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劳动法有明确规定劳动时间,为什么马云等大佬公然提出996?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劳动法、企业文化、社会现实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马云等大佬提出“996”并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法不存在,而是因为在特定行业、特定发展阶段,他们认为这种工作模式能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潜规则”或被默许的文化。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 劳动法对劳动时间的规定

首先,明确劳动法关于劳动时间的规定是理解这个问题的基础。

中国《劳动法》对标准工作时间的规定: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这意味着,标准的法定工作时间是“8小时/日,44小时/周”。
虽然实际执行中很多企业采用的是“5天8小时工作制”,但法律规定的上限是44小时/周。

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
《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劳动者同意,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的,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这就明确了延长工作时间的上限,并且需要“劳动者同意”以及“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

加班工资: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了加班的工资支付标准: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工作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节假日工作,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二、 为什么会存在“996”的现象?

尽管劳动法有明确规定,但“996”现象的出现,尤其是在一些互联网或高科技行业,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高强度竞争与快速发展:
互联网行业的特点: 互联网行业是典型的“赢者通吃”或“快速迭代”的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一旦抓住机会,企业需要快速推出产品、抢占市场份额、构建护城河。
追求增长与扩张: 很多科技公司在早期发展阶段,核心目标是快速扩张用户量、营收和市场影响力。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来实现。996被一些公司视为加速增长的手段。
“不进则退”的心态: 在快速变化的赛道上,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正在996,而你只工作8小时,那么你可能就会被远远甩在后面。这种竞争压力会传递到企业和员工。

2.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塑造:
“奋斗者文化”的倡导: 一些科技公司推崇“奋斗者文化”,将加班视为敬业、有价值、对公司忠诚的表现。马云本人就曾公开表示,阿里巴巴的“快乐在于奋斗”。这种文化通过领导者的言论和企业内部的宣传得以强化。
对员工的期望: 企业可能会通过招聘时的宣传、内部激励机制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员工接受甚至主动适应996的工作节奏。
成功学的影响: 很多成功企业家(包括马云)本身都有非常勤奋甚至疯狂的工作经历,这种经历被包装成“成功秘诀”,对年轻员工产生示范效应。

3. 资本市场的压力:
投资回报: 科技公司通常需要吸引大量风险投资。投资者期望企业能够快速增长并实现高额回报。为了满足投资者的期望,公司往往会采取更激进的发展策略,包括要求员工投入更多时间。
上市与估值: 上市公司需要持续的增长数据来维持股价和估值。快速的产品迭代、用户增长等都与工作时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4. 劳动法律执行的“灰色地带”与现实挑战:
取证难: 劳动者要证明用人单位存在违法加班行为,往往需要提供大量证据,如打卡记录、工作邮件、聊天记录等,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难度。
维权成本: 劳动者如果选择维权,可能面临较高的法律成本和时间成本,而且可能因为被贴上“不服从管理”的标签,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
劳动监察的局限性: 尽管有劳动监察部门,但面对数量庞大的企业和复杂多变的工作模式,其监管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时候,对于一些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监管部门可能难以一一触及或有效纠正。
“自愿加班”的模糊化: 有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自愿”加班,例如,将加班费打包到月薪中,或者用晋升、奖金等激励措施来“鼓励”加班,从而规避法律规定的加班审批和支付要求。

5. 员工的个人选择与职业发展考量:
职业黄金期: 很多年轻的科技从业者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黄金期”,愿意在这段时间内投入更多精力以快速学习、积累经验、提升技能,为长远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高薪与福利: 许多实行996的公司通常也会提供相对较高的薪资、奖金和期权等福利,这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因素之一,也使得员工在是否接受996时有所权衡。
对行业的认同感: 有些员工可能对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热情,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强烈的认同感,愿意为之付出更多。

三、 马云等大佬为什么“公然”提出996?

