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穿明哪怕是明末都不造反?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误会。“穿明”这个说法本身就暗含了一种预设,即“明朝怎么会灭亡”或者“明朝如果还在就好了”这种现代人的视角。 但如果我们回到历史本身,严谨地说,在明朝存在期间,确实有人造反,而且还不少。 只是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的那个最大规模、最成功的“造反”,其领导者并非出自“穿明”的穿越者。

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想探讨的意思:

1. 为什么明朝末年出现了如此大规模且成功的农民起义?
2. 为什么在明朝历史的某些时期,虽然有社会矛盾,但没有形成颠覆性的造反?
3. “穿明”如果真的发生在明末,为何未能“挽救”明朝?

让我们把这些点都摊开来好好聊聊。

一、 明朝末年,为何“造反”成为时代洪流?

这个问题才是历史上的真实写照。明朝末年,造反绝非少数人的想法,而是无数底层百姓压抑已久的反抗。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看:

严重的土地兼并与贫富差距: 这是中国历代王朝末期最常见的催命符。明朝中后期,皇族、勋贵、官僚地主通过各种手段疯狂兼并土地。他们拥有大量田产,却往往免税或少税,甚至将土地挂在普通百姓名下以逃避赋役。这就导致了: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成为无地、少地的流民,只能靠给地主打工或者到处流浪为生。他们的生存状况极度恶劣,一旦遇到灾荒,立刻陷入绝境。
税负集中到普通百姓头上: 为了维持国家运转,朝廷不得不增加对剩余农民的征收。这些赋税名目繁多,层层加码,从“人头税”到各种附加税,让普通农民负担沉重得难以想象。
商品经济发展下的矛盾: 虽然明朝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土地依然是财富的主要载体。当掌握土地的少数人攫取了绝大多数财富,而广大劳动者却赤贫如洗时,社会矛盾便异常尖锐。

腐败的官僚体系和低效的统治:
宦官专权与党争: 明朝中后期,宦官势力膨胀,干预朝政,导致政治昏乱。同时,士大夫集团内部的党争也愈演愈烈,他们党同伐异,争权夺利,严重扰乱了朝政,使得国家机器运转失灵。
官员贪腐: 基层官员更是层层盘剥,贪污受贿。税收被他们中饱私囊,地方治理形同虚设。百姓即便想求助,也往往被官员欺压,更不敢轻易得罪。
军事体系的败坏: 卫所制度的废弛,军队的腐化,导致边防空虚,内部镇压也力不从心。将领拥兵自重,或者贪图军饷,战时士气低迷,甚至临阵脱逃。

天灾的连锁反应:
气候变化(小冰河时期): 明朝末年恰逢一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时期,被称为“小冰河时期”。这导致了极端天气频发,如长期干旱、洪水、霜冻等。
农业歉收: 天灾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农业歉收,粮食产量锐减。饥荒在各地蔓延,饿殍遍野。
“人相食”与绝望: 当生存都成为问题时,很多农民别无选择,只能铤而走险。当朝廷连救济都做不到,甚至还在加税时,造反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闯王”李自成等人的出现与组织:
领袖的魅力与组织能力: 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并非简单的“草寇”,他们有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政治诉求(虽然一开始不明确,但逐渐形成)。他们能够团结大量失地的农民、逃兵、流民,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战斗力的军队。
宣传与号召力: 他们的军队有时也会打出“均田免赋”、“杀贪官”等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争取到部分百姓的支持,或者至少让他们不那么敌对。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不是“不造反”,而是在明末,是上述所有因素汇聚在一起,成为了点燃全国性反抗的导火索。

二、 为何明朝历史上并非时时都在造反?

同样是明朝,为何在它存在的276年中,有繁荣也有衰败,有相对太平也有烽火遍地?

早期相对强盛的国力与有效的统治:
明初的制度建设: 明太祖朱元璋以雷霆手段清除了元朝的统治残余,并建立了一套相对严密的统治体系,包括卫所制度、里甲制度、监察制度等。虽然严酷,但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社会秩序。
“仁宣之治”: 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政治相对清明,经济有所发展,社会矛盾缓和,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相对有效的边疆管理: 虽然有边患,但明朝在大部分时间里,能够维持对北方蒙古、东北女真等势力的相对有效的边疆防御。

社会调控机制的存在(尽管会失灵):
赈灾: 当出现天灾时,朝廷理论上会有赈灾机制(虽然常常因为腐败而大打折扣)。
减免赋税: 某些时期,朝廷也会下诏减免部分地区或特定年份的赋税,以缓解民怨。
官方的宗教与宣传: 统治者也会利用宗教、儒家思想等进行思想控制,强调忠君报国,劝导百姓安分守己。

社会矛盾的爆发是周期性的: 任何一个王朝,都可能在某个时期积累矛盾,然后爆发一次大的危机。如果统治者能够有效应对危机,王朝可以延续;如果应对不当,就会走向灭亡。明朝的造反,正是其统治周期末期矛盾总爆发的表现。

