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文化是不是把中国人训成了羔羊?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把儒家文化简单地概括为“把中国人训成了羔羊”,我觉得有点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儒家文化复杂的多面性。但如果从某些角度去审视,确实能看到一些让人们行为模式趋于温顺、少有叛逆的影子。

“羔羊”的比喻,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温顺、听话、缺乏主见,以及对权威的顺从。 儒家文化的核心,比如“孝道”、“忠君”、“尊师重道”,这些概念在强调家庭和睦、社会秩序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

孝道,要求子女顺从父母,长幼有序。这在构建稳定的家庭结构、保证家庭内部和谐上功不可没。但极端化一点看,它也可能抑制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发展,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压抑了个人选择的权利。
忠君,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是维护统治合法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臣子对君王要绝对忠诚,甚至可以“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这种对上级权威的绝对服从,当然会让统治者更容易管理,但对于个体来说,这意味着个人意志可能要被集体或最高权威所压倒。
尊师重道,这是对知识和长者的尊重,保证了知识的传承和社会的经验得以积累。但如果“尊师”变成了“盲从”,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那么学生也就失去了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

再来看看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

“仁”强调爱人,有同情心,这无疑是积极的。
“义”强调行为的恰当和道义,也是正面的。
“礼”则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准则。礼的繁复和等级森严,要求每个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这很容易让人习惯于“各安其分”,不越雷池一步。
“智”和“信”更是直接与人际交往和道德修养相关。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文化塑造了一种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文化。 大家都希望“和为贵”,避免冲突,保持脸面。这种文化氛围下,个体为了维护和谐,往往会选择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违心附和。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一种“随大流”、“不惹事”的行为模式,而这在某些时候,确实会让人显得有些“温顺”,甚至被解读为“羔羊”。

而且,儒家文化也强调“修身养性”,很多时候是向内求,关注个人的道德完善。 个人一旦沾染了“过失”或“缺点”,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自我反省,而不是去挑战外部的环境或体制。这种内向的修正方式,虽然有利于个人成长,但也可能让人忽视了对外部不合理之处进行反抗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也并非全然压抑。 事实上,儒家思想中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强调民本思想。孟子更是敢于质疑君王,提出“君有过则谏”,甚至“则几谏”。孔子自己也曾周游列国,试图推销自己的政治理念,这并不是一个被动顺从的人。

那么,为什么“羔羊”的说法会如此深入人心呢?

我认为,这可能跟历史上的演变有关。当儒家思想被统治者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并加以改造和简化时,那些强调“忠君”、“顺从”的部分就被放大和强化了。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往往也更倾向于那些熟悉并能运用儒家经典、符合社会期待的人。长期的这种选拔和教育模式,自然会培养出更多“循规蹈矩”的人。

还有一点,从“训”这个字来说,它带有“教育、塑造”的含义,但有时也包含了“训练、驯化”的意思。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训练”中国人按照某种模式生活,那么“驯”就更偏向于“驯服”、“驯化”。而“羔羊”这个词,又带有一种被动的、被宰割的意味。

总的来说,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儒家文化“把中国人训成了羔羊”。 儒家文化有其深刻的智慧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它塑造了中国人温和、重情、讲究礼仪的性格,这是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在历史的特定发展阶段,当其某些元素被过度解读、滥用,或者与现实的政治需求结合时,确实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在面对权威和不公时,表现出过度的顺从和缺乏反抗精神,这与“羔羊”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

与其说是“训成”,不如说是这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产生了一些让部分人行为模式趋于保守、服从的倾向。而“羔羊”这个比喻,则是一种非常生动且带有批判意味的概括,它抓住的是这种文化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真是这样,你学历史课就轻松了,因为现在还是周天子。

user avatar

还是那句话,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是充话费送的。

绝大部分土地获取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获取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核心文化,同时也是确保中国统一正政权的根基。

汉武帝,杨坚,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汉,隋,唐,宋等这些人物哪个不比你我更强。记住古人缺乏的是我们的知识面和科学体系,但是单独说智商情商逻辑思考能力以上这些人各个完爆99.99%的现代人(全球)。他们为什么选择儒家?或者可以反问一句,您是谁?您比汉武,杨坚,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朱元璋等人更智慧?注意不是更知识,是更智慧。

如果单单需求人民做顺民,更应该做的是发展宗教,印度四等分,泰国佛教,甚至欧洲中世纪,贵族阶级收了几百年的初夜权,在结婚的第一天就要高兴的戴帽子。还不够顺从?还要怎么顺从?元朝四等分,结果呢,佛教胡为,打击佛教贯穿整个封建王朝。初夜权?贵族规则?呵呵。

任何文化任何事情都有局限性,如何在变局中将其更好容纳更好包容更好发展以及运用,是当代人的事情。自己没做好不要去埋怨古人。古人不负责给现代人擦屁股。

苏联是儒家治国?德国是儒家治国?拿破仑,亚历山大的帝国在哪里?

