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

回答
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无疑是中国科幻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宏大深刻的方式,展现了科幻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故事的独特视角与创新性

《乡村教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将宏大的宇宙文明冲突,通过一个中国偏远乡村小学教师的视角来展开。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将科幻的想象力与中国现实的土地紧密结合,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共鸣。

反差的魅力: 故事将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如“三体文明”的降维打击)、最宏大的宇宙战争,与山村里陈旧的教室、简陋的黑板、以及对基础教育的执着追求并置。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科幻的冷峻与现实的温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凸显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脆弱与坚韧。
接地气的叙事: 李摇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乡村教师,他的困境、他的理想、他的付出,都是许多读者能够理解和感同身受的。这种真实的人物塑造,使得读者更容易代入故事,感受到一种来自泥土的芬芳和人性的温暖。
文化融合: 故事中融入了中国农村的许多元素,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全世界”的口号,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乡村教师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些文化符号让故事更具中国特色,也更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 深刻的主题与哲学思考

《乡村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外星文明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关于教育、关于生命的深刻寓言。

文明的火种与传递: 这是故事最核心的主题。在宇宙这个残酷的“黑暗森林”中,文明的生存之道是隐藏和强大。而《乡村教师》却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可能性——用知识和文明的火种去吸引和唤醒更初级的文明。李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完成教学,就是为了向那些可能存在的未知文明传递人类文明的知识,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使命感和希望。
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在宇宙文明的生死存亡面前,教育显得如此渺小,但作者却赋予了它无比崇高的地位。李摇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在黑板上写下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词语,以及他最后的遗言“你们是优秀的,我是进步的”,是对教育的最高赞美。他知道这些基础知识可能不足以帮助地球文明战胜更高级的文明,但这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石。
生命的尊严与牺牲: 李摇以一种极其悲壮的方式完成了他的使命。他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微不足道,甚至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但他依然义无反顾。这种为了更宏大的目标而进行的个体牺牲,展现了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伟大。他的牺牲不仅仅是为了地球文明,更是为了“文明”本身,为了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能够接触到知识的光芒。
希望的微光: 在“黑暗森林”法则笼罩的宇宙中,李摇的牺牲和他传递的知识,成为了一束微弱却无比珍贵的光芒。它代表了人类文明不屈的意志,以及对宇宙生命可能性的探索和希望。

三、 科幻构思的精妙与想象力

作为刘慈欣的作品,《乡村教师》在科幻构思上也绝不逊色,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他更为成熟和内敛的想象力。

降维打击的具象化: 刘慈欣在此书中巧妙地将“降维打击”这一抽象的科幻概念具体化,并通过李摇的视角进行了描述。虽然李摇无法完全理解,但从他的感受和对黑板文字消失的描写中,读者能够感受到这种毁灭性打击的恐怖。
文明碰撞的尺度: 故事将视角放在了宇宙文明的生存战役中,地球文明在其中如同尘埃。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个体的价值,反而通过李摇这样一个普通人,展现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依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叙事结构的巧妙: 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逐步揭示了地球文明的处境以及李摇所做的事情。从一开始的普通乡村生活,到后来逐渐展现的宇宙危机,再到最后揭示李摇行为的深远意义,整个故事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四、 文笔与情感的表达

刘慈欣的文笔以其简练、有力著称,《乡村教师》也不例外。

朴实无华的描写: 作者用非常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乡村的场景和人物,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营造出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氛围。
情感的内敛与爆发: 李摇的情感表达是内敛而深沉的。他不是一个善于表达情感的人,但他的每一次付出、每一次坚持,都蕴含着对学生、对知识、对文明深沉的爱。当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所做的一切,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高潮。
哲思的注入: 作者在叙事中自然地融入了对生命、宇宙、文明的思考,这些思考并不是生硬的议论,而是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

五、 局限性与争议(相对而言)

当然,任何作品都可能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尽管《乡村教师》的优点远大于其可能的缺点。

“降维打击”的解读: 对于“降维打击”的具体物理学原理,书中并没有进行详细的科学解释,而是更多地将其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来使用。对于一些更追求硬科幻细节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这部分的处理略显模糊。
故事的压抑感: “黑暗森林”法则本身就带有一种冷酷和压抑的基调,加上李摇的牺牲,使得整个故事在情感上可能让一些读者感到沉重。

