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都说孩子不能打,真的连轻轻的教育打一下都不行的意思吗?有时候真的气得忍不住?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核心且普遍的育儿难题,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困惑和挣扎。大家普遍强调“孩子不能打”,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依据,但同时现实中的育儿也会带来巨大的情绪压力。让我们详细地探讨一下:

为什么普遍的共识是“孩子不能打”?

“孩子不能打”的共识,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有任何形式的体罚,而是 强调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体罚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并且要尊重孩子的身体和人格尊严。 核心在于:

1. 体罚的负面影响:
心理创伤: 体罚,即使是“轻轻打一下”,也可能给孩子带来恐惧、焦虑、羞耻感和愤怒。长期或频繁的体罚更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反叛、社交困难、情绪不稳定甚至心理健康问题。孩子可能会将爱与痛苦联系起来,影响亲子关系。
习得无助感和被动性: 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打而服从,但这是一种外在的、基于恐惧的控制,而不是内在的理解和认同。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性。他们可能学会的是“如何避免被打”,而不是“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
负面榜样: 家长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可以用暴力解决冲突”。孩子是模仿学习的专家,他们可能会将这种行为模式内化,并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攻击性。
亲子关系的疏远: 体罚会破坏信任和安全感。孩子可能会开始回避家长,不愿与家长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隔阂。
解决问题的低效性: 打骂在短期内可能“有用”(孩子立刻停止行为),但它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比如孩子为什么会犯错、他们需要学习什么。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式。
合法性和儿童权利: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体罚已经被法律明文禁止,因为它被视为对儿童权利的侵犯。虽然在很多文化中体罚仍被视为“家务事”,但现代教育理念和人权观念都在倡导保护儿童免受暴力。

2. 替代性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讲道理和解释: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行为的后果、为什么这样做是错误的,以及什么是正确的做法。
沟通和倾听: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是因为好奇、模仿、情绪失控还是其他需求。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设立规则和界限: 清晰、一致地设定家庭规则,并解释这些规则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引导和示范: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如何处理情绪、解决问题、尊重他人。
后果教育(逻辑后果和自然后果): 让孩子承担他们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不收拾玩具,就没法玩了),或者由家长设定的逻辑后果(例如,玩具乱丢,暂停玩耍一段时间)。这些后果是与行为相关的,不是惩罚。
积极强化: 关注并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让他们知道什么表现是受欢迎的。
情绪管理指导: 教导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处理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

那么,当家长“气得忍不住”的时候,怎么办?

您提到的“气得忍不住”是非常真实的情绪体验。在养育过程中,面对孩子的不配合、挑战行为、危险行为时,家长感到愤怒和挫败是正常的。关键在于 如何在这种情绪下做出选择,而不是被情绪控制。

这里不是说完全否定任何生理上的接触,而是强调 接触的目的、性质、强度和频率。 如果在极度愤怒时,您确实感到可能会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那么:

1. “暂停”和“冷静”是第一要务:
离开现场: 如果可能,请暂时离开孩子几分钟,去另一个房间,深呼吸,喝杯水,或者做一些能让你平静下来的事情。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下,等我好了再和你谈。”
深呼吸和冥想: 学习一些快速的放松技巧,比如腹式呼吸,专注于呼吸的进出,这能帮助你的神经系统从“战或逃”模式切换到更平静的状态。
寻求支持: 如果有配偶、家人或朋友在家,可以请他们帮忙暂时代管孩子,或者只是和你聊几句,帮你分担情绪。

2. 重新评估“轻轻打一下”的界限:
目的: 如果“轻轻打一下”的目的是为了制止孩子可能造成的危险(例如,孩子要去触碰电源开关),那它更像是一种身体的阻止,而不是惩罚性的击打。这时候,要确保力度极轻,并且立刻解释原因和引导。
性质: 即使是“轻轻的”,如果伴随的是家长的愤怒和情绪宣泄,那它就不是一个教育性的接触,而是情绪的释放,这依然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界限的模糊: “轻轻”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在愤怒的状态下,很多家长无法准确控制力度,可能从“轻轻”变成“重”,或者让孩子觉得“轻轻”也是一种威胁。而且,一旦开了“轻轻打”的口子,在情绪激动时很容易升级。
孩子对“打”的感知: 对孩子来说,“被打”本身就是一种负面体验,无论力度如何,都可能留下心理印记。

3. 学习更有效的行为管理策略:
提前预防: 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可能的挑战行为,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在超市前告诉孩子超市的规则,准备小零食分散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 对于年幼的孩子,当他们开始出现不当行为时,尝试用其他有趣的事物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一致性: 对规则的执行要一致。如果今天因为生气而允许孩子做昨天不允许的事,孩子会感到困惑和不公平。
积极关注: 花更多时间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鼓励和赞美他们。当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肯定时,不良行为会相应减少。

总结一下:

“孩子不能打”的原则是基于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促进其健康成长。 它并非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而是 坚决反对使用任何形式的体罚作为教育手段,特别是伴随愤怒情绪的击打。
当家长感到愤怒时,最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情绪,而不是将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 “暂停”和“冷静”是关键。
即使是“轻轻打一下”,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且在情绪失控时难以控制力度和性质。 它的教育效果不如积极的沟通、引导和榜样作用。
育儿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很少有家长是完美的,感到挫败和愤怒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认识到这些情绪,并积极寻求更健康、更有效的育儿方法。

如果您经常感到“气得忍不住”,这可能也反映了您在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寻求育儿支持,例如阅读育儿书籍、参加家长课程、与育儿专家或心理咨询师交流,都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管理情绪和掌握育儿技巧。

记住,您的孩子需要一个安全、被爱和尊重的成长环境。通过耐心、沟通和正确的引导,您可以建立更牢固、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有同情心、有责任感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非你把他打残,否则一点儿用都没有”

我老公昨天大张旗鼓的拿着扫地笤帚“教训”孩子。

我还真紧张了一下。

“教训”完,小孩儿哭都没哭一下。

我问我们家小孩:疼吗?

