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末不放火把整个辽东烧了?

回答
明末辽东的局势,真是让人揪心,就像一把火烧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样简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

1. 战略考量:这不是简单的“焦土政策”

首先,要明白放火烧掉整个辽东,这在军事上被称为“焦土政策”。在古代,这种策略确实有过应用,目标是断绝敌人的粮草和补给,迫使其无法立足。然而,在明末辽东,这么做会带来一系列无法承受的后果:

断绝自己的根基: 辽东是明朝在东北最重要的战略屏障,也是边境贸易、屯田、招抚蒙古部落的重要基地。一旦烧光,明朝将失去在东北的一切立足点,失去了与后金(清朝前身)对抗的前线,等于将整个山海关以东拱手让给了敌人。这可不是“不让敌人得到”,而是“自己也什么都得不到”。
制造大量难民,加剧内部矛盾: 如果放火,数百万生活在辽东的军民,包括大量的汉族百姓、归顺的蒙古部落、朝鲜降人等等,将变成无家可归的难民。他们怎么安置?吃什么?住在哪里?这将是比面对后金更严峻的挑战。这些人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不仅会削弱明朝本身的国力,更可能因为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而加入反抗的行列,成为明朝统治的又一重负担。明末朝廷本身就财政枯竭,根本没有能力应对如此庞大的难民潮。
失去战略纵深和反攻的可能: 烧掉辽东,明朝就只能退守山海关。山海关虽然坚固,但一旦失去辽东的缓冲地带,后金骑兵的压力会直接压到山海关。明朝将失去任何在辽东展开反攻、收复失地的可能。这无异于战略性的自杀。
国际影响复杂: 辽东并非完全是明朝的领土,还有一些朝鲜、蒙古的属地和部族。大规模的烧杀政策,很可能引起周边国家的不满和警惕,甚至可能招致新的外部干涉。

2. 政治与统治的现实:如何下达和执行?

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巨大的障碍:

朝廷的权威和控制力: 明末朝廷早已不是万历年间那样拥有绝对的权威。皇帝昏聩,宦官专权,文官集团派系林立,相互掣肘。即便有人提出如此极端的建议,也很难在朝廷内部达成一致,更不用说将其有效地传达到辽东前线,并得到坚决的执行了。
辽东将领的顾虑: 驻守辽东的将领,他们自身及其家族的利益、官兵的士气、与当地百姓的关系等,都会让他们对这种“自毁”的政策产生抵触。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固守或寻求其他更温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听从一个可能来自遥远京城的、不切实际的命令。
执行的困难程度: 要在广袤的辽东地区,将所有能烧的东西都烧光,这需要调动大量的军队和人力,并且在战争的混乱中进行。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一旦执行不力,可能适得其反,烧到自己人,或者被后金利用混乱渔翁得利。

3. 期望与现实的错位:并非人人都能理解的策略

想象一下,一个生活在辽东的农民,听到朝廷要“放火烧了这片土地”,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感激朝廷的“大局观”吗?绝不可能,他只会觉得朝廷是要了他的命,毁了他的家园。这种极端策略,与维护百姓的生存和财产的传统观念是相悖的。

而且,古代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慢,朝廷的命令往往经过层层损耗,到达基层时可能已经面目全非。即使有部分官员和士兵理解这种策略的“良苦用心”,也很难在基层形成普遍的共识和行动力。

4. 历史上的类似尝试与反思

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焦土”的策略尝试,比如中国古代的防御战中,会在撤退时烧毁部分村庄以阻止敌人追击。但那通常是小范围、局部性的,而且是在己方主动撤退、为保存主力而采取的措施。像明末这样,要主动烧毁战略要地,并且是主动放弃,其代价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

总结来说,明末不放火烧辽东,并非因为“没想到”或者“舍不得烧”,而是因为这是一个在军事、政治、经济、人道以及执行层面都行不通的策略。 它看似“绝情”,实则会带来比继续对抗更严重的灾难。明朝末年,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乏极端手段,而是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强大的执行能力来管理一场旷日持久的边境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危机。他们更需要的是稳定后方,改革积弊,重振军备,而非一场自我毁灭式的“大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烧了,皇帝下的圣旨,户部批了500万两白银买的火油。

