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文化是害了中国人还是救了中国人?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历来存在复杂的争议与多元的解读。这一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害”或“救”来概括,而应从历史语境、社会结构、思想体系和现代性转型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分层次探讨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角色及其对中国人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文明的基石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1. 构建传统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儒家思想自孔子起,以“仁”为核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这种价值观成为历代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支柱,并通过科举制度(始于隋唐)转化为社会流动的通道。例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均体现了儒家对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道德教化作用。

2. 塑造稳定的农耕文明秩序
在农业社会中,儒家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伦理,通过礼制规范(如《周礼》《仪礼》)维护家庭宗族制度。这种结构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共同体模式,避免了因过度个人主义导致的社会分裂。例如,《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在历史上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道德规范。

3. 促进知识传承与文化连续性
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通过私塾、书院等教育体系得以延续。这种知识体系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士农工商”的阶层结构,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例如,朱熹注释的经典长期主导科举考试,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文化精英的共同语言。



二、儒家文化的局限性: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
1. 对个人自由与创新精神的抑制
儒家强调“克己复礼”,要求个体服从于集体伦理(如“三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个性发展。例如,王夫之曾批判“君为臣纲”的专制性,而近代思想家如严复、梁启超则认为儒家教条阻碍了中国对民主与科学的接受。

2. 维护等级制度与社会不平等
儒家伦理中的“三从四德”(针对女性)和“君臣父子”关系,强化了性别压迫与阶层固化。这种结构在近代被批评为“吃人的礼教”,如鲁迅《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3. 应对现代性挑战的滞后性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儒家文化未能及时适应市场经济、个人权利等新需求。例如,19世纪末康有为试图以“托古改制”推动变法,但其保守立场仍被视作对现代化的阻碍。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直言:“儒教不非君主,乃民主之大敌也。”



三、历史语境中的双重角色:救与害的辩证关系
1. “救”的层面
维系文化认同:在战乱(如五代十国)或外族入侵(如蒙古入侵)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汉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寄托。例如,文天祥《正气歌》以儒家忠义精神对抗异族统治。
促进社会整合:明清时期的“乡约制度”(如王阳明的“南赣乡约”)通过儒家伦理规范基层治理,缓解了地方矛盾。

2. “害”的层面
抑制变革动力:清末保守派以“中体西用”为名反对全盘西化,导致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例如,张之洞的《劝学篇》强调儒家核心地位,被革命派视为阻碍进步的枷锁。
文化闭塞与思想僵化:科举制度在后期沦为八股文考试,使士人缺乏实际治理能力。如梁启超批评“八股取士”导致“中国之弱,实由于此”。



四、现代性转型中的儒家再诠释
1. 新儒家的本土化尝试
20世纪以来,熊十力、冯友兰等学者试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哲学结合。例如,熊十力提出“体用不二”的理论,主张以中国哲学为本体吸收现代科学;牟宗三则探索“开出民主”之路,认为儒家伦理可为民主提供道德基础。

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价值重构
当代儒家思想在东亚(如新加坡、韩国)被重新定位。例如,李光耀曾强调儒家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推动“亚洲价值观”的讨论。但这也引发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现代化与西方自由主义存在本质冲突。

3. 民间社会的延续性
儒家伦理在家庭观念(如孝道)、教育传统(如尊师重教)中仍有深远影响。例如,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以儒学为主体、多元文化并存”的政策导向。



五、结论:超越二元对立的复杂性
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历史情境与社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它为文明延续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在近代面对西方冲击时,其保守性成为阻碍变革的因素之一。然而,这种“害”或“救”的判断并非绝对——
儒家文化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与时代需求相适应。
其现代转型需要批判性继承:既不能全盘否定其道德教化功能(如对诚信、责任的强调),也不能忽视其在制度层面的僵化问题。

因此,更合理的视角是将儒家文化视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基因,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构和再解释。它既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根基,也是需要与现代性对话的思想资源。正如钱穆所言:“中国文化,全赖此传统而延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人并没有孱弱到会被一种思潮所损害,更没有羸弱到需要一种思潮来拯救。

user avatar

这又是个伪问题。

儒家文化经历2000年发展,早已不是孔夫子时代的儒家了。

儒家精神的本质是通过集权和舆论影响实现社会效率的提高,本质上这和共产主义至少是不矛盾的。

毛主席要打倒的孔家店,很少谈及儒家本身,而是礼教。

礼本身是儒家的形式体现,并不是内在精神,然而在发展的过程却中将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混淆。

