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我没做过统计,但是凭印象来说,明末小说中造反不造反的都很多。
这一差别的关键,在于作者对明末问题的根本看法。
选择造反的,认为明朝的整个体系都已经朽烂,除了推倒重来,根本没有别的办法。
选择不造反的,则认为可以走体制内的改良路线给明朝续命。
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其实很懂,但是为了卖钱胡写的。
看看知乎上给崇祯出的主意,就知道第二种观点多有市场了。
方案一:在中央还能组织十几万人级别的大型会战的时候,主动把权力交给督抚,强行制造军阀,自己割自己的肉。
方案二:继续让魏忠贤祸乱朝纲,劫贫济阉。
方案三:全面弃辽,把辽西走廊的交通线让给清军,大大减小清军破口入塞的补给压力,方便他们拿抢劫当上班一年来一回。
方案四:和后金讲和,希望和约一签,皇太极的操作界面上就点不了出兵了。
方案五:整个北方都放弃,欢送全体边军入伙大清,然后在江南准备欢迎宴会等他们来讨薪。
方案六:派出无私无欲、不吃不喝的机器战士,到江南征税。
方案七:引进高产作物,靠说服教育种满全国。
方案八:先通过催眠让自己相信自己比张居正更懂大明,再派无私无欲、不吃不喝的机器战士去执行张居正新政。
方案九:恢复下西洋,让户部出钱造船,挣的钱归内帑,并让自己坚信这么搞不会出事,顺便通过好言相劝让海上马车夫主动让出贸易额。
方案十:引进西方科技,买一盏阿拉丁神灯,许愿建立工业体系。
方案十一:靠九天玄女托梦让自己学会军事知识,整编京营。
方案十二:劝蒙古人给大明一个面子,放弃身家性命向大明效忠。
方案十三:放弃儒家独大地位,以异教徒天子的身份对抗整个统治阶级,让天主教和会道门放手发动群众。
方案十四:用聚宝盆变出资金来搞义务教育。
方案十五:派帝国时代里的大无畏村民殖民东南亚。
方案十六:划桨通过无风带,殖民澳洲。
方案十七:把所有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书都撕了重写,殖民北美。
方案十八:裁撤军队中的冗额,劝他们投闯。
方案十九:抄藩王的家,并盼着他们都是刀架到脖子上都不知道躲的草履虫。
方案二十:重用宗室,说服自己相信姓朱的地主就不是地主了。
方案二十一:坚壁清野,并劝说被清野的老百姓老老实实在家饿死不要造反。
方案二十二:先假设军人都已经被自己洗脑了,士绅也都是大白菜,然后让军队去向士绅征税。
方案二十三:继续加大收商税的力度,把国内商品流通废掉。
方案二十四:请郑芝龙为了国家大义把海贸的利润让出来。
方案二十五:在皇宫里耪两亩地,撒上种子,浇点水,到秋天就长出军舰、大炮、军官、水手来,就有了强大的海军。
方案二十六:让西南土司们和他们的部下相信,去抗清前线当炮灰能往生极乐。
方案二十七:假设“崇祯+林丹汗=成吉思汗”,继续支持林丹汗,让他用皇上的圣旨打倒皇太极,然后接着到山西、陕西抢劫。
方案二十八:一面和蒙古人贸易,一面通过让蒙古人和明朝边军、商人都变成圣人来对辽东进行经济封锁。
方案二十九:从1940年弄来一万武工队员,让他们坐着核动力帆船去清朝后方游击。
方案三十:培养太子镇守南京,为宣武门之变做准备。
方案三十一:发行纸币,劝说全天下用货币的人老老实实被抢劫。
方案三十二:恢复矿税,重现当年高淮、杨荣的壮举。
方案三十三:改革科举,让全体官僚骂自己祖宗十九代。
方案三十四:撤去江南的流官,用包税人管理城市。
方案三十五:设立东厂,这样就有两个东厂了。
方案三十六:杀东林党,由于没有东林党可杀,需要先授予一批人荣誉东林党称号。
…………
三十六这个数挺好,就不深挖其他的奇思妙想了。有这么一帮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人做基础,扶明小说能不多吗?
看穿越的地方…
想起来高中那会看过一本老白牛的《明末边军一小兵》,主角是穿越到崇祯时宣府一个小兵身上。其实吧,在宣府当兵是有几率会造反的,如果穿越到陕西三边当兵,那造反几率更大…
明末农民军里充斥着大量原明边兵,这也不是啥大新闻了,边兵大规模成组织加入农民军应该是自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始,到崇祯四年那会仅仅两年就已经有相当规模了。比如这年三月初九日杨鹤招降农民军神一元余部后,就发现里面有大量西三边军士参与,西三边明军那是什么人呐?用杨鹤的原话讲就是:“盖边兵生于塞上,舍从军别无事事,父兄子弟、死者阵亡、生者补伍,冲锋陷阵常悬带血之刃,卧雪眠霜半作沙场之骨,援辽之后从来征战几人回?”乃明军九边里日日锋镝视死如归的武德高地,那他们为啥加入起义军呢,没饭吃呗。
崇祯四年,这时候正是崇祯大旱刚开始,杨鹤亲历“延西一带,极目黄沙”。本来遭了灾就穷,何况军饷一欠就是四年,那就更穷更活不下去了。所以杨鹤就上疏直言了“欲其不做贼不可得也”,造反有理(由)啊…
穿清必造反,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对满清的性质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但是在如何抵抗侵略上,人们还是有路线分歧的,是反蒋抗日还是联蒋抗日?有人觉得明朝已经烂透了救不了这当然很有道理,但你硬说古人都智商200你一个现代人玩不过他们那倒也未必。至少现代人不会说:“不做安安饿殍,由效奋臂螳螂。”至少现代人比崇祯多知道一句话:“和珅跌倒嘉靖吃饱”。
古人都知道:反清还是得打大明的旗号。无论大西,大顺,还是各路山贼海寇,最后都选择了大明。怎么在这件事上就反而觉得古人不如现代人聪明了呢?
穿越不造反的基本都是皇帝可以救的,也就是说依附皇权来进行大义整顿。
但这种穿越基本上是把皇帝和主角捆绑一体,可以看成皇帝和穿越者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本身就清除了最大变量,不需要造反就已经皇权在手。你可以把主角获得皇权认可当成造反所得即可。
看过的唯一一个例外就是酒徒的《明》,这是花费数十年铺垫(角色时间),二代人影响,数个主角轮换切换。铺垫大势,但这种写作太累,而且对于作者要求比较高。一般人扛不住的。
在明朝无论造不造反,区别只是主角当不当皇帝。小说受众都一样。都是普实的爱国主义者。
但清朝是否造反就完全不同了。普实的爱国主义者无法接受大清。
历史小说受众爱国主义者比例很大,尤其是清末民国,大到写一本封一本。
明穿小说一般穿越到1644年前夕,不用主角出手明朝自己就亡了
临高启明穿越得早了点,所以在造反,就是太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