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

回答
掰开“山”的内核:刘慈欣这篇奇作究竟牛在哪里?

要评价刘慈欣的《山》,首先得明白,这玩意儿和我们平时认知里那些拯救世界、探索宇宙的宏大叙事科幻,有点不一样。它更像是一颗包裹着科幻外衣的,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选择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包裹得又如此巧妙,以至于你初读的时候,可能更被那份庞大的、冰冷的、压抑的末日氛围所吸引。

开局便是一种哲学上的“重击”

故事的开端,就把读者拽进了一个极致的困境。那个庞大到无法想象的“山”,与其说是一个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活生生的、吞噬一切的“生命体”。它无声无息,却又充满了压迫感。人类,这个曾经自诩万物灵长的物种,在这个“山”面前,变得渺小得如同尘埃。

刘慈欣在这里玩了一个非常高明的“降维打击”。他没有像很多科幻作家那样,给人类描绘一个升级打怪的副本,而是直接将人类置于一个几乎没有生还可能性的绝境。这种绝望感,从一开始就渗透进字里行间。它不是那种短暂的危机,而是文明的终结,个体生存的彻底无望。

“山”的本质:一个哲学命题,而非一个具体的“怪兽”

很多人可能会在读《山》的时候,试图去解析“山”到底是什么?它是一个外星生命?一个自然法则?一个宇宙现象?但我觉得,刘慈欣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他并没有给“山”一个明确的定义。

“山”更像是一种 生存的宿命,一种宇宙级的“熵增”表现。它不是被动存在的,而是主动的、以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在“消化”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生命。它是一种“存在即合理”,但这种合理,却是以吞噬一切为代价的。

刘慈欣在这里,并没有用“技术”来解决问题。他没有让主角发明什么“反山”武器,也没有找到什么“破解山”的方法。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深邃的思考。当面临一种压倒性的、根本性的“存在”时,人类的科技,甚至人类的智能,都可能显得苍白无力。

文明的抉择:为了活着,我们能放弃什么?

“山”所逼迫人类做出的选择,才是这篇小说最引人深思的部分。为了在“山”的边缘苟延残喘,人类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放弃文明: 那些生活在“山”边缘的边缘人,为了避免被“山”的辐射吞噬,不得不选择一种极致的、原始的生存方式。他们放弃了科技,放弃了知识,甚至放弃了“人”的定义,退化成了一种只求生存的生物。这是一种对文明本身的否定,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的剥离。
放弃个体: 那些为了“延续”而存在的“精子样本”的储存,以及最终那个“种子”的命运,更是让人毛骨悚然。在极致的生存压力下,个体生命的重要性被无限压缩,甚至被完全牺牲。生命的延续,不再是个体的权利,而成了一种被动的、宏观的“物种保护”行为。
道德的边界: 那个“黑色的飞船”和它的“乘客”,则提出了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他们是“山”的衍生物,或者说是“山”的一部分。他们以一种冷酷的方式,提醒着人类,在宇宙的尺度下,人类的道德、情感,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他们提供的“生存方案”,更是挑战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山”的象征意义:宇宙的冷酷与生命的悲壮

《山》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宇宙的 绝对的冷酷和生命的相对悲壮。

宇宙的无意识: 宇宙并不是人类的舞台,它没有情感,没有目的,它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而“山”,就是这种规律的一种极致体现。它吞噬生命,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就是这么“运作”的。
生命的顽强与渺小: 尽管面临着如此绝望的境地,生命依然在以各种方式挣扎。那些边缘人,那些“种子”,都体现了生命最原始的冲动。然而,这种顽强,在“山”面前,又显得如此渺小,如此脆弱。

总结一下,《山》是一篇“反科幻”的科幻

它没有给我们希望,没有给我们解决方案,而是让我们直面一种最赤裸的生存困境。它探讨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该如何面对,当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

它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类在极端压力下,文明、道德、个体价值的脆弱性。它强迫我们去思考:为了“活下去”,我们愿意放弃什么?而当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最原始的生存本能时,我们还是我们吗?

