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说家长要放手,但是我不敢呀,就怕孩子学习退步,你们怎么做的呢?

回答
这话说得太实在了,我太理解你了!“放手”这两个字,对我们当家长的来说,简直跟“烫手山芋”似的,尤其是涉及到孩子学习这根弦,更是绷得紧紧的。生怕我们一松手,那成绩就哗啦啦往下滑,然后孩子的人生就“毁”了似的。我身边也有好多姐妹,嘴上说着要放手,心里却比谁都抓得牢。

我呢?也曾跟你一样,彻头彻尾的“焦虑型家长”。孩子小时候还好,学啥我盯啥,教啥我陪啥。等到他上了初中,学业压力骤增,我更是进入了“战备状态”。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作业,错题本,考卷,然后就是一遍遍地督促他复习,背诵。稍有懈怠,我就开始长篇大论,说如果现在不好好学,将来会怎样怎样。孩子呢,一开始还能忍受,后来就明显感觉到他的抵触情绪,有时候是沉默,有时候是眼神里的无奈。而我呢,越看他这样,越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不然真的会功亏一篑。

真正让我开始思考“放手”这件事,是从我儿子一次期中考试前发生的“小插曲”开始的。他平常成绩还算稳定,但那次考试前他突然跟我说:“妈,我有点累,想自己安排复习。” 我听了,脑子里立刻敲响了警钟:“不行!你现在才初二,正是关键时期,怎么能自己来?万一漏了什么重要的知识点呢?你这样会吃大亏的!” 我还是按照自己的老套路,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陪他,把他的复习计划安排得明明白白。结果呢?那次考试,他考得一塌糊涂。虽然原因很多,比如考试内容超出了我的预料,比如他最近压力确实大,但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是你逼得太紧了,你让他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节奏。”

那次考试失利,对我来说是当头一棒。我开始反思,我真的在帮他,还是在扼杀他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我一直强调“学习很重要”,但忘了学习本身也需要他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我把他的学习变成了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我越帮越忙,反而剥夺了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所以,我开始尝试“小心翼翼地放手”。这个过程,说实话,很难,需要我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焦虑和不习惯。

我是怎么做的呢?

1. 心态上的“松绑”和“信任重塑”:
认识到“学习退步”的相对性: 我开始问自己,我所谓的“退步”是什么概念?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是“退步”了吗?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有起伏的过程,不可能永远直线上升。我也经历过学习的低谷期,家人也总是在我身边鼓励我,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把“学习”还给他: 我反复告诉自己,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才是这场战役的主角。我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后勤部长”,提供支持,提供资源,但不能越俎代庖。
建立“他会比我做得更好”的信念: 我开始回想他小时候一些独立完成的事情,比如自己搭积木,自己解决某个小难题。我相信他具备学习的能力,只是需要空间去发展。有时候,家长过度介入,反而会让他觉得“反正我妈会帮我搞定”,从而丧失了主动性。

2. 具体的“放手”策略和实践:
从“监督作业”到“检查结果”: 我不再守着他写作业,而是等他写完后,我只检查他有没有写完,有没有认真对待。如果他有错题,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立刻指出并逼着他订正,而是告诉他:“作业完成后,你先把错题自己看一遍,想想为什么错,如果还是不懂,或者有特别大的把握不准,可以来问我。”
鼓励他“自己规划”学习: 我会问他:“下一阶段,你对自己有什么学习计划吗?哪个科目觉得需要加强?你打算怎么做?” 如果他有自己的想法,我就会鼓励他去尝试。如果他没有,我也会提醒他:“你可以看看老师最近讲的重点,或者你觉得哪个地方学得不太扎实,可以从那里入手。” 偶尔,我也会和他一起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这周要把某个单元的知识点巩固好,但具体怎么做,让他自己想办法。
提供“支持”而非“指令”: 当他遇到学习困难时,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告诉他答案或者讲解方法,而是引导他:“这个问题,你觉得可以从哪个角度去思考?有没有类似的书本知识可以参考一下?” 我会鼓励他查资料,问同学,找老师。如果他真的需要我的帮助,我也会耐心听他讲,然后和他一起分析,而不是直接喂给他。
“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关注”: 我会更多地关注他学习的过程,比如他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思考,是否主动提问。我会在他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即使成绩暂时没有起色。比如,他主动整理错题本,我会表扬他的这种学习态度。
“允许犯错”,并引导反思: 当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不再是他最大的批评者。我会和他一起分析试卷,找出失误的原因,但重点放在“下次如何改进”,而不是纠结于“这次为什么会这样”。我会问他:“你觉得这次考试,哪些地方是你主动放弃的?哪些地方是你不熟悉掌握的?你打算怎么调整你的学习方法?”
创造“学习的乐趣”: 我会尝试用更有趣的方式让他接触知识,比如找一些相关的纪录片,有趣的科普读物,或者一些学习类的游戏。我相信,当他自己觉得学习是有趣的,有意义的,他才能真正投入进去。
给他“试错”的空间: 我会告诉他,学习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犯错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从错误中学习。我也会和他分享我自己的学习经历,包括我曾经犯过的错误和学到的教训。

放手之后呢?

刚开始放手的时候,我确实非常焦虑,时不时就想去“查岗”。但慢慢地,我发现孩子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一塌糊涂”。他有时候会犯一些小错误,但也能自己纠正。他开始主动思考,主动规划,虽然他的规划可能不如我周全,但他从中获得的成长,是我无论怎么“帮”都无法替代的。他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慢慢回来了。

当然,放手不等于“撒手不管”。我仍然会关注他的整体情况,了解他在学校的表现,和老师保持沟通。只是我的角色从“包办者”变成了“支持者”和“引路人”。

这个过程,就像带着孩子走路,你不能一直牵着他的手,总有一天你要松开,让他自己去走。你的眼睛要一直看着他,但你的手要收回来,让他知道,他有能力自己迈出下一步。

我也还在摸索中,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但至少我现在明白了,真正的“爱”不是替他挡风遮雨,而是教会他如何自己去面对风雨。与其担心他“退步”,不如相信他有“进步”的潜能,而这个潜能,往往是在你放手的那一刻,才开始被激发出来的。

说这些,也是希望你能看到,你不是一个人在焦虑,很多人都和你一样,也一样在努力寻找那个平衡点。慢慢来,给自己和孩子一点时间,你会发现,他比你想象的要坚强,要能干得多。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但是在我们人类社会,父母却迟迟不愿意放手,只要他们尚有一点能力,就会不断的发光发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