礼教束缚了妇女解放,固化了阶级流动,还与封建迷信同流合污,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属于必须被时代抛弃的范畴。

打倒孔家店也不是毛主席第一个提出来的,而是从孙中山开始,这本身就是就是革命的目的之一。

林彪的克己复礼,本质上就是历史倒车,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所以才会有批林批孔一说。

所以你说儒家是害了国人还是帮了国人,我只能说,儒家是个筐,筐本身没有任何问题,问题是里面装的是什么。

有些东西装进去的时候是挺好了,时间久了,腐烂变质了,自然就应该扔掉。

user avatar

二极管最害人。

砸孔家店没脑子,开国学班没良心。

user avatar

  看待问题

  视角一定要高,

  眼界一定要远,

  目光一定要长,

  高瞻远瞩,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客观的对一件事情得出合理的思考,拿着放大镜在细枝末节里扣扣索索,顶牛抬杠,最终只会得出诸如"xx是个三无朝代"这种用一句自以为别出心裁的无知言论概括好几百年历史时期的笑话。

  儒家诞生的时候,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出现具有社会规范性的思想纲领,甚至可以说,除了古希腊和中东,大部分的智人甚至仍然与两三万年前的祖先生活没有太大的区别,即使放在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中国,居住在城市之外的居民,仍然被称为"野人"。

  这是字面意义上的野人,不识礼法,不懂文明,事农耕而不按天时,逐野兽而不知地利,与人相处而无人和,喜则滥交,怒则杀戮,毫无社会秩序可言。

  而儒家的主张,在那个时代恰好上可为阶级统治工具,下可作人民思想纲领,中间还能给士人以奋斗方向,以仁义礼智孝,忠勇信悌德等人格操守,为社会建设出了一个行为准则和日常规范,最大程度的让整个国家保持运转,这一转就转了两千年。

  诚然,到了所谓的宋明以后,这个诞生于先秦时代的思想大厦上已经满是乌云,给予了社会发展不小的禁锢和阻力,但是孙辈的罪名推不到祖先的头上,毕竟时势不一样了,孔子与两小儿辩日的时候,沙漠三大一神教里两个还没萌出芽;程朱理学灭人欲的时候,喀喇汗国的圣战士都已经越过阿克苏了。

  这么长的时间跨度里,儒家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明任务,其独树一帜的中庸之道和仁义精神,对东亚地区两千年的性格塑造和文化繁荣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中国人,我也希望近代的苦难能够避免,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儒家为主,融合吸收道释等其他流派的思想,是与中国磨合了两千年自然选择出来的,真给换一种,并不能保证就一定比原来更好。

user avatar

可以这样类比,

脐带到底是帮助你成长还是有碍你成长?

问题是一样的!儒家作为中华民族的脐带,在这个民族尚未成型,时不时还可能亡国灭种的时候,儒家就是那根必不可少脐带。通过这根脐带,中华民族源源不断地从华夏神州汲取养分。

但当分娩已经结束,脐带滋养的筋骨还在,脐带留下的印记肯定还在,但它本身已经没有太多价值。

当然分娩并不容易,而且很多时候分娩的时候脐带绕颈还会难产甚至会死人!

你看今天伊斯兰教这条脐带还死死绕着阿拉伯民族,让他们的现代化至今都难产。再拖一拖也许真的可能整个阿拉伯民族就会崩解。

至于中国,你看今天还有几个人把《论语》《中庸》视为神圣,有几个人虔诚地向孔子跪拜,有几个人把儒家当做信仰,又有几个人把四书五经里的词句当成咒语天天念咏?