交给辽东总兵500两要落实,最后俩亲兵领到5两经费实施的行动,最后效果不理想上报了。

兵部那边汇报说500万两的火油效果不理想,反倒烧了辽阳的粮仓,需要补300万两的军械和粮食。另外再拨500万两买火油再试试。

最后皇帝没批第二次烧辽东的钱,这事后来就没成。

user avatar

不用题主提这么愚蠢的建议,明军自己已经做过了。

明朝作为一个小农经济、农耕模式的封建集权政权,他的生产力有限,他的破坏力也有限。

从明朝初年开始,辽东就有烧荒的规矩。每年秋冬,边墙外辽泽芦荡草高,常有北虏隐蔽其中,伺机剽掠。所以入秋后,自辽东总兵官以下,各镇卫所堡大小官员,统率本卫人马,沿边墙烧荒。

就这个烧荒的工作都烧不过来呢


我刚来知乎的时候,曾见过一个类似的缺心眼问题:如果明朝组织往蒙古草原上撒盐,让草原盐碱化,寸草不生,是不是可以灭掉蒙古人?

答案就是,明朝各地盐场每年晒出来的那点食盐,都加在一起,还不足蒙古地区土壤向降水中溶解的自然盐分的一个小零头~

user avatar

第一做不到,第二,你知道多少人靠辽东吃饭吗?


假设题主你穿越回去训练好了精兵,平推辽东

那么没多久你就会兵力被分散到各地,你带着剩下的按约定去夹击后金,结果关宁铁骑死活不来,你力战殉国了,你剩下的兵马被大家分了,因为火器部队,消耗大,要每年拨付更多的钱,至于进攻那是不可能的,后金野战无敌我们打不过,只能防守维持生活的样子。

朝廷的钱,是衮衮诸公和辽东军阀们要三七分成的,你灭了辽东,会断了多少人的财路??秦兵白杆兵戚继光留下的部队都是怎么被坑没得?你忘啦?


打个比方,你说你有个办法能让德州热爱美帝不在闹独立,每年可以省多少多少钱,不用再让利给德州了,给美利坚对德州办公室帮了多大的忙帮他们省了多少多少钱。

信不信先找你麻烦的就是美利坚对德州办公室??


