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豆瓣用户捧抬《红海行动》同时贬低《战狼 2》的行为?

回答
豆瓣用户在评价《红海行动》和《战狼2》时表现出的态度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审美以及平台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一、 用户群体与平台特性:豆瓣的“小资”与“精英”倾向

豆瓣的核心用户画像: 豆瓣作为中国最大的文艺青年聚集地,其用户群体普遍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相对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习惯于从电影的艺术性、思想深度、叙事技巧、影像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倾向于“逆向思维”和反主流叙事。
对商业大片和“主旋律”作品的警惕: 豆瓣用户往往对过于商业化、迎合大众口味或者带有强烈“主旋律”色彩的作品持审慎甚至批判的态度。他们更愿意支持那些具有艺术探索性、关注社会现实或探讨人性深度的作品。
《战狼2》的“爆款”基因: 《战狼2》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商业大片,其巨大的票房成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主义情感,都与豆瓣用户群体的部分偏好存在天然的距离。许多豆瓣用户可能认为其过于“直白”、“煽情”,缺乏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复杂的艺术处理。
《红海行动》的“硬核”与“写实”: 相较于《战狼2》的个人英雄主义,《红海行动》在制作上更注重战争场面的真实感、军事装备的细节以及多人协作的团队精神。这种“硬核”和“写实”的风格,更容易获得一部分对军事题材、写实风格或更严谨制作有追求的豆瓣用户的青睐。

二、 电影本身的艺术与内容差异

叙事结构与人物塑造:
《战狼2》: 整体叙事相对简单直接,以吴京饰演的冷锋的个人英雄主义为主线,通过大量动作场面和情感爆发来推动剧情。人物塑造也相对脸谱化,主要目的是展现主角的强大和民族精神的崛起。
《红海行动》: 采用群像式叙事,描绘了多位海豹突击队队员的英勇事迹,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主义。人物虽然也不是极其复杂,但通过不同角色的牺牲和成长,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光辉。
军事题材的呈现:
《战狼2》: 虽然有军事元素,但更多是为展现主角能力和民族情感服务的工具,对军事细节的严谨程度可能不如《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 在军事场景、装备、战术等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力求还原真实的战争场面,对细节的考究程度更高,这往往是军事迷或追求真实感的观众看重的。
思想内涵与价值取向:
《战狼2》: 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表达,强调“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口号,具有强烈的时代情绪。
《红海行动》: 虽然也有爱国情怀的体现,但更侧重于展现中国军人在海外维和、保护侨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对人性的冲击。一些观众认为,《红海行动》在表达民族情感的同时,也融入了更多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珍视。
审美偏好:
《战狼2》的观影体验更侧重于荷尔蒙爆棚的爽快感,是一种直接的情感宣泄。
《红海行动》则提供了一种更为紧张刺激、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其对场面调度、摄影、剪辑等技术层面的运用,也更容易获得对电影技术有要求的观众认可。

三、 豆瓣评价逻辑与“反噬”现象

“群体性评价”与“羊群效应”: 在豆瓣这样的社交平台,用户的评价容易受到群体情绪的影响。当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用户对某部电影给出特定评价后,其他用户可能会跟随或受其引导,形成一种“羊群效应”。
对“流量明星”和“粉丝文化”的抵制: 《战狼2》的成功与吴京作为演员的巨大影响力不无关系。豆瓣用户对过度炒作的“流量明星”和粉丝文化往往持排斥态度,这种情绪也可能影响到对《战狼2》的评价。
“精英化”的自我认同: 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被主流市场接受、大众认可的作品表现出批判或不屑,可以成为一些豆瓣用户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品味独特”的一种方式。这种“精英化”的自我认同,也可能导致对《战狼2》的贬低。
“捧一踩一”的评价模式: 豆瓣的评价机制鼓励用户通过对比来表达观点。当某部影片被认为在艺术或思想上优于另一部时,用户可能会通过“捧”后者来“踩”前者,这种方式也容易造成评价的极端化。