刘慈欣在这篇小说里,没有给答案,而是抛出了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让《山》超越了一般的科幻故事,变成了一篇值得反复咀嚼的哲学寓言。它会让你在读完后,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震撼,一种对生命,对宇宙,对文明的重新审视。它不像其他科幻那样让你热血沸腾,而是让你在冷静的绝望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震撼。这就是《山》的独到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早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记者问登山者为什么年复一年地登山,是出于什么伟大的原因吗?登山者回答说,因为山就在那里。

后来才发现原来这句话出自于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而记者口中的山,是珠穆朗玛峰。

1921和1922年,马洛里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失败。1924年,他与队友安德鲁•欧文(Andrew Irving)再度尝试,最后一去不返。两人死前是否成功攀登珠峰也成了登山历史上著名的马欧之谜。

乔治•马洛里最后究竟有没有登上世界之巅?我想,这其实并不重要。

而在阅读刘慈欣的《山》时,一直在想这个故事,猜想是否这个故事启发了刘慈欣写《山》。

科幻文学也被称之为点子文学,曾经有人称赞刘慈欣的《三体》点子一个接一个地爆炸,应接不暇。相比长篇小说,刘慈欣更擅长用短篇小说阐述一个点子。有人会感慨刘慈欣写得太短了,应该写成长篇小说,我却不这样认为。同一个点子,其实写短篇小说比写长篇小说更难,短篇小说更讲究结构的巧妙,字句的效用,而《山》,正是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短篇小说。从这篇短篇小说里,也能隐约看到《三体》的影子。

1.

刘慈欣以《三体》出名,盛誉之下,自然也有批判之声。许多人认为刘慈欣的想象力丰富,但文笔不佳。当我们在谈论文笔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从英文对应词或许能窥见一二,style of writing, 写作风格。

阿西莫夫也曾自嘲过自己被人经常批判的写作风格:对话过多,写作风格也过于直白。

但是同为著名科幻作家的奥森•斯卡特•卡德却是非常欣赏他的写作风格,认为阿西莫夫的作品有着无与伦比的清晰,而其他作家则有某种特殊的风格,使得人们比较容易模仿,阿西莫夫却丝毫没有。因此,没有人能够成功地模仿他。

阿西莫夫认为写小说有两条路,总结为马赛克与平板玻璃理论。一条路是作者对于语言的关注超过了对故事的关注,需要为遣词用句费尽心力,为语言的多姿多彩而反复推敲。这样的习作,就像是用一大堆彩色玻璃拼贴而成的一块绚丽的马赛克,远远望去,阳光透过来颜色绚烂,美丽绝伦。但是如果想要通过这样的玻璃去看街上发生了什么,可能就会有些麻烦。

之前听到某句话,很有意思:电影和人生的区别,在于电影有配乐。

音乐一起,观众就知道该哭还是该笑,这是紧张悬疑时分还是最后合家欢大结局。而人生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没有音乐来煽情,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当所有人都在笑的时候,我也该笑吗?当所有都在哭的时候,我也应该放声大哭吗?

我想,对于这一类写作,语言本身营造出来的氛围,正如电影的配乐,告诉我们梦醒时分,该哭该笑。

而另一种写作,词和短语的选择,不是根据它们的新颖与奇特,不是根据它们唤起另一种心境的出人意料的能力,而仅仅是根据它们能全无遮拦地描绘正在发生的故事的能力。一切服从于清晰。它是这样一种写作——直接的主句比棘手的从句更受青睐,熟悉的词比不熟悉的词更受青睐,短词比长词更受青睐。

语言是一种工具,一切都是为了讲述故事而服务。

这是一种透明的语言,这样的写作是一块平板玻璃,你能清楚地透过它目睹街上正发生着什么,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一个故事写得很有艺术色彩,很富有诗意,很具有风格,它就同意被视为难能可贵,需要巨大创作技巧的作品。但是,由于另一个故事写的是那么简单,那么清晰,以至于你都意识不到写作本身的存在,这样的情况却并不意味着这种写作丝毫无须耗费心力。把清晰插进故事远比把诗插进去要难。创造某种看起来补遗书的东西,需要大量的艺术。”——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写作是如此风格,刘慈欣亦然。

语言永远是为故事服务,在我看来,刘慈欣的文笔和写作风格十分完美地达成这样的目的。

2.

