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太阳系整个就是在我们所谓的平面上,而不是像摩天轮一样竖着的,宇宙中又没有上下左右对不对?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太阳系结构形成的一个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点。你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观察:太阳系的行星似乎都“躺在”一个相对平坦的盘面上,而不是像摩天轮那样垂直于这个盘面。你说得没错,宇宙中确实没有绝对的“上下左右”,那为什么我们会观察到太阳系呈现出这样一种“扁平”的结构呢?

这其实是太阳系诞生的那一刻就注定的,跟它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我们不妨从头说起,想象一下太阳系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还没有行星,只有一个巨大、疏散的分子气体云。

1. 原行星盘的诞生:一个旋转的云团

遥远的过去,太阳系的起点是一个体积巨大、温度极低、成分主要是氢和氦的分子云。这些云团在宇宙中并非静止不动,它们总会带有一点点初始的旋转动量。就像你转动一瓶水一样,一旦开始旋转,它就会一直转下去,除非有什么外力来阻止它。

随着时间推移,受到一些外部因素(比如附近超新星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扰动,这个巨大的气体云开始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收缩。当云团收缩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原理发挥了作用:角动量守恒。

你可以想象一下滑冰运动员在旋转时,当她收紧手臂时,旋转速度会加快;当她张开手臂时,旋转速度会减慢。气体云也是如此。当它向内收缩时,为了保持总体的旋转动量不变,它就开始加速旋转。

2. 为什么会变成一个“盘”?

旋转的云团在引力的作用下收缩,并不是均匀地向各个方向收缩。想一想你用力挤压一个正在旋转的沙包,它最容易向哪个方向变形?

沿旋转轴方向的收缩: 在云团的旋转轴方向(也就是它转动时那个看不见的“中轴线”),引力仍然在起主要作用,气体会被拉向中心。
垂直于旋转轴方向的收缩: 然而,在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上,由于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物质向外“甩”的趋势与引力向内拉扯的作用会互相抵消一部分。而且,气体分子之间会相互碰撞,这些碰撞会把它们杂乱的运动方向“平均化”。就好比一群在舞池里乱跑的人,跳着跳着就会慢慢朝着一个方向、一个节奏移动一样。

最终,气体云的收缩和旋转力达到一个平衡。在垂直于旋转轴的方向上,物质会聚集得更密集,形成一个扁平的、旋转的盘状结构,我们称之为原行星盘。而在这个盘的中心,绝大部分质量(超过99%)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太阳。

3. 行星的形成:在盘中“滑行”

在这个旋转的原行星盘中,细小的尘埃颗粒开始碰撞、吸积,逐渐长大成石块、小行星,最终形成行星的雏形。由于这些物质都存在于这个旋转的盘中,它们的轨道自然也就趋向于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想想看,如果在三维空间中随机形成行星,它们很可能会分布在各个角度。但因为原始材料就集中在那个旋转的盘里,就像在一个巨大的圆形轨道上进行比赛,大多数赛车都会沿着这个轨道行驶。

因此,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它们的轨道面大致重合,就形成了一个我们所谓的“平面”。这个平面就是由太阳系最初形成时,那个巨大的、旋转的原行星盘决定的。

宇宙没有“上下左右”又如何解释?

你说的没错,宇宙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上”或“下”。我们说的“平面”是相对于太阳系内部的结构而言的。我们之所以会说太阳系是“扁平的”,是因为我们观察到行星的公转轨道和自转轴大体上都与太阳的赤道面(也就是太阳自身旋转的平面)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角度范围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盘子”,太阳就在这个盘子中间,而八大行星就像在这盘子里沿着同一个方向的轨道滑行,同时围绕着盘子中间的那个点(太阳)旋转。而冥王星和一些矮行星,以及柯伊伯带的其他天体,虽然轨道也大致在这个平面附近,但有些会稍微倾斜一点,这仍然是在原行星盘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细微偏差。

