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赡养人类》?

回答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是一篇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社会隐喻,在读者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概念:“赡养人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们得说说这篇小说的核心创意——“赡养人类”。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反讽意味。我们通常理解的“赡养”是指晚辈对长辈的照料,是一种责任和情感的延续。而刘慈欣将这个概念颠倒过来,让拥有先进科技的“后代”——也就是地球上更聪明的、基因经过改良的“聪明人”——来“赡养”那些被认为“愚蠢”或“低劣”的“普通人”。这种设定立刻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因为它触及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敏感话题:“优生学”和“精英主义”的幽灵。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未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社会压力,人类社会演变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体系。那些通过基因技术获得优势的“聪明人”成为了社会的主导者,而“普通人”则被视为负担,需要被“赡养”。这种“赡养”并非出于同情或责任,而是出于一种冷酷的“效率”考量,甚至是某种功利的目的。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现实中的讨论,比如关于社会资源的分配、精英阶层的固化,以及那些被时代抛弃或边缘化的人群。刘慈欣并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这种极端化的设定,将这些潜在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小说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通过“张远”这个角色,我们看到了一个“被赡养者”的视角。他对“聪明人”的嫉妒、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以及对这种不公平待遇的无奈,都写得相当真实。特别是他通过“赡养”那些“被抛弃”的“聪明人”的儿子来寻求一种心理平衡,这种情节设计非常具有颠覆性。这说明即使在被“赡养”的地位,人性的尊严和对公平的渴望依然存在,并且会以一种扭曲但充满力量的方式表达出来。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刘慈欣对“赡养”行为的描写。那是一种机械的、程式化的,甚至带有某种“饲养”意味的供给。食物、住所,甚至是一种被安排好的生活,都像是给予圈养动物的。这不仅仅是对物质匮乏时代的讽刺,更是对人性尊严被剥夺的深刻描绘。当“赡养”变成一种制度,一种“权利”的剥夺,它带来的不是福祉,而是更深的压迫。

另外,小说中“聪明人”和“普通人”的划分,以及“聪明人”对“普通人”的态度,让我觉得非常写实。那种优越感、那种理所当然的“高人一等”,以及将他人简化为“资源”或“负担”的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绝无仅有。刘慈欣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把这种倾向放大,让大家看到它可能演变出的可怕后果。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觉得小说的结局略显仓促,或者对“聪明人”的动机解释不够充分。但对我来说,这恰恰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没有进行道德审判。它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并展示了一个可能的未来。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反而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鼓励我们去思考:如果我们走错了方向,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科技进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该如何定义?

总而言之,《赡养人类》是一篇充满力量的科幻小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未来社会的故事,更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刘慈欣用他一贯的冷峻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黑暗面,也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和效率的同时,千万不能丢弃了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这篇小说就像一根刺,扎在你心里,让你久久不能忘怀,并引发你对当下社会和未来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终产者“善良”的将所有球民送出星球这一段,有些人觉得是败笔,然而,我认为这是全本小说最大的讽刺。