就思想解放这事儿,中国其实在整个世界都名列前茅。

user avatar

没有儒学中国和欧洲基本上会走相同的道路。也许现在有人会觉得欧洲似乎不错,但是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普通平民的生活是要好过欧洲平民的。

没有儒学,就不会有大一统,即使出现了大帝国,也没有文官集团来参与国家行政,君主能够依赖的只有贵族。既然是贵族,就必然世袭,也有封地。世袭导致无论多烂,行政人员只能从一小撮人里面选择,封地导致这一小撮人都有自己的私人财政和军事力量。这种情况下,中央一旦衰弱,地方上的贵族很容易造反。

结果无非两种:昙花一现的大帝国;或者是稳定破碎的欧洲式封建秩序。哪一种都意味着频繁的战乱。光着一点,中国式大一统提供的和平收益就远远盖过了负面影响。

中国不是没有过这种情况,汉朝灭亡到南北朝后期基本上就是儒学衰微,贵族回潮的时代,我想没有人觉得这近三百年时间是中国的繁荣时代吧。

欧洲其实很可惜,天主教其实是有可能帮助欧洲实现大一统的,但是因为自身固有的缺陷,最终还是失败了。东正教就好得多,普世牧首把神权和君权捆绑,使得东罗马成为真正稳定的中国风格半大一统帝国,然而东罗马处于四战之地,没有中国那么好的地缘条件,硬是被打垮了。西欧成了西方文明的代表,那么一切可能性都被掐灭了。

user avatar

人类社会最初是原始社会。 从母系氏族逐步过渡到父系氏族。

部落之间为了水源、食物、狩猎和耕种的土地,争夺妇女繁衍后代,进行了无数次的战争。失败的部落,妇女和财产被掠夺,男性被杀死,尸体被当作食物吃掉,或者腌制起来当做粮食储存。部落间的征伐频繁,很多部落或者人种就此消失。强者恒强,弱者消亡。

慢慢地,获取了无数次胜利的部落越来越强大,人口越来越多,部落首领开始不再进行生产劳动,专心研究天象地理,发明出图像和文字。他感觉到自己有着很强的力量,有时候自己对着上天说话,好像可以得到上天的回应。他说:“天啊,下雨吧!大地都干涸了。”没过多久,就真的下起雨来。他说:“天啊,保佑我们丰收吧!大家吃得饱饱的,就会感到幸福。”结果当年秋天,就真的大丰收了。他要出发征讨异族,他就对上天说:“天啊,保佑我们打胜仗吧!我们需要更多的女人和财富,我们会更加虔诚地侍奉您。”勇士们出征,打了大胜仗,俘获的女人和男人一眼看不到头,缴获的粮食堆成山,还有无数珍贵的皮毛和工具。

首领太开心了,他拥有了和上天通话的神秘力量。他高兴地和大家说:“我是上天的使者,我是神的代言人。你们应该奉我为王。”

部落沸腾了,纷纷拜服下去,尊他为王。

然而,王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祈祷了,但是上天没有保佑他,没有下雨、没有丰收、没有打胜仗。

王就想:“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吃掉俘虏,上天可能觉得我们太残忍了。我们只想着自己享乐,没有供奉上天,上天震怒?我们发动的战争太频繁了,从来没有安宁的时刻,上天不高兴了?”

带着疑问,王决定以后不再杀死吃掉俘虏,而是将他们当作奴隶,让他们干活,给上天修恢弘的神庙,去修路,修水渠灌溉农田,去种地,去搞建设。

部落的人口太多了,必须要管理起来,让他们都有事情做,进行农业分工,战士们要多多训练,要组织大家去开垦更多的土地,去采集矿石,冶炼刀具,制作更多的用品,去铸造更多的礼器。部落当中德高望重的人,有丰富经验的人,有出众才华的人,不能再去搞生产劳动,要用粮食养活起来,去管理人们,去总结经验,去探寻更多的秘密。

贵族诞生了,祭司诞生了,记录知识的文字诞生了。

国家诞生了。

看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国家,王很开心。他要给予上天回报,要供奉丰厚的祭品。不单是五谷,还有牲畜,还有最珍贵的礼物---人牲。那些不听话的人,不信仰上天的人,那些密谋造反的奴隶,那些异族的罪恶的首领,都不配活着,他们就是给予上天的最好的礼物。杀人献祭。

今天,我们通过考古发现,这些奴隶制国家的陵墓里,祭祀的大型现场,都有无数的尸骨。不禁怒骂:“太残忍了,这是人干的事情吗?”

