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中的河南到底是怎样的情况?

回答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这片中原大地,饱经沧桑,也经历了最为惨烈和复杂的考验。它的命运,紧紧牵动着整个抗战的进程,也留下了无数令人心痛又敬佩的故事。

首先,河南是抗战的前线,也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

河南地处中原,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战略要道。一旦河南失守,日军就能长驱直入,威胁到大后方重庆,并可能吞噬整个华中华南地区。因此,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河南就成为了日军进攻的重点目标。

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郑州是华北重要的铁路枢纽,一旦被日军控制,津浦线和陇海线这两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就会被日军打通,这对于巩固华北日军的战果,并向西推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洛阳也是重要的工业和交通中心。
最早的战场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很快就向河南推进。1937年底,徐州沦陷,河南的东部战场就直接面对日军的锋芒。1938年,日军集结重兵,发动了大规模的徐州会战,其中河南的台儿庄地区是战事最激烈的区域之一。

其次,河南人民在抗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河南人民的牺牲,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最让人心痛的一章。

日军的暴行: 日军在侵占河南期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村庄被夷为平地,大量无辜百姓惨遭屠戮。慰安妇制度的残害,强迫劳动,任意抓捕,这些都是河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深重苦难。
“花园口决堤”的悲剧: 这是河南在抗战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心碎的事件。1938年6月,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国民政府决定扒开黄河花园口堤坝。这场“以水代兵”的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进攻,但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黄河泛滥,淹没了河南、安徽、江苏三省的大片土地,导致数百万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无数村庄田地被摧毁。许多农民辛勤耕耘的土地,瞬间化为汪洋。这不仅是对日军的打击,更是对中国人民自身的巨大伤害,至今想来仍让人肝肠寸断。许多幸存者回忆起那段日子,眼中仍然会泛起泪光,是对家园的怀念,也是对生命的敬畏。
日军的经济掠夺: 日军占领区内的资源被肆意搜刮,农产品、矿产、人力都被强行征用,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服务。这使得沦陷区的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温饱都成了问题。

再次,河南的抗日斗争是多方面的,既有正规军的浴血奋战,也有民兵和游击队的英勇抵抗。

面对日军的铁蹄,河南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抗战中。

国民党军队的浴血奋战: 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河南战场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例如,在1938年的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部队在河南境内与日军殊死搏斗,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有效阻击了日军的进攻。很多河南籍的将士,在国家的召唤下,奔赴战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家卫国的长城。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虽然共产党在河南的主力部队部署在敌后,但也在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例如,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根据地,就辐射到了河南的北部地区。八路军、新四军的部队,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组织民众,打击日军,建立抗日政权,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无数河南的青年,受到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的感召,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人民群众的英勇抵抗: 除了正规军和游击队,河南的普通民众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日寇。他们藏匿八路军战士,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信息;他们组织起来,与日军斗争;他们แม้จะ身陷囹圄,也不屈服于日寇的威逼利诱。这种星星之火,在黑暗中燃起了希望。许多抗日烈士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河南的土地上,无声地诉说着他们的英勇事迹。

最后,河南的抗日战争也充满了艰辛和曲折。

日军的“治安强化运动”: 在占领区,日军推行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进行疯狂扫荡。这使得抗日斗争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牺牲。
国民政府的战略转移: 随着战局的变化,国民政府的战略重心也发生转移,河南的抗日力量也经历了整合和调整。
内部的困难: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各种资源都极其匮乏,部队的给养、武器装备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中的河南,是一幅由血与火、牺牲与坚持谱写的壮丽画卷。 河南人民以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这片土地,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也孕育了无畏的英雄。河南人民的抗争,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记忆。那段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军对河南的进攻在华北抗战失败后就开始了。从北面,1937年10月中旬,华北日军沿平汉铁路往南进军,豫北告急。11月5日,豫北重镇彰德(今安阳市)陷落,之后,河南逐步沦陷。1938年2月6日,日军分两部进犯豫北。一部沿大名公路进犯濮阳,先后占领清丰、濮阳、长垣、封丘等县,往新乡以南进攻;另一部日军从彰德出发,沿平汉铁路往南侵犯,2月11日至3月中旬,先后占领汤阴、淇县、汲县、辉县、新乡,与前路日军会合。两路日军会合后向西进犯,焦作、济源沦陷后,黄河以北全部沦陷。1938年4月,日军任命肖瑞臣继续担任隶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河南省之省长,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

