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国军为什么败的那么惨,丢失了大半个中国?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丢失大半国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或单一因素所能解释。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双方的实力差距。日本作为战前世界军事强国之一,其陆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经过了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拥有大量的坦克、飞机、重炮等现代战争所需的“硬实力”。相比之下,尽管国民政府在表面上拥有庞大的军队数量,但其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部队甚至还停留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重型武器的缺乏,以及工业基础薄弱,使得国民党军队在与日军的正面较量中,常常难以抵挡对方的凌厉攻势。即使是购买和仿制,也难以弥补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鸿沟。

其次,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和战略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涌现出一些英勇善战的将领,但整体而言,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政治斗争的阴影时常笼罩在军事指挥之上。这导致了军事部署的协调性不强,资源分配也可能受到政治考量的影响。在战略层面,有时过于倚重阵地战,面对日军灵活的战术,容易陷入被动。例如,在一些关键战役中,虽然守军英勇无比,但由于后援不济或战略失误,最终仍难逃失败的命运。

再者,中国广袤的国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军提供了战略纵深的优势,但也带来了后勤补给的巨大困难。尤其是在日军占领了沿海地区和主要交通线后,国民政府的物资运输变得异常艰难。军队的弹药、粮草、医疗物资等,都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这极大地削弱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相反,日本凭借其海上优势,相对能够更顺畅地完成在华军事行动的后勤保障。

此外,国民党政府在早期抗战中的国际支持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坚实。虽然得到了一些援助,但远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当时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抗战,更多的是一种观望和有限的援助,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重要性才被西方国家真正认识到,援助才逐渐增多。而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就不得不独自面对来自一个强大侵略者的凶猛进攻。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当时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和内部稳定性。尽管在民族危亡之际,全国人民都希望能团结一致抵抗外敌,但国民政府的统治并非深入人心。其内部的腐败问题、经济上的困难,以及与共产党之间的政治分歧,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其执政能力和动员能力。这些内部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抗战的整体效能。

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许多艰难的战斗,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丢失了大部分国土。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37年11月,国军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斯大林接见,下面是大致的谈话记录。

斯大林:“你们应该记住,只要中国没有军事工业,它就会一直动荡不定。谁想**,谁就应该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外国人出卖不好的武器,他们还可以完全拒绝出卖武器。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教官提供给你们,这要比向外国人购买武器更便宜。”

国军:“这是对的。我们请求你们给予援助。”

斯大林:“我们是要援助你们的。”

国军:“我们全国都寄希望于你们的援助。”

斯大林:“你们的航空事业怎么样?你们制造飞机么?”

国军:“我们不能制造发动机,其余的我们都能制造。”

斯大林:“我们给你们发动机,要多少给多少。我们自己用木料造飞机,你们也可以制造……开创自己的飞机制造业吧,我们将给你们提供教官……如果中国想站立起来,就应该发展自己的空军和炮兵。”



国军:“请求援助我们。”

斯大林:“要记住,仅仅指望外援是不可靠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工业。假如我是中国人,我将号召我的人民不止抵抗3个月而是3年……”

“……在这3年内我们都支援你们。你们将有自己的飞行员,自己的大炮,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也不能战胜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的石油生产。如果你们想成为**的国家,你们就应该有飞机、大炮和石油。当你们打垮日本人后,将需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

国军:“杰出的苏联领导人所说的一切,我将转达给国民『政府』,而且,如果我们濒临灭亡,我们将寄希望于苏联。”

斯大林:“不,中国这样伟大的国家是不会灭亡的!”

……我已经无话可说了,我已经分不清究竟谁是哪边的了。看上去斯达舒才是国军这边的啊,国军看上去就像低智。

不过以上这段对话充分说明了国军的本质。刨除意识形态问题,国军失败的根源就在于

(1)永远寄希望于外援,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

(2)重视武器,不重视其他。不重视人,也不重视工业。

(3)永远把失败归咎于武器,8年抗战期间从来没有检讨过自己军队的组织问题,自然也就毫无提高。

说到底,国军就是一只毫无学习能力,看不见自己身上缺点,目光所及就是武器,看不见拿着武器的人的封建军阀军队。

-----------------------------------------------------------

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也是顺便回答@啊勒某些和我一直在讨论的人。

(1)苏联对国军的援助规模

(2)松山和硫磺岛日军的差异,国军和美军的差异

(3)日军的机械化程度,日军和德军、苏军机械化程度对比

(4)淞沪和南京保卫战国军表现,尤其是87、88师

今天先说第一个苏联对国军的援助水平,其他以后慢慢更新。

某些同学说了半天,说苏联对国军的援助就是几百架飞机,几百挺机枪,一万条步枪的水平。

从1937到1939年,苏联和国府签过三次协议,共计提供了合计等价于2.5亿美元的贷款,国府一共使用了大约2亿美元的贷款。这些贷款包括的物资包括:

飞机 904架

牵引车 600辆

卡车 1500辆

大炮 1140门

轻重机枪 10000挺

步枪 50000支

子弹 一亿发

炸弹 30000颗

炮弹 2百万发

以及其他各种配件零件和战争物资,居然还配有指导人员和飞行员!