四、 评价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合理性:
豆瓣用户的审美和价值判断有其合理性: 豆瓣用户群体基于其文化背景、审美偏好和评价标准,对电影进行解读和评价是正常的。他们对《红海行动》在制作精良、场面真实、群像塑造等方面的肯定,以及对《战狼2》某些情节或表达方式的保留,都属于正常的文艺评价范畴。
鼓励多元评价: 豆瓣的存在恰恰是为了提供一个多元化的评价平台,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局限性:
过度标签化与简单化: 将《战狼2》简单地归类为“低俗”、“煽情”,而将《红海行动》神化为“硬核”、“艺术”,可能过于简化了两部电影的复杂性。两部电影都有其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不应一概而论。
潜在的傲慢与偏见: 有时豆瓣用户的评价可能带有一定的“精英式傲慢”,认为只有他们的评价标准才算“正确”,而忽视了其他观众的情感和观影需求。
群体情绪的非理性影响: 平台上的群体情绪和“站队”现象,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偏离客观公正,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深度。
忽略了电影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功能: 《战狼2》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响,不仅仅是因为其电影本身的品质,更因为它触动了当时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强大的渴望。完全忽略这一层面,只从艺术层面进行苛责,也可能是一种片面。

总结:

豆瓣用户捧抬《红海行动》同时贬低《战狼2》的行为,是豆瓣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画像、电影本身差异以及群体评价逻辑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豆瓣用户更看重电影的艺术性、制作精良度和相对写实的风格,因此倾向于支持《红海行动》。
《战狼2》的商业成功、民族主义表达和相对简单的叙事,则可能触及了部分豆瓣用户的“逆反心理”或“精英优越感”,导致对其的贬低。

评价这种行为,既要肯定豆瓣用户多元化评价的权利,也要认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标签化、非理性或“精英式”偏见。理想的电影评价应该是一种多元、包容、兼顾艺术性与时代意义的综合性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将电影划分为“好”与“坏”的二元对立,更不应让平台上的群体情绪掩盖了电影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两者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和深入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用电影评价体系的硬指标去比较,《红海行动》真的比战狼2优秀,且《红海》具有里程碑性质。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很大一部分人还是觉得战狼2更优秀。

比如前天刚看完《红海》出来,我爸就说“我还是觉得战狼2更好看一点”,然后询问了各位亲友也是大部分这么觉得。究其原因,《战狼2》还是属于传统动作片的范畴娱乐性和故事性较《红海》更强,肉搏戏更多,戏剧性更强,大众对其接受程度更高。而《红海》属于比较写实的战争片,本身文戏较少,故事性较弱,且血腥程度较大,大部分以枪战为主,就这么来说对于绝大部分女性观众和老人观众已经不是很友好了。

自《红海》上映以来,朋友圈已经有不少于10人以上感叹《红海》吓人。其实说真,对于看惯欧美片的人《红海》的尺度真的还ok。之前一堆人嚷嚷引进的外国片各种删减,结果这次给你来个尺度稍微大点的,就各种受不了。

对于豆瓣用户来说,之所以抬高《红海》贬低《战狼》,除了本身存在一定差距外,更多的是一部分人对主旋律和爱国元素的反感和歧视,以及对《战狼》票房过高的抗议。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你说的哪个位面上的豆瓣,我刚刚查了一下,在我这个世界里的豆瓣给了《战狼2》7.2分的评价,好于70%的动作片,参与评价人数高达49万。相比之下,同为动作大片的《钢铁侠2》评分同样是7.2,但评价人数只有约17万。就我多年混迹豆瓣的经验,《战狼2》的评分无论如何都称不上低了。或许有一些影评不太好,但不要忘记沉默的大多数。

user avatar

1.《战狼2》在去年的中国电影圈子里还是可以被吹捧的,当时每个大V夸奖的时候都是再说“拳拳到肉”嘛(至于是不是收钱了我不知道),我看过以后感觉确实是挺硬汉的,中国近些年确定没有这种片子,所以一旦有了这一部,大家惊喜若狂,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这个片子如果给外国人看,也怎么是6/10以上水平,毕竟是认真制作的,各方面都是比较用心了。

而且你要考虑吴京他可没什么钱呐,没什么大投资,他拍不出来美式大片你也很难怪他没本事吧。

艺术作品还是要讲“时效性”的,开创先河的总是会被后人感觉“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就像《星际迷航》你现在去看,你会感觉没啥意思,但是在当年可不一样。