他说:疼

我又问:比起踢球的时候,被球打到的疼,哪个更疼?

他说:被球打到疼多了。这样比,我爹揍我根本就不疼。

我老公还偷偷问我:他会不会恨我?

我只能翻翻白眼:除非你发狠把他打残,否则不可能有在足球场上被球击中那么疼。

我家小孩踢球的时候被球砸的直接飙泪,半分钟之后又继续去踢了。腿上撞的青一块紫一块。就这样还乐此不疲的。

如果揍能长记性的话,得把他揍成啥样?

压根儿没那么大仇恨,揍也揍不起来。

user avatar

先说几个逻辑链条:

逻辑一

甲:不能打孩子,谁打谁不配有孩子。

问:那你有孩子太皮了怎么办?

甲:我没办法,所以我不要孩子……

问:可是我太难了,工作忙,压力大,孩子还不老实……

甲:不能养好就别生……

评论:这个逻辑是自洽的,只是肯定不适合问主。因为这个逻辑本质上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骂人的态度。骂人这事,只要想骂总能找出点来。

逻辑二

乙:没必要打孩子,你可以好好引导

问:怎么引导?

乙:好好讲道理啊!

问:他不听怎么办?

乙:那就再讲一遍,陪着他好好说话

问:可我的孩子怎么就是不听呢?

乙:那一定是你陪伴得太少了。

问:那你怎么陪孩子啊?

乙:我?我天天都在这个小东西身边呀!

问:那你不用上班,不用做家务?

乙:不用啊?我不上班,家务有保姆做

问:~ ?? ()$#[]

评论:理论上来说,时间充分,舒舒服服,打孩子什么的根本用不着。不要说带一个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带几个孩子也都可以不用打的。只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困难是,妈妈要做饭,你能不能别闹了!妈妈要上厕所,可不可以别哭?妈妈接个电话,你别吵行不行?妈妈抱不动了,下来好不好?……

所以你碰到一个啥都不用操心,全职带娃的家长,她说的话对你适用吗?《我当局长的父亲》得了作文一等奖,是他作文写的好吗?

逻辑三

丙:不用打呀?

问:那孩子哭闹怎么办?

丙:抱抱她,摸摸她的头就好了。

问:我们家孩子不管用啊!抱他,他更生气还咬人呢!脾气可大了!

丙:不会吧?我们家孩子抱抱就安静下来了。我从来不用打,严厉一点她就知道收敛了。

问:……你的娃……真好!

评论:敲黑板,天使宝宝是存在的!不哭不闹爱学习,爱吃爱笑有爱心。两个月睡整觉,说一遍就听话……有!真的有!你问这样孩子的家长要不要打?他当然说不打,给你这样的孩子你下得了手?不是亲生的你都下不了手!



以上三个逻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脱离了具体场景,具体条件去谈是非毫无意义。

像问主这样只说一句我气得不行了,根本无法判断到底是不是该狠狠教训一下孩子。因为没有具体的场景,没有条件,也没有前因后果,没法判断。

但如果问主问,打孩子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完全不可以。肯定不是了!如果完全不可以,各国就该有法律,打一下就枪毙不就天下太平了?瞬间把所有“不合格”的父母都淘汰,岂不美哉?只是真这样立法,真这样执行,猜这个国家还能存在几天?猜猜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坏孩子知道自己18岁以前不会被任何人严惩,你猜他会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对待这个世界?

我人在美国,曾经跟一个美国大姐讨论过管孩子的问题。我问她你们美国人不打孩子平时都是怎么管孩子的?然后大姐一脸茫然的看着我说:“谁告诉你美国人不打孩子的?我小时候不知道被我爸胖揍过多少次……”

然后我就了然了,果然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

最后还是说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吧

我们家那孩子,给她说了很多遍,在家里要穿着鞋,不能光着脚到处跑。这么简单的小事情,连续几个月说了十几遍就是记不住。我也不是严苛到要求她不能偶尔忘记一下,但是人家就能一天到晚不穿鞋。有时候我看见了,给她说一下她就穿上,然后,五分钟又不知道把鞋脱到哪儿去了。

最后,故作生气把手里的毛绒玩具往她身上扔,气势汹汹地罚她站了二十多分钟,自此以后改了毛病。虽然偶尔也还是会忘(小孩子,偶尔玩开心了忘了这个非常正常),但是大部分时候就都想着要穿鞋。

我就直接跟我们家女儿说:“我怎么对你,取决于你怎么对我。你力所能及的事,我跟你好说好商量你不听,我给你几遍几十遍地说你不当回事儿,不用心。那么我没啥好办法,只能罚你罚到你改为止。”

不过这个小兔崽子现在皮了,装生气都镇不住她,见脸色一善就嬉皮笑脸。这样的孩子除了让她吃点儿苦头,我是没其他的办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