从东面,1938年5月13日,来自徐州方向的日军占领了豫东永城县,接着,28日又占领了商丘。从6月1日开始,日军先后占领杞县、通许、尉氏、太康,国民党军队撤退到豫西山区。6月6日,日军占领河南省省会开封后,一路向西,侵入中牟,直逼郑州。6月9日,国民政府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组织日军前进的步伐。

从南面,1938年10月12日,来自皖西方向的日军攻克固始、光山、罗山、商城等县城后,完全控制了整个信阳,将豫东与皖西连成一片,并与其他日军形成合围武汉之势。

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时止,河南省的豫北、豫东、豫南共50余县沦陷。河南省111县,半壁沦入敌手。而国民党一、五战区主力退据黄河以南、新黄河以东半壁江山,控制了另外半个河南的约60个县与敌对峙达6年之久。

六年后,不甘心坐视太平洋战阵失败的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新的攻势,就是著名的1944年豫湘桂会战。其中在河南,1944年4月18日,日军向河南正面战场发起进攻,在华北日军方面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指挥下,河南战役全面爆发。

4月23日,日军占领郑州、新郑、广武、尉氏、洧川、鄢陵、密县等县后,沿平汉铁路南犯,并于24日占领长葛。5月1日许昌陷落,之后日军分兵两路进行侵略。一部分日军沿平汉铁路继续南下,攻占铁路沿线城市,临颍、郾城、漯河、遂平、西平先后失陷。

5月9日,南下日军与信阳北上的日军在确山会合,控制了河南境内的平汉铁路,也使平汉铁路全线打通,为豫湘桂战役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交通运输保障。同时,另一部日军主力第三十七、二十六师团及坦克第三师团,从许昌向西迂回,先后攻占禹县、郏县、襄城、临汝、登封、宝丰、鲁山等县,并于5月7日攻占洛阳南郊龙门高地。

5月12日,由山西渡过黄河的日军第六十九师团攻陷渑池、新安,直逼洛阳城西。

5月9日,自郑州沿陇海铁路西犯的日军“菊兵团”攻占巩县,11日占领偃师,迫近洛阳城东。至此,日军完成了对洛阳城的东南西三面包围。5月25日,洛阳城沦陷。6月11日,日军占领三门峡境内的灵宝、阌乡,后因兵力不足,日军主动放弃攻势,于6月中旬退回山西。至此,河南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全面溃败。至此河南基本沦丧,中原大地惨遭日本侵略者蹂躏。在这一战役中,国民政府损失兵力20多万,豫中、豫西44座县城和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沦为敌占区。

在就要失败的前夜,1945年3月22日,日军开始进袭南阳。4月1日,南阳失守。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河南省111个县中有109个县曾遭到日军铁蹄的蹂躏,仅有新蔡、沈丘2个县没有沦陷过。1937年10月21日,沦陷的豫北临漳县(今属河北省)是河南省第一个沦陷县城;1945年2月,南阳的淅川县是最后沦落的县城。


日寇的侵略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1938年6月9日,为了阻挡势如破竹的日军,国民政府在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堤坝,阻挡日军西进,决堤后形成了黄泛区。由于豫东地区离黄河决堤口门最近,地势较低,从而成为黄泛区的中心地带,遭受洪水冲击最大的44个县中,河南省就占了20个县。黄河水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洪浪所至,地貌面目全非,地面增高,农民无法在其土地上生存,只好四处逃离。

事实上,即使黄河决口执行者拟定有迁移安置计划,泛滥黄河所致的人口死亡也不可避免,更何况当时以军事保密为先,更是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正逢伏讯期的泛滥黄河,势如脱缰野马、高屋建瓴般倾灌下游区域,由不得人们采取有效措施,死伤严重。泛水倾泻时,“有夜间来水,人在睡梦中淹死的;有搬运屋内东西房塌砸死的;有慌忙外逃被急流卷去的;有凫水力竭葬身鱼腹的;有木筏撞散落水溺死的;还有围困水中饿死的;身陷淤泥丧生的。”各种死状惨不忍睹。

