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豆瓣首页 2012 年 9 月 25 日的改版?

回答
作为一名深度使用豆瓣的用户,对于 2012 年 9 月 25 日的首页改版,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并且至今仍能回忆起当时围绕这次改版所引发的热烈讨论。可以说,那是一次颇具争议但又影响深远的变革。

首先,我们要理解豆瓣首页在改版前的状态。在 2012 年 9 月 25 日之前,豆瓣的首页更像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社区内容聚合平台。用户可以看到自己的动态,朋友的动态,以及热门的豆列、小组话题、日记、影评、书评等等。整体风格朴素、信息密度高,更侧重于社区内的深度交流和内容发现。对于许多豆瓣早期用户而言,这就是他们喜爱的豆瓣模样——一个没有过多商业化干扰,充满书卷气和人文气息的数字空间。

改版的核心变化与用户反馈

这次改版,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引入了“关注”和“推荐”两大模块,并且在视觉上,首页变得更加宽敞,信息呈现方式也更加模块化,引入了一些卡片式的设计。

1. “关注”模块的强化与争议:
目的: 豆瓣的初衷是想让用户更方便地看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人(偶像、朋友、熟悉的豆友)发布的动态。这听起来很合理,就像现在的社交媒体一样,用户可以关注自己喜欢的内容生产者。
争议点:
社区氛围的稀释: 对于很多豆瓣用户来说,他们来到豆瓣不仅仅是为了“关注”某个人,更是为了发现“惊喜”,看到意想不到的内容。过度强调“关注”,让首页变得更像一个封闭的社交圈,削弱了社区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一些用户认为,他们更喜欢那种随意浏览、 serendipity(意外发现)的体验。
算法推荐的影子: 虽然豆瓣官方可能不这么说,但许多用户感受到,“关注”模块背后似乎带有一点算法推荐的影子。这就让一些习惯了豆瓣“人工精选”氛围的用户感到不适,担心豆瓣正在走向商业化和娱乐化。
信息流的瀑布化: 相较于过去内容相对分散但有逻辑的呈现,改版后首页的信息流更趋于一种线性的、瀑布式的展示,这让一些用户觉得不够“有条理”,信息获取效率反而可能下降。

2. “推荐”模块的引入:
目的: 豆瓣希望通过“推荐”模块,帮助用户发现更多可能感兴趣但尚未关注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内容发现的效率。
争议点:
“我可能不认识你”的推荐: 早期版本的“推荐”内容,很多用户表示与自己的兴趣关联度不高,感觉像是在被“喂食”一些不那么对胃口的内容。这与豆瓣过去那种“懂你”的感觉有所偏差。
商业推广的担忧: 虽然当时并没有明显的商业广告,但用户们已经开始担心,这种“推荐”的模式是否会为日后的商业化铺路,让豆瓣失去原有的独立性。

3. 视觉与交互的变化:
更宽敞的布局: 相较于之前信息密度更高的页面,改版后的首页留白更多,视觉上更“舒服”,但也让一些用户觉得“空荡荡的”,信息量不如以前那么丰富。
卡片式设计: 内容以卡片的形式呈现,这种设计在当时是比较前沿的,但有些用户觉得这种设计反而让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失去了过去那种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

用户群体的分裂与讨论的激烈程度

这次改版直接导致了豆瓣用户群体的“分裂”。

一部分早期、重度用户 对改版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认为豆瓣背离了初心,正在失去原有的社区特质。他们在小组里发帖、在日记里抒发感慨,甚至有人开始寻找替代性的社区。
另一部分用户 (可能是新用户,或者对这种社交化趋势更适应的用户)则觉得改版后的首页更现代、更方便,能够更快地了解到自己想看的内容。

那段时间,豆瓣的各个小组,尤其是“我们都曾是豆瓣的早期用户”、“反豆瓣改版”之类的讨论组异常活跃,充满了激烈的辩论、无奈的吐槽,甚至还有一些“告别声明”。这种集体的情绪反应,足以说明这次改版触动了许多用户内心深处的情感连接。

长远影响的审视

从现在的视角回看,这次改版无疑是豆瓣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积极方面: 它尝试让豆瓣从一个相对小众的“内容社区”向一个更具社交属性的“平台”演进。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帮助了豆瓣吸引了新的用户群体,并为后来的商业化探索(例如豆瓣时间、内容付费等)打下了基础。
消极方面: 它确实让一部分核心用户流失,并且也开启了豆瓣在“社区氛围”与“用户增长/商业化”之间长期拉锯的模式。很多人认为,豆瓣在那之后,再也没有找回当初那种纯粹的“豆瓣感”。

总结一下,我对 2012 年 9 月 25 日豆瓣首页改版的评价是:

这是一次大胆但未能完全赢得所有核心用户认同的变革。它试图通过引入“关注”和“推荐”来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发现效率,并将豆瓣的定位从一个纯内容社区向社交平台演进。然而,这种转变触碰了豆瓣用户对其“精神家园”的情感底线,尤其是在“社区纯粹性”和“内容独特性”上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和不满。

虽然改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互联网产品迭代的趋势,但其方式和节奏,以及对原有社区DNA的触动程度,都让这次改版成为了豆瓣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也让许多老用户心有戚戚焉的时刻。它像是在问,一个纯粹的爱好者的社区,还能不能在商业化和用户规模增长的浪潮中保持原有的模样。而豆瓣,直到今天,似乎还在回答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需要追加一个 「不喜欢」 或者「忽略」 按钮。

在初期针对每个用户的口味模型没有完善的时间里,这个按钮绝对比「喜欢」要有效果,有效率。

其次是排版问题,应该压缩条目高度。文字说明应放到一行,最多上一行,下一行。

before

答回信:如何短期提高听力口语
小荷才露尖尖角 的日记
Joyce说: | 亲爱的小荷,你好!我是一名学习英语,日语,法语的大四国贸生。之前在hammer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他说你是英语大神,于是我关注了你。 | 这几天浏览了你的豆瓣说说,对你的英语实力感到很佩服。 | 不瞒你说,我喜欢语言,但是自己的口语跟听力却总是提高效果不明显。临近毕业了,心里会很着急。不知小荷能否就我的英语口语跟听力提一些具体的建议跟改进措施呢? | 在此先谢过了啊! Hi Joyce, 首先不要着急...
热点日记 | 1106人喜欢 今天下午