总结

总体而言,《乡村教师》是一部极其出色的科幻小说,它成功地将硬科幻的宏大想象与中国现实的温暖情感相结合,并通过一个普通乡村教师的视角,探讨了文明、教育、生命和牺牲等深刻的主题。

它不仅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在宇宙中定位的哲学思考。李摇这个人物形象,也成为了中国科幻文学中一个不朽的经典。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宇宙最残酷的法则下,微小的个体也能闪耀出巨大的光芒,而知识与希望的传递,是文明最坚韧的纽带。

可以说,《乡村教师》是刘慈欣早期作品中,最能体现其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的一篇,也是中国科幻文学绕不开的经典之作。它用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以及人类文明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历过90年代基础教育大崩溃和基层秩序大崩溃的人,想不推崇《乡村教师》都难。

我是最早的一批90后(就文化背景而言1990、1991这两年出生的90后其实更接近于80后),对90年代的社会氛围尚留有一丝记忆。在我印象中,每逢开学季都会传出「某某家求爹爹告奶奶也凑不齐学费只好辍学」之类的消息,「教师被拖欠工资围堵县政府」之类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大人们茶余饭后最主要的话题之一就是「某某重点中学利价太高,供不起」——语气就跟现在讨论京沪房价差不多——这还是在城镇。

至于农村,那辍学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如今的农民工还能打工挣钱供孩子上毛坦厂,当年往往就是草草上两年小学会写自己名字就出去闯社会了。

可以这样说,90年代的基础教育已经到了非常之捉鸡的地步。关于这点,《拜见女皇陛下》也有着半是夸张、半是委婉的描述。

当然啦,90年代并不只是基础教育令人捉鸡,整个社会的基层领域都在持续性失血。大下岗XO功什么的就不提了,每逢秋收便有乡政府被「刁民」围攻乃至火烧。另一方面,社会上层也顾不得吃相难看,军队也用军舰干点走私什么的、隐然有经费自立脱离掌控之势。夸张点说,那时的中国,离内战大概也不远了。

内部日益糜烂,外部环境更是不得安宁:96年台海危机,99年使馆被炸。面对这样的内忧外患,90年代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未来的「中产阶级」群体中弥漫着前途迷茫、焦虑不安的心理。

幸运的是,就在大刘发表《乡村教师》(2001年)之后不久,中国竟然迎来了一段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光,旧的矛盾逐渐消解,可谓是「劫后余生」——《乡村教师》所讲述的,也正是一个劫后余生的故事。在我看来,《乡村教师》中正包含着中国劫后余生的原因之所在的隐喻:老师临终前传授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牛顿力学——那是被第一共和国注入血脉的、追赶工业革命步伐的不屈的灵魂。

时光流淌,在劫后余生的幸存者们告别那些死在第二共和国「杀出一条血路来」路途上的同胞们之后,后来者会不会失去对《乡村教师》感同身受的能力、进而忘掉「劫后余生」的隐喻呢?

但愿不会。

————

关于中国近几十年社会意识和文化变迁,推荐阅读督公

@马前卒

写于2011年的《

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是闹剧,第三次是CCTV的狗血连续剧

》和完成于2015年的《

马平:3015年 会有中学生记得上海么?

》。

user avatar

第一次接触到刘慈欣的作品,毫无疑问是《三体》,我用三天时间将厚厚的三本书一口气读完,结束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恍若经历了一场星际穿越,此时已超越地球,置身于宇宙之中,那是一种你的世界观和精神结构都被改变了的深深的震撼的感觉。

而读完《乡村教师》后,真的,许久没有这种读书读至热泪盈眶的感觉了。那是一种在人情和道德上都受到巨大冲击的悲壮的震撼感。在一个贫穷愚昧得令人窒息的陕北村庄里做一位坚守育人的教师?听起来仿若一个高而远的道德神话。这位教师能够得到的,除了政治性的一两声崇敬外我再想不出其他——而在这个落后的村子里,这位老师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得到,只余一群蒙昧庸众的嘲讽欺辱。

没有文化,人都是麻木下作的。穷山恶水固然令人灰心,山里人呆滞的目光更令人绝望。

没有钱,哪怕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悲哀的。李宝库所有的工资都贴补了学生,所以面对即使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也无可奈何,只能选择走向死亡。

文中有一串比喻饱含深意:夜中的娃们和火光,像一群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拼命挣脱黑暗的小虫。李宝库就是那蜡烛,不管能点多长时间,发出的光有多微弱,他总算是从头点到尾了。

李宝库要死了。这群幼小稚嫩的虫子,还能在浓重的夜里飞多远?

