馈循环,加剧经济的下滑。
“缺钱”在这里也变成了一种集体心理现象——大家普遍感到不安和恐慌,认为未来没有保障,所以更倾向于囤积现金,而不是参与到经济活动中。

4. 债务负担的加剧:
在经济上行期,很多人(个人和企业)通过借贷来消费和投资。一旦经济下行,收入减少,而债务(本金加利息)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因为利率调整而增加。这就导致很多借款人无力偿还,陷入债务危机,进一步拖累经济。
那些原本是“活钱”的贷款,因为还不起,就变成了“死账”,从经济循环中退出了。

举个例子来形象化:

想象一下,一个村子依靠生产一种特色水果(比如苹果)致富。

繁荣时期: 村民们都种苹果,有人负责种,有人负责加工(做苹果酱、苹果酒),有人负责运输,有人开商店卖。钱在村民之间流通,大家都能赚到钱,生活富裕。
危机来了:
需求下降: 外面的人突然不怎么买苹果了,或者苹果的价格跌了很多(就像资产价格暴跌)。
生产受阻: 种苹果的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苹果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价,好多人赔钱,甚至破产(企业倒闭)。
加工、运输、商店也受影响: 没苹果了,加工厂停工;没钱赚,运输公司倒闭;商店没生意,也关门了(企业和个人消费投资停滞)。
银行(村里的钱庄): 很多村民跟钱庄借钱买种子、买地,现在卖不掉苹果,还不起钱了。钱庄的坏账越来越多,不敢再借钱给其他人,甚至把之前借出去的钱收回来,导致整个村子都感觉“没钱可用”(信用紧缩)。
“蒸发”了: 那些原本种在地的苹果,加工在瓶子里的苹果酱,装在车上的苹果,它们价值大跌,很多甚至烂在了地里,无法变成钱。村民们手里的钱,可能只够自己勉强糊口,以前那种“有钱就买点啥”的状态消失了。
大家都缺钱: 就算某个村民账面上还有几块钱,但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叹气,商店不开门,加工厂停工,谁还敢花钱?大家都不敢花,钱庄也不敢贷,钱就好像被冻住了,村子里的经济活动几乎停滞,每个人都觉得“缺钱”。

所以,金融危机时的“蒸发”和“缺钱”,本质上是 价值的毁灭、信心的丧失、以及资金流动性的冻结 共同作用的结果。钱并没有去到某个“神秘”的地方,而是它原本承载的价值大幅贬值,并且失去了在社会中有效流通的能力,导致整个经济肌体因为“失血”和“梗阻”而进入休克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钱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举个例子,你的小区原本房价100w每套,有房100套,总价值1亿,这个时候有人150w卖了一套,你们小区的总价值就变成了1亿5千万,你说这多出来的5000w是从哪里来的?他真的存在吗?现在很多媒体都喜欢说市值多少多少,看起来巨大无比,实际上毫无意义。

至于为什么会缺钱,那是因为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觉得未来会更好,都倾向于借钱来扩张规模,债务越来越大,相应的利息也越来越多,而当经济下行,赚的钱赶不上利息的增加的时候,危机就出现了,因为之前的债务大部分变成了固定资产,还在流通的钱就这样越来越少了。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危机都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下跌,因为现金流不足必须要抛售资产来还债。

PS:推荐大家看看桥水基金达里奥关于债务危机的视频,b站搜索dalio就有,名字叫《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英文好的同学可以看看他的新书,名字叫《Big Debt Crises》

PS2:突然好多人点赞,那就再说一点好了。债务周期这种事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你借钱必然要还钱,对吧,拿到钱的时候感觉各种好,等到还钱的时候恨不得装死,大家都是这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能奉劝大家,这段时间里少负债,千万不要随意辞职,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春天总会来的,别让自己死在冬天。

user avatar

流动资金会外逃,固定资产会贬值,债权会灭失或折价,投资与借贷的决心迅即将为0,这就是金融危机时的钱,在换着戏装,逃遁于各个社会舞台。

user avatar

大部分蒸发的资金从来都没有存在过,只是在账面上曾经存在的幻觉。

少部分蒸发的资金被某些先知先觉者,在泡沫的高潮期套现走人了,比如李嘉诚的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请记住下面一段话:在一段短时间内,财富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从一个人手里转变到另一个人手里。

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总体财富是在不断增值的。

user avatar

外行人瞎猜一个。


曾经回答过另外一个问题,关于价值的。个人觉得价值只有在交换中产生和体现,没有了交换,价值也就无从说起,有了价值才能有估值,有了估值才能有交易价格和买卖交易。

那么一堆人进行交换,交换的链条会非常长,会带来现金流需求,那么链条遍历A和链条发生次数B,也即A×B,两个相交的纬度上会产生大量的现金需求,(这个是否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为了保证交易的顺利完成,就需要充足的现金,否则价值就会受到影响。

