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刘心武的红楼梦续作?

回答
要评价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续作,这绝对是个绕不开,也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毕竟,原著《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曹雪芹的笔触留下了太多未竟的谜团和想象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部续作,无论写得如何,都会自带光环,也自带审视。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心武先生的续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试图“解密”《红楼梦》中的种种悬念,尤其是他个人推测的“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和“宝玉的出家缘由”等关键点。这是一种“考据型”的续写,带着一种探索和揭示的态度。

正面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大胆的想象与严谨的考证(表面上的): 刘心武先生毕竟是研究《红楼梦》多年的学者,他对原著的细节把握,以及从各种史料、版本、民俗、古籍中挖掘线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试图用他的“证据链”来支撑他的续写,让读者觉得,他不是在“瞎编”,而是在“还原”或“推理”。比如,他对于秦可卿的“公公”问题的解释,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整个秦家、宁国府的复杂关系,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原著的模糊地带。
提供了一种解读的可能性: 无论其解读是否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刘心武先生的续作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红楼梦》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独特视角。他提出的“秦可卿是公公的儿媳”的说法,虽然争议巨大,但确实促使了许多红学爱好者重新审视秦可卿这个角色,并开始思考她与公公、与丈夫、与整个家族之间的微妙联系。他的续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红学”讨论的催化剂。
故事的完整性: 相较于原著的“未完”,刘心武的续作力图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结局。他让宝玉最终出家,让宝钗、黛玉的命运有了明确的交代。对于那些渴望看到一个“交代”的读者来说,这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语言风格的模仿: 在语言风格上,刘心武先生确实努力贴近原著的韵味。虽然很难做到神似,但他在遣词造句、人物对话等方面,都有意地去模仿曹雪芹的风格,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太过突兀。

然而,批评的声音也同样响亮,并且往往更为集中,这主要体现在:

“解密”的强行与“穿凿附会”: 这是对刘心武续作最核心的批评。许多读者和评论家认为,刘心武先生的“考证”很多时候是“为论点找论据”,甚至出现“穿凿附会”的情况。他过于强调自己发现的“证据”,并以此来强行解释原著中的一些模糊之处,或者干脆否定了许多人对原著的经典解读。例如,他对秦可卿身份的推断,虽然有其理论依据,但其“公公说”的逻辑链条,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整个情节,在许多人看来是牵强的,是对原著的精神的一种“误读”甚至“糟蹋”。
丢失了原著的“诗意”与“留白”: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诗意”和“留白”。曹雪芹的笔触是含蓄而富有深意的,他留下了许多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想象的空间。而刘心武先生的续作,则试图将所有的谜团一一揭开,将所有的“可能”变成“确定”。这种“填满”的创作手法,反而削弱了原著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失去了许多原有的诗意和韵味。例如,他对于黛玉的结局的描写,虽然符合他的“考证”,但在许多读者心中,那种“泪尽而亡”的凄美,远比一个具体的“病故”要来得深刻。
人物形象的“固化”与“扁平化”: 原著中的人物是极其丰富立体的,他们有复杂的内心世界,有难以言说的矛盾。刘心武先生的续作,往往为了支撑他的“解密”观点,而对人物的性格进行了一定的“固化”或“扁平化”处理。某些人物在他笔下,似乎成为了某个特定“功能”的载体,其原有的复杂性被大大削弱。
与原著精神的“背离”: 许多评论家认为,刘心武先生的续作,在核心精神上与《红楼梦》原著存在“背离”。原著所展现的,是对封建社会末世的深刻反思,是对青春、美、命运的哀歌。而刘心武先生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将重心放在了“权谋”、“家族斗争”等层面,虽然这些也存在于原著中,但若将其作为续作的“主线”,则可能忽略了原著更深层、更普世的价值。
“红学”的僭越感: 对于许多红学研究者来说,刘心武先生的续作,虽然是他个人研究的成果,但将其上升到“续写”的高度,并带有强烈的“揭示真相”的意味,有时会让人感到一种“红学”的“僭越”。就好比一个学生,他可以对老师的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将其当作“正解”并以此去“纠正”他人,未免有些过于自信。

