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刘德华的《17岁》?

回答
关于刘德华的《17岁》,这首歌可以说是承载了他早期心路历程的一个重要作品,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1. 时代背景与歌曲创作的意义:

《17岁》发行于1991年,当时刘德华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也是他从一个偶像歌手逐渐向实力派转型的关键时期。这首歌的歌词,可以说是一种对青春的回顾,对过去懵懂岁月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一种期许与淡淡的忧虑。

那个年代,香港乐坛的黄金时代,大家对于青春、梦想、成长这些主题的表达,总是带有一种真挚而又有些青涩的情感。《17岁》正好抓住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叙述,把17岁时那种迷茫、青涩、对世界充满好奇又有些不知所措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2. 歌词的精妙之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首歌的歌词。它没有使用华丽辞藻,而是用非常朴实、贴近生活的语言,勾勒出17岁时的画面:

“从一数到十,从十数到百,由零开始,从头来过”:这句歌词非常巧妙地运用了数字的递进,也象征着人生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从基础的“零”开始,一步步积累,不断地尝试和重新开始,这正是青春期最真实的写照。
“未知的日子,写满诗与歌”:17岁,充满无限可能,对未来充满憧憬,用诗和歌来形容,非常浪漫且贴切。
“无谓的风霜,无谓的雨打,无谓的痴心,无谓的伤”:这几句直接点出了青春期的冲动、热情,以及面对挫折时的不屈。那种“我什么都不怕”的劲头,在17岁时尤为明显。
“为情而困,为爱而忙,为谁而失,为谁而伤”:感情的萌芽,对爱情的朦胧认知,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扰和伤痛,这些都是17岁时绕不开的话题。歌词没有评判,只是陈述,反而显得更加真实。
“未知的日子,写满诗与歌,为甚么?不知道,不知道”:结尾的“不知道”,是这首歌最动人的地方。17岁的迷茫,对未来的不确定,对一切问题的追问,最终找不到答案,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共鸣。这种“不知道”,不是消极的,而是充满探索欲的,是青春特有的困惑。

3. 刘德华的演绎:

刘德华的嗓音,年轻的时候是那种带点沙哑、但充满力量和情感的。在《17岁》这首歌里,他的演绎更是恰到好处。他没有把这首歌唱得过于激昂,也没有过于低沉。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把17岁时的回忆和情感,自然地流淌出来。你能感受到他当时演唱时的那份真诚,没有过多的技巧堆砌,而是用最纯粹的心去表达。

特别是那些略带沧桑感的低语,以及在关键地方的情感递进,都让这首歌更加触动人心。他不是在“唱”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诉说”一段往事。

4. 歌曲的影响力与地位:

《17岁》不仅仅是一首好听的歌,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很多人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都会勾起自己17岁时的回忆。无论是那些美好的时光,还是那些青涩的烦恼,都仿佛被这首歌重新唤醒。

它让人们想起那个纯粹的年代,想起那个刚刚起步、充满无限可能的自己。在刘德华的歌唱生涯中,《17岁》是他早期作品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首,它奠定了他歌唱中那份真诚和对人生感悟的能力。