渺小可怜的一群人。


遥远宇宙的另一侧,两个发达文明之间——准确的说是两类生命体——硅基文明和碳基文明间正在进行一场旷世持久战争的扫尾阶段——细节不叙其他,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差距巨大,大到一个文明可以在弹指间就毁灭或拯救另一个文明——当然,我们的地球文明,贫富差异巨大的,社会阶级分明的,人与人之间还存着巨大代沟、仇恨、歧视、隔膜的地球,很明显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就被毁灭掉,或随手一挥就被拯救的那一个。

战胜的碳基联邦为了阻止硅基帝国恒星蛙跳,决定摧毁一些不具有文明特征的行星以建立一条隔离带。出于对文明的尊重,碳基联邦将抽取隔离带内的星球生命体进行文明测试,甄别出拥有“高级生命”的星球进行保护。

乡村教师弥留之际,最后逼迫孩子们记住的牛顿三定律,成为了地球人拥有高级文明的证据。千钧一发之际,碳基文明发射的奇点炸弹脱轨。我们的地球,我们地球人,我们自己都没有认真珍重和审视过的地球文明,活了。


何为小?何为大?

读《乡村教师》时,脑子里一直回荡着两句诗词互相打架。一句是韩愈“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的无力和悲壮,一句是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孤勇和不息。

一位渺小的乡村教师,在浓重的贫穷愚昧前,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前,在悲哀的命运前,在庞大的宇宙前,不亦悲乎?

但也正是这位坚守的教师所传授的微不足道的知识,留下的渺小的希望,不仅如文中另外提到的《狂人日记》一般,唤醒了孩子们毁坏铁屋的希望;更呼喊出了人类文明存在的证据,因为我们有知觉、我们能回应,我们能认识和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不是低等爬虫、不是3C以下的低级生命。所以,我们有存在的尊严,和必要。

“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须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播的媒介。”

“听起来像神话。”

“不,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读完《乡村教师》,热泪盈眶之余也感到惭愧,作为一个师范生、未来的人民教师,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却并无多少真正的理解和使命感,除了那些春蚕红烛工程师的老口号,做一名教师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不甚了了。但是看到结尾,我真的在一刹那间明白了教师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乡村教师临终前,传授了学生他认为最有价值的文理知识。文为鲁迅的《狂人日记》,理为牛顿三定律。

鲁迅揭露批判了百余年的麻木愚昧的国民劣根性,李宝库直到临终仍与其艰苦斗争,但最后还是死在了铁屋子里。“他人生的摩擦力太大了,这些摩擦力无所不在,让他心力交瘁,让他无法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不得不停下来了。”

可他的学生们,带着整个地球劫后余生了。尽管这些山村娃儿日后的路艰苦遥远——他们要经历启蒙、挣扎、救赎,也许还需要几代人,需要更多李宝库的牺牲;尽管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化进程前,在庞大的宇宙前,他们渺小的努力显得既壮烈又可悲。

可是文明的繁衍进化,薪火传承,本身就是一件漫长而浩大的工程啊。

人之所以为人,也是一场艰苦而伟大的修炼啊。

知识的拓荒无比艰难,需要每个微小的个体奋不顾身,苔花一片终能点亮一方陋土。

你看,大树被摇动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面,很多朋友都引用了这段话:

他所在的山区,是这个国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那里的人们对现状的麻木。记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产到户,村里开始分田,然后又分其它的东西。对于村里唯一的一台拖拉机,大伙对于油钱怎么出机时怎么分配总也谈不拢,最后唯一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是把拖拉机分了,真的分了,你家拿一个轮子他家拿一根轴……再就是两个月前,有一家工厂来扶贫,给村里安了一台潜水泵,考虑到用电贵,人家还给带了一台小柴油机和足够的柴油,挺好的事儿,但人家前脚走,村里后脚就把机器都卖了,连泵带柴油机,只卖了一千五百块钱,全村好吃了两顿,算是过了个好年……一家皮革厂来买地建厂,什么不清楚就把地卖了,那厂子建起后,硝皮子的毒水流进了河里,渗进了井里,人一喝了那些水浑身起红疙瘩,就这也没人在乎,还沾沾自喜那地卖了个好价钱……看村里那些娶不上老婆的光棍汉们,每天除了赌就是喝,但不去种地,他们能算清:穷到了头县里每年总会有些救济,那钱算下来也比在那巴掌大的山地里刨一年土坷垃挣的多……没有文化,人们都变得下作了,那里的穷山恶水固然让人灰心,但真正让人感到没指望的,是山里人那呆滞的目光。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答主(甚至包括大刘本人)从这段话中提取的信息是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无知。但是,今天的读者再重读这段话时,关注点可能就不仅仅是“把拖拉机分了”这种相当违背常理的行为,而是发生了这种荒唐事的时间点,即“记得那是好多年前了,搞包产到户”——如果将拖拉机视为农业机械化和集体化(两亩地一头牛的小农当然不需要拖拉机)的象征,那么“把拖拉机分了”就不能只归咎于人的愚昧,相反这种愚昧的背后是更加宏观的社会历史因素。倘若进一步考虑到1976年之后包括基层教育在内的整个基层治理体系所发生的种种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大戏,那么大刘的这部《乡村教师》便在社会历史层面达成了一个更高的意义。


另外,请允许我引用列宁的一段话表达我对教师(尤其是坚守在农村这一教育战线上最艰苦的地区的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敬意:

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就必须进行有步骤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素养。

user avatar

上午用手机打了一堆,手一滑就没了,太不甘心了……还是要写一写,因为这个问题我也和问主一样认真思索过。

——这个故事根本就很扯嘛!如果不是先入为主地知道了这是个科幻,难道你们就不觉得坑?前面还在讲老师如何含辛茹苦地教导学生,后面突然蹦出了一堆外星人!这不就是所谓的神展开么?

题外话,《致命魔术》因为没有分类在科幻里(这样就分类剧透了啊),不少人包括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觉得坑,因为在一个看起来很现实的故事里,后半截突然出现科幻产品,实在太难接受了,太让人觉得神展开了……

可是它这么受好评是为了什么呢?我只好苦恼地不断思索。

思索着思索着,我突然想明白了——应当说,自以为想明白了,因为所有的解读不都是某种一厢情愿吗?——大刘的想法。

这个想法太令人难过了。

以下是我一厢情愿的推测。

一个老教师,呕心沥血地把自己的生命搭在了这个小山村上,去教授给孩子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

——什么有什么意义?难道让孩子们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所身处的宇宙,不算是有意义?难道只有能赚钱,只有能让他们填饱肚子,苟活在世界上的知识,才算是有意义?

但是另一部分的我对我大叫道,闭嘴你这个煞笔小清新!

