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很有社会地位,睿智的中年人也会转发一些明显骗傻瓜的文章呢?他们其他方面的判断力还能依靠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确实会观察到,一些在事业上、学识上都颇有建树的中年人,也会转发一些明显不靠谱、甚至是“傻瓜骗局”式的信息。这确实会引发我们对他们判断力产生疑问。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

一、 对“明显”的定义可能存在主观性与认知盲区:

“明显”对谁而言? 我们认为“明显”骗傻瓜,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信息渠道、辨别能力和生活经验。但对于转发者而言,他们可能并不具备同样的“明显”标准。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 社交媒体的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感兴趣或可能认同的内容。如果一个人长期关注健康养生、或者对某种特定理论(即使是伪科学)感兴趣,算法就会不断放大这些信息,逐渐形成一个“信息茧房”。久而久之,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高度同质化,对外部的“常识”和“真相”就失去了敏感度,原来“明显”的骗局在他们的世界里可能变得不再“明显”,甚至被视为“新知识”或“被主流压制的真相”。
领域专业性与跨领域盲区: 一个人可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非常睿智,例如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企业家或学者。但他们的智慧和判断力是高度聚焦的。一旦走出自己的专业领域,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如健康、金融、历史的某些分支、社会阴谋论等),他们同样可能成为容易被误导的对象。毕竟,我们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专家。
认知偏差: 人类普遍存在各种认知偏差,例如:
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 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能够证实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矛盾的信息。如果一个人已经对某种观点产生了初步认同,即使信息源可疑,他们也可能因为想要“确认”自己的想法而转发。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只关注那些“成功”的案例,而忽略了大量失败的案例。比如,看到一些声称通过某种偏方治好重病的“奇迹”,就忽视了无数尝试该偏方却无效甚至加重病情的人。
群体思维(Groupthink): 在群体压力下,个人倾向于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即使内心存疑。当看到很多人都在转发某个信息时,即使其内容可疑,也可能因为“大家都在转,应该没错”的心态而跟风转发。
易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 越容易被想起的信息,人们越认为其重要性和普遍性。如果某个骗局的信息以非常戏剧性、情感化或反复出现的方式呈现,就更容易被记住并传播。

二、 动机与心理因素:

分享欲与“好为人师”: 一些中年人,尤其是事业有成者,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分享欲和“好为人师”的心理。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发现了“有价值”的信息,想要与亲友分享,帮助他人,提升自己在社交圈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即使信息稍有不准确,他们也可能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或者“也许对某些人有用”。
情感驱动: 很多骗局文章善于煽动情感,特别是焦虑、恐惧、希望或愤怒。例如,关于健康问题的焦虑,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这些情感被触动时,理性判断可能会暂时让位于情感冲动,导致他们不假思思就转发,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引发共鸣。
社交需求与维系关系: 在一些熟人社交圈中,积极参与话题、分享信息是一种维系关系的方式。如果某个话题在朋友圈中广泛传播,即使内容有疑点,也可能出于不想被边缘化、想参与讨论的心理而转发。
对权威的依赖或反权威心理: 有些骗局信息会披着“科学”、“专家”的外衣,或者宣称揭露“被掩盖的真相”。这可能会吸引那些对主流权威产生怀疑,或希望找到“另类解释”的中年人。他们可能认为这些“非主流”信息才是真正的智慧。
疲劳与注意力分散: 中年人往往肩负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生活节奏快,精力有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逐一辨别每一条信息的真伪。当遇到一些看起来“不那么明显”或符合他们某种期待的信息时,可能就会放松警惕,直接转发。

三、 对其他方面判断力还能依靠吗?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答案是:不能一概而论,但需要警惕。

并非全盘否定: 转发“骗傻瓜”文章不代表他们其他方面的判断力就完全不可靠。如前所述,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依然可能具备出色的判断力。他们可能只是在某些特定领域、特定信息类型上存在盲点,或者受到特定心理动机的影响。
信号警示: 然而,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它表明:
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可能存在短板: 即使在其他领域,如果基础的信息辨别能力普遍较弱,也可能影响到更复杂、更重要的决策。
他们可能容易受到情感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这可能会在其他人生决策中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可能对新信息的接受方式需要调整: 对于未经证实的信息,应该采取更审慎的态度。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转发了一条“骗傻瓜”文章就断定他们所有的判断都不可靠。关键在于观察他们在更重要的领域(如投资、职业发展、人际关系、重大决策)是否表现出持续的、系统性的错误判断。
反思与学习的机会: 对于他们本人而言,这也是一个反思和学习的机会。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认知盲区,并主动去学习信息辨别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提升整体的判断力。

如何帮助或者理解这种情况:

温和提醒与沟通: 如果是亲近的人,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指出文章的疑点,并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来源,而不是直接指责。
推广信息素养教育: 社会整体而言,需要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公众的媒介辨别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信息溯源、识别网络谣言等。
反思媒体传播机制: 社交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责任,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治理力度,算法推荐也应考虑信息质量的维度,而非仅仅是用户活跃度。

总而言之,那些有社会地位、睿智的中年人转发“骗傻瓜”文章的现象,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茧房、认知偏差、情感驱动、社交需求以及领域局限性。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其他方面的判断力就一无是处,但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在信息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持续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辨别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猜测:

1.谈话是和别人有相同点的艺术。

很多人说一句话,未必表示他真的认可这件事,只是对于这件事他认为他应该这么说。

比如我很多同学也在谈话中谈到很多无聊的故事,什么德国下水道之类的。这些东西明显经不起推敲,为什么他们还这么说?他们明显不笨,为什么呢?