自己不行别怪其他。

哪一种都比中国儒家更顺从。

user avatar

每次看到儒黑的问题都觉得是来搞笑的。

最可笑的是喊着共产主义搞唯心主义,喊着要走进现代化又抱着腐朽的旧文化乱啃。

对儒家不感冒别看就完了,天天拿出来晾。

有个回答说的特别对,多读书,少胡想。

人要像狼第一个吃亏的就是你,人花了几万年的时间用智慧和文明征服了世界,你在这搞狼羊?

勇敢的人天天跟羊在一起依然会勇敢,懦弱的人去了狼群也是懦夫,跟学啥没有半毛钱关系。勇气也和实力有关系,我小时候怕公鸡,因为公鸡跳起来比我还高,现在没有公鸡敢攻击我,我也没必要怕。

user avatar

请你买本商君书,再买一本大学与中庸,礼记你不用买了,因为你看不懂。

再勾画一下有民的地方,仔细对照一下。

如果发现贫弱愚者出现在大学与中庸里面,在下烧毁所有四书五经。

如果不是,请管好自己的脑袋与思想。

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写着,你不看。

杜牧写的再清楚不过,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儒学到是背锅不少,历史倒车都想得出来。

当然,你要笃信祖龙韩非李斯商鞅之流,在下没有办法。

与这类人交流,可能也只有赵公公有如此闲情逸致,因为赵公公是中医,顺便牵头鹿来看看眼神那些不好。

人啊,一旦良心大大的坏了后,上天也拦不住的。

附上中庸右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儒学正统,保留其解释权。

user avatar

公羊派是被开除了吗?

user avatar

不是儒家把中国人训成了羔羊。

是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造成了中国人必须习惯权力高度集中的局面。在这个前提下,人们被训练成了羔羊,同时,大一统的权力拥有者,喜欢用儒家思想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儒家只是一层皮,实质是阶级对立的特殊表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用说骨肉不存在了,作为儒家的皮毛还有什么用。

当代中国的某些人痛恨现代化之后的一些现象,然后想恢复儒家思想,实际上跟伊斯兰教国家被西方打痛了,看到妇女不带头巾了,一些保守主义分子特别想恢复原教旨主义一样的。

按照儒家原教旨来说,你现在不能分家,小家庭是不存在的,一大家子里只能七大姑八大叔爷爷奶奶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兄弟姐妹凑一块住。

