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钱的中国军方,其 99 式的装备数量不及价格差不多的印度 T-90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些关于军事装备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深层思考。我们不妨抛开那些过于“赛博朋克”的论调,从更实际的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 “装备数量不及”并不直接等同于“不如”,尤其是在讨论像坦克这样的主战装备时。很多时候,这背后牵扯的是技术路线、战略需求、生产能力、维护保养成本,甚至是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的权衡。

1. 技术路线与升级换代:先发优势与后发追赶的差异

中国的99式坦克,尤其是其后续型号(比如99A),无疑是中国陆军的主力型号,也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主战坦克。它在设计之初,就肩负着“跨越式发展”的重任,旨在提升中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与西方先进坦克抗衡。

而印度的T90系列,则更多的是一种“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模式。T90本身是苏联/俄罗斯T72的深度改进型,继承了其部分设计理念,但在火力、防护、机动性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印度通过引进T90S/T90Bhishm,并在本土进行生产和一定程度的改进,来快速充实其装甲部队的现代化力量。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技术成熟度与迭代速度: T90作为一款在T72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熟设计,其生产线和技术支持相对稳定。而99式从设计伊始,就更侧重于集成当时最新的技术,比如先进的火控系统、复合装甲、发动机技术等。这种“一步到位”的思路,在研发阶段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并且在初期产能爬坡上也可能存在瓶颈。
研发投入与生产成本: 研发一款全新的、拥有前沿技术的坦克,其研发费用和单车制造成本往往会更高。99式坦克在技术上的追求,也意味着其生产过程中对精密制造和高新材料的要求更高,这会直接影响到单价和总产量。
生产基础与能力: 中国在发展99式坦克的同时,也在努力建立和完善其坦克生产体系,这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火炮、火控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工业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和升级。而印度则相对更多地依赖俄罗斯的技术转移和本土组装,这在初期更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但也可能在技术自主性和后续升级灵活性上受制于人。

2. 战略需求与陆军规模:并非“多多益善”

中国和印度都是地域辽阔、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但它们的军事战略重点和陆军建设思路存在差异。

中国的战略考量: 中国陆军近年来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强调“精兵”和“合成化”。虽然陆军总员额有所调整,但其现代化的主战坦克,如99A,更多的是部署在关键战略方向,以及作为陆军合成旅的核心打击力量。这意味着每一辆99A的生产,都可能考虑到其在整个合成化作战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数量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作战效能和信息化水平同样重要。
印度的战略考量: 印度陆军规模庞大,其装甲部队的现代化改造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引进T90,可以相对快速地提升其主力部队的装备水平,用以应对其复杂的边境地理环境和潜在的地区威胁。在数量上更占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细节上的某些不足,尤其是在面对数量庞大的潜在对手时。

简单来说,中国可能更倾向于装备数量相对精炼,但技术和信息化水平更高的“高质量”坦克,以适应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而印度在当时可能更需要快速提高其装甲力量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和数量,以满足其战略部署的实际需求。

3. 生产产能与供应链:成熟的技术更容易快速复制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T90的成熟生产线: T90坦克的设计是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建立的成熟技术基础上进行的。俄罗斯拥有相对成熟的坦克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供应链,并且在向其他国家转让技术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印度从俄罗斯引进T90,本质上是引进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体系,通过本土的重工业企业进行组装和部分制造。这种模式在产能扩张上,往往比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并建立新生产线的速度要快。
99式的国产化过程: 99式的诞生,伴随着中国对很多核心技术的攻关。比如发动机、传动系统、主动防护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国产化和成熟化需要时间,也意味着在初期生产过程中,产能受到这些关键部件供应链稳定性的制约。即便拥有了先进的设计,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和成熟的生产工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量产。

想象一下,就像你在家想做一个复杂的烘焙,你不仅需要好的食谱(设计),还需要高质量的食材(关键部件)和熟练的操作技巧(生产工艺)。T90可能像一个你已经掌握了配方和流程的蛋糕,而99式则是一个你还在摸索最佳配方和工艺的创新甜点。前者更容易大量复制,后者虽然可能口味更独特,但初期产量自然会受限。

