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会战前后是蒋委员长的人生巅峰,是他一生最闪耀的时刻。
武汉会战政治意义之大,唯有珍珠港可比。
他告诉全世界———哪怕绝望到极点,中国也将坦然接受灭亡的命运,战斗到底。
这种决心,反而在几个月之后试探出了日本的真实意图———日本没有消耗大量国力灭亡中国的能力与企图。
这意味着————我们还活着,一时半会还亡不了(39年1月蒋介石即开始部署反共。王明路线遭到批判,独立自主原则确立)。
只是这种意义,不幸的来自于令人悲哀的失败。
就军事上来说,武汉会战之后的中国各战区已被分割孤立,彼此间难以呼应,日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此时已经是死棋一片的战略总崩盘,几乎不可能在军事上有多大作为了。甚至可以说胜败已定,只待收割(独立自主游击战路线在一开始抵触情绪颇为不小,真正得以确立是在武汉失守之后,那是真指望不上国军了)。。。。
然而,正因为军事上绝无出路之绝对绝境,反凸显出蒋介石绝不投降之绝对决心,最终试探出了日本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
——————日本打不动了,赢都赢不起了。。。
不投降是功劳吗?————是。
在那个主和言论尘嚣日上的阶段,准备卖国投敌之人车载斗量的时期,在武汉前后那令人绝望的几个月里。坚持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力量控制住局面,消除汪精卫投敌的影响,弹压住准备起事的人,挽回一些人,防止政权瓦解。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虽然这个破烂政权是他自己缔造的,纯属自作自受)。
我们作为后来人,知道当时日本已经国库空虚,国力衰退。甚至知道哪怕从侵华第一天起日本也无彻底亡华之心。可当时,几个人知道?
我们作为后来人,知道八路在敌后爆发出了不可思议的能量。知道哪怕只有他们,也或许还有再拖下去的可能。可当时,几个人知道?
我们作为后来人,知道会有二战,会有珍珠港。中国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获得当初做梦都不敢想的胜利。可当时,几个人知道?
哪怕是最高位者,心里真的有数吗?
————尽到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以求上可以对祖先,外可以告世界(抗战周年告全国军民书)。
最坚定的抵抗者,也是这种“不知我辈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向前奔驰”的心态。。。
那是真的绝望啊,当时想投降的人很多,不是一般的多。
————最近敌人的侵略格外凶狂,在我们国土以内竟有受人豢养的汉奸傀儡,用桀犬吠尧的声口,诬蔑本党,诋毁抗战,以为及今不谋和平,则国家即将灭亡(抗战周年告全国军民同胞书)。
————现在不应该强调保卫武汉,应强调武汉假如失守中国仍能继续抗战,一城一地之得失不会决定胜负,号召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坚持与日寇做长期的斗争,反对利用武汉失守及危急可能来动摇抗战决心,散布一切失败情绪的企图(《关于目前日军进攻武汉对各政治机关宣传鼓动工作的指示》)。
不投降,简简单单三个字。说起来简单,放到当时局面下,做起来何其不易啊(过去不容易体会,现在看看贸易战下的群魔乱舞,百鬼夜行就能明白了)。
我对正面战场在军事上的评价非常低,低到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军事角度而论简直可以没有)。但是,正面战场作为不投降的象征,其政治意义,是绝不能有任何低估的(果粉永远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争)。
——“与其屈服而亡,故毋宁抗战而亡。”
——“我们今天所受痛苦残杀的灾祸,就是甲午以来自亡清皇室以至袁世凯畏敌苟安,不顾民族百年祸福所留的遗毒,前人所种的恶因,到我们这一时代受到了这样惨毒的恶果。如果我们今天还不下“拼民族的生命来争民族生存”的决心,还要蹈从前以苟安心理来鼓励侵略疯狂的覆辙,那么,今昔异势,敌人的狠心毒计。也不比以前简单,我们岂但不能求得一时的苟安,就是三百年以后,也不能恢复我们民族的自由和独立生存。”