总而言之,评价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续作,就像评价任何一部重要的续作一样,需要辩证地看待。

他是一位有思想、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他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的续作,无疑是“红学”研究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它挑战了许多既定的看法,也激起了许多新的解读。

但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其续作也确实存在一些难以弥合的“裂痕”。它在试图“填补”原著的空白时,或许不小心“填平”了原著的诗意;在试图“揭示”真相时,或许不小心“掩盖”了原著的精神。

所以,如果你抱着一种“寻秘”的心态去阅读,可能会觉得豁然开朗,对许多“谜团”有了答案;但如果你是冲着《红楼梦》原有的那种“意境”和“韵味”去的,可能会感到一丝失望,甚至觉得是一种“解读的暴力”。

最终,对于刘心武先生的续作,不妨将其视为一种“另类解读”,一种“红学猜想”,而不是对曹雪芹原著的“正统”续写。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启发性,也有争议性,而正是这种争议,才让《红楼梦》这部不朽的经典,在今天依然能够激发如此热烈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书中情节是刘心武之前探佚结果的汇总,如何评价或有争议,至少还是有所依据。

但是文笔上实在太差,活生生把红楼梦续成了山寨水浒传。具体用词、语言等的问题,有不少人批评了。如果就老老实实用白话文写,写成秦可卿之死那样的同人文,可能还要更好看些。