这些物资计算的价格非常便宜,利息也很低,斯达舒同学简直是赔本赚吆喝。从1937到1040年,苏援是国军最大的外援,可不是某些同学说的那么一点点的水平。假如国军能打,有足够的投资价值,斯达舒这个奸商绝对要多少给多少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丢失大半国土,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刻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或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正视双方的实力差距。日本作为战前世界军事强国之一,其陆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经过了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拥有大量的坦克、飞机、重炮等现代战争所需的“硬实力”。相比之下,尽管国.............
  • 回答
    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军在面对日军和解放军时,部队被全歼的频率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涵盖了战略指导、战术运用、部队素质、装备水平、后勤保障、政治动员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抗战期间国军(国民革命军)对阵日军的情况:虽然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也遭受了.............
  • 回答
    这个问题,是很多中国人在谈论近代史时绕不开的一个结,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八年抗战,国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涌现出许多英勇作战的将士和部队,可以说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变得更加坚韧。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支队伍,在内战爆发后,仅仅三年时间就节节败退,最终退守台湾呢?这其中牵涉到太.............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抓壮丁参军,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困境,并非仅仅是“国家义务”那么简单。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去理解当时的情况。首先,要明白,尽管“为国家而战”是公民的义务,但在战争的残酷现实面前,这种义务的履行程度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上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战时期战斗力的问题,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负面”讨论倾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首先,“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特性是重要的出发点。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或者说在上面活跃度较高的一部分人,往往是年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地说,国军在抗战初期未能击败日军,并非仅仅是“有没有实战经验”的简单对比,而是 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多重失误 所致。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工业化程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要理解为何在抗战爆发时,号称“百战精锐”的国民革命军(国军)在面对“承平已久”的日军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真实状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百战精锐”这个说法,在抗战爆发前,对于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什么一些“总要我们铭记历史”的国家,在对待国民党抗战老兵的问题上显得不够重视,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的“铭记”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它很大程度上是当下政治和社会语境下的选择和.............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伪军不直接拿着装备投靠国军或八路军,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现实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愿意”或者“不能”。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牵扯着利益、生存、政治立场、以及战术策略等诸多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伪军的性质。他们并非一个统一的、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的群体。伪军的组成非常复杂,既有被威逼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确实,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装备普遍落后,甚至可以说是简陋,而到了国共内战后期,尤其是解放战争,解放军的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甚至在某些方面能与国民党军抗衡。要详细解释这个“为什么”,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装备好”和“装备差”的对比.............
  • 回答
    抗战时期,国军(国民革命军)在反坦克武器的装备上确实存在不少局限,其中关于火箭筒的使用,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这并非是国军将领们不明白火箭筒的威力,而是受到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技术引进、战场需求以及战略考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我们得明白,二战时期真正成熟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火.............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几个非常关键的历史点。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掰开了揉碎了讲,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装备劣势”这个词背后其实藏着很多东西,它不光是武器数量上的差距,还有武器的先进程度、火炮支援、空军掩护、后勤补给等等一系列系统性的问题。把这几块儿都拎出来,对.............
  • 回答
    八年抗战,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战争的初期,尤其是在1937年和1938年,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但总体上是节节败退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日本军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没有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将中国彻底压垮,反而使得战.............
  • 回答
    叙利亚人民选择成为难民,离开故土,其背后是复杂且令人心碎的现实,绝非简单的“不愿抗争”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场人道主义灾难的根源,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所面临的绝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叙利亚内战的残酷性与规模。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国内冲突,而是演变成了一场涉及多方势力、外部势力深.............
  • 回答
    要说清楚国民党在国共内战失败后,为什么选择退守台湾而不是像抗战时期那样迁都重庆,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战略的必然,更与当时台湾的特殊地位和国民党自身的考量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抗战时期的重庆,与内战末期的台湾,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抗战时期的重庆:战略撤退与坚持抵抗抗战爆.............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在正面战场若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式,其抗战效果上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回顾过往,自然会产生许多“如果”的假设。 如果国军能够更早、更广泛地在正面战场上运用以运动战为主的策略,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抗战的进程和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同时也.............
  • 回答
    说来也怪,在抗战时期,国军装备了不少从国外引进的轻重机枪,其中捷克式和马克沁算得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但你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为什么不仿造结构相对简单、射速惊人的Mg42呢?这里头的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国军在抗战时期虽然有仿造兵器的能力,但那是在一个相对.............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提出了许多宏伟的抗日战略构想。然而,在可行的战术方案层面,两者都显得捉襟见肘,存在诸多不足。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将详细阐述: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基础分析在分析为何战术方案不足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为何战略构想能够提出。.............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很考验咱们的措辞和情商。毕竟一边是国内的法定假日,一边又要顾及到日企的文化和老板的感受。咱们得把这事儿说得既明白,又得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报告的目的。你不是去承认什么历史,也不是去挑衅,只是要告知公司一个即将到来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安排,并说明公司层面将如何执行。这个“.............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其战斗力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尤其体现在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差异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抗战后期国民党战斗力的整体状况: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几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后,其士气和装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并非全然衰退。相反,国民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