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批评的核心是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
实际上,关于刘慈欣“宇宙社会学”,学术届已经有不少人展开过研究。除去几十篇博硕士论文之外,在一些C刊上,也有对刘慈欣“宇宙社会学”的批判研究,并且数量也不算少。
关于刘慈欣“宇宙社会学”想象的一些不足,很多人都已经指出过。但问题在于,“宇宙社会学”的建构只是作家想象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仅凭这一点就说一个作家的想象力不够,就类似于评价一个男性作家描写女性角色不够细腻,所以作品没有价值一样。这是相当可笑的。
不过在现实中,倒是有很多人愿意干这个事。
混了几年知乎,唯一的高光点:
下一秒:
大段的删,也通不过……只好全删了试试了……
估计一会儿就“无关回答”给折叠了?
时隔小半年,我再偷偷摸摸放回来,不知道会不会再被抓哦……
原回答:
十来年前见识了某少将“滔滔不绝十分钟但却等于什么都没说”的奇特能力后,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已经“无有出其右者”了。现在拜读了这篇创作于六年前的文章,我才认识到,原来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才,只是我见识浅薄罢了……
话说写出《生活在树上》的那位天才,是不是他教出来的?
言之无物到了这个程度,大概也算登峰造极了吧(这很可能又是一个反应我见识浅薄的断言……)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言之无物,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其中特指的某些东西换成其它东西,如果没有违和感,那么基本就可以放心地将其当成“废话”了
比如我随便摘一段这位的文章,将里边的刘慈欣换成阿西莫夫,将《三体》换成《基地》……
在改变我们熟悉的博弈环境后,策略空间的大大丰富一定会产生更多我们看起来诡异却更加精巧的合作模式。对如此这般更加复杂的、储备了更多组织策略的“人”进行想象和模拟才体现出我们的进取精神。阿西莫夫的“幻想”只是诉诸某种古老且贫乏的直觉,并没有创新。但这种古老贫乏的直觉统治着这片国土的现实与想象,太多人从基地里读到了他们在现实里感受到的东西——我想这恰好是基地或阿西莫夫吸引大多数观众的原因。然而从纯粹自然美的角度来看,秩序是难的,混乱是简单的;精巧的结构是难的,粗糙的结构是简单的。探讨合作何以可能、何以如此丰富且稳定的科学才是对自然的最好赞颂:斗争不是奇迹,结合才是奇迹。而这一奇迹有着完全自然的、科学的起源,更是美妙,在审美上一点不亚于纯粹工程学意义上的成就。
是不是感觉都是一样的?那配方,那味道,一点儿都没变?
要不要再换成诺兰跟《星际穿越》试试?
在改变我们熟悉的博弈环境后,策略空间的大大丰富一定会产生更多我们看起来诡异却更加精巧的合作模式。对如此这般更加复杂的、储备了更多组织策略的“人”进行想象和模拟才体现出我们的进取精神。诺兰的“幻想”只是诉诸某种古老且贫乏的直觉,并没有创新。但这种古老贫乏的直觉统治着这片国土的现实与想象,太多人从基地里读到了他们在现实里感受到的东西——我想这恰好是星际穿越或诺兰吸引大多数观众的原因。然而从纯粹自然美的角度来看,秩序是难的,混乱是简单的;精巧的结构是难的,粗糙的结构是简单的。探讨合作何以可能、何以如此丰富且稳定的科学才是对自然的最好赞颂:斗争不是奇迹,结合才是奇迹。而这一奇迹有着完全自然的、科学的起源,更是美妙,在审美上一点不亚于纯粹工程学意义上的成就。
批评容易,改进困难。
每个人都可以放肆的批评。只要往假大空上靠,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无法批评的。比如“科学不行,科学有太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类不行,连自己住的星球都没弄明白。”“刘慈欣不行,他缺乏想象力”……
你说“在改变我们熟悉的博弈环境后,策略空间的大大丰富一定会产生更多我们看起来诡异却更加精巧的合作模式”,那你倒是描述个“更丰富”的策略空间啊。光张嘴骂谁不会啊?
