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马尾手榴弹在抗战中没有被广泛使用?

回答
关于“马尾手榴弹”在抗日战争中是否被广泛使用,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混淆,或者我们所理解的“马尾手榴弹”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马尾手榴弹”这个称呼的来源和指代。在民间,尤其是中国,有一些对特定时期、特定产地或特定形状手榴弹的俗称。比如,一些圆柱形、顶部有长柄或者像“尾巴”一样突出部分的手榴弹,可能在某些地方被俗称为“马尾手榴弹”。但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军事术语,也非当时军队的官方命名。

如果我们要探讨的是当时中国军队普遍装备、但又相对不如其他类型手榴弹“出名”或“常见”的手榴弹,那我们需要具体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 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来源与多样性: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装备极为复杂和多样化,这主要是由于:

军阀割据的影响: 在国民政府统一中国之前,各地军阀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各自采购或生产武器,导致装备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
外来援助的复杂性: 抗战爆发后,中国得到了来自苏联、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援助的武器装备。不同国家提供的弹药规格、类型都不同,手榴弹自然也不例外。
国产化武器的局限性: 中国也进行了武器的国产化,但受制于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不高,很多国产武器在性能、可靠性上与国外先进武器有差距,而且生产能力也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某一种特定外观(比如俗称的“马尾”)的手榴弹“没有被广泛使用”,不如说当时中国军队的制式手榴弹种类繁多,而且很多装备并非以其特定的俗称而被熟知。

2. 手榴弹的类型与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手榴弹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早期手榴弹: 最初的手榴弹更像是带有引信的爆炸物包,比较笨重。
握柄式手榴弹: 为了便于投掷,很多手榴弹设计了长柄,方便握持和旋转投掷,以增加投掷距离和稳定性。
圆柱形或卵形手榴弹: 随着技术发展,出于便于携带、握持和快速投掷的考虑,以及更有效的破片效果,很多国家开始采用没有长柄、更紧凑的圆柱形或卵形设计。

如果“马尾手榴弹”指的是一种带有长柄的手榴弹,那么这类手榴弹在早期或一些特定部队中可能存在,但随着更先进的、握持更方便的手榴弹(如卵形或圆柱形、带拉火绳或压发保险)的普及,其地位和使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

3. 对“马尾手榴弹”的可能理解及原因:

可能是指早期或特定国家的握柄式手榴弹: 如果“马尾”是对某类长柄手榴弹的俗称,那么这类手榴弹的局限性在于:
投掷距离和稳定性: 虽然长柄有助于投掷,但其整体重心和空气动力学设计可能不如现代的卵形手榴弹优化,影响远距离投掷的精度。
携行和装载: 长柄设计可能不如无柄手榴弹那样便于携带和装载在弹药包中。
生产工艺和材料: 如果是中国早期自行生产的,可能受限于技术和材料,其爆炸威力、可靠性或安全性不如进口或后期改进的产品。

也可能与一些“非常规”或“低劣”手榴弹有关: 在抗战时期,不排除一些地方部队或杂牌部队使用一些性能不佳、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的手榴弹。如果这些手榴弹恰巧有某种“尾巴”状的设计,也可能被冠以俗称。但这种装备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很难被“广泛使用”到主力部队或正规的战场上。

4. 实际战场上的主流手榴弹: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要装备和使用的手榴弹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德式手榴弹: 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从德国引进了一部分武器,包括一些早期的卵形或圆柱形手榴弹,例如M24“土豆泥”手榴弹(虽然它最经典的设计是柄式,但其他一些德式制式手榴弹也很有影响力)。
苏式手榴弹: 随着抗战深入,苏联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援助国。苏式手榴弹,如RGD33或F1(柠檬式)手榴弹,在中国军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它们都是比较成熟的卵形或圆柱形设计,带有拉火绳或压发保险,性能可靠。
美式手榴弹: 在抗战后期,随着美国对华援助的增加,美式手榴弹(如Mk 2“菠萝”手榴弹)也开始在中国战场上出现,同样是卵形设计。
国产手榴弹: 如21式、22式等国造手榴弹,也有一部分装备部队。

这些主流手榴弹大多为卵形或圆柱形,没有突出的“马尾”状长柄。

总结来说:

如果“马尾手榴弹”指的是一种带有长柄的早期手榴弹,那么它在抗战中的使用情况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装备更新换代: 随着更先进、更便于携带和投掷的手榴弹(如卵形、无柄手榴弹)的普及,这类长柄手榴弹的使用量会逐渐减少。
2. 部队装备差异: 不同部队装备的水平和来源不同,可能某些部队还在使用,但整体上不是主流。
3. 并非标准制式: 如果是民间俗称,可能代表的是一些非主流、地方性或者早期型号的手榴弹,自然难以做到“广泛使用”。

如果“马尾手榴弹”是我们对某一种特定手榴弹的错误或不准确的称谓,那么我们理解它的“不广泛使用”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抗战战场上的主流装备是其他类型的手榴弹。