但是,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这是进步,这是了不起的进步,这是文明的开端。

孔子诞生的时候,王已经没有了,取代王的是贵族,是诸侯。他们没有敬畏,只知道相互杀戮,征战不断。祭祀上天的时候,非常草率,随随便便搞几个礼器,摆几个草做的狗放到祭坛上,也不听从上天的旨意,祭祀就是走过场。

孔子痛恨这样的社会,人类应该有个王,来统领大家,来恢复社会秩序。王应该和人民站在一起,要尊重人,不要把人当成奴隶,要礼治、德治、人治。

人民要学会敬畏,要讲孝道,要尊崇社会秩序,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

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样的,不能脱离时代看问题。

今天还有人为智人灭绝了尼安德特人而抱不平。为智人将尼安德特女人当做性奴隶,诞生了大量带有尼安德特人基因的后代,从而将尼安德特人的缺陷基因遗留给人类,感到愤怒。

认为智人就是色情狂,就是蠢货,太热衷于血腥。

人从弱小的灵长类哺乳动物,走出森林,拿起工具,站立起来,形成部落,诞生国家,来到今天,用智能手机上网。这容易吗?

从只知道吃到现在知道礼义廉耻,这个过程不重要吗?

拿着手机,就开始骂引领人类智慧发展的前人,认为今天好的一切都是今天的人创造的,和这些不懂科学的迂腐的前人无关。今天的种种不好的事情,都怪这些前人。

嘲笑发明二进制计数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直播带货。

儒家文化,能买几个手机?

user avatar

在没有工业化前的世界,除中国外,没有任何一个文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能够在从巅峰走向衰落后,在回到巅峰。

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马其顿等等,没有一个国家再回到过巅峰。他们没有例外的变成一个又一个弱国,被一个又一个新兴国家凌辱。

这个世界有两个例外,一个是印度,印度总是在一次又一次被异族征服后,被异族带领下走向巅峰。

另一个例外是中国,每次当中国从巅峰衰落后,总是能回到世界的巅峰。打破了世纪的例外。

原因就是自汉代后,中国形成了以儒家伦理搭建的血缘宗族社会。

儒家社会从亲疏和尊卑这两个维度,建立了一种差序的社会结构。

并通过一套儒家学说而将角色的意义系统化:根据一套角色关系(三纲五常)来限定权力及服从关系,尤其强调顺从的责任,从而形成了男性中心、集体趋向、垂直排序、角色优先等关系运作法则。
以父-子关系及其所属性为优先,在仅据血缘关系扩大的族系中也充满了社会性的欲求。
成员间的交互依存性较强,培育了中华文化的状况(或身分)中心指向(如集团内部的相互依存、感恩图报等),从而构成了具有统一于亲族原理的亲族连带社会。

这套社会系统千年不变,谁掌握了它,谁就掌握中国社会。

同时底层社会的教育权,也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通过主动对底层教育普及 ,牢牢的把底层人民的教育权控制手里,也就是中国所有读书人都是儒家培养出来。