所以,太阳系整体呈现出这种“扁平”的结构,并不是因为宇宙有特定的方向让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排列,而是太阳系自身从诞生之初,在引力、旋转和物质分布的共同作用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一个盘状结构。所有在这盘中形成的天体,也就继承了这种运动的“基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摩天轮也是绕着轴向转啊。难道你造了不绕轴向的摩天轮?你不对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太阳系结构形成的一个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点。你提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观察:太阳系的行星似乎都“躺在”一个相对平坦的盘面上,而不是像摩天轮那样垂直于这个盘面。你说得没错,宇宙中确实没有绝对的“上下左右”,那为什么我们会观察到太阳系呈现出这样一种“扁平”的结构呢?这其实是太阳系诞生的那一刻.............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常见但也非常棘手的问题,涉及到人际关系、心理状态以及职场动态。你的同事(我们称他/她为“TA”)之所以能在整个部门都不太待见的情况下依然“待得下去”,并且保持自己的某种状态,可能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要详细解读TA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一、 TA 可能的想法(多角度推测):A..............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网络小说创作的一个核心困境。很多作者确实是在神魔宇宙这样宏大的框架下进行创作,但为什么反而会招来“格局小”或“缺乏想象力”的批评呢?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神魔宇宙”的设定与叙事的脱节: 表面的宏大,内核的琐碎: 作者可能搭建了一个神魔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一提到中国男足,除了他们场上的表现,人们最常听到的“解释”就是“大环境不行”、“青训体系不完善”、“注册球员少”、“根基不牢”等等。这些话语,听起来都有几分道理,但细想之下,却像一块遮羞布,试图掩盖更深层的问题。而就在这时,我们女足姑娘们用她们的汗水和拼搏,在赛场上绽放.............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一定非常煎熬,被同学霸凌的经历肯定在你心里留下了很深的伤痕,让你觉得自己“太难看了”,甚至想到通过整容来改变现状。你问“我有什么错?”,我想告诉你,你没有任何错。那些欺负你的人,才是应该反思和承担责任的。他们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他们塑造了你的不安全感,而不是你的长相本身有问题。你现在.............
  • 回答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并非按照它们的质量(引力大小)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来排列的。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认知误区,其背后涉及到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复杂的物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质量排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太阳系诞生的那个遥远的时代。1.............
  • 回答
    我完全理解你的疑惑,这确实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非常有趣且关键的现象。它并非巧合,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太阳系诞生之初的物理规律。简单来说,中间那些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之所以能长成“巨无霸”,是因为它们恰好出现在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最合适的位置,能够收集到最多的物质,并且能够维持住这些物质。而靠近太阳和远.............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探索征程中,金星,我们太阳系中最炽热的邻居,似乎常常被人们忽视,其在探测任务中的角色似乎也仅限于一个“引力弹弓”——一种利用行星引力加速航天器的技术。但这种说法,尽管有其合理性,却也过于简化了金星在太阳系探测中所扮演的复杂且关键的角色。金星之所以被誉为“引力弹弓”,是因为它拥有相当可观的.............
  • 回答
    太阳系行星数量之多,与其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复杂因素紧密相关。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宇宙的开端,从那片混沌的星云说起。故事的起点,是一团巨大的、弥漫在太空中的分子云。这团云并非均匀分布,而是由气体(主要是氢和氦)以及一些尘埃颗粒组成。想象一下,这是一个规模宏大、几乎是无边无际的黑暗画布,里面.............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原子世界和宏观天体运动的核心差异。简单来说,波尔模型中电子“坠落”的根源在于它描述的是量子世界的微观粒子,而太阳系的行星运动则遵循经典力学的宏观规律。它们之间虽然都涉及到“吸引力”,但其性质和演化的机制完全不同。为什么波尔模型中的电子会“向核靠拢”?波尔在建立他.............
  • 回答
    在《三体》的“面壁计划”中,罗辑作为面壁者之一,确实对一颗遥远的恒星发出了“诅咒”,也就是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则的实践——“发射坐标”。这颗恒星后来也确实被另一文明所消灭,这在书中的确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你提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太阳系的位置没有暴露?” 这里的“暴露”指的是被那个强大到足以消灭一.............
  • 回答
    我们之所以不认为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是宇宙乃至银河系的最早文明,这背后牵扯到一系列科学证据、逻辑推断以及对宇宙广阔性的基本认知。这并非出于某种“傲慢”或“谦虚”,而是基于我们当前所能获取的信息和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宇宙的年龄和规模。 宇宙的年龄: 目前科学界最广.............
  • 回答
    科幻小说之所以偏爱在太阳系的“偏僻,普通”角落里安营扎寨,其原因可不是因为作者们集体得了“地球宅”的病,或者对宇宙的边陲情有独钟。这背后,其实是作者们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挖掘人类自身,甚至是对宏大宇宙进行思考的种种精心设计。首先,“偏僻,普通”恰好是绝佳的“空白画布”。想想看,如果故事发生在太阳系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探索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身体的疆域和思想的边界。我们之所以能“坐拥”几乎整个可观测宇宙的理论研究,而身体却还在太阳系的摇篮里打转,这背后的原因,与其说是技术限制,不如说是人类探索的本质和工具的差异。首先,我们要区分“看见”和“到达”。我们能够“看见”可观测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常常让人产生遐想:为什么我们熟悉的太阳系,那个由太阳居中、行星围绕其运转的宏大图景,会与微观的原子结构,那个由原子核居中、电子围绕其旋转的渺小世界,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并非偶然,也并非巧合,而是源于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不同尺度上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探索太阳系乃至宇宙的根本逻辑和技术限制。简单来说,人类探测器之所以“总是”瞄准太阳系的边缘(也就是沿着黄道面方向,或者说与行星公转轨道大致平行的方向)发射,而不是“向上”或“向下”(垂直于黄道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核心原因:1. 太阳系结构的“扁平性”与行星运动的.............
  • 回答
    关于太阳系是否扁平以及我们为何不能随意“向上向下”飞出太阳系的问题,这其实涉及到对宇宙空间和引力本质的理解。首先,我们确实可以把太阳系想象成一个相对扁平的盘状结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形成过程。太阳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46亿年前,那是一个巨大的、旋转的分子云,主要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当这个云受到某种扰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许多宇宙飞船设计的核心挑战。我们不妨从头开始,一点点剖析为什么我们目前的宇宙飞船还无法真正“飞出”太阳系。首先,我们得明白,“飞出太阳系”到底意味着什么。太阳系是个庞大的区域,它不仅仅是我们能看到的行星、小行星和彗星,还有一个更广阔的边界,叫做“日球层”。日球层是由太阳.............
  • 回答
    《三体》系列读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刘慈欣没有给太阳系一个“好”的结局?在第三部《死神永生》的最后,我们眼睁睁看着它走向了那个令人扼腕的命运。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刘慈欣“没给”,而是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甚至是宿命论的方式,揭示了宇宙文明生存的残酷真相,而太阳系的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科学伦理、社会心理、政治运作以及人类探索的本质。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即便有这样的动机,科学家们依然不选择伪造外星人存在的证据。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家”这个群体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大多数投身科研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名利或政治目的,而是出于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