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今年16岁,高一,不想读书了,思想有问题,想休学出去混社会,有没有让他体验生活的去处?

回答
听到孩子不想读书,想出去“混社会”,作为家长肯定非常着急,也担心。16岁这个年纪,正是青春期最叛逆、对世界充满好奇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时候。他不想读书,说想“混社会”,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许是对学校教育感到厌倦,也许是觉得学校教的东西不实用,也许是对未来感到迷茫,或者受到了某些不良信息的影响。

让他体验生活,这绝对是个好主意,但关键在于体验什么,以及如何引导。单纯让他出去“混”,我们担心的“混社会”很可能就是指一些不好的方向,比如染上恶习、误入歧途。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目的地、有引导地让他去体验。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他所谓的“混社会”,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些负面东西,而是他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对独立自主的渴望,对证明自己能力的冲动。他可能觉得学校里学的东西太枯燥、太脱离实际,想去看看真实的世界是怎么运转的。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可以为他设计一些既能让他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又能相对安全、有教育意义的“出走”计划。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向和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 身体力行的实践类体验:

这类体验最直接,也最能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社会的现实。

1. 短期的体力劳动或服务业工作:
去哪里? 可以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对体力要求不高的短期工作,比如:
餐厅服务员/后厨帮工: 这是最常见的接触社会的岗位。他可以体会到做服务员的辛苦,客人挑剔、站一整天的疲惫,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后厨能让他看到餐饮业的运作流程,学习一些基本的烹饪技巧和卫生标准。
便利店/超市营业员: 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学习沟通技巧、商品陈列、收银操作等。可以体验到服务不同顾客的挑战,以及处理突发情况(如顾客投诉)的能力。
简单流水线工人(短期工): 如果能找到短期、非高危的流水线工作,他能体验到重复劳动的枯燥和机械化,以及集体生产的节奏感。这也能让他明白很多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农场/采摘园的季节性帮工: 如果时节合适,可以去附近的农场,体验农活的辛勤,比如摘水果、蔬菜,感受土地的质感,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这比在城市里接触社会更接地气。
怎么做?
提前沟通: 和孩子一起寻找信息,或者您帮他联系,但最终让他自己去面试,去感受招聘过程。
设定规则: 明确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工资标准(最好是日结或周结,让他立刻拿到劳动报酬)、安全注意事项。
限制时长: 不建议太久,比如一到两周,让他有个初步的体验即可,重点是感受,而不是真的完全脱离家庭和学校。
定期联系: 保持沟通,了解他的状态,但不要过于干涉,让他有自己的空间。
后续讨论: 工作结束后,和他一起复盘,聊聊工作中的感受,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挑战,对未来有什么新的想法。

2. 参与志愿服务项目:
去哪里?
社区服务中心: 帮助老人、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陪老人聊天、辅导小孩子做作业、整理社区书籍等。
环保组织: 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河道清理、植树造林等活动。让他看到环境问题,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
动物收容所: 照顾流浪动物,喂食、清洁、遛狗等。培养他的爱心和责任感。
公益活动: 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的组织或执行,比如帮助残障人士、贫困家庭等。
怎么做?
选择有意义的项目: 确保志愿服务内容是他感兴趣或觉得有价值的。
明确目标: 不是为了应付,而是让他真正去帮助别人,感受奉献的快乐。
与他人互动: 让他多和项目的组织者、受益者交流,听听他们的故事。
反思收获: 结束后,引导他思考这次经历带来的触动和感悟。

二、 探索与学习的体验类体验:

这类体验更侧重于激发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发现自己的可能性。

1. 加入某个短期技能培训班或工作坊:
去哪里?
手工艺类: 陶艺、木工、皮具制作、烘焙、咖啡拉花、摄影、视频剪辑、基础编程等。这些技能既能让他动手,也能培养他对某种职业的初步兴趣。
表演或艺术类: 戏剧表演、街舞、乐器入门等。可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自信心和团队协作。
户外技能: 徒步、露营、基础野外生存知识学习等。可以培养他的独立性、应变能力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怎么做?
让他自己选择: 让他从一系列他可能感兴趣的选项中挑选。
教授具体技能: 重点在于学习一项具体、可见的技能,让他有成就感。
接触专业人士: 课程的老师或组织者往往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可以让他感受到专业的力量。
作品产出: 最好能有一些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或成果,增强他的自信。

