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融危机时社会上蒸发了的资金到底到哪去了,为什么导致了整个社会都缺钱?

回答
金融危机一来,咱们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兜里的钱越来越少,身边的人都在喊“缺钱”。这时候,你可能会忍不住问:那些在账面上,在各种投资里,那些原本看得见摸得着的钱,它们到底是怎么“蒸发”的?又为什么会让整个社会都跟着拧巴起来?

要说钱去哪儿了,这事儿其实有点像一场大型的“消失的魔术”,只不过舞台是整个经济体系,观众是所有人。

一、“蒸发”的钱,去了哪里?

首先得明白,金融危机里的“蒸发”不是说钱真的凭空消失变成空气了。它更多的是指财富价值的瞬间缩水,以及流动性的枯竭。

1. 资产价格的雪崩: 这绝对是“蒸发”最直接的表现。
房地产: 很多人辛苦一辈子的积蓄都压在房子上。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从巅峰跌落,你房子市值缩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这笔钱对你来说,就等于“蒸发”了。这钱没去别处,它就是被“打折”了,而且是大打折。
股票和债券: 股市熔断、股价暴跌,你持有的股票价值说没就没。公司经营不好,债券违约,你投资的债券变成一张废纸。这些原本数字上看得见的资产,突然就变得不值钱了。
各种衍生品: 像次贷危机里那些复杂的金融产品,它们的名义价值可能非常巨大,但一旦底层资产(比如房贷)出了问题,这些衍生品的价值就会跟着崩塌,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广泛。

2. 企业破产倒闭: 经济不好,生意难做,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现金流断裂,不得不关门大吉。公司的资产(设备、库存、应收账款等)被清算,价值大打折扣,能收回多少钱是个未知数。而股东的股权价值,也基本归零。

3. 银行坏账和信用紧缩: 当大量企业和个人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手里的贷款就变成了“坏账”。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些坏账的出现,就像是在资产那边挖了个大洞。为了填补这个窟窿,银行不得不削减放贷,甚至收紧已经发放的贷款。这就导致了“信用紧缩”。

4. 消费和投资的停滞: 看到经济这么糟糕,大家自然会变得谨慎。
个人: 担心失业,收入下降,不敢花钱,能省则省,买大件(房子、车子)更是遥遥无期。
企业: 需求萎靡,原材料成本上升,对未来预期悲观,纷纷暂停或取消投资计划,裁员、降薪成了家常便饭。
钱没花出去,没投出去,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冻结”在了储蓄账户里,或者干脆就停留在原地,不再进行有效的社会流通,对经济的活力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5. 资本外逃: 在危机时期,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前景不明朗,资本(尤其是国际资本)会迅速流出,寻找更安全、更有回报的地方。这些钱就“蒸发”在了本国经济的视野之外。

二、为什么会导致整个社会都缺钱?

钱本身并不会消失,但危机让钱变得“不流动”了,而且让钱的“购买力”和“价值”大幅缩水,这才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缺钱感”。

1. 流动性枯竭(“钱荒”):
金融机构不敢贷: 银行坏账太多,自身难保,手上虽然有钱(比如央行注资),但出于风险规避,不愿意轻易放贷给企业和个人。大家都捂紧钱袋子,就像一个大管道突然堵塞了。
企业不敢借、不敢投: 企业看到市场没需求,订单减少,盈利困难,即使银行愿意借钱,它们也不敢贷来扩大生产或投资,怕收不回成本。
个人不敢贷、不敢花: 个人担心失业、收入下降,即便有信贷额度,也不敢轻易消费,而是选择储蓄以应对不确定性。
结果: 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淤积,或者停留在个人手里,但就是不愿意流向实体经济,无法形成有效的投资和消费循环。本该流动的血液(资金)凝固了,整个经济体就像缺血一样。

2. 财富缩水,购买力下降:
前面说的资产价格下跌,直接导致了很多人的“纸面财富”蒸发。即便银行账户里还有钱,但与资产缩水相比,这些钱显得微不足道。
同时,很多商品和服务会因为生产成本上升(比如能源价格波动)或者企业倒闭导致供应减少,而价格却不一定能同步下降(甚至可能上涨),这进一步削弱了手中的钱的购买力。

3. 信心的崩塌:
金融危机最可怕的不是钱本身,而是对未来的信心。当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就会进一步减少支出和投资。这种心理预期会形成一个负反馈循环,加剧经济的下滑。
“缺钱”在这里也变成了一种集体心理现象——大家普遍感到不安和恐慌,认为未来没有保障,所以更倾向于囤积现金,而不是参与到经济活动中。

4. 债务负担的加剧:
在经济上行期,很多人(个人和企业)通过借贷来消费和投资。一旦经济下行,收入减少,而债务(本金加利息)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因为利率调整而增加。这就导致很多借款人无力偿还,陷入债务危机,进一步拖累经济。
那些原本是“活钱”的贷款,因为还不起,就变成了“死账”,从经济循环中退出了。