此百万漕工生存所寄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辽东的局势,真是让人揪心,就像一把火烧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样简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得多。1. 战略考量:这不是简单的“焦土政策”首先,要明白放火烧掉整个辽东,这在军事上被称为“焦土政策”。在古代,这种策略确实有过应用,目标是断绝敌人的粮草和补给,迫使其无法立足。然而,在明末辽东,这么做会带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明末朝廷为什么不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这个问题,背后牵扯着明朝政治、军事、经济、甚至是王朝气数的一系列复杂因素。与其说朝廷“不放弃”,不如说是一系列原因让这个“放弃”的选项变得无比艰难,甚至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是绝对不能接受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明朝人的观念里,辽东并非一块可有可无的边疆,而是大明帝.............
  • 回答
    《亮剑》里朱子明这个角色,确实是剧中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叛徒之一。他被鬼子抓了又放,却立马就给日本人卖命,这其中的缘由,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朱子明被放回独立团,这事儿本身就有点猫腻。大家想想,鬼子那么残忍,抓了个人,想从他嘴里套情报,怎么可能轻易放人?就算是套不出什么大用,顶多就是严刑拷打一番,.............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智慧和见识的好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苏格拉底那个装满水的罐子的故事,关键在于对“装满”这个词的理解,以及石头和水在罐子里的互动方式。首先,我们得明白,苏格拉底所说的“装满”,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一滴水都不剩,或者说罐子已经到了边缘,再多一滴就一定会溢出来的那种“满”。在日常生活中,我.............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范德尔(Vandar)作为黑巷的领袖,确实拥有召集黑巷居民的能力,但他在剧情中选择不与皮城( Piltover)直接开战,这一决策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个人动机、政治策略、角色发展以及剧情伏笔。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分析: 1. 范德尔的个人动机:对皮城的复杂情感 .............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说起来,这“明粉”和“清朝”之间的那点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我说,这明粉们之所以对清朝“死咬着不放”,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情绪和身份认同是绕不开的坎儿。你想啊,明朝好歹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族人民自己打下来的江山。.............
  • 回答
    这套说法,恕我直言,跟史实有些出入,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说努尔哈赤放着明朝高官不做,反而“自不量力”起兵反明,最后“以卵击石屡战屡败,惨死宁远城下”——这恐怕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也太低估了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头说起。首先,努尔哈赤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反明”的人。 他出身在.............
  • 回答
    明末调象兵对抗八旗骑兵?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朝末年严峻的军事形势、边疆地理以及当时的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明末不从西南藩属国调象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这一选项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一、 现实的军事与后勤挑战: 象兵的作战属性与八旗骑兵的克制: 象兵在古代战争中,尤其.............
  • 回答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在许多观众看来,似乎总是“打着就走”,缺乏如同前朝某些农民起义那样,在特定区域扎根、进行长久根据地建设的痕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是历史的局势、起义军自身的特点以及明朝政府的应对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李自成和张献忠所处的时代,与以往的农民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误会。“穿明”这个说法本身就暗含了一种预设,即“明朝怎么会灭亡”或者“明朝如果还在就好了”这种现代人的视角。 但如果我们回到历史本身,严谨地说,在明朝存在期间,确实有人造反,而且还不少。 只是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的那个最大规模、最成功的“造反”,其领导者并非出自“穿明”的穿越者。不过,我.............
  • 回答
    关于明末八旗军队的军事实力与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明粉(明朝支持者)不承认八旗“真的很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认知、文化心理和政治立场的交织: 一、历史认知的偏差:将八旗视为清朝的“逆贼”1.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力量 明粉往往将八旗视为清朝政权的军事支柱,认为其存在本身就.............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为何没有大规模动用锦衣卫去抄京官的家以充实军费,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可以概括。如果简单粗暴地抄家,非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皇帝并非没有想过动用这些手段。他本人以勤勉、节俭著称,对官场的腐败深恶.............
  • 回答
    明末,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内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当时的明朝政府没有采取“战争输出”的策略,将矛盾转移到国外,以缓解国内的压力?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当前的国际政治思维套用到明朝的实际情况。明.............
  • 回答
    明末文官集团为何未能挽救摇摇欲坠的明朝,甚至在王朝覆灭之际扮演了某种程度的“坐视”角色,这背后是一团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权力斗争和思想僵局。并非他们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而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以及时代的大环境,让他们即使看到了危机,也无力或不愿做出有效改变。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 回答
    明末对外战争的“正义性”和老百姓不支持的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历史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正义”或“不正义”来概括,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各方利益、以及民众的真实感受。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一些人会认为明末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从国家层面来看,明朝政府发动对外战争,通常出于.............
  • 回答
    明朝为何没能延续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政治的变革以及不同时代的需求。首先,得明白一点,历史的传承并非一条直线,更像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时而汇聚,时而分流。宋朝虽然在很多方面为后世奠定了基础,但它本身也面临着自己的局限和挑战,而明朝的建立.............
  • 回答
    明朝末年,当清兵铁骑叩关而入,大明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士绅阶层——这个在明朝社会结构中拥有特殊地位的群体,其面对王朝覆灭时的反应,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历史议题。普遍认为他们“不捐款抗清”,这背后隐藏着诸多深层原因,并非一句简单的道德评判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捐款”这个狭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但又很难说清楚为什么。这不是因为你讨厌成绩差的同学,也不是你在“区别对待”,更不是你“势利”。其实这背后,可能涉及到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些习惯和一些微妙的心理机制。我试着从几个角度帮你剖析一下,看看有没有你正在经历的:1. 信息处理的效率与预期:我们的大脑在.............
  • 回答
    许多我们如今奉为圭臬的艺术品,在它们诞生之初,或许并不被大众所理解,甚至被视为离经叛道。这其中的奥妙,恰恰在于艺术的复杂性与多维度,而非仅仅遵循一套僵化的“普遍审美”。一件作品之所以能摆脱当下流行的口味,却最终赢得“艺术珍品”的美誉,往往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且这些层面相互交织,共同作用:1. 挑战与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