后来,我才明白,现实不是知乎,你无需像在知乎这里这样,拼命去主张自己的观点以显示自己很聪明很有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你只需要迎合大多数人的思想就可以了。

也许有人疑惑,这样怎么行?这不就显得你很平凡普通了吗?

不是的,现实中,只要你实力够强就行。你的学习成绩、运动能力、工作业绩,这些远远比在聊天时的特立独行要重要多了。只要你成绩好、运动强、业绩好,即使你很不会说话,一样很受欢迎的。

对于谈话这件小事,越是强大的人,越是喜欢在谈话中去迎合别人。

我遇到过的很多优秀的人、或者是有钱有地位的人,都是这样做。哪怕他面对的是一些小孩子或者是身份地位很低的人,也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和一个同学聊天,对于某件事,他认为应该XXX,然后过了几天,遇到了另一个同学,他就说那件事应该OOO,完全相反的一个观点。

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在现实中,和别人争论某件事到底应该是XXX还是OOO,这是很无聊的一件事。

但是,如果能够在谈话中迎合别人,这却是一件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增加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打个比方,百度贴吧狮子吧和老虎吧经常写文章争夺狮子比老虎厉害还是老虎比狮子厉害。

然而,对于我这种旁观者来说,哪个更厉害都无所谓。

一个狮子吧的人过来和我谈话,我就会在言语中倾向于狮子更厉害;如果老虎吧的人过来和我谈话,我就会在言语中倾向于老虎更厉害。

不是我虚伪,而是这件事真的是毫无意义。

选哪个都无所谓,只要对方不讨厌我就行了。如果能够让对方更喜欢我就更好了。

当然搞两面派也不大好,这里面有个「尺度」的问题,小事上可以搞两面派迎合对方,不大不小的事尽量迎合大众,大事上就决不能动摇。

很多东西,真的无所谓的。有些人说我没良心,说我说话不根据自己良心说话。

我举个例子,《熊出没》中熊二和熊大哪个更厉害?《喜洋洋和灰太狼》中,喜洋洋更厉害还是沸羊羊更厉害?你觉得我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需不需要遵循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因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吵得面红耳赤、吵得老死不相往来,吵得关系破裂,你觉得他们怎样?是不是很没脑子很笨?

对于很多真正在现实中有所成就的人来说,做出什么成就才是关键的。

讲什么是无所谓的,关键是不要让自己说的话妨碍到自己做的事,最好就是让自己说的话能够帮到自己做的事。

——

(其实,在评论区也有人反驳我的意见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说话不合他心意了,他就过来反对我,辱骂我。

你说,假设是在现实中,而他又是我不能够说得罪就得罪的人,你觉得我应该怎么说话?

是固执己见、让他讨厌我,然后让我在办事的时候处处受挫、天天挨训?

还是迎合他的说话方式,以后办事好方便?)

(知乎上多了,就有种错觉,误以为讲话厉害啊思想厉害啊就能够在现实中有所成就,然而,在现实,我们一般称这些人为嘴炮党、只会吹水。

再深刻的思想在绝对实力面前毫无意义。)

——

2.心灵鸡汤未必是鸡汤,说不定真的行,只是你做不到。

举个例子,马云曾说过(真的说过的啊,不是我乱说的):「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句话,很多人觉得很鸡汤,但是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人来说,做什么事情是无所谓的,反正都做得到,剩下的问题就是「有没有梦想」的问题了。

就像我们买东西前先看看钱包有多少钱,再决定买什么东西。而真正有钱的人是先看有什么喜欢的,再去买。因为他们什么都买得到。

——

3.有人提到了老板转发这些是让下属为自己卖命之类的。

我觉得,也有这种可能,但是不绝对,还有其他情况。

打个比方,如果我现在遇到一个打工仔,我和他讨论打工到底能不能成为大老板,那么,我在语言上的倾向应该是倾向于「能够」的。

他不是我的员工或者下属,我心里面自然也没有希望他为谁谁卖命干活的意思。

但是我也必须这么说,因为这么说他才比较高兴。

难道我要说「打工没前途的,你见过哪个挖煤的成为煤老板?」

这等于是在奚落嘲笑他了。

——

(这么多赞,原来是肥肥猫给我点赞了,大V点赞,果然非同凡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