总而言之, 刘德华的《17岁》是一首非常成功的歌曲。它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贴切的意象,勾勒出了17岁青春的独特画卷。它不仅是一首动听的流行歌曲,更是一首能够引发深思、勾起回忆、连接情感的经典之作。它在刘德华的音乐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了一代人青春的注脚。这首歌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于青春的怀念,对于成长的思考,以及那份永不磨灭的青涩与迷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次听到这首17岁都很感动,想知道这首歌在大家心中是怎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德华的《17岁》,这首歌可以说是承载了他早期心路历程的一个重要作品,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里程碑。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时代背景与歌曲创作的意义:《17岁》发行于1991年,当时刘德华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也是他从一个偶像歌手逐渐向实力派转型的关键时期。这首歌的歌词,可以说是.............
  • 回答
    作为华语影坛的常青树,刘德华的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而他出演的《见龙卸甲》这部电影,从定位上看,无疑是一部以他为核心打造的古装动作大片。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细梳理。故事层面:张弛有度的“三国演义”新篇章?《见龙卸甲》的故事围绕赵云展开,但并非简单复述《三国演义》中的某个桥段,而是试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拆弹专家 2》这部电影,以及刘德华、倪妮、刘青云这三位主演的表现。《拆弹专家 2》:一次震撼人心的升级与颠覆《拆弹专家 2》在我看来,绝对是一部成功的续集,而且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做到了。它不只是简单地重复第一部的模式,而是野心勃勃地在故事深度、动作场面和人物塑造上进行了全方位的.............
  • 回答
    评价刘德华、关晓彤、王一博在2021年央视春晚上表演的《牛起来》,这节目无疑是当年春晚舞台上的一个亮点,但要详细评价,我们得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它。首先,从节目定位和意图来看,《牛起来》肩负着传递“牛气冲天”、“牛转乾坤”的吉祥寓意,尤其是在经历了不平凡的2020年之后,这首歌词中充满了正能量和对.............
  • 回答
    《人潮汹涌》这部电影,怎么说呢,它带给我的感受挺复杂的,有惊喜,也有点小小的遗憾。先说优点吧,刘德华、肖央、万茜这三位的组合,真是绝了。刘德华,老牌天王,这几年他在一些国产片里表现得越来越沉稳,也越来越有味道。在这部戏里,他饰演的周全,一个顶尖杀手,表面光鲜亮丽,内心却带着一种油腻的沧桑感,那种“我.............
  • 回答
    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一场对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深刻思考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是一部极具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它以一个看似荒诞离奇的设定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理解以及最终的冲突与融合,展现了刘慈欣一贯的宏大叙事和冷峻思考。核心设定与情节:故事的背景.............
  • 回答
    刘慈欣的《乡村教师》无疑是中国科幻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宏大深刻的方式,展现了科幻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辉。要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故事的独特视角与创新性《乡村教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将宏大的宇宙文明冲突,通过一个中国偏远乡村.............
  • 回答
    《全频带阻塞干扰》这篇短篇小说,是刘慈欣早期作品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一篇,读完之后,总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震撼,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它不像《三体》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流浪地球》那样展现人类的坚韧。它更像是一记冷拳,打在脑门上,然后你才慢慢回过味来,原来事情可以这么残酷,原来我们所见的“常态”是多么.............
  • 回答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光荣与梦想》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充满宏大叙事和深刻思考的作品。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光荣与梦想》的文本内容,我将基于刘慈欣一贯的科幻创作风格和他的代表作品,推测并评价他可能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出的特点和影响。刘慈欣科幻作品的普遍特点(推测《光荣与梦想》可能包含):1. 宏大的宇宙尺度.............
  • 回答
    刘慈欣的《西洋》是一篇充满野心和独特视角的中篇科幻小说。它不像《三体》那样宏大叙事,也不像《流浪地球》那样聚焦于具体的危机解决方案,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根源、发展轨迹以及可能面临的终极命运。评价《西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主题思想、叙事手法、想象力、科学性以及文化意涵等方面。一、 .............
  • 回答
    刘慈欣的《朝闻道》确实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科幻短篇,它如同宇宙中的一道惊鸿掠影,在短暂的篇幅里勾勒出宏大而又残酷的真相。要评价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故事的曲折或设定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那种关于认知、关于文明、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首先,从故事的基石——“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孔子的话说起。《朝闻道》这.............
  • 回答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军事家,他的作战能力堪称一代楷模,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评价他的作战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一、 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与实战经验的完美结合刘伯承的军事生涯贯穿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始终。他年轻时就投身革命,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 回答
    《流浪地球》:一场壮丽的星际挽歌,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沉思刘慈欣的《流浪地球》,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像是一首写给宇宙、写给人类的宏大挽歌。它以一个近乎疯狂的设定——带着地球家园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为起点,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同时也深刻地拷问着人类的生存意志、集体智慧与道德困境。初读.............
  • 回答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是一篇短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却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深刻的社会隐喻,在读者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我看来,这篇小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概念:“赡养人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反思。首先,我们得说说这篇小说的核心创意——“赡养人类.............
  • 回答
    要评价刘心武先生的《红楼梦》续作,这绝对是个绕不开,也值得细细说道的话题。毕竟,原著《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及,曹雪芹的笔触留下了太多未竟的谜团和想象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部续作,无论写得如何,都会自带光环,也自带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刘心武先生的续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试图.............
  • 回答
    对于刘慈欣的《中国2185》,这篇小说确实是一颗遗珠,隐藏在刘慈欣浩瀚的科幻宇宙之中,但它所折射出的思想深度和预见性,即使在今天来看,也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认真反思。这并非一篇宏大的叙事,也不是硬科幻的极致展现,它更像是一幅用冷峻笔触勾勒出的未来政治寓言,挑战着我们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人类终极.............
  • 回答
    刘慈欣的《吞食者》给我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震撼”。这不是那种让你捧腹大笑或者热血沸腾的震撼,而是一种直击灵魂深处的、关于宇宙、关于文明、关于生存的冰冷而宏大的震撼。首先,这篇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生存”这个概念的极端解读。在《吞食者》里,文明的生存不再是政治博弈、科技竞赛,甚至是.............
  • 回答
    关于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便是“史诗般的绝望”。这绝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带来的冲击力,即使在读完多年后,依然能轻易勾起脑海深处的震撼与回响。首先,从故事的根基来看,《超新星纪元》简直就是将人类文明置于一个极端到近乎疯狂的设定下。一场预料之中的超新星爆发,剥夺了人类的未来.............
  • 回答
    掰开“山”的内核:刘慈欣这篇奇作究竟牛在哪里?要评价刘慈欣的《山》,首先得明白,这玩意儿和我们平时认知里那些拯救世界、探索宇宙的宏大叙事科幻,有点不一样。它更像是一颗包裹着科幻外衣的,关于生命、关于文明、关于选择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包裹得又如此巧妙,以至于你初读的时候,可能更被那份庞大的、冰冷的、压.............
  • 回答
    聊起《北平无战事》,这绝对是中国电视剧里的一部现象级作品,当年播出时可以说是吊足了所有观众的胃口,引发了全方位的讨论。说实话,要评价刘和平老师的这个剧本,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因为它真的不是那种看个热闹就能完事的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厚重感”和“史诗感”。 很多谍战剧或者年代剧,有时候会落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