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充足不充足没关系的,是技术上实现不了。
用一个A类地址做loopback确实浪费,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
loopback地址定义在RFC 1122,时间是1989年:
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定义在RFC 1860,时间是1995年:
在有loopback的时候,当时的网络还不能改变掩码长度,不管是路由器还是设备,改变了掩码长度,设备就不认识这个网络地址了,所以浪费也没办法。
跟充足不充足没关系的。
后来有了VLSM,自然就可以定义不同长度的掩码了。
在这里:
有一个表格,记录了各种不同的特殊地址,其中在RFC1860之前的,都是按照A/B/C类地址来划分的,在RFC1860以后,掩码长度就不在是固定的长度了。
比如100.64.0.0/10 Shared Address Space,这就是一个A类地址被截断了。
127.0.0.1:16823 这种地址,一般是各种本地代理或者翻墙工具创建的。
正常的代理服务器的交互模型是:
PC--代理服务器--目标网站
如果代理服务器在境外,就可以作为中转站或者梯子。但常规的代理协议HTTP或者SOCK5几乎不具备加密功能,就算是加密,也很容易被防火墙发现并拦截。
所以现在的很多梯子就做了变更:
PC--本机虚拟代理服务器(127.0.0.1:端口号)--HTTPS/AES256加密--境外动态节点(解密)--目标网站
其中本机虚拟代理服务器就是你本地的那个软件,可以实现对数据流的加密、解密。由于大墙对HTTPS无法破解,也就看不到其中的内容,就无法做针对性的拦截。
当然,不仅仅是这类软件,还有一些监听软件也会使用loopback地址来做数据监听。
loopback这么多,也有好处,就是可以在本机虚拟多个网卡,用来模拟一个复杂的网络拓扑,不过对于一般用户来说,确实没什么用。
继续补充,在当时的场景下为什么选择一个A类地址作为loopback,而不是B类/C类,因为127正好是INT8_MAX,这个定义比较特殊,而其它的IP地址很难找到相似的定义,况且当年B/C类地址几乎是没有分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