“公然”二字很有意思,这反映了对法律的挑战和一种公开的表达。

挑战与示范效应: 当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和领导者公开倡导某种不符合法律规定但被认为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模式时,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其他企业可能会效仿,尤其是在同行业内。
表达对“奋斗”的理解: 马云等大佬提出996,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对“奋斗”的理解和价值判断的体现。他们认为,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被淘汰,而持续的“奋斗”是克服困难、实现超越的关键。他们将这种“奋斗”外化为工作时长。
试图合法化或常态化: 通过公开表达和宣传,他们也可能是在试图将这种工作模式在企业内部甚至行业内常态化,减少外界的质疑和法律上的潜在风险,甚至试图影响社会对于“奋斗”与“工作时间”关系的认知。
对劳动者意愿的潜在假设: 他们在提出996时,可能也隐含了一个假设,即一部分有上进心的年轻员工会愿意接受这种模式以换取更高的回报和更快的成长。

总结来看:

劳动法规定的是底线和普遍适用的原则,但商业世界的残酷竞争、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资本市场的驱动以及员工的个人选择,共同促成了像“996”这样的现象出现。

马云等大佬“公然”提出996,并不是否定劳动法的存在,而是:

1. 他们认为在特定行业和发展阶段,这种工作模式是“必要之恶”或“最优解”。
2. 他们试图通过公开宣扬来强化企业内部的“奋斗者文化”,并可能以此来影响社会对加班现象的看法。
3. 这反映了在很多高压力的创新型行业中,企业和员工之间存在一种复杂博弈,法律规定的标准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

当然,这种模式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因为它与劳动法的初衷相悖,也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家庭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和法律监管部门的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阶级意识外,我认为中国文化对人的潜意识影响也很重要。

中国很长很长时间是农业文明,其主要劳动组织方式为,每个人能够耕耘的土地是有上限的,更多的土地意味着线性的需要更多的人。即便工业化后,每个人能够耕耘的土地上限大幅提升,在可耕种土地增加时,对人力的需求依然是线性的。

这种劳动习惯产生的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这是一种路径依赖。大家都不知道除此以外还能如何应对,即使听说过,也没有可以参照的本土化的具体实践。

所以,996是农耕时代的思维方式的延续。

要想突破这种思维上的桎梏,需要无数人很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因此,中国短期内看不出结束996的希望。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只想高高在上淘汰别人

越多人加班,越多人竞争工作岗位,劳动力就越贬值,资本家就越升值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反向操作,进行淘汰奸商游戏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正面跟那些奸商对抗,但我们可以通过支持直选企业,发展直选经济,淘汰他们。

user avatar

酒驾没入刑之前,根本没人在乎,喝二两一脚油门走人是日常。

自从执法力度加大,各位不爱喝酒的纷纷以此为借口推脱。劝酒的一听说开车了,真的噤若寒蝉,因为没有交警队的关系酒驾必抓。

以前根本别想,因为都知道没人管!

《劳动法》也差不多。

马云说996,属于把非法当做常态了,不是什么放口风的阴谋。

刘强东敢拿五险一金吹牛,是因为违法的太多,守法就成了高尚。

马化腾没说996,是因为他本来废话就少,闷声996,不给国家制造舆情,真良心资本家。


题目里摆放这些条文,卵用没有。大明律还不许贪污呢,有用吗?写什么都是虚的,要看你究竟剥了几张皮!