在我看到韩松的《给希望小学的孩子讲科幻:一次崩溃的经历》后,这个声音越发地大。

摘录如下。

终于走进了课堂。教室里坐满四年级的四十多个学生。脸蛋儿红扑扑的,穿着花样百出的衣服,无统一校服,眼神纯净、热忱而好奇,双手交叉伏在桌上,身板坐得 笔直。墙上贴了各种格言警句。讲台后的黑板上用白粉笔书写了“韩松,科幻作家”几字。我在“科幻”下划了一道线,问他们知不知道科幻。沉默。知道科幻的举 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有孩子轻轻摇头。我顿感手足无措。如今在北京城,好多小孩子都通过电子游戏和好莱坞电影接触过科幻,家里往往会有凡尔纳的书。
……
我讲了《小灵通漫游未来》。那里面写到了未来的学校。叶永烈这本书写于一九六一年。一个叫小灵通的男孩,去到未来市。小灵通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那时孩 子们上学,是坐飞行汽车,这样不用担心走山路。科学家还能控制气候,天天出太阳,所以不用害怕冰雪阻路。那时没有了农村城市之分,庄稼都种在“农厂”里, 所有人都上得起学,也就没有了希望小学(这时我把迟叔昌老师的《割掉鼻子的大象》也掺合了进去)。那时的学校,的确是高楼大厦,一个阶梯教室里坐上千名学 生,跟体育馆一样。没有黑板,用电子屏幕,老师讲到某个知识点,屏幕上就出现相关影像,宇宙飞船什么的。大家还可以随时走出教室去上课,坐原子能飞机,十 分钟飞到北京,到天安门广场上课(此处有演绎),或者干脆上午到巴黎和伦敦上课,然后到金字塔下吃午餐……我看了看下面,孩子们好像并没有显示出有多么感 兴趣的样子。我口吃了,心里越来越不踏实,就好像在说一个弥天大谎。
……
我终于讲到了《乡村教师》,向孩子们介绍了刘慈欣老师。我讲在刘老师看来,外星人都喜欢打架,分成好些派,地球挡了他们的进攻路线,因此他们就想毁灭地 球。但有个别好心的外星人,想验证一下地球上是不是有文明和聪明的人,如果有的话,就不毁灭地球。但那时地球人都忙挣钱了,都不学习了(此处也有演绎), 然而刚好有一个乡村学校,有一个老教师,吃咸菜也要坚持教学。他教了学生牛顿三定律。什么是牛顿三定律呢?那是你们上中学后才能学到的知识。大概就跟小学 学的一加一等于二,或者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一样,是支配宇宙运行的基本定律。外星人让地球人问答牛顿三定律的问题,来考他们,结果这些学生答对 了。于是就没有毁灭地球……我讲到这里,看到好几个孩子打呵欠了。更多人的表情迷惘。我越来越语无伦次,但我坚持讲完了,就像那个乡村教师坚持把牛顿三定 律讲完一样。我结结巴巴地说,这说明,不管多么困难,只要我们坚持学习,终有一天,我们不但能救自己,还能救地球,还能救太阳系。


……韩松在文章的最后把这一切归结到“自己没讲好”,可是我觉得,他没意识到或者没说出来的真正原因是这个:

因为在涞源,老百姓很穷,一天只吃一顿。前年有北京人去桃木疙瘩小学支教,在该校食堂吃饭,结果孩子们都回家吃了。问为什么?老师回答,因为你们来了,提高到一人三元的标准,孩子们吃不起。


面对着一群穷成这样的孩子,去跟他们讲外星人,讲宇宙飞船,甚至只是讲讲看金字塔,感觉都太过于……太过于遥远,奢侈。

嗯,奢侈,就好像某部喜剧电影里嘲讽的一样,一个明星为作秀,给非洲的儿童们带去了钢琴唱片,“为了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享受音乐之美”,而那些儿童们其实需要的是清洁的水源。

就仿佛你对着饿得半死的乞丐在夸夸其谈满汉全席。

不得不让人感到良心有愧。

可是,可是,可是,难道穷人就没有仰望星空的权利吗?难道穷人就连幻想都不能吗?难道因为他们穷,肚子饿,就不能做梦吗?就不能了解这个世界吗?就连牛顿三定律也他妈的要和他们无缘吗!?

……

越想越纠结。

我只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刘慈欣也经历了和我差不多的纠结,最后他两手一摊,也没了办法。

好吧,你不是想要意义么,不就是想要意义么?CNM的,给你,谁说老教师做的一切都是白费心机甚至误人子弟!?谁说的!?你看,他们所做的一切,在机缘巧合之下,可以拯救地球啊!!!快点给他跪下说谢谢啊!!!

如果可以救全世界的命,你子子孙孙的命,你还敢说那些奉献了一辈子的老教师们所做的是毫无意义的吗!?敢吗!?