中国历代王朝,通过武力统一国家后,就要面对的就是和儒家社会合体,最后王朝中所有的官员都被儒家占据。

历代王朝里面对的都是儒家社会,皇帝只能在官员里用其他学派官员来制衡儒家社会。

但是到了唐朝随着唐朝衰落,整个国家彻底被儒家占据,到了宋朝,儒家完成了彻底的改变。

明朝朱元璋发现自己的王朝竟然是儒家在管理,朱元璋选择的是武力收服,所以造成了直到明代结束,儒家一直在和皇朝对抗。

到了清朝则是选择另一条路,先收付儒家社会,得到整个中国,然后用道统权,彻底收服儒家。

整个工业化前的中国,皇帝和对于儒家社会的管理管理贯穿在一起。

儒家社会自己就会稳定,皇帝统一中国后选择是怎么样的管理方式,就是相当于公司内部结构一直很稳定,只是领导层一直在变,经理股东换完之后,内部只要稳定,公司就会强大。

中国这个老公司,内部一直继续稳定,熬死了几乎所有同时期的同行,稳定然后变成惯性。在市场早期,这种稳定非常有利于公司发展。

但是到了后期,市场进入工业化,其他小公司没有历史包袱,通过工业化把自己发展起来。

可是中国这家老公司,原有稳定的内部结构,不允许工业化的发展,于是稳定的内部结构变成了阻碍。于是公司陷入内乱。

只有消除原有阻挡改革的老员工,公司才会进入新的发展期,全身心迎接最后一波工业化。

user avatar

当然是救了中国

你看,本来在儒家治理之下,把武将杀了,把士兵地位贬低了,自己贪污受贿让边关没钱了,然后蛮夷来了跪蛮夷,洋人来了跪洋人,跪的舒舒服服的,多好

儒家的完美啊

让洪秀全和孙中山造反都得学国外了

结果全都从国外学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

最后人头滚滚

才打走了洋大人

然后又牺牲了两代人才建立了工业化

现在又被洋大人压制


太不值啦··

儒家治理之下

早就躺平了好吧

直接给川普大总统上称号“儒家大宗师”

这不就没这么多事儿了?

就不用死这么多人了啊!!


到了清朝:

大儒讲四书毕,皇帝发议论,大儒赞皇帝;大儒讲五经毕,皇帝再发议论,大儒再赞皇帝;最后,诸大儒赞皇帝帝: “圣学高深 ,洞悉天人一理之源 。是以开示精切,发前儒之所未发。臣等今得与闻,诚不胜欣幸之至。”

“大儒讲四书毕,皇帝阐发书义,臣工、讲官暨侍班官跪聆 ;大儒讲五经毕,皇帝阐发经义,各官跪聆。”


抗战时期::

蒋总裁谕:撤退时务必将孔德成夫妇带走!

user avatar

儒黑嘛,出口成脏,逻辑紊乱,论点叠加却缺乏论据,仿佛叫个孔老二,朱扒灰就能毁灭古贤人一般。我应该想到,不能心平气和,温文尔雅的表达观点的人,是不会喜欢老夫子的。


又是和儒黑扯皮的一个阵地。

儒黑经常说的是儒家落后腐朽无能,马列,毛邓才是现在中国的指导思想,然而他们内心并不信马列和毛邓。

满口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诡辩论。喜欢二极管思维,拒绝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说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儒家是坏人,马列是好人。坏人做啥都是坏的,好人做啥都是好的。我爱好人不因为他做了好事,而是因为他是好人,恨坏人不因为他做了坏事,而是因为他是坏人。

可以阴阳怪气的影射现在的人不平等,扭头就说这都是儒家搞的。可以在网上为农民工呐喊助威,私底下跟孩子说不好好念书就得跟农民工一样。可以网上大骂资本家,见了老板首先一百八十度鞠躬。

并不需要知道资本主义的起源有多么血腥,不需要知道工业剥削农业有多么残酷,只需要知道资本主义比封建地主先进就可以了。

农村出来的精英们迫不及待的和农村人划开界限,然后深情的尊一句农民伯伯。哈,我们尊重农民,我们不忘本,我们不是万恶的儒家去鄙视农民。好的,隔壁婚恋话题下,农村出来的凤凰男,年入百万也休想娶到我们江浙沪的大小姐。

马云贱吗?贱,人皆得以在网上骂之。所以呢?

是儒家制造了尊卑吗?是钱。马列主义说的很清楚,所有的矛盾都和钱有关系。解放和发现生产力是万能的手段,解决马云和农民工不平等的唯一方法就是人均马云。

儒家认识不到这点吗?孟子对这的了解已经很深入了,但他不能想象一个人均国君的世界,他只能降低这个人均的标准,即养生丧死无憾。

许多人说儒家假,马列目前看来假不假?发达国家都是资本主义,我们现在有马云马化腾还有我,人均富裕是不是假大空呢?