小说的透明语言,在读的时候不容易察觉,但在写读后感的时候,却感触深刻。因为想些写什么去解释,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法解释,因为所有需要解释的,刘慈欣都已经用最简单最直接的语言解释清楚了。

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其实又很不简单。

一心想要登山的冯帆(原名冯华北)曾经在大学组织攀登珠峰,最后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一辈子也不登山。

故事情节巧妙的是,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如今有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有高上两百多米的水山,如今世界上最高的山。冯帆说,这就是命运。人类大难临头,冯帆决定登山,登山的理由很简单,山就在那里,总有人要去登。这样如此戏剧化的命运当然是神之手,刘慈欣所决定的命运。

《山》这篇小说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冯帆的故事,一个是外星人的故事。刘慈欣极其喜欢对比,往往都是大小对比,以小见大,这次也一样,从冯帆登山的故事引到外星人的故事,再回归到人类本身。

水山的形成是由于外星人的到来,他们与冯帆对话:

我们早了一座山,你就登上来了。

我喜欢登山,冯帆说。

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我们必须登山。

为什么?你们的世界有很多山吗?

山无处不在,只是登法不同。

那么你们那里还是有很多山了。

对于我们来说,周围都是山,这山把我们封闭了,我们要挖洞才能登山。

外星人的文明诞生于一个星球地核中,他们称自己为地核人。

3.

登山,实在是一个绝佳的比喻。

小说名为《山》,那么要攀登的,究竟是什么山?

刘慈欣曾经有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如果地球末日,你和另外一个人乘坐着太空飞船逃离到宇宙,飞船上记载了地球曾经拥有过的璀璨文明,可是你们食物不足,你会选择吃掉另一个人,从未把地球文明传承下去,还是拒绝吃掉另一个人,让地球文明就此毁灭在你们的手中?

这是一个人性和兽性的问题,也是电影少年派所讨论的问题。少年派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轮船海难,一群人在救生船上没有食物,共同协议抽签决定谁会被吃。当船上的人们吃掉一个人之后,他们获救了,但是整个世界都被他们同类相食所震惊了,法庭上,人类世界判决他们死罪。

这也是《三体》里,青铜时代号和蓝色空间号的故事。当地球被三体人所侵略,他们成为人类文明最后的火光时,他们从此之后不再有家,不再有一个叫做地球的地方等待着他们回家。他们只能驶向茫茫黑暗,为了存活下去,他们袭击了同行的飞船,抢夺了所有的资源,甚至连遗体也不放过,同类相食。

所以当青铜时代号回到地球时,他们以反人类罪被逮捕,判以死刑。最后船长挣扎地给蓝色空间号发出一条信息,不要回来,这里不是家。

这是刘慈欣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生与死的抉择,是否要坚守人类的道德,还是为了活下去,在所不惜?

他的回答很简单,也一直很统一,在不同的故事都有展现。

人类的道德只有在正常情况下才能够维持,在这样生死攸关的重要抉择时,讨论道德是没有意义的。而从这样一个极端情况回归到正常情况,在正常情况下去判断这样一个极端情况的选择时,讨论道德也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一个文明毁灭另一个文明,被毁灭的文明是无法与毁灭它的文明谈论道德。黑暗森林如此,吞食者也如此。

所以一直很喜欢刘慈欣描写青铜时代号离开地球,驶向茫茫黑暗的那一段描写。那一刻,当他们意识到他们再也无法返回时,他们成为了完全不同的人,他们的心理从孩童一下子长大成人,他们在这样一片黑暗中不再有家,他们不再有Plan B,也没有后援,甚至地球上的人类将他们仇视为敌,比仇视三体人还要深刻。在这样浩瀚无际的黑暗之中,他们意识到他们只有这一艘飞船,后面一无所有,一片虚无,他们是那么地脆弱,也是那么地勇敢。他们是在宇宙诞生的新人类,从此漂泊,无依无靠,无际的天空就这样在它黑暗的怀抱中哺育除了黑暗的新人类。

舰长在法庭的最后陈述是这么说道:生命从海洋登上陆地是地球生物进化的一个里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鱼再也不是鱼了;同样,真正进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所以,人们,当你们打算飞翔外太空再也不回头时,请千万慎重,需付出的代价比你们想象的大得多。

4.