……

这是无力的反击,绝望的喊叫,但是,至少,关于梦想的那部分仍然发出了它微弱的声音。


————————


几年后补充一下,我认为评论区这条对我这篇回答的批评非常正确。现在回想起来,包括对比刘慈欣其他作品,我相信这部传达的更多是乐观而非“无力的反击”。中国的扶贫和我个人的学习进步,也让我回头看的时候,非常汗颜当时自己的……暮气。


user avatar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从同学家借了三本《中国短篇科幻小说精选》,名字可能有出入……里面的短篇科幻质量很高,我现在还记得三篇,一篇是亚特兰蒂斯考古,一篇是太阳系中发现小行星,宇航员去探查后发现是外星飞行物,里面存在一个完整的生物圈……这两篇我都不记得名字了,而《乡村教师》却从现实和科幻两个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记住了刘慈欣这个名字,后来看到《三体》的时候,我居然有种莫名其妙的骄傲感“我很早就知道大刘了,我就知道大刘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初中以后,我再也没看过《乡村教师》,因为我还能记得里面的很多细节,我几乎用做阅读理解的方式去反复思考,因为他给我带来的是似曾相识的已知和我一直渴望的未知。

已知来自于我小时候的生活经历,那时候我刚刚搬到县城去上学,我们村子的墙上还刷着“生孩子去医院”的标语,和我同龄的孩子都是在家里出生,癌症也是没钱治等死,至于教育就更加重合,村子小学里面的逸夫楼已经年久失修,我在隔壁村的小学上学,老师连我的姓“殷”都不会写,数学老师的丈夫是诊所医生,头疼脑热都去他家,在那些黄褐色的瓶子里面拿点药,不知道药名,不知道具体疗效,也不知道副作用,但这还算好的,大部分人得了腮腺炎就用墨汁在脸上划圈,破了口子用蝉蜕烧的灰止血……那是个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都不真实的时间段,我现在回去,这些也几乎看不到了。但是这些记忆,和乡村教师里面的疾病,死亡,短视,贫困,匮乏都重合了起来,以至于那时刚刚到县城上学的我就像看到了一个扭曲后的童年……这就是《乡村教师》中我的已知,大刘用朴素的语言描述勾起了我好几年的回忆。

而笔锋一转后,从小小乡村转到了已星系为背景的广阔的未知,来到了另一个层面,那时候我刚刚开始看《果壳中的宇宙》和《时间简史》,看不懂只能记住里面的名词,这些名词在《乡村教师》中频繁出现,光速,奇点,反物质,红移,黑洞……大刘用这些我稍有了解的概念,写出了我从未领略过的星际战争,那几段被我在脑中梦中想象描绘了无数遍。

我还记得那些概念

碳基联邦和硅基帝国的战争,超光速的恒星蛙跳,为了迫使硅基帝国舰队亚光速飞行而清空的星际隔离带,文明的分级,被毁灭的“气球星人”,人类没有“知识的遗传”,交流用的是“薄膜”,速率只有“1到10比特每秒”,最后毁灭太阳系的“奇点炸弹”……

我没有重新看这篇小说,但是这些东西仍然清清楚楚的记得,我对那未知的一切都太好奇了,大刘用笔在宇宙舞台上给我描绘出了这一切。

多年以后,我看到《星际穿越》《星际迷航》,玩《死亡空间》《光环》《质量效应》……这些东西描绘出的东西,我在初二那年就感受过很多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启蒙吧。

从我熟悉的已知到我渴望的未知,两方面最后在牛顿三定律这一点碰撞,把我的思维最终拽回了现实。

那时候刚刚开始学物理的我,永远记住了碳基联邦对牛顿三定律适用范围的描述……“宏观甚低速”。

user avatar

看这篇的时候很感动,那时同学还笑话我,看科幻也能看哭了泪点是有多低。大刘的文章,总是打动人心的,这篇尤其凸显。借科幻的手法,跳到地球之外看人类,用一个高远的视角,审视自身,这是我最喜欢的科幻,这是只有科幻才能做到的事情。教师,用地外文明来阐述这个职业,新鲜,有趣,不做作。物理,永辈子似乎都用不上的知识,在这一刻悄然拯救世界。在一道道问题沉默之后,孩子们背诵出老师刚刚讲过的,“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瞬间击中泪点。牛三定律在这一刻,染上了些许传奇色彩,冷冰冰的物理知识,让人觉得很是温暖。

作为一个感性的理科女生,我在那个时候,因为这篇文章,想要更多的学习物理,了解世界,哪怕是多一点点也好,也许更深的理解不了,但是不应该对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三体里说,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向外望过一眼,现在想到这句话,我只心虚得觉得,如果不是科幻小说,我连自己身处的世界都不曾好好看上一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