举个例子来形象化:

想象一下,一个村子依靠生产一种特色水果(比如苹果)致富。

繁荣时期: 村民们都种苹果,有人负责种,有人负责加工(做苹果酱、苹果酒),有人负责运输,有人开商店卖。钱在村民之间流通,大家都能赚到钱,生活富裕。
危机来了:
需求下降: 外面的人突然不怎么买苹果了,或者苹果的价格跌了很多(就像资产价格暴跌)。
生产受阻: 种苹果的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苹果卖不出去,或者卖不上价,好多人赔钱,甚至破产(企业倒闭)。
加工、运输、商店也受影响: 没苹果了,加工厂停工;没钱赚,运输公司倒闭;商店没生意,也关门了(企业和个人消费投资停滞)。
银行(村里的钱庄): 很多村民跟钱庄借钱买种子、买地,现在卖不掉苹果,还不起钱了。钱庄的坏账越来越多,不敢再借钱给其他人,甚至把之前借出去的钱收回来,导致整个村子都感觉“没钱可用”(信用紧缩)。
“蒸发”了: 那些原本种在地的苹果,加工在瓶子里的苹果酱,装在车上的苹果,它们价值大跌,很多甚至烂在了地里,无法变成钱。村民们手里的钱,可能只够自己勉强糊口,以前那种“有钱就买点啥”的状态消失了。
大家都缺钱: 就算某个村民账面上还有几块钱,但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叹气,商店不开门,加工厂停工,谁还敢花钱?大家都不敢花,钱庄也不敢贷,钱就好像被冻住了,村子里的经济活动几乎停滞,每个人都觉得“缺钱”。

所以,金融危机时的“蒸发”和“缺钱”,本质上是 价值的毁灭、信心的丧失、以及资金流动性的冻结 共同作用的结果。钱并没有去到某个“神秘”的地方,而是它原本承载的价值大幅贬值,并且失去了在社会中有效流通的能力,导致整个经济肌体因为“失血”和“梗阻”而进入休克状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钱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举个例子,你的小区原本房价100w每套,有房100套,总价值1亿,这个时候有人150w卖了一套,你们小区的总价值就变成了1亿5千万,你说这多出来的5000w是从哪里来的?他真的存在吗?现在很多媒体都喜欢说市值多少多少,看起来巨大无比,实际上毫无意义。

至于为什么会缺钱,那是因为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觉得未来会更好,都倾向于借钱来扩张规模,债务越来越大,相应的利息也越来越多,而当经济下行,赚的钱赶不上利息的增加的时候,危机就出现了,因为之前的债务大部分变成了固定资产,还在流通的钱就这样越来越少了。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危机都伴随着资产价格的下跌,因为现金流不足必须要抛售资产来还债。

PS:推荐大家看看桥水基金达里奥关于债务危机的视频,b站搜索dalio就有,名字叫《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英文好的同学可以看看他的新书,名字叫《Big Debt Crises》

PS2:突然好多人点赞,那就再说一点好了。债务周期这种事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你借钱必然要还钱,对吧,拿到钱的时候感觉各种好,等到还钱的时候恨不得装死,大家都是这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能奉劝大家,这段时间里少负债,千万不要随意辞职,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春天总会来的,别让自己死在冬天。

user avatar

流动资金会外逃,固定资产会贬值,债权会灭失或折价,投资与借贷的决心迅即将为0,这就是金融危机时的钱,在换着戏装,逃遁于各个社会舞台。

user avatar

大部分蒸发的资金从来都没有存在过,只是在账面上曾经存在的幻觉。

少部分蒸发的资金被某些先知先觉者,在泡沫的高潮期套现走人了,比如李嘉诚的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请记住下面一段话:在一段短时间内,财富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从一个人手里转变到另一个人手里。

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总体财富是在不断增值的。

user avatar

外行人瞎猜一个。


曾经回答过另外一个问题,关于价值的。个人觉得价值只有在交换中产生和体现,没有了交换,价值也就无从说起,有了价值才能有估值,有了估值才能有交易价格和买卖交易。

那么一堆人进行交换,交换的链条会非常长,会带来现金流需求,那么链条遍历A和链条发生次数B,也即A×B,两个相交的纬度上会产生大量的现金需求,(这个是否就是所谓的乘数效应?)为了保证交易的顺利完成,就需要充足的现金,否则价值就会受到影响。

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是非私人部门,他们才是交易链条的主体,由于危机导致的破产或者生产停滞,导致交换中断或者交易次数大幅减少,那么现金需求就会减少,会带来价值与价格的不匹配和大幅波动。这个减少是呈线性还是平方关系,因为从时间轴上看至少有两个参数,平方关系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