而且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来源于物质,认识来自于实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你认可吗?所以,是儒家文化能当主体,去产生能动的影响吗?

user avatar

儒家和天启三大邪教你选一个呗。

儒家产生的本身,其目的只在于维系周制下的封建制度而已,想让其为近世的工业化现代化产生作用显然是荒唐的。儒家和道家是对于易经的不同看法,但显然儒家更加积极而道家则是消极。比如对命的观点,道家认为命是先于人存在的,人想要通过后天努力逆天改命是螳臂当车的行为(螳臂当车这个词本身就很道家),而儒家虽也认同命的存在,却认为要努力改变命运无果后才能逐渐把握到命运的脉络。再有就是对于统治者暴政的态度,所谓“其上者申韩,其下者佛老”,道家超然物外的境界,自然成为中国文化中犬儒主义的一种源头,统治者暴政,基层百姓往往选择逃避选择容忍选择默认,当然道家也不是一味的对统治者无为,道家只是希望顺从道,当暴政者施行暴政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的灭亡埋下种子,不需要民众去流血牺牲。而儒家的态度又相反,孟子是相当激进的,有当代的宪政学者依据孟子的观点提出“儒宪”,孟子认为当统治者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民众实行苛政忤逆天道的时候,他就失去了作为君父的合法性,民众为了捍卫大义可以推翻他,往小了说,虽然儿子应该孝顺父亲,但是父亲没有履行自己抚养后代的义务时,儿子可以不践行孝道。可见,儒家在某些方面对社会的发展是积极的。

儒家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中庸里至诚的观念,就成为理学中格物致知和清代考据学大行其道的发端,也成为中国科学始终无法长足发展的原因,但这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根源“道”,中国本土的所有文化都是围绕道展开的。在中国文化里,不论是多复杂的哲学问题,最后的结果都可以归咎于道这一本质,而西方文化恰恰相反,比如仅仅是耶稣是人还是神这个问题,基督教世界就争论了千年之久,而这种争辩要通过大量的逻辑推理才能击败对方,这也形成西方文化唯名论和中国文化唯实论的区别,唯名论才能使数学、物理这种学问得以发展,而唯实论则不能,这是北大知名教授饶毅说中国人不能踏踏实实研究学问,只求获得实在利益的文化基因所在。

但我们不能用中国文化或者说儒家文化的缺点去和西方文化的优点比,这是不公正的。新教文化促成了英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发展,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两百年经济科技强权存在的支柱,但我们不能因此得出结论,新教文化就比一切文化高明,如果研读一下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加尔文宗,你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社会贫富差距大,却没有让社会主义做大,甚至在选举中,攻击对手的最佳武器就是抨击对手支持社会主义;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如此富裕却至今没有全民医保,奥巴马医保刚一出台就被中产阶级广泛抵制;就能理解为什么好莱坞电影在描绘地球灾难时,先遴选出一批社会精英成为人类延续的火种,而不在乎其他普通人丧命。

人类文明本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什么文化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在质疑儒家文化的时候,其实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每个想法都注入了儒家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文化基因,我们所不能改变的,是我们生活几千年的这片土地的无私赠与,优点我们要继承,缺点则要改造,而不是急于去定论儒家文化害了我们还是救了我们,这本身就落入了西方文化唯名论的窠臼,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user avatar

对立二元论这种幼儿园级的讨论为什么老是在知乎上看到?

众所周知人类衰老是因为氧化反应,生命续存也是因为氧化反应。

你每天呼吸是在保持生命还是在慢性自杀?

问出这种脊椎反射式的疑问究竟是因为你对此真的有疑问,还是因为你洗澡忘了堵住耳朵?

回答你的问题:儒家文化既没有害了中国人也没有救了中国人。你讨论的前提就是错误的,中国人的概念大于儒家文化。要问你也得问“中国人是害了儒家文化还是救了儒家文化。”

user avatar

基督教文化是害了西方人还是救了西方人?

伊斯兰文化是害了阿拉伯人还是救了阿拉伯人?