终产者的善良是个人的善良,也就是他原先可以放任那个星球困苦的人类死去,却阻止了一场大屠杀。

终产者这一段的行为看似违背了他的“反派”定位,但实际却实在讽刺现实。


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却有着坐在终产者位子上的屁股

终产者的善意仅限于此,离乡飞船的那一批生命死活,与他无关。


这也是阶级的真实写照,或许资本家中有人捐献所有财富,也无法掩盖资本主义自私的本质。善与恶并不冲突。

终产者一边高谈阔论善良一边将那些生命抛向可能的死亡。资本家一边慈眉善目的与孩童谈笑一边纵容血汗工厂榨取着工人的剩余价值。



不要因为他们中的某些人的某些事而放松警惕,阶级就是阶级,个体不能代表阶级,阶级也不会被个体改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是一篇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社会隐喻,在读者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概念:“赡养人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反思。首先,我们得说说这篇小说的核心创意——“赡养人类.............
  • 回答
    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一场对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深刻思考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以一个看似荒诞离奇的设定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理解以及最终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刘慈欣一贯的宏大叙事和冷峻思考。核心设定与情节:故事的背景.............
  • 回答
    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无疑是中国科幻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宏大深刻的方式,展现了科幻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故事的独特视角与创新性《乡村教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将宏大的宇宙文明冲突,通过一个中国偏远乡村.............
  • 回答
    《全频带阻塞干扰》这篇短篇小说,是刘慈欣早期作品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一篇,读完之后,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震撼,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它不像《三体》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流浪地球》那样展现人类的坚韧。它更像是一记冷拳,打在脑门上,然后你才慢慢回过味来,原来事情可以这么残酷,原来我们所见的“常态”是多么.............
  • 回答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光荣与梦想》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充满宏大叙事和深刻思考的作品。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光荣与梦想》的文本内容,我将基于刘慈欣一贯的科幻创作风格和他的代表作品,推测并评价他可能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的特点和影响。刘慈欣科幻作品的普遍特点(推测《光荣与梦想》可能包含):1. 宏大的宇宙尺度.............
  • 回答
    刘慈欣的《西洋》是一篇充满野心和独特视角的中篇科幻小说。它不像《三体》那样宏大叙事,也不像《流浪地球》那样聚焦于具体的危机解决方案,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根源、发展轨迹以及可能面临的终极命运。评价《西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主题思想、叙事手法、想象力、科学性以及文化意涵等方面。一、 .............
  • 回答
    刘慈欣的《朝闻道》确实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科幻短篇,它如同宇宙中的一道惊鸿掠影,在短暂的篇幅里勾勒出宏大而又残酷的真相。要评价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曲折或设定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关于认知、关于文明、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首先,从故事的基石——“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孔子的话说起。《朝闻道》这.............
  • 回答
    《流浪地球》:一场壮丽的星际挽歌,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沉思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像是一首写给宇宙、写给人类的宏大挽歌。它以一个近乎疯狂的设定——带着地球家园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为起点,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同时也深刻地拷问着人类的生存意志、集体智慧与道德困境。初读.............
  • 回答
    对于刘慈欣的《中国2185》,这篇小说确实是一颗遗珠,隐藏在刘慈欣浩瀚的科幻宇宙之中,但它所折射出的思想深度和预见性,即使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认真反思。这并非一篇宏大的叙事,也不是硬科幻的极致展现,它更像是一幅用冷峻笔触勾勒出的未来政治寓言,挑战着我们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人类终极.............
  • 回答
    刘慈欣的《吞食者》给我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震撼”。这不是那种让你捧腹大笑或者热血沸腾的震撼,而是一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关于宇宙、关于文明、关于生存的冰冷而宏大的震撼。首先,这篇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生存”这个概念的极端解读。在《吞食者》里,文明的生存不再是政治博弈、科技竞赛,甚至是.............
  • 回答
    关于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便是“史诗般的绝望”。这绝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带来的冲击力,即使在读完多年后,依然能轻易勾起脑海深处的震撼与回响。首先,从故事的根基来看,《超新星纪元》简直就是将人类文明置于一个极端到近乎疯狂的设定下。一场预料之中的超新星爆发,剥夺了人类的未来.............
  • 回答
    掰开“山”的内核:刘慈欣这篇奇作究竟牛在哪里?要评价刘慈欣的《山》,首先得明白,这玩意儿和我们平时认知里那些拯救世界、探索宇宙的宏大叙事科幻,有点不一样。它更像是一颗包裹着科幻外衣的,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选择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包裹得又如此巧妙,以至于你初读的时候,可能更被那份庞大的、冰冷的、压.............
  • 回答
    评价刘慈欣加入商汤科技,任职「商汤科技科幻星球研究中心主任」刘慈欣,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以其宏大的宇宙观、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硬核的科学想象力,在中国乃至全球科幻界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作品中的“三体”等概念,不仅为无数读者带来了震撼,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科技与人类文明的认知。因此,他加入商.............
  • 回答
    刘慈欣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的评价:一次艰难的探索与进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其电影改编无疑承载了无数观众的期待,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次 大胆且充满野心的尝试,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制作水平的一次显著提升,尽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价值和影.............
  • 回答
    刘慈欣,这位以硬核科幻闻名的作家,对当下主流文学的“自恋”论调,无疑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反思性的观点。他的这一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他对文学功能、人类命运以及宇宙尺度思考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他的文学观,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刘慈欣语境下的“自恋”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他.............
  • 回答
    刘慈欣的《球状闪电》要拍电影的消息,对于很多科幻迷来说,无疑是近期最振奋人心的一条新闻了。毕竟,这可是继《三体》之后,刘慈欣另一部极具代表性的长篇作品,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改编潜力巨大,同时也承载了许多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首先,从原著小说的角度来看,《球状闪电》本身就拥有非常扎实的改编基础。 .............
  • 回答
    豆瓣文章《我想说刘慈欣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篇非常值得探讨和引发思考的文章。作者以一种颇具挑衅性的标题,直接挑战了普遍认为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甚至拥有“宇宙级想象力”的观点。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论点、论据、逻辑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及潜在意.............
  • 回答
    《三体》三部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刘慈欣在中国作家的地位:一次深度剖析要评价《三体》三部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刘慈欣在中国作家的地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其内容创新性、思想深度、文化影响、市场反响以及国际认可度等。 一、《三体》三部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划时代的史诗《三体》三部曲(《三.............
  • 回答
    《三体》捧回雨果奖,本该是华人科幻界乃至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但随后出现的一些声音,却着实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甚至有些荒谬。一部分人,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政治评论家”,硬要把刘慈欣和他那本星际史诗往政治光谱里硬塞,这实在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你看,一部科幻小说,本身就是对宇宙、对人类命运、对未知科学的想.............
  • 回答
    刘慈欣对漫威电影的评价:一位科幻巨匠的深刻洞察与中国式视角刘慈欣,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作家之一,其作品《三体》系列享誉国际,深刻影响了全球科幻文学的面貌。当这样一位拥有宏大宇宙观、对科学、哲学和社会有着深刻思考的巨匠,对当下席卷全球的漫威电影宇宙(MCU)发表看法时,无疑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解读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