关键在于,历史上的武器装备受制于当时的工业、技术和国际关系,非常复杂。与其关注一个可能不准确的俗称,不如理解当时中国军队在武器弹药上的困境、多样性以及装备的演变过程。当时中国军队更侧重于获取和使用那些性能可靠、能够有效杀伤敌人的制式手榴弹,而这些主流装备大多不是以“马尾”来命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徐向前回忆录说,四方面军长征到川西北之后,当时红军比较穷,只能大量使用红军自制的马尾手榴弹,但川西北是山高林密的地方,经常出现战士们扔出去,手榴弹挂树上下不来的情况,十分影响作战。

对红军来说,手榴弹是最主要的武器,倒不是说枪和子弹不好,主要是枪和子弹这种工业技术含量高的东西,长期处在被封锁状态的红军自己造不了,基本上就靠缴获。苏区的兵工厂,主要就是修复在战斗中缴获的敌人损坏的枪械,以及从战场上捡回来的还能用的弹壳,自己装药,又恢复成子弹。

红军时期,尤其是在根据地时期,除了极少数情况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红军的枪都是非常紧缺的,许多新兵入伍之后的第一仗都是拿着红缨枪或者大刀啥的就直接上去了,到战场上如果能缴获一支枪,自己才能有枪。比如吴法宪,参军后第一次上战场,就只拿了个长矛,班长说冲,他闷着头就跟着一直冲,最后缴获了一支枪。

有了枪,没有子弹,枪也没用。红军时期,有枪的战士们上战场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携带五发子弹,打完就没了,所以大家都把子弹看得很金贵,不是看到敌人就放枪,而是要等到敌人进入自己的有效射程范围之后,才开枪。

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装备水平也决定作战的战略战术。因为红军缺枪少炮,子弹不足,所以红军打仗历来是要料敌于先,先于敌人到达战场,并占领阵地,等敌人来了之后,要让敌人尽量靠近自己,开枪比较有把握的时候才开枪。

一般是等到敌人距离自己阵地前沿一百米左右的时候,红军才开始开枪,很多情况下都是打三排枪之后,敌人就前进到只有五六十米的地方了,这时候红军主要就是靠甩手榴弹。因为手榴弹相对来说制造技术没那么复杂,红军自己能搞,上战场的时候一个人发五发,打国军基本上就够了。

这也是红军比较强调打歼灭战的原因,伤敌十指不如断敌一指。断敌一指,断下来的这块对红军来说就可以吃肉,伤敌十指,敌人还能带着跑了,这就没有用了。所以,如果打仗打成击溃战,成了赶鸭子,对红军来说,都是划不来的,也就是红军嘴里说的赶鸭子。

这也就是红军作战的一个特点,猫走不走直线,主要取决于耗子。对手装备好,战术水平高,红军提高得就比较快,对手比较弱,红军装备水平提高就比较慢。到中央苏区前四次反围剿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打中央军,就是因为中央军装备好,是肥肉,打完了缴获多。

当然,这需要指挥得当,能够料敌于先,不能打无把握之仗,也要尽量减少遭遇战,敌情不明的时候如果贸然出击,也容易打成胶着状态,对红军来说,一旦打成胶着,越往后就越不利,因为打着打着就没枪炮子弹了,越僵持也就越不利。

这就导致红军在训练中强调的三大技术,扔手榴弹,十公里负重越野,刺杀,这都是在为近战、夜战和白刃战、山地战做准备。枪炮不如对手,敌人有装备,红军如果要打胜仗,就要走弯路,而且还要先于敌人到达战场,占领阵地,然后伏击对手。

稍微总结一下红军一般常用的战法,调动敌人,让敌人运动起来,捕捉战机,不计疲劳的长途奔袭,先于敌人到达战场,等敌人到来之后,尽量让敌人靠近,进入一百米之后开枪,三排枪打完,就开始扔手榴弹,手榴弹扔过之后,如果敌人乱了,就开始冲锋。

一直到朝鲜战争前期,志愿军也基本上还是这个战法。用彭德怀的话说,因为当时补给线被美军飞机轰炸,物资运输补上去,前线的粮食、弹药和服装都极端缺乏,有些部队困难的情况甚至超过了长征时期。看一些志愿军老兵回忆,前五次战役中,杀敌也主要还是靠手榴弹。

所以徐向前回忆录分析西路军失败的时候,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红军的武器装备主要靠缴获,但马家军比较狠,骑兵多,机动能力强,红军跑不过,而且,马家军的枪炮弹药也不富裕,每次出来作战,也只带很少的子弹。所以,西路军无法通过大量歼灭敌人来缴获武器,补充自己,越打物资越紧张。

到了抗战时期,当然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就不用马尾手榴弹了。尤其是在大量建立抗日根据地之后,都有稳定后方,有兵工厂,可以自己造相对比较好用的木柄手榴弹。虽然也经常出现扔过去不爆炸之类的问题,但总比马尾手榴弹靠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