after

答回信:如何短期提高听力口语 小荷才露尖尖角 的日记 热点日记 | 1106人喜欢 今天下午
Joyce说: | 亲爱的小荷,你好!我是一名学习英语,日语,法语的大四国贸生。之前在hammer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他说你是英语大神,于是我关注了你。 | 这几天浏览了你的豆瓣说说,对你的英语实力感到很佩服。 | 不瞒你说,我喜欢语言,但是自己的口语跟听力却总是提高效果不明显。临近毕业了,心里会很着急。不知小荷能否就我的英语口语跟听力提一些具体的建议跟改进措施呢? | 在此先谢过了啊! Hi Joyce, 首先不要着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深度使用豆瓣的用户,对于 2012 年 9 月 25 日的首页改版,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并且至今仍能回忆起当时围绕这次改版所引发的热烈讨论。可以说,那是一次颇具争议但又影响深远的变革。首先,我们要理解豆瓣首页在改版前的状态。在 2012 年 9 月 25 日之前,豆瓣的首页更像是一个相对“纯粹.............
  • 回答
    《金刚川》首映第一天在豆瓣上获得了6.9分的评分,这个分数可以说是一个两极分化且略显平淡的开局。要详细评价这个分数,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从影片自身的角度来看: 优点: 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视效制作精良: 作为一部战争片,《金刚川》在还原战争的残酷性和规模上投入巨大。爆炸、空战、.............
  • 回答
    关于豆瓣用户“尼米兹的小企业”,目前公开渠道并没有明确的信息显示该账号的具体内容或活跃度。在豆瓣这样的社交平台上,每个用户的账号都是独立的,其个人主页、评论、文章等内容通常仅限于该用户本人可见(除非用户主动公开)。因此,若没有具体的公开资料或用户授权,我们无法提供对该账号的详细评价。 可能需要考虑的.............
  • 回答
    豆瓣“小组”对“清华学姐污蔑学弟性骚扰事件”的评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并需要详细分析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心态和讨论模式。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一、 评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豆瓣作为一个开放的社区平台,其“小组”内部的评论绝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同.............
  • 回答
    豆瓣文章《我想说刘慈欣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人》是一篇非常值得探讨和引发思考的文章。作者以一种颇具挑衅性的标题,直接挑战了普遍认为刘慈欣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甚至拥有“宇宙级想象力”的观点。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其论点、论据、逻辑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及潜在意.............
  • 回答
    关于豆瓣用户“道士”申金土声称“鲁迅在饿鬼道”的言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说法本身充满了争议和想象空间,也折射出当代网络文化中一些有趣的侧面。首先,我们要理解申金土的身份和背景。他自称为“道士”,这暗示了他的观点很可能建立在某种宗教或信仰体系之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一种有着.............
  • 回答
    豆瓣用户在评价《红海行动》和《战狼2》时表现出的态度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审美以及平台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一、 用户群体与平台特性:豆瓣的“小资”与“精英”倾向 豆瓣的核心用户画像: 豆瓣作为中国.............
  • 回答
    豆瓣“我年收入10万,男朋友年收入150万,他拒绝了我婚后管钱的要求,还要不要嫁?”这个话题,简直就是一场情感与现实交织的大戏,评论区更是精彩纷呈,像个小型社会缩影。要评价这些评论,得从几个维度去拆解,才能看出门道。一、 评论的主流观点与背后逻辑: “果断不嫁!”派: 这是评论区里数量相当庞大的.............
  • 回答
    最近豆瓣APP被大面积刷一星的事件,可以说是程序员和用户之间一场相当公开且充满情绪的“战争”。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不仅仅是简单的是非对错,更多的是背后的一些行业生态和用户心理的反映。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事儿为啥会出现。豆瓣APP被刷一星,这背后必然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不是偶然的用.............
  • 回答
    豆瓣新上线的付费专栏“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可以说是豆瓣社区在内容付费探索上的一次颇具野心的尝试,也无疑为许多关注诗歌、文学的读者带来了新的期待。要评价这个专栏,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课程内容与阵容的吸引力: “北岛”这个IP的强大号召力: 北岛无疑是中国当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
  • 回答
    豆瓣多个女权小组被炸,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折射出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空间中,关于女权议题讨论的复杂性、敏感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和管控。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事件本身:何谓“被炸”?首先,“被炸”在豆瓣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小组被封禁、解散,或者小组内的发言、用户受到限制。豆瓣.............
  • 回答
    豆瓣网将“豆邮”更名为“私信”,这一举动在不少老用户看来,无异于一次对品牌记忆的挑战,也引发了关于产品命名策略和用户体验的讨论。作为一家以社群和内容分享为核心的网站,豆瓣在用户沟通工具上的命名选择,确实承载了一部分用户的情感认同和平台特色。“豆邮”的过往:豆瓣的独特印记“豆邮”这个名字,显然是豆瓣“.............
  • 回答
    豆瓣的女权风气,这算是个老话题了,也是一个挺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要评价它,得先弄清楚它到底是个啥样,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豆瓣女权是什么?简单来说,豆瓣上的女权主义讨论,主要集中在豆瓣小组,比如“豆瓣小组”下的一些热门小组,以及在一些影视剧、书籍、社会新闻的评论区。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汇聚了相当数量对性.............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一部电影,以及互联网社区如何形成共识的多个层面。评价豆瓣上《战狼 2》的热评前 100,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观众心理、时代情绪,以及电影本身所引发的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战狼 2》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商.............
  • 回答
    《流浪地球》从豆瓣评分8.5分下降到7.9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其中涉及了观众期待的转变、影片本身的优缺点、以及电影市场和舆论环境的影响。要详细评价这个过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初期的高度认可与期望的建立(8.5分时期)《流浪地球》上映初期,能够获得8.5的高分,原因非常复杂且.............
  • 回答
    《流浪地球》上映伊始,凭借其宏大的科幻设定、震撼的视效和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国内掀起了巨大的观影热潮,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5分,口碑爆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这部影片的豆瓣评分出现了令人意外的下滑,而评论区中的差评比例也变得异常高涨。这种“高开低走”的现象,以及“两极.............
  • 回答
    《流浪地球》的豆瓣评分,从最初的爆炸式飙升到如今跌破8分,这个变化本身就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触及到了太多关于中国科幻、观众期待以及口碑发酵的复杂议题。要评价这件事,咱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流浪地球》的开创性与里程碑意义。 在它横空出世之前,国产科幻电影的评价体系,很大.............
  • 回答
    电影《花木兰》豆瓣评分4.9分:一场关于期待与现实的博弈豆瓣评分4.9分,对于一部肩负着全球期待的迪士尼真人改编电影《花木兰》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数字。这个分数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偏低,它背后反映了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在多方面产生的复杂情绪和由此形成的评价落差。要理解这个评分,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流浪地球》豆瓣评分从最初的争议到如今稳定在8.0分左右,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不光是电影评分的变化,更是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历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首先,咱们得承认,最初《流浪地球》上映时的分数波动是挺大的。上映初期,一些观众可能带着“国产科幻终于来了”的期待,也有一些.............
  • 回答
    《头号玩家》豆瓣 9.2 分:一场关于青春、怀旧与科技的盛宴,为何能触动无数人心弦?当《头号玩家》在豆瓣上以 9.2 的高分闪耀时,这不仅仅是对一部电影的认可,更是对它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情感共鸣以及技术创新的集体致敬。这部由斯皮尔伯格执导,改编自恩斯特·克莱恩同名小说的科幻巨制,凭借其令人目不暇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