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是非私人部门,他们才是交易链条的主体,由于危机导致的破产或者生产停滞,导致交换中断或者交易次数大幅减少,那么现金需求就会减少,会带来价值与价格的不匹配和大幅波动。这个减少是呈线性还是平方关系,因为从时间轴上看至少有两个参数,平方关系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融危机一来,咱们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兜里的钱越来越少,身边的人都在喊“缺钱”。这时候,你可能会忍不住问:那些在账面上,在各种投资里,那些原本看得见摸得着的钱,它们到底是怎么“蒸发”的?又为什么会让整个社会都跟着拧巴起来?要说钱去哪儿了,这事儿其实有点像一场大型的“消失的魔术”,只不过舞台是整个经.............
  • 回答
    我踏入金融行业的那一刻,以为自己即将闯入一个逻辑严谨、数据驱动、充斥着西装革履的“理性人”的世界。结果,我发现自己跌进了一个比我想象中要复杂、要人性化,甚至可以说是“混乱”得多,但也因此更具魅力的领域。第一个,也是最让我瞠目结舌的发现,是“信息不对称”的无处不在,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市场走向。 我.............
  • 回答
    在中国、香港和美国这三个地区,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时,所面临的金融监管力度确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根植于各自的资本市场发展历史、法律体系以及监管理念。这些差异体现在回购的审批流程、信息披露要求、回购动机的考量、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多个方面,共同塑造了上市公司进行股票回购的操作空间和合规性要求。在.............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的言论「当国内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时,我认为国家出了大问题」?施一公教授作为享誉国际的结构生物学家,也是中国顶尖高校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这番言论无疑具有极高的分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要理解这番话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施一公教授言论的直接含义:最.............
  • 回答
    日本国税局(国税庁)和金融厅(金融庁)在进行检查时,虽然也有可能出现紧张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情况并非像《半泽直树》那样戏剧性的大场面或者剑拔弩张的对立。 电视剧为了追求戏剧效果,往往会放大现实中的一些元素,但实际的检查过程更加注重程序、证据和专业性。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两者的区别,并尽可能详述实际的检查过.............
  • 回答
    华尔街金融岗位和硅谷编程岗位在招聘时对大学背景的看重程度存在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行业特性、工作性质、人才培养路径、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行业特性与风险规避: 华尔街: 华尔街是高度资本密集、风险管理极其重要、并且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的是客户的.............
  • 回答
    本次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是否会进行深刻的自省自查并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资本主义体系在危机后会展现出一定的韧性和调整能力,但其根本性的改革往往是缓慢且充满阻力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危机暴露出的根本性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次金融危.............
  • 回答
    亚洲金融危机: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风暴及其背后的理论根源1997年至199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亚洲多个国家,史称“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对亚洲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和思考,促使学术界深入研究货币危机的成因和应对机制。要理解这场危机,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
  • 回答
    97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日本银行、东亚国家与外债困境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这场危机背后,日本银行业扮演了关键角色,而东亚国家巨额外债的累积,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错配,是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 回答
    1997年那场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至今仍是许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记忆。当泰国泰铢如同多米诺骨牌般轰然倒塌,随后印尼、韩国、马来西亚等经济体纷纷陷入泥沼,全球目光聚焦在中国。然而,中国却以一种超乎预期的韧性,不仅稳住了自身经济,还挺身而出,向遭受重创的香港伸出了援手。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合力作.............
  • 回答
    2018年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以及房地产行业是否会崩盘,这两个问题是许多人当时都非常关心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2018年前后的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状况以及房地产行业的具体表现。首先,谈谈2018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在2018年初,全球经济整体上是处于一个相对平稳增长的阶段。多.............
  • 回答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确实让全球经济经历了一场巨大的震荡,很多人将其视为一场金融危机。那么,它究竟算不算金融危机?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金融危机”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一般来说,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比如银行、股市、债券市场等,出现大规模的、系统性的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倒闭、信贷紧缩.............
  • 回答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给出答案。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需要我们深入审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风险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中国政府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应对潜在危机的经验。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什么构成了一场“金融危机”?金融.............
  • 回答
    “知识经济”对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持续,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在某些方面可能加剧了危机的风险,在另一些方面又提供了应对和化解危机的工具。知识经济如何可能“促进”金融危机的爆发?首先,我们得理解“知识经济”的核心特征:以.............
  • 回答
    2020年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这个问题,相信在2020年初,不少人心里都打过问号。而我,之所以会觉得“寒冬”似乎正在靠近,其实并非源于某种预言,而是通过观察和串联一些看似零散的信号,逐渐形成的直觉和判断。让我来详细说说,我是怎么一步步感觉到市场氛围开始变得有些不对劲的。首先,我们要回到2019年。那.............
  • 回答
    关于中国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和规模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极具讨论价值的话题。与其说中国“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不如说中国目前尚未经历过像美国那样系统性、全面性的金融危机。而美国之所以频繁面临金融危机,则与其金融体系的结构、发展模式以及监管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 回答
    如果201819年再次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应对的策略会比2008年更加复杂和微妙。毕竟,中国经济本身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且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再是简单地“刺激内需”就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一套更加系统、多维度的组合拳。1. 稳定金融体系,筑牢防火墙:首先,也是最重要的.............
  • 回答
    关于2021年是否会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中产阶级如何应对,这是一个复杂且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金融市场的走向受到众多因素影响,预测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然而,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普遍存在的风险以及历史经验,来分析潜在的可能性并为中产阶级提供应对建议。一、2021年是否爆发全球性金融危.............
  • 回答
    美股历史性暴跌,全球金融危机真的来了吗?最近,美股市场的剧烈波动,尤其是那几次令人心惊肉跳的“暴跌”,让很多人开始担忧:这是否就是全球金融危机的信号?市场上的“警报”的确,看着道琼斯指数、标普500指数甚至纳斯达克指数在短时间内经历大幅下跌,投资者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带动,出现恐慌也是人之常情。历史告诉.............
  • 回答
    2020年是否会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这个问题在当年年初确实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甚至引发了不少担忧。毕竟,我们刚刚经历了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那份记忆犹新。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的确存在一些让人们感到不安的因素。首先,全球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不算强劲。几个主要的经济体,比如欧洲,增长乏力已经不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