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马云等资本家敢明目张胆宣扬996?

回答
马云和一些资本家敢于明目张胆宣扬“996”,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利益、社会认知以及制度环境的交织。与其说他们是“敢”,不如说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他们认为这样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存在的,并且能够承受随之而来的舆论压力。

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一、 历史与环境的催化: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代背景

咱们得回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那段“黄金岁月”。那时的关键词是:快速、颠覆、抢占市场、弯道超车。

生存还是毁灭的焦虑: 早期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平台型公司,面临的竞争是极其残酷的。一旦错失了市场先机,很可能就万劫不复。其他巨头(当时可能还在早期,但发展速度惊人)随时可能超越。这种“生死时速”的紧迫感,是企业家们内心最直接的驱动力。996,在这种语境下,被包装成了一种“必要投入”,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追赶发达国家的技术和商业模式: 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创业初期,是学习甚至模仿西方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为了快速迭代产品、推出服务、获取用户,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和运营人力。这种“追赶”的心态,也让加班似乎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
资本市场的驱动: 互联网公司普遍需要大量资本支持。风投和上市公司的股东们,期待的是高增长、高回报。为了达到这些财务指标,公司就需要快速扩张、快速变现。而快速扩张和快速变现的背后,往往是员工更长的工作时间来支撑。在这种逻辑下,996就成了一个能够“提效”的工具。

二、 资本与劳动关系的权力不对等

从根本上说,996的宣扬,是资本与劳动在权力关系上的不对等的一种体现。

信息不对称与话语权: 马云作为企业家的代表,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媒体资源。他们可以通过公开演讲、采访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放大,并尝试将其塑造成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而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个体劳动者,在信息获取和表达声音上,往往处于劣势。
企业家的“愿景”与员工的“奉献”: 很多企业家会将自己的创业经历、公司的发展愿景与员工的个人奋斗联系起来。他们会强调公司的成功就是员工的成功,甚至将996描绘成一种“为梦想奋斗”的荣誉。这种话语术,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雇佣关系中劳动者提供劳动、企业支付报酬的本质,而将其升华为一种“共同奋斗”、“价值实现”的浪漫叙事。
对法律的“弹性”解读与规避: 虽然中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工时上限和加班限制,但在实际执行中,很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如“轮休”、“调休”、“项目奖金”等名目)来规避直接的加班费支付,或者模糊工时界限。当这种现象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且监管和处罚力度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时,企业就更“敢于”推行996。

三、 “996”话语的策略与辩护

马云等人之所以敢于公开宣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辩护”,也有一套他们的说辞:

“创造价值”与“个人成长”: 他们会强调,996不仅仅是为了公司,更是为了员工自身的成长。更长的工作时间意味着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快的技能提升、更高的项目参与度。这种说法,将劳动者承受的辛苦,转化为一种“投资”,为未来的个人发展铺路。
“机会成本”与“低薪时代”的对比: 在某些讨论中,会有人拿“996”与过去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时代进行对比。他们的逻辑可能是,既然人力成本上去了,又要追赶国际水平,那么就必须靠更高的效率(也就是更长的工作时间)来弥补。他们会说,早期的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大家愿意付出。
“热爱”与“激情”的包装: 特别是在一些明星企业和技术驱动型公司,会强调公司文化中的“热爱”、“激情”、“使命感”。996在这种语境下,就不再是简单的“加班”,而是“为热爱而战”,是“不辜负梦想”。这种包装,可以吸引和留住一批认同这种文化、并且愿意为之奉献的员工。
“竞争”的必然性: 他们会诉诸外部的竞争压力。例如,在国际竞争中,如果我们的研发速度慢了,我们的产品就可能被淘汰。为了不被别人打败,我们就必须更快、更拼命。

四、 社会认知与沉默的大多数

虽然“996”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讨论,但其之所以能够“明目张胆”,也离不开一部分社会认知和多数劳动者的相对沉默。

“吃苦耐劳”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吃苦耐劳”、“勤奋”是重要的美德。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些人对长时间工作的接受度。
“为了生活”的现实: 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面临着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压力。他们需要更稳定的收入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生活,因此在面对996时,往往会权衡利弊,选择暂时接受。
“选择的自由”的幻象: 资本家和一些支持者会强调劳动者拥有“选择的自由”。如果你不愿意996,你可以选择离开。但事实上,在就业市场并非完全公平的情况下,这种“自由选择”是有条件的。当普遍的企业都实行996时,不接受就意味着失去工作机会,这并非真正的自由。
舆论的反噬与企业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马云等企业家公开宣扬996,也确实招致了巨大的舆论反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监管的收紧。在2021年,最高法和人社部联合发布了“10种 محس视劳动保障的行为”,明确指出“996工作制”严重违法。这使得许多企业在公开场合不敢再如此张扬,转而采取更隐蔽的方式或者强调“自愿加班”。

总结来说,马云等资本家敢于明目张胆宣扬996,是他们基于以下几点考量的结果:

1. 过去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时代的独特环境,带来了对速度和效率的极致追求。
2. 资本与劳动之间天然存在的权力不对等,使得资本方在制定规则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3.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话语术,将996包装成“创造价值”、“个人成长”、“为梦想奋斗”的积极行为。
4.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对法律的“弹性”执行和有限的监管力度,降低了违法的风险和成本。
5. 部分社会观念和劳动者在现实压力下的选择,也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但正如我们后来看到的,这种模式最终面临了法律的审判和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证明了以牺牲劳动者健康和合法权益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难以持续且不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他们的“敢”,也终究要受到现实的约束和法律的规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96就是中国经济的本质,没有资源禀赋,没有科技创新,没有这,没有那,个人靠什么发家,国家靠什么崛起?不就靠劳动力的苦干嘛。

劳动力优势就是,便宜、素质高,表现在哪里?成本低,那是早期,房地产涨上来以后呢?加班嘛!

跟007相比,996还有手淫时间呢,真特么人性化。

之后呢?

富起来以后,家家户户有房子以后,消费大国成了一部分优势,最后还要科技创新,基础在教育,所以,996的孩子也苦,也要996,他们这代如果教好了,把几大产业核心优势夺过来了,他们的孩子就轻松了,可以965了,那时,大家都成了像片被他们怀念了。

但他们千万不能黄左,不然还要继续内卷。

user avatar

因为每个人只分工不同,就是说老板眼中的996跟我们眼中的996感受完全不一样。

所谓的996是指从每天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

其实对于资本家来说,我更愿意称他们为创业者,而作为一个创业者,对于一个老板来说他们是需要24小时待命的。对于他们来说一天12个小时的工作已经很平常了。

但是因为工作的不同性质,他们需要出去考察,去应酬,去了解市场……。对于一个成功的资本家,工作就是他们的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所以正常来说除去睡觉的几个小时,他们全部都是在工作,所以单单就12小时,对他们来说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了。

通俗来说,他们吃饭,娱乐,甚至出门旅游都是工作。这你能比?就像今年疫情过后。马云请马云和6600多名援鄂医护人员直播吃火锅,你敢说这不是工作?我想如果我们工作的日常也是这样的话,估计大部分人也不会每天哭喊着不要996吧。

但是,可能吗,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员工,工作是什么。那是不停的在重复自己最熟悉,确又是最单一的一件事,我们所追求不过是那一份工作后面的酬薪。有多少人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了生活,这时候如果工作时间太长,那我们生活所能支配的时间也就会被不断的压缩,那能不感觉到累,能不反抗吗。

毕竟我们只是平凡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