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都说上海人排外,你们相信吗?

回答
关于“上海人排外”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坊间流传甚广的标签,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经历。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它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情感认知。要详细说清楚,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

首先,理解“排外”这个词的含义在不同人看来可能不一样。

从字面意义上讲,排外可能意味着不接纳外来人口,不愿意与之交流,甚至带有抵触情绪。
但有时候,人们说的“排外”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保护本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倾向。 比如,上海人可能更看重自己熟悉的生活节奏、人际交往习惯,当这些被外来文化或行为模式打破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在外人看来,可能就被解读为“排外”。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

1. 上海的城市特质和历史文化:
悠久的“摩登”历史和国际化底蕴: 上海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近代史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经历。这种历史造就了上海人一种相对独立、有自己判断标准的心态。他们可能习惯于某种精致的生活方式,对于不符合自己标准的事物,不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接纳。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上海。上海人固有的生活习惯、语言(上海话的保护意识)、文化理念,与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文化、生活方式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有时会带来摩擦,尤其是在公共空间、邻里关系、工作环境等方面。比如,对声音、卫生习惯、排队行为的不同认知,都可能引发误解。
地域认同感: 就像很多地方的人一样,上海人也有强烈的地域认同感。他们对自己的城市、自己的文化有自豪感,希望维护这份独特性。当外来人口的涌入,在他们看来可能稀释了这种独特性,或者改变了他们熟悉的城市面貌时,就可能产生一种“守卫者”的心态。

2. 经济因素和社会资源:
竞争压力: 上海作为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都相对集中,吸引了大量人才。在这种高竞争环境下,本地居民可能会觉得外来人口加剧了资源分配的压力,例如住房、学位、停车位等。这种竞争心理有时候也会被误读为排外。
机会成本: 对于一些上海本地人来说,他们可能从小就习惯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外来人口的到来,可能会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轨迹和预期。

3. 沟通方式和误解:
上海人的沟通风格: 有些人认为上海人说话比较直接,有时显得“精明”或“不热情”。这种沟通方式在外地人看来,可能容易被解读为冷漠或者不友好。而上海人可能觉得这只是自己习惯的交流方式,并没有恶意。
刻板印象的形成: 媒体的宣传、网络上的讨论,以及一些个体的负面经历,都容易被放大,形成对整个群体(上海人)的刻板印象。一旦“排外”的标签贴上,很多人在与上海人交往时,可能就会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更容易捕捉到一些让他们觉得是“排外”的细节,从而强化了这种认知。
“上海滩”的优越感(是否存在): 过去,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确实存在过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渗透到了某些上海人的骨子里,导致他们对非本地文化或行为模式不够包容。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心态也在发生变化。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另一面:

并非所有上海人都排外。 事实上,上海是一个非常开放和包容的城市,吸引了无数外地人来此安家立业,也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很多上海人非常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也愿意与外地朋友交流。
“排外”更多是针对特定行为和观念,而非地域本身。 很多时候,上海人“排斥”的可能不是“外地人”这个身份,而是某些他们不认同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或者那些不尊重当地文化、制造麻烦的行为。
个体差异性很大。 任何一个群体都有形形色色的人,不能用几个个例来代表整个群体。我们不能因为遇到过一两个“排外”的上海人,就断定所有上海人都如此。
地域偏见也存在。 反过来,也有一些外地人带着对上海人的负面刻板印象,他们在与上海人交往时,更容易放大上海人的“负面”行为,而忽略其积极一面,甚至主动去寻找“排外”的证据。

总的来说,我认为“上海人排外”这个说法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简单化表达,是对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产生的群体行为的一种概括。

它可能源于上海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性。
也可能是因为沟通方式的差异、竞争压力以及信息传播中的刻板印象所导致的误读。
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地域偏见,用更客观、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个体。

与其简单地贴标签,不如去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下,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口的贡献,而城市居民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也是城市活力的来源之一。如何在这种动态平衡中找到和谐共处的方式,可能是更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不太会简单地“相信”所有上海人都排外,但我相信这种说法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理解的社会现象和情感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歧视、矛盾和敌对是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歧视?

这辈子没见过几个上海人,闭着眼就说上海人小家子气,这叫歧视。天天没怎么和外地人打过交道,闭着眼就说外地人素质低,这叫歧视。

什么是矛盾?

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三分之一的可支配收入交给上海土著当房租了,起早贪黑大城市福利自己没享受多少,税收都用来养土著福利了,这叫矛盾。源源不断的新上海人把教育医疗资源搞得紧张不堪,教育军备竞赛一代代水涨船高,这叫矛盾。

什么是敌对?