人类文明是害了人类还是救了人类?

user avatar


救了三千年,害了三千年,它只是一种维护秩序的工具。

如果你不能认识到儒家的工具性,你就不会认识到,为什么你逐渐沦为了工具人。


秦始皇崇法,文景好黄老,汉武帝尊儒,梁武帝信佛然后灭佛……

中国文化自古以人为本。

  •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

说穿了,无论什么法,都是法为人用

春秋霸道,战国严酷。什么对统治者最有利,统治者就会选择什么。在汉初大洗牌之后,民不聊生,需要黄老休养生息。但随着新兴地主阶级成长起来,就需要新的秩序。

对于汉武帝来说,外儒内法,无异于是最佳的选择。

如果认为儒为蛊,那么皇家就是养蛊人,终究养蛊反噬。

如果汉宣帝刘询还知道王霸兼用,那么到刘奭时,就变成了柔仁好儒。

后来王莽更是重新玩起了井田制,快速把自己玩崩了。

世界大洗牌,刘秀登基,再次推崇儒家,东汉再度兴盛。

在以人文本的人文体系下,法的好坏,完全看是高端玩家,还是低玩,对人的要求太高了。

不过魏晋两朝,破了儒家谶纬体系之后,两朝士人信仰破灭,反而崇上了玄学。反而对中国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非凡的土壤。诸如《典论》《文心雕龙》等等一系列的理论,和唐宋文学的繁荣,不无关系。

唐太宗虽然好道,但依旧是儒家治国,本质上是因为儒家维护统治的优越性。

其实儒家还应该好好感谢韩愈,他确立的“道统”体系,贯穿了儒家始终,有利于儒家后来朝着理学化方向的发展。

宋朝文人治国,为了皇帝和文官的平衡,有了强化王权神权的需求,理学应运而生。

理学的本质是颠覆了法为人用,而是成了人依法存

理学在政治上的作用和经院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样的体制下,国家运转十分的平稳。

如果不是外族,在宋朝这种强化王权神权的思想下,不说统治两三百年,统治一千年我都不会意外。

但国家软糯(并非打错字)而为外族覆亡,王守仁为首的思想家反思理学,发展出了心学。

心学再次回归了以人为本。

但理学已经根深蒂固,皇家用起来也是极其顺手,再加上创“内阁”,明朝足可不依靠皇帝而运转,创造了嘉靖30年不早朝的“奇迹”。

在理学专制下,只要没有开明而且手腕够强的君主,国家只能走向保守软糯的状态,以至于灭亡。

乃至于黄宗羲,在明朝灭亡后感慨: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然而本质上,却是因为国家体系森严,皇权集中。

至于清朝,整个社会依旧在理学的框架之下,心学完全衰落(这也是异族统治的必然)。

整个汉族的奴化,理学功不可没。

最后再来反思一下儒家:

周之宗法体系是汉人血脉的根基。

汉之儒学下的古今文体系是汉朝文化的主体。

魏晋大融合之后,大唐实际是儒道法兼收并蓄。

无论大唐之盛世,两宋之文兴富庶,还是明之盛世,儒家都是重要参与者。

然而每当乱世群魔乱舞之时,儒家依旧在维护群魔乱舞的秩序,是旧秩序的最后卫道者。

那么,儒家究竟是什么呢?