地球上,冯帆攀登的是珠穆朗玛峰,是水山;而另一颗星球上,地核人要攀登的是生存的空间。

他们的世界很简单,是一个球形空间,半径约3000公里。这个空间被岩层所围绕,向任何一个方向走,都会遇到一堵致密的岩壁。因此他们的第一宇宙模型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宇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是他们所生存的半径为3000公里的球形空间,其次就是围绕着这个空间的岩层,这岩层向各个方向无限延伸。所以他们的世界就是这固体宇宙中的一个空泡,称之为泡世界。这个宇宙理论被称之为紧密宇宙论。在这无限延伸的岩层中,也许会有其他的空泡,成为了之后人们探索的动力。

正是因为居住在这样一个有限空间,人们才对广阔的空间更加向往。从上古时代,探险者们在岩层中挖隧道前进,试图找到宇宙中的其他空泡。但是这种行为是被禁止的,那些隧道挖掘出的碎岩会在地核中堆积起来,球形空间的实际空间是在减少,因此探险者又被称之为空间窃贼。而大多数的探险者都有去无回,他们得用双手不停地挖掘,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追寻着渺茫的希望,再也回不来了。尽管如此,虽然一直被禁止,但却从未停止过。

探索与求知欲的代价,是生命。

而所谓科学的发展,不正是无数的血和骨堆积起来的吗?

一艘艘探险的泡船离开,一代代探险家的牺牲,他们终于到达了地层表面。

小说这一段描写的很美:

加加林抬头望去,这时,地核文明10万年的探索得到了最后的报偿。

他看到了灿烂的星空。

5.

相比地核文明,地球文明实在是个幸运的文明。但是地核文明花了十万年登上了有限空间的这座山,对于他们来说的终点,其实不过是地球文明的起点。但是山无处不在,一山还比一山高。攀登上有限空间这座山之后,地核文明他们又重新站在了山脚上,他们发现光速是一个山脚,空间的三维是一个山脚,他们就这样被禁锢在光速和三维这狭窄的时空山谷中,于是他们决定继续登山。

冯帆遇见的外星人乘坐的是针尖号,取自于泡世界首次发现地层密度递减规律的泡船。他们曾经花了十万年攀登上一座山,现在他们要花同样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攀登宇宙这座山。宇宙,其实也不过是个200亿光年半径的泡世界。