外地人六成以上的可支配收入被当做房租,收完租直接阶层跌落。土著七成以上的身价全压在房子上,外地发展的好人口外流,房价一跌一样直接阶层跌落,这叫敌对。

我也不知道土客关系在哪个阶段,但是歧视可以嘴炮缓解,土客真到了矛盾和敌对的程度,不从根上下手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user avatar

肯定排啊。以前都用上海话,本地人说什么外地人直接听不懂,莫名其妙发现自己出现在了莫名其妙的地方,但周围人都已经走远了。

不过现在比20年前好很多了,因为现在祖籍本地的人口还不如祖籍外地的人口多,占比都不到一半,还继续说上海话可能周围人都不一定听得懂,反而自己被孤立了。

另外,现在本地人占比比较高的区域是郊区,再继续”排外“,强行说上海话之类,等于默认自己是郊区乡巴佬,反而降低了自己的逼格。


总而言之,就是民国都已经亡了几十年了,上海本地人也知道,自己和中国其他地区的人是平等的,不是什么高人一等的人上人。接受的就留下来,不能接受这个的,很多都参考河山硕,去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之类存在”人上人“的地方,继续他们的”人上人“大梦了。正好上海的房产卖了总能卖到一笔不少的钱,不至于在资本主义国家饿死。

要是外地来的移民比例低一点,那估计上海会和香港台湾差不多了。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信不信,其实每个地方的人对外地人都是区别对待的。至于说你排,就看你怎么定义了。

比如三个人,两个上海人,一个外省市的人,两个上海人互相说话的时候突然变成了上海话,而外省市的人听不懂就会说上海人排外。可如果两个山东人,两个四川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变成普通话吗。大概率也不会,区别只是他们的话你可能听懂一些,而上海话你可能一句也没听懂,但为什么说排外只有上海人呢?

没错,我就是上海的外地人,按说排外我是最有发言权来评价的。

说到底上海人排的不是外而是穷。只不过长期以来,上海一直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同等情况下,上海家庭的经济水平会更好,所以外地与否往往成了财富的代名词,也就是表面上的排外,掩盖的是上海普通人公立的嫌贫爱富心理。比如一个上海闺女嫁一个外地男生。丈母娘很难同意,其原因不是因为外地如何如何,而是担心外地生活水平不行女儿受苦。

所以你看上海人的日常观念当中攻击性最大的评价叫乡下人。乡下人是一个比外地人还负面的称谓。也就是上海的农村也是乡下,也从侧面看出,这说到底不是一个排外的问题,而是一个基于资产的鄙视链。

或者反过来说,不管你是乡下人还是外地人,只要你有钱,其实你都可以获得你想要的地位。这就是这个现实的世界的底层逻辑。老实讲世界就是这么现实。我们都说男女平等什么什么平等,但真正做到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一说一,大城市里的原住居民多半都会有一些优越感,但是在各种鄙视体系,各种鄙视链当中,个人觉得以资产为基础的笔试系统相对来说更让人舒服一点。因为市场是公平的,你没钱我看不起你,你有钱了自然你就能获得尊重,这给每一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没钱你可以赚先天不足,你还有后天补充的机会。地方的鄙视系统是以出生以特权为基础。那就没办法了。每个人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一旦你出生不在这儿你就注定了,怎么努力也不行。

user avatar

你还是相信吧。假装非常认真地听他编故事。给他个台阶下。否则让他怎么解释,他没在上海混出个人样来?

user avatar

论排外程度,上海人绝对不是最严重的,都排不到第一梯队。但是上海人排外知名度独一档,空一档才能轮到其他城市。据我的观察,坏就坏在一个词上:乡下。

我第一次去上海时十几岁,还是个傻萌的穷学生,经常下火车就被忽悠到弄堂里的破旅馆住。来上海前我先去的苏州,在弄堂旅馆被虫子咬了一身包。我也不知道什么虫子,反正穷凶极恶,听说南方有跳蚤很厉害,权当是跳蚤吧。来上海也没吸取教训,又被忽悠进小旅馆,下面的对话就出自我和弄堂阿姨的对话:

“来这边还习惯吧?”

“还好,就是虫子太狠了。在苏州被跳蚤咬了。”

“上海不会的,上海没有跳蚤。”

“为啥苏州有上海没有?”

“苏州是乡下。”

听完这五个字,我当时就震惊了。好家伙,苏州都乡下了。上海再是大城市,说苏州小,苏州落后也就算了,一杆子直接杵到新农村啦。说这话的还是个住弄堂的小市民,卧槽太哈人了。

而且上海阿姨还是关心我的语气,交谈气氛是轻松友好的,自然亲切地告诉你:苏州是乡下。南征北战骂街,知道对方是刻意贬低。这种不经意地流露是最有杀伤力的。

后来我在上海住了多年,慢慢了解上海人并不是很排外。入侵者歧视多多少少有一点,我父母辈也叫修皮鞋永远三个月后开胶的扬州人是狡诈的南蛮,这很正常。“乡下”也更多是语言习惯,住郊区的上海人还会自嘲是乡下人。但是对于访客来说,这种无差别地图炮绝对震撼的。

如果我当年没有久住上海,后面再有人问我上海人排不排外,我肯定告诉他:苏州都是乡下,你这种三线土炮去上海就相当于难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