所有老少爷们都在蹲在地上思考这一家子人矛盾怎么解决的问题,什么都干不了。你的工业文明还存在个p。

现代社会中贯彻新儒家文明,那是痴人说梦。你都长大了,还在那里抱着婴儿时期的毯子不放,你这叫恋物癖。是一种心理退化的现象。

现代化的问题,只能用现代文明的方式来解决。明文规定的法律能够约束的,就让法律合理有效地约束,法律约束不了的,那是别人的自由。

不能你看不惯,你管不了,你生气了,你无可奈何了,你就要抱起来你婴儿时期的一块臭毯子,哭着喊着让别人跟你一样那这块破烂毯子盖着睡觉。

user avatar

是的。

儒家经典可以说没有一句不是对的,可它就是不合时宜。

在这畜生民族遍地的真实地球民族之林,儒家文化显得格格不入,妄图让人人都拥有超高的道德水平。

于本国民众,只能起到愚民弱民的作用;于世界,只能让国家受制于所谓的道德,大义,表面文明的宋襄公式的困局。

儒家思想不是太落后,而是太超前,至少等到共产主义社会达到,才好说这是一个好的思想。

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而言,大抵是教育出了无数个宋襄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把儒家文化简单地概括为“把中国人训成了羔羊”,我觉得有点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儒家文化复杂的多面性。但如果从某些角度去审视,确实能看到一些让人们行为模式趋于温顺、少有叛逆的影子。“羔羊”的比喻,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温顺、听话、缺乏主见,以及对权威的顺从。 儒家文化的核心,.............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影响下,确实存在着一种“尊老”的传统,这在很多方面表现为对长辈或大辈的尊敬和照顾。这种倾向并非简单的“袒护”,而是建立在一套复杂的社会伦理和价值体系之上,其中包含着亲情、责任、秩序以及对经验的珍视。一、 孝道的核心地位儒家思想最核心的价值之一就是“孝”。《孝经》开宗明义就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中国社会深层的东西。说“越不怎么好的家庭越喜欢讲儒家传统恶德”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经济条件不那么优越、或者在社会上升通道相对狭窄的家庭里,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方面,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恶德”的侧面,反而可能被强调得更明显。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问,也是一个关于历史走向的“如果”。将墨家思想置于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位置,而非儒家,这无疑会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经济发展乃至文化精神。那么,中国是否会因此“发达得更快”?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墨家思想的核心特质,并与儒家进行对比,想象其在历史中的具体实践.............
  • 回答
    孔子伦理之所以至今仍对,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大一统进程中的作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这两点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孔子伦理的永恒价值何在?首先,我们得承认,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然而,孔子伦理之.............
  • 回答
    郑明的存在,确实为我们探讨儒家文化是否能拥有“海洋属性”提供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视角。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儒家思想的韧性与包容性,以及历史语境下儒家如何与海洋环境互动的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得厘清“海洋属性”在这里的含义。它并非指儒家文化必然要发展出像西方航海文明那样以探.............
  • 回答
    洪秀全砸孔庙,还能聚拢千万农民军,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也确实能让人琢磨。它并不直接说明古代贫苦农民“没把孔子儒家太当回事”,但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复杂情况,以及农民起义的动因并非全然是对儒家文化的否定。咱们得把洪秀全砸孔庙这件事放进历史的大背景里来看。首先,洪秀全的“砸孔庙”行动,绝.............
  • 回答
    “儒家一直在培养孔乙己”?这话说出来,估计不少人会皱眉头,觉得这是在抬杠,是在故意曲解。毕竟,提到儒家,大家首先想到的不都是“仁义礼智信”这些高大上的道德规范,是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楷模吗?怎么能跟那个迂腐、好面子、又没什么真本事,最后还落得个凄惨下场的孔乙己联系起来呢?但你如果细品一下.............
  • 回答
    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为社稷江山奉献奋斗死而后已”,甚至将儒家描绘成一种牺牲个人利益,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先的学说。但如果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言论,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白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什么。儒家最早的关怀对象是“人”,以.............
  • 回答
    要论“平民教育”的起源,儒家无疑是其中一股极为重要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系统性地提出并践行这一理念的思潮之一。不过,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平民教育”的含义,以及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叫做“平民教育”。如果我们将“平民教育”理解为一种普及性的、面向.............
  • 回答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早已不是当初孔子一人所传的原样了。这中间经历了无数的解读、发展、甚至是对立和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儒家学说。要详细讲述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期和代表人物来梳理。首先,孔子和他的早期传人。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是.............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五四运动对儒家文化的批判,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儒家,看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价值,这并非否定历史,而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根脉的一种回归和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出发点是“救亡图存”。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
  • 回答
    荀子“性恶”之说,与儒家“明明德”的宗旨,确实存在着张力,但并非直接的“反”。更准确地说,荀子是从一个更为现实和辩证的角度来解读和实践儒家“仁”与“德”的,这使得他在儒家内部的地位,尤其是后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过程。一、 荀子“性恶”与儒家“明明德”的关联与张力要理解荀子是否“反”明.............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历来存在复杂的争议与多元的解读。这一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害”或“救”来概括,而应从历史语境、社会结构、思想体系和现代性转型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分层次探讨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角色及其对中国人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文明的基石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 回答
    儒家文化是否值得被继承,以及古代儒家文化是糟粕多于精华还是精华多于糟粕,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历史演变、时代背景以及具体内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儒家文化的价值与继承: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确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另一方面,又有人会质疑这种“断层说”,觉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要详尽地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象,将底层文人的悲哀简单归咎于儒家文化,或许有些过于片面,但也确实点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些局限性。让我们试着抽丝剥茧,详细地聊聊这件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底层文人”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的地位虽然普遍高于普通农工商,但并非所有文人都.............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必然或偶然,不如说它是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经过一系列“必然”的条件孕育,最终以“偶然”的形态得以显现和发展。让我们先从“必然”的维度来审视。1. 社会结构的必然需求:在周朝的早期,分封制奠定了社会的基本框架,但随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为什么中华文明在科技发展上,经历了长期的领先,却在近代遭遇了瓶颈,尤其是到了满清时期,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日益拉大。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儒家文化”就能概括的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儒家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