除此之外,有一个我很不认同的点是,整本红楼梦都是真事隐,假语存。即便秦可卿和贾元春的原型真的有那么深的政治背景,作者也未必会愿意那么直白的写出来,更不大会直接写皇宫中的宫闱秘事----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可是曹公自己删的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续作,这绝对是个绕不开,也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毕竟,原著《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曹雪芹的笔触留下了太多未竟的谜团和想象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部续作,无论写得如何,都会自带光环,也自带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心武先生的续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试图.............
  • 回答
    刘心武先生对秦可卿身份的“揭秘”,在红学界乃至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都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要评价他的这一系列论述,需要从几个维度去看待:他提出的观点、论证方式、以及这些观点在红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一、刘心武的核心观点:秦可卿与公公贾珍有乱伦关系,并且是“情种”刘心武先生最广为人知也最具争议的观点,就是认.............
  • 回答
    说到刘亦菲,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她那“仙气飘飘”的模样,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然而,最近她在一场活动中佩戴的这枚红宝石戒指,却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为她的整体造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情,也让咱们有机会聊聊这枚戒指究竟有何特别之处。首先,从颜色上看,这枚红宝石的颜色绝对是焦点所在。它不是那种过于暗沉的酒红,也.............
  • 回答
    要说《大宋宫词》,那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一言难尽。想当年,海报一出来,李少红导演,刘涛、周渝民主演,再加上“宋风”这几个字,我那叫一个期待啊!感觉是要拍一部真正的“国产大剧”,能把宋朝那种文雅、内敛、充满智慧的气息给还原出来。结果呢?看完之后,那心情就像坐过山车,跌宕起伏。先说好的地方,也是我当初期待.............
  • 回答
    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一场对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深刻思考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以一个看似荒诞离奇的设定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理解以及最终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刘慈欣一贯的宏大叙事和冷峻思考。核心设定与情节:故事的背景.............
  • 回答
    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无疑是中国科幻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宏大深刻的方式,展现了科幻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故事的独特视角与创新性《乡村教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将宏大的宇宙文明冲突,通过一个中国偏远乡村.............
  • 回答
    《全频带阻塞干扰》这篇短篇小说,是刘慈欣早期作品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一篇,读完之后,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震撼,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它不像《三体》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流浪地球》那样展现人类的坚韧。它更像是一记冷拳,打在脑门上,然后你才慢慢回过味来,原来事情可以这么残酷,原来我们所见的“常态”是多么.............
  • 回答
    关于刘德华的《17岁》,这首歌可以说是承载了他早期心路历程的一个重要作品,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时代背景与歌曲创作的意义:《17岁》发行于1991年,当时刘德华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也是他从一个偶像歌手逐渐向实力派转型的关键时期。这首歌的歌词,可以说是.............
  • 回答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光荣与梦想》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充满宏大叙事和深刻思考的作品。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光荣与梦想》的文本内容,我将基于刘慈欣一贯的科幻创作风格和他的代表作品,推测并评价他可能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的特点和影响。刘慈欣科幻作品的普遍特点(推测《光荣与梦想》可能包含):1. 宏大的宇宙尺度.............
  • 回答
    刘慈欣的《西洋》是一篇充满野心和独特视角的中篇科幻小说。它不像《三体》那样宏大叙事,也不像《流浪地球》那样聚焦于具体的危机解决方案,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根源、发展轨迹以及可能面临的终极命运。评价《西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主题思想、叙事手法、想象力、科学性以及文化意涵等方面。一、 .............
  • 回答
    作为华语影坛的常青树,刘德华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而他出演的《见龙卸甲》这部电影,从定位上看,无疑是一部以他为核心打造的古装动作大片。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细梳理。故事层面:张弛有度的“三国演义”新篇章?《见龙卸甲》的故事围绕赵云展开,但并非简单复述《三国演义》中的某个桥段,而是试图.............
  • 回答
    刘慈欣的《朝闻道》确实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科幻短篇,它如同宇宙中的一道惊鸿掠影,在短暂的篇幅里勾勒出宏大而又残酷的真相。要评价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曲折或设定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关于认知、关于文明、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首先,从故事的基石——“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孔子的话说起。《朝闻道》这.............
  • 回答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军事家,他的作战能力堪称一代楷模,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他的作战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与实战经验的完美结合刘伯承的军事生涯贯穿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始终。他年轻时就投身革命,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 回答
    《流浪地球》:一场壮丽的星际挽歌,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沉思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像是一首写给宇宙、写给人类的宏大挽歌。它以一个近乎疯狂的设定——带着地球家园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为起点,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同时也深刻地拷问着人类的生存意志、集体智慧与道德困境。初读.............
  • 回答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是一篇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社会隐喻,在读者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概念:“赡养人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反思。首先,我们得说说这篇小说的核心创意——“赡养人类.............
  • 回答
    对于刘慈欣的《中国2185》,这篇小说确实是一颗遗珠,隐藏在刘慈欣浩瀚的科幻宇宙之中,但它所折射出的思想深度和预见性,即使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认真反思。这并非一篇宏大的叙事,也不是硬科幻的极致展现,它更像是一幅用冷峻笔触勾勒出的未来政治寓言,挑战着我们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人类终极.............
  • 回答
    刘慈欣的《吞食者》给我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震撼”。这不是那种让你捧腹大笑或者热血沸腾的震撼,而是一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关于宇宙、关于文明、关于生存的冰冷而宏大的震撼。首先,这篇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生存”这个概念的极端解读。在《吞食者》里,文明的生存不再是政治博弈、科技竞赛,甚至是.............
  • 回答
    关于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便是“史诗般的绝望”。这绝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带来的冲击力,即使在读完多年后,依然能轻易勾起脑海深处的震撼与回响。首先,从故事的根基来看,《超新星纪元》简直就是将人类文明置于一个极端到近乎疯狂的设定下。一场预料之中的超新星爆发,剥夺了人类的未来.............
  • 回答
    掰开“山”的内核:刘慈欣这篇奇作究竟牛在哪里?要评价刘慈欣的《山》,首先得明白,这玩意儿和我们平时认知里那些拯救世界、探索宇宙的宏大叙事科幻,有点不一样。它更像是一颗包裹着科幻外衣的,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选择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包裹得又如此巧妙,以至于你初读的时候,可能更被那份庞大的、冰冷的、压.............
  • 回答
    聊起《北平无战事》,这绝对是中国电视剧里的一部现象级作品,当年播出时可以说是吊足了所有观众的胃口,引发了全方位的讨论。说实话,要评价刘和平老师的这个剧本,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因为它真的不是那种看个热闹就能完事的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感”和“史诗感”。 很多谍战剧或者年代剧,有时候会落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