只要你手里没有政权,没有工会,没有武装,那法律条文即使写出花来,写上了天,也是人家说了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劳动法、企业文化、社会现实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马云等大佬提出“996”并非因为他们认为劳动法不存在,而是因为在特定行业、特定发展阶段,他们认为这种工作模式能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潜规则”或被默许的文化。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一、.............
  • 回答
    人社部与最高法联合发布的这批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可称得上是劳动者权益保障领域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仅是两部门对过往实践的梳理和总结,更是对当前劳动者普遍关心的“996”、“007”等高强度工作模式下,劳动关系如何界定、加班费如何计算的明确指引。这些案例的发布,释放了非常明确的信号,对企业用工和.............
  • 回答
    在职场摸爬滚打,谁不想多掌握点“保命符”?《劳动法》虽然看起来枯燥,但里面藏着不少咱们打工人的“护身符”。今天就来跟你聊聊那些藏在条文里的“小九九”,让你在工作中少吃亏,多点底气。1. “试用期”不是“试验期”,工资不能随便压!很多人一听到“试用期”,就觉得老板可以随便摆布,工资也能打个白菜价。其实.............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实际且普遍。答案是:有,但非常少,并且能否被认为是“完全”遵守劳动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让我们更详细地探讨一下。为什么完全遵守劳动法如此困难?劳动法是一套庞大、复杂且不断变化的法律体系,涉及劳动合同、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社会保险、职业健康安全、劳动争议解决、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方方.............
  • 回答
    在中国,《劳动法》对于辞退服务年限超过十年的员工,有着比较特殊的规定,目的在于加强对这些长期为企业做出贡献的老员工的保护。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程序问题,更是对劳动者稳定性的重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劳动法》以及后续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并没有直接规定“不能辞退”10年以上的老员工,而是对辞退他们的条件.............
  • 回答
    说到劳动法,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都是些条条框框。但其实,在法律的细微之处,隐藏着许多曲折离奇、引人深思的故事。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更折射出社会变迁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那点儿“恩怨情仇”。今天,我就给大家扒拉几个有意思的劳动法案例,保证让你看得津津有味,还能涨点知识。案例一:“加.............
  • 回答
    .......
  • 回答
    不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触碰到《劳动法》的条条框框,有些是明目张胆的,有些则是披着“合规”外衣,让劳动者难以察觉。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企业里常见,但很多人可能没那么在意,甚至不知道其背后违法之处的行为。1. “弹性工作制”下的“工时陷阱”“弹性工作制”听起来是那么人性化,你可以自由安排工作.............
  • 回答
    看到有人说劳动法“没用”,我挺能理解的,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现实原因,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不好用”就能概括的。从我身边朋友的经历,到网上流传的各种故事,再到我作为普通人亲身感受到的职场氛围,都能拼凑出一些大家觉得劳动法“没用”的画面。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感受是“执行难”。 法律条文写得再好,如果落.............
  • 回答
    关于有赞年会提出的“996”言论是否构成对劳动法的挑衅,以及法律部门为何可能未对此做出公开反应,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理解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法律条文、社会现实、企业文化以及执法机制等方面。一、 “996”与劳动法之间的冲突:首先,我们要明确劳动法对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些企业在遵守劳动法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关于工作时长的问题。虽然法律规定日工作不超过八小时,周工作不超过四十四小时,但实际执行中,不少企业常常“变通”或直接忽视这些规定。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完全解释。1. 经济发展模式与竞争压力: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高速增长,.............
  • 回答
    唉,说到劳动仲裁,那真是一把辛酸泪啊。我前两年就经历过一次,到现在回想起来都心有余悸。今天既然大家一起聊,我就把我的经历好好跟你说道说道,希望能给你一点参考。事情的起因:从“被优化”到“要说法”我当时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项目经理,公司发展得还可以,我也挺喜欢我的工作内容,同事关系也融洽。突然有一天,.............
  • 回答
    关于“劳动合同法有问题,下一步应调整”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我国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它的提出背景、主要论点、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以及可能的调整方向。一、 提出“劳动合同法有问题”的背景和原因我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实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际。让我想想,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帮助那些有劳动能力但身处困境的流浪汉,提供无息贷款,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确“无息贷款”这回事。这可不是白给钱,而是让人们在未来有能力的时候还回来。那么,这项政策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目的也很清晰:给流浪汉一个翻身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重新.............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你说一般人有没有义务去尊重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乞丐,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咱们先聊聊“尊重”。尊重这玩意儿,按理说应该是基于人的基本尊严,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处境,生而为人,就该有份儿体面的东西。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是乞丐,只要他还是个活生生的人,我.............
  • 回答
    在我老家,有一位叫王大爷的老木匠,大概六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但眼神依旧犀利,手指更是粗糙有力,常年握着刨子和凿子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我小时候就喜欢跑到他那个简陋的棚子里看他干活。那是一个夏天,天气特别热,棚子里没有风扇,只有几个风扇形状的叶片挂在屋顶,应该是他自己做的,但转动起来总是发出吱吱呀呀的.............
  • 回答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对流入地的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那可真是个复杂的话题,牵扯到方方面面,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接的冲击就是供给侧的膨胀。原本一个地方的劳动力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但一旦来了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那些主要以劳动为生的人群,劳动力供给就一下.............
  • 回答
    当机器在很大程度上接管了那些曾经由人类执行的、重复性高、体力消耗大的底层劳动时,我们确实会进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社会图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能够因此迈向一个更趋于平等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更像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从一个理想化的角度来看,机器的普遍应用确实.............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59 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出现了 6.79% 的下降。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它直接触及到了咱们社会运转的“引擎盖”——劳动力市场。要细说起来,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明白,1559 岁这个区间有多重要。 这个年龄段,通常是大家精力最充沛、学习能力最强、也最有创造.............
  • 回答
    问到“强制劳动”这个话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肃和敏感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楚我们谈论的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地区,因为情况在不同地方可能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强制劳动”的定义是指在威胁或惩罚之下,强迫任何人从事非自愿的劳动。这包括奴役、债务劳役、强迫婚姻、人口贩卖以及其他形式的劳动剥削。国际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