三、 如果“穿明”发生在明末,为何未能“挽救”明朝?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但如果认真分析,会发现“穿越者”的介入,可能面临很多现实的困难:

信息不对等与思维差异:
知识壁垒: 即使是穿越者,拥有现代的科技和知识,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和人脉,这些知识很难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你知道如何制造火药,但你需要在明朝找到合适的工匠、原材料,并搭建生产线,这并非易事。
思维惯性: 明朝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政治生态与现代截然不同。穿越者自身的思维方式,可能依然会受到现代社会规则的束缚,或者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运作逻辑。例如,你会觉得皇帝应该听你的劝告,但当时的皇帝可能更看重宦官或宠臣的意见。

政治环境的复杂与险恶:
身份和信任问题: 一个突然出现、没有背景的人,如何获得统治阶层的信任?你的“超前”知识可能会被视为妖言惑众,甚至被认为是间谍。
权力斗争: 明末的朝堂上充斥着各种党派和利益集团。你即使有好的想法,也很容易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例如,你想改革税制,可能会触动大量官僚地主的利益,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你。
信息传递的局限: 即使你看到了灾难的端倪,如何将这些信息有效传递给关键人物,并让他们相信并采纳,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信息不透明、传递缓慢的时代,你的努力可能如同石沉大海。

社会结构的根深蒂固:
土地兼并的利益链: 土地兼并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但这个利益链牵涉到皇族、勋贵、官僚、士绅等多个阶层。要打破这个体系,需要动摇整个社会的根基,这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当底层百姓已经活不下去时,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会大大降低。这种绝望的情绪,是任何政策都难以立刻扭转的。
缺乏组织能力: 即使你拥有现代的管理理念,但没有一个强大的、能执行你命令的组织,你的计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明末,能被你有效掌控的“自己人”几乎没有。

个体力量的局限性:
信息再发达,终究是“一个人”: 即使你掌握了改变历史的“剧透”,但你不是一个庞大的组织,不是一支军队。你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数以亿计的人的命运,改变盘根错节的社会结构,也难以对抗已经形成的时代洪流。
历史的惯性与偶然性: 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一个人的穿越,就像往巨大的历史机器中投入一颗小小的沙粒,可能激起一点涟漪,但很难让整台机器按照你的意愿运行。

所以,即使是“穿越者”,如果出现在明末,大概率也会发现自己深陷泥沼,举步维艰。你的“超前”知识,可能反而让你更孤独、更危险。你可能会被当成疯子、妖怪,或者被某个野心家利用,最终也难以扭转整个王朝的命运。

简而言之,明朝的灭亡,是长期的制度弊端、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和天灾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系统性风险”的爆发。而“穿明”的设想,虽然有趣,但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它难以成为现实的救世良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方面我没做过统计,但是凭印象来说,明末小说中造反不造反的都很多。