登山,是永无止息的,因为山无处不在。

登山的欲望正是好奇,正是探索未知的勇气。

我们之所以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掰开“山”的内核:刘慈欣这篇奇作究竟牛在哪里?要评价刘慈欣的《山》,首先得明白,这玩意儿和我们平时认知里那些拯救世界、探索宇宙的宏大叙事科幻,有点不一样。它更像是一颗包裹着科幻外衣的,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选择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包裹得又如此巧妙,以至于你初读的时候,可能更被那份庞大的、冰冷的、压.............
  • 回答
    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一场对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深刻思考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以一个看似荒诞离奇的设定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理解以及最终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刘慈欣一贯的宏大叙事和冷峻思考。核心设定与情节:故事的背景.............
  • 回答
    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无疑是中国科幻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宏大深刻的方式,展现了科幻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故事的独特视角与创新性《乡村教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将宏大的宇宙文明冲突,通过一个中国偏远乡村.............
  • 回答
    《全频带阻塞干扰》这篇短篇小说,是刘慈欣早期作品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一篇,读完之后,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震撼,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它不像《三体》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流浪地球》那样展现人类的坚韧。它更像是一记冷拳,打在脑门上,然后你才慢慢回过味来,原来事情可以这么残酷,原来我们所见的“常态”是多么.............
  • 回答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光荣与梦想》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充满宏大叙事和深刻思考的作品。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光荣与梦想》的文本内容,我将基于刘慈欣一贯的科幻创作风格和他的代表作品,推测并评价他可能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的特点和影响。刘慈欣科幻作品的普遍特点(推测《光荣与梦想》可能包含):1. 宏大的宇宙尺度.............
  • 回答
    刘慈欣的《西洋》是一篇充满野心和独特视角的中篇科幻小说。它不像《三体》那样宏大叙事,也不像《流浪地球》那样聚焦于具体的危机解决方案,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根源、发展轨迹以及可能面临的终极命运。评价《西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主题思想、叙事手法、想象力、科学性以及文化意涵等方面。一、 .............
  • 回答
    刘慈欣的《朝闻道》确实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科幻短篇,它如同宇宙中的一道惊鸿掠影,在短暂的篇幅里勾勒出宏大而又残酷的真相。要评价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曲折或设定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关于认知、关于文明、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首先,从故事的基石——“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孔子的话说起。《朝闻道》这.............
  • 回答
    《流浪地球》:一场壮丽的星际挽歌,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沉思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像是一首写给宇宙、写给人类的宏大挽歌。它以一个近乎疯狂的设定——带着地球家园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为起点,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同时也深刻地拷问着人类的生存意志、集体智慧与道德困境。初读.............
  • 回答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是一篇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社会隐喻,在读者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概念:“赡养人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反思。首先,我们得说说这篇小说的核心创意——“赡养人类.............
  • 回答
    对于刘慈欣的《中国2185》,这篇小说确实是一颗遗珠,隐藏在刘慈欣浩瀚的科幻宇宙之中,但它所折射出的思想深度和预见性,即使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认真反思。这并非一篇宏大的叙事,也不是硬科幻的极致展现,它更像是一幅用冷峻笔触勾勒出的未来政治寓言,挑战着我们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人类终极.............
  • 回答
    刘慈欣的《吞食者》给我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震撼”。这不是那种让你捧腹大笑或者热血沸腾的震撼,而是一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关于宇宙、关于文明、关于生存的冰冷而宏大的震撼。首先,这篇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生存”这个概念的极端解读。在《吞食者》里,文明的生存不再是政治博弈、科技竞赛,甚至是.............
  • 回答
    关于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便是“史诗般的绝望”。这绝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带来的冲击力,即使在读完多年后,依然能轻易勾起脑海深处的震撼与回响。首先,从故事的根基来看,《超新星纪元》简直就是将人类文明置于一个极端到近乎疯狂的设定下。一场预料之中的超新星爆发,剥夺了人类的未来.............
  • 回答
    评价刘慈欣加入商汤科技,任职「商汤科技科幻星球研究中心主任」刘慈欣,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幻作家,以其宏大的宇宙观、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硬核的科学想象力,在中国乃至全球科幻界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作品中的“三体”等概念,不仅为无数读者带来了震撼,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科技与人类文明的认知。因此,他加入商.............
  • 回答
    刘慈欣小说改编电影《流浪地球》的评价:一次艰难的探索与进步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其电影改编无疑承载了无数观众的期待,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的来说,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次 大胆且充满野心的尝试,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制作水平的一次显著提升,尽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价值和影.............
  • 回答
    刘慈欣,这位以硬核科幻闻名的作家,对当下主流文学的“自恋”论调,无疑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反思性的观点。他的这一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植于他对文学功能、人类命运以及宇宙尺度思考的深刻洞察。要理解他的文学观,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刘慈欣语境下的“自恋”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他.............
  • 回答
    刘慈欣的《球状闪电》要拍电影的消息,对于很多科幻迷来说,无疑是近期最振奋人心的一条新闻了。毕竟,这可是继《三体》之后,刘慈欣另一部极具代表性的长篇作品,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改编潜力巨大,同时也承载了许多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首先,从原著小说的角度来看,《球状闪电》本身就拥有非常扎实的改编基础。 .............
  • 回答
    豆瓣文章《我想说刘慈欣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篇非常值得探讨和引发思考的文章。作者以一种颇具挑衅性的标题,直接挑战了普遍认为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甚至拥有“宇宙级想象力”的观点。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论点、论据、逻辑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及潜在意.............
  • 回答
    《三体》三部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刘慈欣在中国作家的地位:一次深度剖析要评价《三体》三部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刘慈欣在中国作家的地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其内容创新性、思想深度、文化影响、市场反响以及国际认可度等。 一、《三体》三部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划时代的史诗《三体》三部曲(《三.............
  • 回答
    《三体》捧回雨果奖,本该是华人科幻界乃至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但随后出现的一些声音,却着实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甚至有些荒谬。一部分人,突然摇身一变成了“政治评论家”,硬要把刘慈欣和他那本星际史诗往政治光谱里硬塞,这实在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你看,一部科幻小说,本身就是对宇宙、对人类命运、对未知科学的想.............
  • 回答
    刘慈欣对漫威电影的评价:一位科幻巨匠的深刻洞察与中国式视角刘慈欣,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作家之一,其作品《三体》系列享誉国际,深刻影响了全球科幻文学的面貌。当这样一位拥有宏大宇宙观、对科学、哲学和社会有着深刻思考的巨匠,对当下席卷全球的漫威电影宇宙(MCU)发表看法时,无疑具有极高的关注度和解读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