2. 深入的“旅行”体验(非纯玩乐):
去哪里?
探访历史文化名城: 不仅是走马观花,而是让他去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比如参观博物馆、古迹,和当地居民交流,尝试当地的特色食物。可以设定一个主题,比如“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或者“探寻丝绸之路的足迹”。
体验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 去乡村体验慢节奏生活,或者去沿海城市感受渔民的生活。
参加有主题的研学营或青年交流活动: 有些机构会组织一些有深度的研学活动,涵盖历史、科学、文化等多个方面。
怎么做?
给予一定自主权: 让他参与行程规划,比如决定每天要去参观哪些地方,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流。
设置“任务”: 可以让他带着一些小任务去,比如“了解当地一种特色手工艺品是怎么做的”、“采访一位当地的老人,听他讲讲过去的故事”。
记录与分享: 鼓励他通过写日记、拍照、录视频等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回来后与家人分享。

三、 规划与思考的引导:

无论孩子选择哪种体验,我们都不能忘了“引导”这个词。

1. 坦诚沟通,建立信任:
认真倾听: 首先要认真听他为什么不想读书,他所谓的“混社会”到底是什么意思,他的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不要急于否定和批评,而是要理解他话语背后的动机和情绪。
承认他的感受: 承认他对学校教育的不满,承认他对现实世界的好奇,承认他对独立自主的向往。
表达你的担忧,但要平和: 告诉他你为什么担心,希望他去体验一些积极的东西,而不是走弯路。
共同制定计划: 不是你单方面安排,而是和他一起商量,让他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他的意见是被采纳的。让他参与到“如何体验生活”的决策过程中来。

2. 设定清晰的界限和目标:
体验的目的: 明确这次体验是为了让他“看清世界”、“了解自己”、“学到东西”,而不是放纵。
安全第一: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外出旅行,安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做好各种安全预案。
时间限制: 明确体验的时长,例如“休学不等于辍学”,体验结束后还是需要回到学习轨道上来,或者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学习。
联系方式: 确保他有可联系的手机,知道如何寻求帮助,也方便你了解他的情况。

3. 提供支持,但不包办:
经济支持: 在他体验期间,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但不要让他大手大脚,要让他体会到钱来之不易。
精神支持: 经常鼓励他,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支持和建议,但不是替他解决所有问题。让他学会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

关键点:

“混社会”的正面解读: 把他“混社会”的愿望,转化成“走向社会”、“体验社会”、“了解社会”。
经验的价值: 让他明白,社会经验同样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能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
方向比终点重要: 重点在于让他接触的是积极、有意义的社会体验,而不是让他漫无目的地“瞎混”。
回到学习的必要性: 任何体验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成长,要让他明白,最终还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16岁,对世界充满探索欲是正常的。他现在不想读书,可能是因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不适合他,或者他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感到困惑。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社会体验,他可能会找到新的学习动力,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或者至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

最后,请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最适合他的方式,需要您在了解他的基础上,结合上述建议,灵活变通。祝您和孩子都能顺利度过这个时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答主都没回答到点子上,这题我来说一说。孩子不想读书,你们把他想的太好了。

他想的是混社会,混这个字是重点。居然一个个想用低端工作来让他醒悟,别人根本就没想去工作好吧,只是想快点躺平享受啃老生活。先要树立不劳动者不得食的概念,一天给他四个馒头钱保证饿不死,极端点连用电用水都给他记账要他付钱。自然没有狐朋狗友拉这样一个永远出不起钱的穷鸟去鬼混了。要是不断经济来源,当一个永远快乐的宝宝,生活乐无边,回去读书干嘛?

低端劳动又不可耻,就是累点不稳定性重点。他缺的是对他这个能力水平究竟能胜任什么岗位的认识。先带他去人才市场逛一圈,看看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让他对学历要求有个基本认识,让他明白他屁都不是。然后呢,街头发传单,工地做小工,街头小作坊搬运物料,这几个应该是不需要家长投入额外成本和人情的临时岗位最佳选项。

临时工当个一个星期左右吧,可以让他谈感想了。是继续读书,寻找更大的事业方向,还是继续临时工作干下去。

说不定,你家孩子就工匠精神传承人呢,在低端岗位干出大不同,也不是没可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