由河南泛区中的17县村落掩没统计数来看,陈留、中牟、洧川、尉氏、通许、杞县、睢县、柘城、鹿邑、沈丘、项城、淮阳、太康、扶沟、西华、商水、鄢陵各县决口前共计村庄13739个,存7598个,淹没村庄6141个,淹没比率平均达44.7%;其中扶沟情况最为严重,原有村庄987个,淹没竟达896个,淹没率为90.8%,其次是洧川的淹没率76.1%,淹没村庄最多的是太康,有1177个被冲毁、淹没率62.9%,在17县中淹没率高居第4位;17县中大于或等于平均淹没率的有11个县,占总县数64.7%,从统计学角度来讲,河南泛区农村整体性直接受损比率是非常高的。

河南受灾地区共逃离117万2639人,死亡32万5589人,民户财产损失19328万5620元(抗战前国币),各业财产损失24946.6万元,农业减收价值22452.7万元。

抗战后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韩启桐、南钟万,利用当时的资料,对西华、鄢陵、扶沟、淮阳、太康、睢县、杞县、尉氏、广武、郑县、柘城、项城、商水、开封、鹿邑、通许、中牟、洧川、沈丘、陈留等20个县因决堤形成的人口逃离和死亡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计算。1936年内政部编印的《户口统计》显示,上述20县人口总数为6 789 098人,决堤后逃离人口为1 172 639人,占人口总数的17.3%;因决堤死亡的人数为325 589人,占人口总数的4.8%。黄泛区中又以西华县和扶沟县人口逃离数最高,分别占到了当地人口数的67.7%和55.1%

黄水退去后,陆续几年间形成了“自西北至东南,长度约达400公里,宽度自30至80公里不等”的黄泛区。黄泛区水退后,在平原上沉积大量的泥沙往往是豫东肥沃良田变沙漠的首要杀手,原本的中原粮仓逐渐变为旱、漠、沙、碱的常灾区。沙化的土地,土壤保水性差,自然降低肥效,虽说可以勉强耕种,但农产收成之低,几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盐碱化的土地确是根本不能耕作,作物水分的倒毛细现象,使得种子自身水分还要排往外界,更无需从外界吸水,庄稼失去水分只能枯死。“黄河决口全部流水均经豫东、院北夺淮入江,积年以来淮身逐渐游塞,沃野千里多为水渍区,所有黄河故道之豫鲁等地,因骤失水量调和,枯燥如同于砂积地带。”土壤的盐碱化、沙化严重影响了河南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黄河决堤导致泛区防洪排法及灌概系统的破坏,使各水系接纳山地雨水的功效丧失,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早灾的恶劣自然景象;且黄河泥沙游积造成水道搁浅,又使得航运业下滑导致工商业发达的城镇从此萧条:泛水过后泥沙充斥土地,使得泛区土壤逐渐沙化、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低窪地带长期存水又为产苹丛生形成輕灾,由此可知黄河决口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恶化环境又引发自然灾害频仍,从而推理出黄河决口引发当地社会经济衰退,而生态环境恶化更为黄泛损害最恶劣的后果。这恶劣的后果一直持续影响到今天。


花园口黄祸之后灾祸接踵而来,抗战期间河南境内灾害频发,“旱灾、蝗灾、匪灾及黄河泛滥等灾相继而至”,1941~1943年的灾荒是河南近百年历史上最惨烈的灾害,电影《1942》反应的正是这次巨灾。

灾荒在1941年就初显端倪,水、旱、风、雹、虫等各种灾害汹涌而来,全省92个县市遭灾,农作物严重歉收,但由于往年人民尚有储藏,还不至于酿成大灾。从1942年起开始呈现出大荒之象,自春至秋干旱无雨,又有其它灾害交相侵袭,加上去年刚遭大灾,人民储粮告罄,因而引起特大饥荒,全省嗷嗷待哺的饥民达1000万人之多。到1943年灾情达到极致,豫西、豫北发生特大蝗灾,春夏之际豫东又两度被水,全省饥民增至3000万,两年中饿死者有200 多万人。至1944年,灾情有所缓解,但局部地区仍较严重。春夏之交,河南有 42 个县被蝗,此时疫疠肆虐,如同雪上加霜,河南人民因此陷入了地狱般的绝境。

这次大灾引起的人口迁移规模之大是惊人的。据1942年6月份调查,汜水县人口为95371人,其中1942年春外出逃荒要饭者29648人,饿死、病死、食品中毒死去者共3346人,全县共剩下62277人。仅1942年,河南“饿死300万人,流亡他省300万人”。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后,战役所及地区的人民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逃亡活动。

据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河南省善后救济分署的调查:“豫籍难民流亡省外者有五百余万人,流浪省内无家可归者有八百余万人,合计待救难民一千三百余万人。”