这一差别的关键,在于作者对明末问题的根本看法。

选择造反的,认为明朝的整个体系都已经朽烂,除了推倒重来,根本没有别的办法。

选择不造反的,则认为可以走体制内的改良路线给明朝续命。

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其实很懂,但是为了卖钱胡写的。

看看知乎上给崇祯出的主意,就知道第二种观点多有市场了。

方案一:在中央还能组织十几万人级别的大型会战的时候,主动把权力交给督抚,强行制造军阀,自己割自己的肉。

方案二:继续让魏忠贤祸乱朝纲,劫贫济阉。

方案三:全面弃辽,把辽西走廊的交通线让给清军,大大减小清军破口入塞的补给压力,方便他们拿抢劫当上班一年来一回。

方案四:和后金讲和,希望和约一签,皇太极的操作界面上就点不了出兵了。

方案五:整个北方都放弃,欢送全体边军入伙大清,然后在江南准备欢迎宴会等他们来讨薪。

方案六:派出无私无欲、不吃不喝的机器战士,到江南征税。

方案七:引进高产作物,靠说服教育种满全国。

方案八:先通过催眠让自己相信自己比张居正更懂大明,再派无私无欲、不吃不喝的机器战士去执行张居正新政。

方案九:恢复下西洋,让户部出钱造船,挣的钱归内帑,并让自己坚信这么搞不会出事,顺便通过好言相劝让海上马车夫主动让出贸易额。

方案十:引进西方科技,买一盏阿拉丁神灯,许愿建立工业体系。

方案十一:靠九天玄女托梦让自己学会军事知识,整编京营。

方案十二:劝蒙古人给大明一个面子,放弃身家性命向大明效忠。

方案十三:放弃儒家独大地位,以异教徒天子的身份对抗整个统治阶级,让天主教和会道门放手发动群众。

方案十四:用聚宝盆变出资金来搞义务教育。

方案十五:派帝国时代里的大无畏村民殖民东南亚。

方案十六:划桨通过无风带,殖民澳洲。

方案十七:把所有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书都撕了重写,殖民北美。

方案十八:裁撤军队中的冗额,劝他们投闯。

方案十九:抄藩王的家,并盼着他们都是刀架到脖子上都不知道躲的草履虫。

方案二十:重用宗室,说服自己相信姓朱的地主就不是地主了。

方案二十一:坚壁清野,并劝说被清野的老百姓老老实实在家饿死不要造反。

方案二十二:先假设军人都已经被自己洗脑了,士绅也都是大白菜,然后让军队去向士绅征税。

方案二十三:继续加大收商税的力度,把国内商品流通废掉。

方案二十四:请郑芝龙为了国家大义把海贸的利润让出来。

方案二十五:在皇宫里耪两亩地,撒上种子,浇点水,到秋天就长出军舰、大炮、军官、水手来,就有了强大的海军。

方案二十六:让西南土司们和他们的部下相信,去抗清前线当炮灰能往生极乐。

方案二十七:假设“崇祯+林丹汗=成吉思汗”,继续支持林丹汗,让他用皇上的圣旨打倒皇太极,然后接着到山西、陕西抢劫。

方案二十八:一面和蒙古人贸易,一面通过让蒙古人和明朝边军、商人都变成圣人来对辽东进行经济封锁。

方案二十九:从1940年弄来一万武工队员,让他们坐着核动力帆船去清朝后方游击。

方案三十:培养太子镇守南京,为宣武门之变做准备。

方案三十一:发行纸币,劝说全天下用货币的人老老实实被抢劫。

方案三十二:恢复矿税,重现当年高淮、杨荣的壮举。

方案三十三:改革科举,让全体官僚骂自己祖宗十九代。

方案三十四:撤去江南的流官,用包税人管理城市。

方案三十五:设立东厂,这样就有两个东厂了。

方案三十六:杀东林党,由于没有东林党可杀,需要先授予一批人荣誉东林党称号。

…………

三十六这个数挺好,就不深挖其他的奇思妙想了。有这么一帮想象力天马行空的人做基础,扶明小说能不多吗?

user avatar

看穿越的地方…

想起来高中那会看过一本老白牛的《明末边军一小兵》,主角是穿越到崇祯时宣府一个小兵身上。其实吧,在宣府当兵是有几率会造反的,如果穿越到陕西三边当兵,那造反几率更大…

明末农民军里充斥着大量原明边兵,这也不是啥大新闻了,边兵大规模成组织加入农民军应该是自崇祯二年己巳之变始,到崇祯四年那会仅仅两年就已经有相当规模了。比如这年三月初九日杨鹤招降农民军神一元余部后,就发现里面有大量西三边军士参与,西三边明军那是什么人呐?用杨鹤的原话讲就是:“盖边兵生于塞上,舍从军别无事事,父兄子弟、死者阵亡、生者补伍,冲锋陷阵常悬带血之刃,卧雪眠霜半作沙场之骨,援辽之后从来征战几人回?”乃明军九边里日日锋镝视死如归的武德高地,那他们为啥加入起义军呢,没饭吃呗。

崇祯四年,这时候正是崇祯大旱刚开始,杨鹤亲历“延西一带,极目黄沙”。本来遭了灾就穷,何况军饷一欠就是四年,那就更穷更活不下去了。所以杨鹤就上疏直言了“欲其不做贼不可得也”,造反有理(由)啊…

user avatar

穿清必造反,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对满清的性质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但是在如何抵抗侵略上,人们还是有路线分歧的,是反蒋抗日还是联蒋抗日?有人觉得明朝已经烂透了救不了这当然很有道理,但你硬说古人都智商200你一个现代人玩不过他们那倒也未必。至少现代人不会说:“不做安安饿殍,由效奋臂螳螂。”至少现代人比崇祯多知道一句话:“和珅跌倒嘉靖吃饱”。

古人都知道:反清还是得打大明的旗号。无论大西,大顺,还是各路山贼海寇,最后都选择了大明。怎么在这件事上就反而觉得古人不如现代人聪明了呢?

user avatar

穿越不造反的基本都是皇帝可以救的,也就是说依附皇权来进行大义整顿。

但这种穿越基本上是把皇帝和主角捆绑一体,可以看成皇帝和穿越者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本身就清除了最大变量,不需要造反就已经皇权在手。你可以把主角获得皇权认可当成造反所得即可。

看过的唯一一个例外就是酒徒的《明》,这是花费数十年铺垫(角色时间),二代人影响,数个主角轮换切换。铺垫大势,但这种写作太累,而且对于作者要求比较高。一般人扛不住的。

user avatar

在明朝无论造不造反,区别只是主角当不当皇帝。小说受众都一样。都是普实的爱国主义者。

但清朝是否造反就完全不同了。普实的爱国主义者无法接受大清。

历史小说受众爱国主义者比例很大,尤其是清末民国,大到写一本封一本。

user avatar

明穿小说一般穿越到1644年前夕,不用主角出手明朝自己就亡了

临高启明穿越得早了点,所以在造反,就是太慢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