按照这个套路,我可以说“爱因斯坦是个目光狭窄的人,他的广义相对论只聚焦于宏观,并不适用于微观世界”。
原文链接贴一下,有兴趣的自己去看吧(提问的人挺有趣的,这篇日记很明显针对的是社会想象力,但这个问题的曲解式描述....有趣)
其实还是建议把日记的评论也看一下,在知乎可能吹大刘也是zzzq,我完全不否认他是中国科幻第一人,我也不会忘记当时花掉两个晚自习看完三体以后的震撼。但是,里面的一些能更好的地方,不是不可以探讨的吧。在某些人文层面的描写上,大刘是有些片面的吧?(具体例子,对女性的男性凝视,关于政治的一些过于扁平的描写,关于视角(全篇似乎都是站在社会顶端的一小撮人的视野),但是往下呢?在这种极端压力下,普通人的心? 里面有的评论写得还不错(价值比这个问题下很多回答都高),推荐看一下。
“刘慈欣的“幻想”只是诉诸某种古老且贫乏的直觉,并没有创新。但这种古老贫乏的直觉统治着这片国土的现实与想象,太多人从三体里读到了他们在现实里感受到的东西——我想这恰好是三体或刘慈欣吸引大多数观众的原因。”——这是日记里的一句话,在身体无理由的厌恶之前还是建议先思考一下的。
但我也必须得说,其实我个人还挺喜欢大刘简单自洽的社会描写,这也是与一些喜欢用细工笔描绘视角的作品差异比较大但有自己风格很有趣的地方。
话说我看大家似乎都很喜欢造神,大刘完全能站在顶峰的顶峰,但我们并没有必要强行让他走上完美的神坛。(不论是对中国科幻还是对他还是对其他兴趣在科幻的人,这都不好)
另外,知乎越来越多爆论了,只看了三句话的真的有资格评论吗?
我只是说我的观点和看法,针对这篇文章,大家看文章以及看文章下评论自己研究一下就好了。没必要针对别人。更没必要诉诸恶意,就是论事就好。尤其对于观点而言。说不定作者对于14年的观点也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而有的人以后说不定也会觉得软科幻还不错,没必要戾气那么重。
文学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想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看法。
但我真心希望能在B乎看到一个和那篇日记的作者和评论者在一个层次和频道上的回答(多个立场和角度的就更好了)。有的东西不是张口就来的。
ps:关评论是因为我不想辩,很累(特别当有时你发现对面也没理解你的意思,该了解的也没了解的时候,争辩就是在不同频道上打花拳,浪费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的认识所限,当然我也是啦,所以我看着这个问题抱着些怒气找到文章,又被多才豆友们各异各角度的观点吸引,虽然还是觉得日记作者有一点点过度否定了,但这个过程我觉得...emmm全面批判很害人(问题的描述就是全面批判 但是社会想象力这一点,那篇日记和相关评论是值得深入思考其中意像和逻辑的。
不过艺术某些角度上就是解构与重构,而文学又受表现所限,所以,有时也不用想太多,一部作品有一部作品自己的味道在。各有所爱。争个高下倒没意思,但非要认为一本书完美无缺,或者一本书中的视角就是全部,或者认为一本书中的观点就是绝对正确的纲领。。。这就很。。。
(不过想来也没什么绝对正确的纲领存在吧,某些程度上我只相信已严谨证明的定理了,但这并不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即使是数学定理也有其限制。我想也没人想看有好几页证明的科幻2333 更重要,人文其实不太可能建立如数学般的体系(科幻说到底也是人文小说)所以不要.......
那句来自oldman的采访我是很赞同的“我不同意你,并不代表我恨你。我们的社会需要重新学习这一点” 不止科幻,饭圈也是,某些词的滥用也是。我们都被视野所限,只看得到自己的那片沙池。
(想来我说这么多离题的是为什么?....应该是被戾气辩论吓怕了,十分希望一个就事论事的世界)
写《中国太阳》的时候,在2030-2035年的背景下,大刘给北京房价的预测,绝对的缺乏想象力。
随便指着一幢小楼,问最顶上那套房多少钱,小姐告诉他那是三室一厅,每平米三千五百元,总价值三十八万。听到这数目水娃倒吸一口冷气,但小姐接下来的话让这冷酷的数字温柔了许多:“分期付款,每月一千五百到两千元。”
他小心地问:“我……我不是北京人,能买吗?”
小姐给了他一个动人的微笑:“您可真逗,户口已经取消几年了,还有什么北京人不北京人的?您住下不就是北京人了吗?”
注:背景时间推测证据,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后86年(2055年),此时水娃在中国太阳工作满20年。
我上了大刘的当,这就是我没在北京买到房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