八年抗战,河南难民及流离人民总数居全国之首,人数达1453万3200人。


打仗就要兵,无论武器装备还是兵员素质都远远逊色于日军的状况下,数量优势成为中国军队唯一的优势。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各征兵省份实行征募并行以募兵为主的征兵政策。为了使沦陷区的壮丁免被敌用,国民政府虽明知募兵有损征兵制的推行,但为了充裕战时兵源,国民政府还是采取征募并行政策,只是将原来的以征为辅改为以征为主兼及招募。

征兵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抗战初期,“各地民众抗战情绪高涨,自动服役者较多。及至第二阶段自动服役者少,遂进入直接征兵” ,也就是通过抽签服役时期。所谓的“抽壮丁”(“抽丁”),就是通过抽签的方法决定壮丁服兵役的先后。“年度征兵,先由保甲户籍干事造具花名册,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原则抽签,中签者即为应征对象。兄弟多的先服役。但因政治腐败,徇私舞弊现象严重,地方官绅富豪的子弟,实际上免征。而贫困农民子弟被迫多次应征服役,不从者,就以绳索捆绑捕捉强征,人们称为“拉壮丁”。

据统计八年全国实征壮丁1392万人。巨大的征兵数量、战场兵员的伤亡,致使国民政府只求壮丁的征调,只求每年各省县按征召分配名额交足即可,至于征召的方式,政府不大追究过问,这样就使得壮丁抽调过程中出现了抓壮丁的现象。

而兵役部下达给各省的征兵指标悬殊尤甚,并没有按照人口调查中的壮丁额核拨。以1943年为例,河南的征丁数竟然占到了全体男子的2.25%,当时正是1941-1943年大灾引发的大饥荒中,当年饿死人口三百万,国统区实际只有六十余县,仍然实征壮丁20万人。八年抗战,战前人口3500万的河南实征丁数达到189万8356,高达全国第二位。而第一位的是处于大后方人口5000万的四川,征丁257万8810人。

如果我们考虑到沦陷区占河南近一半的实际情况,河南用一半多的面积和人口就供给了全国第二多的壮丁,其平均出丁比率也已经远超过了四川。其贡献和所付出的代价也都是惊人的。

而河南贡献的不只是壮丁。在连续大灾之下,河南还供给了国民政府征收的大量粮食。据档案记载。1941年河南大灾初起,河南本年完成田赋实征158万2875石,在全国仅仅位列四川、湖南、江西之后为第四。在旱灾最甚的1942年,虽然蒋介石减免了灾区的部分军粮征收额,但河南还是完成了征收田赋245万石,负担不减反增。到1943年,仍在大旱中挣扎的河南民众上缴了田赋302万2513石,全国范围内次于四川、湖南、江西、陕西列第五位。

从1937年10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战火遍及河南109个县。八年抗战,河南共出壮丁189.8万人,为抗战服役400万人,战死及伤残者30万人,流离失所者20万人,全省总人口由战前的3500万锐减至3000万。