《人类群星闪耀时》————蒋介石篇。
我曾祖父迫于生计,武汉会战打完后,到战场捡子弹壳去卖,脚被荆棘划破了,结果脚就烂了,原来那里被日军投了毒气弹。曾祖父下不了床,全靠我爷爷照顾,因为没钱治疗,还是去了。
其实吧,武汉会战在亚洲战场的意义可以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在欧洲战场的意义相比较了——至少也是莫斯科战役。
武汉之前丧城失地,唯一可以提的正面战场胜利只有一个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双方集结百万人以上部队,从河南横跨湖北到湖南,纵深从浙江一路打到快到四川,可以说是近代亚洲史上在解放战争之前首屈一指的大规模战役。
也可以说是中日两国的第一次战略决战。这个意义是可以和辽沈战役或者淮海战役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比较的。
1938年,国军在战前储备的2万士官和150万战略预备队已经接近耗干,同样的,日军的战略预备队也接近被耗空的状态,国内财政达到最吃紧的状态,如果能在武汉地区决定性歼灭国军主力,那么“灭亡中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日军南北两路进攻,本身也是这个打算。
然后国军不但狠狠消耗了日军,甚至还在万家岭接近歼灭1个师团。
武汉会战同样也是国共合作下的抗日国防政府执行全民抗战的最高潮。武汉会战之后没多久,发现日军最强的进攻能力也就不过如此的先总统 常公就在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反共方针,悍然抛弃全国人民和全面抗战路线。
之后到1940年,国军甚至还在局部打了几个反攻的战役(冬季攻势、昆仑关战役)。
到这儿,先总统 常公就觉得他又行了,他又稳了,就开始摆烂反共,三次反共高潮就是在这个期间相继发生,同步伴随的是国民政府内大量人跑去投敌。
摆烂路线其实一开始还挺有效的,因为常公摆烂带着日本中国派遣军也开始摆烂,1940年前后日、伪、顽关系一度非常复杂,如果要便于理解的话,你可以理解成20年代中国的军阀混战,这时候中国派遣军不过就是一个新的军阀势力。
先总统 常公果然非常喜欢把对手拉到同一水平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他。
不过日本幸运的就是没有和先总统 常公对着摆烂,否则搞不好还真能被常公拖到同一水平打败。日本人跑去和美国人打,同时还在东北保留着应对苏联的关东军,还在太平洋上逐步锻炼起来一支精锐——整个陆军的精气神还没有完全摆烂,结果华北那边南下之后,和对面本来好端端在摆烂的常公一下子就被打懵了——这就是豫湘桂。
所以你说新军阀弱吧,它能和日本这种工业国列强组织过百万人的会战还能打个平手出来。但你说它强吧,明明都拖到类似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了,它觉得自己稳了开始摆烂了。
如果当时在那个位置上的是CPC或者联共布和斯大林,或者说如果KMT是联共布,常公有斯大林的水平,从1938年的趋势来看,1944年和全世界的盟军一起打出来什么“蒋介石突击”是可以指望的事情。
可是常公他一辈子也就只有那点眼界了。
有人将之称为与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同等地位,此说不敢苟同。
武汉会战中国民党军兵力高达120万,日军总兵力9个师团,进攻兵力仅7个师团,整个会战中国民党军空拥庞大兵力,完全被动挨打,日军敢于在两线以单个师团长驱直入,完全不惧两翼数倍国军的威胁。
乃至广济方向国民党十个军对阵日军不足一个师团,竟不能挡。
更离谱的是日军在此期间竟然还有余力分兵登陆广东,10天打垮余汉谋,攻占南方重镇广州。这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时德军整个战线兵力都受到牵制如何相比?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反攻阶段围歼德第六集团军以下五个军23个师,导致德军整个南方战线不得不大踏步后退。
武汉会战中国民党军连日军一个联队都没围歼。所谓万家岭大捷,以17个师围攻106师团不下,之后106师团甚至还能继续参与后续军事行动!这是什么样的大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