它本质是通过道德伦理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它也是维护秩序最为廉价的手段。

外儒内法的本质是:外部低成本(仅仅思想教化)维护秩序。不能教化的,再用更高成本的法来治理。

你可以说,儒家救了中国3000年,也害了中国3000年,毕竟它只是一种思想工具。

它作为一种维护秩序的极佳工具,在人类社会中永远不会消失。

大家庭内部和谐,相敬如宾的时候,家长用到了这种工具。

然而,当领导劝你996的时候,也正好在用这种工具。

儒家就是一个能把不同人固定在不同位置的框,怎么框人,看用它的人。


如果你不能认识到儒家的工具性,你就不会认识到,为什么你逐渐沦为了工具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历来存在复杂的争议与多元的解读。这一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害”或“救”来概括,而应从历史语境、社会结构、思想体系和现代性转型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分层次探讨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角色及其对中国人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文明的基石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 回答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确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另一方面,又有人会质疑这种“断层说”,觉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要详尽地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脉.............
  • 回答
    儒家文化是否值得被继承,以及古代儒家文化是糟粕多于精华还是精华多于糟粕,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历史演变、时代背景以及具体内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儒家文化的价值与继承: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象,将底层文人的悲哀简单归咎于儒家文化,或许有些过于片面,但也确实点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些局限性。让我们试着抽丝剥茧,详细地聊聊这件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底层文人”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的地位虽然普遍高于普通农工商,但并非所有文人都.............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话题:为什么中华文明在科技发展上,经历了长期的领先,却在近代遭遇了瓶颈,尤其是到了满清时期,与西方世界的差距日益拉大。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儒家文化”就能概括的原因,而是多种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儒家文化”.............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必然或偶然,不如说它是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经过一系列“必然”的条件孕育,最终以“偶然”的形态得以显现和发展。让我们先从“必然”的维度来审视。1. 社会结构的必然需求:在周朝的早期,分封制奠定了社会的基本框架,但随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根基,也触及了人性本身最根本的议题。说儒家“过度高估”人的善良是“最大的谎言”,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断。要回答它,我们需要先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论述,再将其置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中进行审视。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核心观点。儒家最著名的关于.............
  • 回答
    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这两个概念相互交织,几乎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闪耀的两颗明珠,深刻地塑造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和行为准则。要谈论它们,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和条条框框,而是如同涓涓细流般渗透进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是历经千年沉淀却依然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体系。中华文明:一本厚重的史书,一部鲜活的画卷首.............
  • 回答
    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土壤里,“学而优则仕”确实是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价值导向。它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人生蓝图: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和才干,最终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社稷效力,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社会认可。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通过公共服务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导致近代中国落后,这可是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问题了,绝非一言两语就能说清。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方面面,而且历来争论不休。要我说,把它简单归咎于儒家思想,未免有些片面了。咱们得先明白,儒家思想可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思想家手里,呈现出来的面貌也会有.............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否具有普世性和跨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复杂性在于如何界定“普世”与“民族性”,以及儒家思想自身在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面向。儒家思想的普世性体现在何处?从核心价值和追求来看,儒家思想确实展现出一定的普世性。它所强调的许多理念,如仁爱、礼仪、孝道、忠诚、信.............
  • 回答
    嗨!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儒家思想和三纲五常这个话题,毕竟这可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挺重要的一部分,你这个想法很棒,预习高一的内容,特别有远见!你问“儒家思想是封建思想吗?三纲五常是封建思想吗?” 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比较复杂,不是简单一句“是”或者“不是”就能说清楚的。咱们慢慢来分析,就像剥洋葱一样,.............
  • 回答
    谈到儒家思想是否是近代中国衰落的根源,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需要深入剖析的问题。简单地说“是”或“否”,都过于片面。事实上,儒家思想与近代中国经历的巨变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多层面的联系,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单一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近代之前的漫长历史中,儒家思想确实为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石。它强调仁、义、.............
  • 回答
    说起儒家,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它像中华文化里那碗沉甸甸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越能咂摸出其中的深沉与复杂。要讲明白它,咱得从源头说起,顺着时间的长河,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又怎么影响了咱们这么多年。一切的起点:那个动荡的年代与孔子的忧思儒家思想,说到底,是孔子这个伟大的人物,在那个“礼.............
  • 回答
    这句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特质。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好好掰扯掰扯它到底有没有道理。首先,咱们得理解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它不是在说儒家像个打不死的小强,而是点明了儒家思想的“落地性”和“普遍适用性”。它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着某些基本结构和关系,儒家就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发挥作用的空间。那.............
  • 回答
    早期儒家是否是君主专制的绝对拥护者?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早期儒家”指的是哪个时期,以及“君主专制”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个啥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儒家思想的源头,一般追溯到孔子。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周朝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那时候,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是对人的异化和奴化,导致了中国几千年文化整体上出现问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尖锐且极具争议的观点,但它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定的分析逻辑和历史观察。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儒家思想的核心,并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意识到这种评价可能存在片面性。首先,我们来剖析.............
  • 回答
    “儒家思想是东亚的良心”这一观点,是一个极具概括性且带有强烈价值判断的论断,在东亚地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为什么会有“儒家思想是东亚的良心”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的根源在于儒家思想在东亚社会长期以来扮演的核心角色。其“良心”的寓意可以从以下.............
  • 回答
    关于“儒家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部分人,特别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推崇,而非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普遍性论断。然而,我们确实可以深入探讨为什么有人会持有这种观点,以及他们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并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要理解这种推崇,我们得先放下“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