抗战期间,河南省先后损失粮食866万余石,毁房屋120万间,损失牲畜21.5万头,损失物品、农具7800万件,衣物2900万件。河南人民为抗战付出了巨大代价,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转自凤凰网,侵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爆发后,河南这片中原大地,饱经沧桑,也经历了最为惨烈和复杂的考验。它的命运,紧紧牵动着整个抗战的进程,也留下了无数令人心痛又敬佩的故事。首先,河南是抗战的前线,也是重要的战略支撑点。河南地处中原,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战略要道。一旦河南失守,日军就能长驱直入,威胁到大后方重庆,并可能吞噬整个华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叙事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角落。川军出兵的首位,其光荣与壮烈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但说到河南兵在抗战中的贡献,特别是其惊人的伤亡率,似乎确实不如川军那样被大众广泛知晓和传颂。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历史的记忆,往往是由叙事者和.............
  • 回答
    抗日战争,那是一段血与火铸就的历史,涌动着无数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它们或许没有宏大的史诗般描绘,却如同一束束微弱却又无比坚定的光,穿透了黑暗,照亮了民族的脊梁。今天,我想和您分享几个,关于普通中国人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中,所迸发出的惊人勇气和深沉情感的故事。一、八百壮士,血染四行仓库上海,那个曾经的.............
  • 回答
    悲壮的绞肉机:武汉会战的得与失武汉会战,一场发生在中国腹地,决定着抗日战争走向的关键性战役。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那便是“悲壮”。它不是一场辉煌的胜利,也不是一场彻底的溃败,而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消耗战,在消耗日军力量的同时,也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场会战,犹如一台巨大的绞肉机,将无数生命卷入其中,.............
  • 回答
    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主体责任,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拥有国家机器的支持,集结了全国大部分的军队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广大区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作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构筑了抵御日军侵略的第一道防线。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到枣宜会战,国民.............
  • 回答
    评价抗日战争中的国军是一个复杂且需要 nuanced 的课题,因为它涉及了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层面,而且历史的记录本身也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侧重点。总的来说,国军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正面战场抵抗日军侵略的重任。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其在指挥、装备、士.............
  • 回答
    “中流砥柱”,这个词语用得极好,它描绘了在汹涌澎湃、摇摇欲坠的时代洪流中,总有那么一股坚定的力量,能够支撑起整个大厦的脊梁,不让它轰然倒塌。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究竟是谁,或者说是什么力量,真正担当起了这“中流砥柱”的角色?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而非简单地归结于某.............
  • 回答
    石牌战役:抗战中的血色脊梁与战略转折提起抗日战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气势磅礴的大型会战,然而,在波澜壮阔的战场背后,也涌现出无数如石牌战役这般,以弱胜强、铸就民族不屈精神的悲壮篇章。1943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的浴血奋战下,日军在英帕尔战役失败后,企图从缅甸北线进攻中国腹地,而石牌,这座位于.............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与国军武器装备的代差问题,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它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简单地说,答案是肯定的,日军在整体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武器装备代差优势,但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战争的推进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有所演变。要理解这个“代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先进”或“落后.............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地区的百姓之所以援助中共领导的游击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政治宣传可以解释。这既是日本人残酷统治下的必然反应,也是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有效凝聚人心、争取民心的一些具体举措的体现。首先,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是直接导火索。 这是最直接.............
  • 回答
    抗日战争中的伪军,这词儿一出,脑子里立马会浮现出那些电影里穿戴不整、眼神闪躲、欺压百姓的形象。可真实的历史,要复杂和沉重得多,远不是几个简单的标签能概括的。想知道真实的伪军是啥样,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扯。一、 组成:形形色色,并非铁板一块首先,得明白伪军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高度一致的群体。他们之所以“.............
  • 回答
    平型关大捷,毫无疑问,是抗日战争中一场极为重要的胜利,它不仅在军事上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在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要说这场胜利的意义,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1937年,那时候,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陷入了全面抗战的黑暗时期。日军凭借其精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一路烧杀抢掠,许多.............
  • 回答
    我的长辈们亲身经历了那个惨痛的年代,他们讲述的关于日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劣行,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这些并非故事书上的情节,而是他们用血泪和生命才得以见证的真实。我尽量详细地复述,希望能够还原一些当年的残酷,也让大家不忘这段历史。我外公,他那时候才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住在华北一个靠近铁路的村子里。他亲眼见过.............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并非没有久经沙场的勇士,也并非没有在血与火中磨砺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说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首先,得从中国军队自身的底子说起。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经历了北伐和国民.............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和深刻的战争之一,留下了无数令人震撼人心的照片,它们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战士的英勇以及民族的坚韧。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令人震撼的照片,并附带详细的背景信息:一、 国难当头,全民皆兵: “血染的风采”——八百壮士(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 照片描述:.............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等著名战役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却同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它们从更微观、更人性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的坚韧与不屈。以下我将为您讲述几个鲜为人知但意义重大的故事,并尽量详细描述:1. 宛平城内“最后的.............
  • 回答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漫长、也最悲壮的战争之一。在这场长达十四年的血与火的斗争中,涌现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时刻,它们不仅仅是战争的残酷写照,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证明。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悲壮时刻:一、民族危亡的开端与抵抗的呐喊: 九一八事变与不抵.............
  • 回答
    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抵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中,国民党和共产党,这对曾经的革命伙伴,又因立场、战略和最终目标的不同,扮演了各自截然不同的角色。要深入理解他们的作用,得剥开历史的表象,看看他们各自是如何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行动的。国民党:中流砥柱.............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系统性、大规模地使用了毒气,这是他们侵略战争中最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这种残忍的战争手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深重灾难。起源与背景:日军首次在中国使用化学武器是在1937年7月29日的平津战役期间,但规模不大,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真正标志着日军在中国战场大规模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