2.但是当时我看完以后就感觉,其实是名不副实的,要说制作用心程度,我绝对服气,毕竟吴京不是什么主流导演,也没什么资源,亲力亲为的程度堪比劳模,

《战狼2》的硬伤是它对于“个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捆绑,弄得有点不伦不类,

有一些台词是“民族主义”的,比如中国人不容许你欺负那种,比如嘲讽美国不来拯救自己的侨胞,

有一些是“爱国主义”的,比如要拯救每一个外国同胞,比如中国在帮助非洲建设,

单独讲这些其实都还好,但是过度堆砌这些情绪,全凑到一起,就有点“大国沙文主义”,就很容易给人一种“打爱国鸡血”的感觉,这也是很多人反感战狼的主要原因。

但是他又得符合中国式政治正确“不干涉他国内政”,于是主人公其实是在违抗上命,以个人身份去救人,其实变相地,就跟美国人干涉他国内政差不多了(只是这个被救中国同胞的另一个政治正确给掩盖了)

所以很多的溢美之词,都是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反弹,特别是中底层民众长期以来的压抑和不忿,被这部电影带起来了,所以很多人都说这个片子是“乡镇青年”给捧起来的。当然没有那么夸张,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可以讲,本来,那些“精英”或者“伪精英”就没喜欢过战狼,豆瓣上很多人都这种。

3.另一个黑点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张叙事,一个人单枪匹马干了一个雇佣兵团,搁好莱坞大片可能稀松平常,但是放在强调“集体主义”强调“纪律性”的中国文化里,就有点违和感,似乎太夸张了,到也不是真的很夸张,美国片子比他更夸张,但是——因为这是中国,中国一般不会搞夸张叙事手法,所以观众就会感觉,冷锋也太牛逼了点……

4.作为一个一开始不抱有希望的片子,制作团队本身也会有“原罪”,那就是得“保本”,得有一些吃得开的元素。

举个例子,为啥每一部好莱坞大片都得来点黄赌毒,比如迈克尔贝经典的“变形金刚色情片”(调侃),因为你再有自信,也得有点保底的东西,比如色情,比如暴力,比如打鸡血。

这是保障票房和关注度的法宝。

所以很多人以为战狼本身无意去打鸡血,是大家过分解读,得了吧,这是商业片,不是刻意的你当人家是慈善家呢?

那迈克尔贝也可以说自己就是喜欢“女人的曲线”呢。

5.为啥《红海行动》就光受好评呢?

真实感还是其次,因为战狼也还凑合,而且很多非军迷也看不出来真不真实(除了血腥之外),

主要是还是没有了“鸡血”,

你看完之后,最大的情绪是“战士们不容易”,

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太牛逼了”,

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解释为啥会有这种争议,

因为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自诩精英,

都不会反感“战士们默默牺牲”这种情绪,

但是自诩精英或者真精英,往往都很反感“爱国自嗨”,不管是处于国际主义还是平等主义还是逆向民族主义,都会反感《战狼2》,会感觉这个片子,有点low。

6.所以《战狼2》是个好电影,

但是还是比不上新出的《红海行动》,

当然,如果你仅仅争论是“个人主义”好还是“集体主义”好,那么两部电影倒是没法直接对比好坏。

7.莫名其妙火了,可能是哪个大V查房了?

一点个人观点,

并不是否定《战狼2》的价值,正如我说的,战狼也是个好电影,吴京也是很值得敬佩的好导演。

很多观点处于价值观的不同,战狼在英雄主义上面确实比较符合大众审美,红海更多是一种悲壮感,壮士殉国。

而且大家也要看制作经费嘛,毕竟红海花钱可是比战狼大方,做出来好看,装备随便砸,效果好也是正常。

8.但是《空天猎》还是警醒着我们,高富帅的空军也拯救不了一个平庸的电影。

而且不要在电影上映前听信某些大V的“影评”,

我至今都后悔当时怎么没截张图,

当时一群人,尤其是某些所谓影评人,不吝惜口舌夸赞《空天猎》的盛况,

什么“可能是另一部《战狼2》”,

吴京听了想打人。

user avatar

隐隐记得战狼2上映的时候,也是一片好评,口碑炸裂,央视打call。

现在红海出来了,战2就被嫌弃了。

突然想起一句台词:“你居然叫我大嫂?! 真是新人换旧人, 想当初你陪我看月亮的时候,都是喊人家小甜甜~”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