4. 维护与后勤成本:数量背后隐藏的巨大开销

现代主战坦克,尤其是像99A这样集成了大量高科技的坦克,其维护成本是极其高昂的。

复杂性带来高维护成本: 先进的电子设备、复杂的传动系统、强大的发动机,都需要专业的维护人员和特殊的工具设备。99式坦克的设计目标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其对后勤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训练与操作成本: 驾驶和操作一辆先进的坦克,需要经过严格且长期的训练。人员的培养、训练设施的建设,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印度引进T90,虽然也需要进行维护和人员训练,但由于其技术基础和俄罗斯现有的经验,在后勤保障和人员培训上,可能比从头建立一个全新的、更先进的体系要更容易且成本更低(至少在初期是如此)。在装备数量上占据优势,可能也是印度在权衡了装备采购成本、维护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之后,做出的一种战略选择。

5. 国际合作与技术限制:并非总是“自己说了算”

尽管中国在国防工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然可能受到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的限制。

99式的技术来源: 尽管99式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但其一些关键技术(例如发动机等)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受到过国际经验和技术的影响。在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很多“第一次”都需要时间去克服。
T90的合作基础: 印度与俄罗斯在国防领域的合作非常紧密,俄罗斯向印度提供了成熟的技术转移和长期的技术支持。这种稳定且成熟的合作关系,使得印度在获取和生产T90方面更加顺畅。

总结一下:

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有钱”就应该装备数量压倒一切。军事装备的数量和质量,是国家战略、技术能力、工业基础、后勤保障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99式 代表了中国在追求技术先进性和信息化作战能力上的决心,它更像是一种“精品化”的发展策略,注重单车作战效能和体系化作战能力。因此,在初期产能和成本压力下,数量上可能不会像“万国牌”T72那样庞大。
T90 则是一种相对成熟且性价比较高(在印度引进的条件下)的选择,它能够快速、大规模地提升印度陆军的装甲力量,满足其现实的战略需求。

所以,看到99式的数量不及T90,我们应该理解这是两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对不同战略需求、采取不同技术路线和工业策略下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简单的“钱多但装备少”的比较。背后隐藏的是各自国家工业化、军事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和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因为我们国家只有贫困人口没有两脚牲口。不管程度如何,我们需要温饱和医疗。哪怕就是只有吊盐水能力的卫生站。我们需要方便廉价的铁路网络,我们需要电力。我们需要安全廉价的公交车,我们需要喝不死人不限量供应的自来水。

2、军队不是以花钱的能力来论优劣的,是以完成任务的能力来论的。

本来呢,因为中印两国很久没打什么提得上场面的仗了,很难比较两国军事体系的优劣。但是啊,碰巧中印两国都刷过同一个副本——斯里拉卡猛虎组织。这个例子太生动了。土鳖花钱比印度少、时间比印度短得多(十年对一年)、死人比印度少(印度甚至搭进去一个总理)。但是印度失败了,中国成功了。

user avatar

第一,有专门针对T-90部署的99坦克

第二,T-90不仅要对付中国,更重要的是要对西边的巴基斯坦构成技术优势,否则但凭T-72无法确保优势

第三,99对T-90是根据战略部署来的,在预定地区上印度能投入的T-90无法对预定投入的99构成数量优势

第四,在确定部署99的时候,就是按照俄军自用版T-90来预估的,所以技术上没有劣势,现在看似乎优势得有点过头了

所以单纯论99和T-90而言,在目前的形势下,无论是技术还是相对数量都是占优势的

user avatar

首先,PLA很有钱,但钱不一定摊到PLAGF上;摊到PLAGF上了,也不一定摊到装甲兵头上。

其次,印军的T-90S甚至不一定能打过ZTZ-96A,因为它们带的很可能是3BM42。为什么印军要用3BM42呢?因为印度自产的APFSDS还不如3BM42……

第三,印度的坦克即使是现在也根本不是“自产”的,很多关键部件不能够自主制造,而是要进口,甚至很多坦克根本是来件组装出来的。这在战时是非常要命的,而中国坦克没有这个问题。

第四,印度陆军除了坦克之外,也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了。

@赤坂凌太郎 君此文说法:

印度的陆军师又分为五种:3个装甲师(如上所述,机械化师改编而来的第33装甲师同其他两个装甲师也可以看作是两种师)、4个整编陆军平原步兵师(Re-organized Army Plain Infantry Division,简称RAPID,所以又可以翻译为“快速师”)、19个步兵师、12个山地师和2个炮兵师。此外,南方司令部第7军下属的第12步兵师(驻拉贾斯坦邦焦特布尔市)也正在从普通步兵师转型为快速师(即题主所谓“陆军平原整编师”,下同);而东方司令部第17军下属的第72步兵师则还在组建之中。

印军的机械化率低得吓人,大部分单位都是摩托化步兵。尽管全军有3500辆坦克(一千多T-90和2000+T-72M/M1),但很多单位烂到一整个步兵师只有一个46车“装甲团(实质上为营级)”;机械化步兵只有2000+步战车,没有装甲输送车(对应的,巴军只有M113,一对活宝)。整体机械化率低下和队属装甲兵匮乏将是极为严重的问题——其实我怀疑印军退掉T-55和仿制的维克斯是因为保养不过来,而且也不善于保养,车子早坏得差不多了……否则这些车子留着占编制也好啊。


炮兵也是烂得出奇:全军只有110辆2S1,80辆FV433,100辆K-9,火箭炮兵只有100多辆BM-21和80辆BM-30、60多辆Pinaka,再就是一系列牵引式火炮;火力配置严重不平衡,各部队缺乏自行火炮和火箭炮。

另外据 @语冰夏虫 君说法:

印军严重缺乏直升机,尤其是武直。

除此之外,印度陆军还有一系列短板,比如永远找不到合适自己的轻武器,就不一一赘述了。

可见印军把大量资源投入装甲兵这一为印巴对抗而采取的特殊措施(当然巴基斯坦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得可能还不如他们),造成的是陆军其他兵种的严重短板。相比之下长期追求建立更加诸兵种合成化,更大程度上多方面均衡发展的PLA不需要这样。

user avatar

这是乌克兰人从T80BVM车内搜出来的钢针,啥型号不用我多说了吧?

“买坦克谁不会呀?”

我不说野战防空的建设,我也不说信息化炮兵要花多少钱,我也不说陆军各军队甚至军种之间的信息化网络需要多少钱。

就说毛子,T80BVM和T72B3M只看火力和防护,和99A差不多,火力纸面上有3BM59以后性能更是压制了三期。

然后呢?上了战场你告诉我你里面塞的还是3BM26?

印度买了T90MS和T90A,然后叻?怎么炮弹还是只有3BM42?

越南的T90怎么还在用3BM22啊?

看看欧洲有多少还在用DM33/43的?

你韩国的K279普及率多少了啊?

我都不说俄国人这只没有完成信息化改革的半信息化半机械化部队,这次战争当中被迫要用VDV进行侦搜的状况造成了多大伤亡,也不说陆军里面其他的体系建设要多少钱,我就说最简单的,咱能先把钢针给配齐了吗?

土鳖99A确实大规模量产的版本要比设计型号减配了,ZTQ15也砍掉了AR,纸面性能也确实比起2010年之后的一些新型号或者是一些翻新车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如。

可是,我们该配的数据链都配了,我们该换的钢针都换了,我们三期弹是比3BM59在数据上稍微差那么一点点,我都不说现实里有哪个目标是三期打不动而3BM59恰好打得动的。

你3BM59配了多少发啊?

退一万步说,土鳖二期蛋那也算是个600穿啊,你们先能把600穿级别的钢针普及了再说么?

看起来买了这么多车好吓人啊,一看用的是芒果,打起来你这是准备给96A刮痧呢???

坦克?坦克他妈才值几个钱?

user avatar

只看数量这还是二战模式。

你硬要比拼数量,那就变成了究竟是你的坦克多,还是人家的反坦克武器多?

现在的战争早已不是比拼单一装备数量的游戏了,你的坦克再多,人家把你集结地一炸,你就玩完。究竟你是集结了500辆还是1000辆坦克装甲车辆,不重要。

对于现阶段中国陆军,最重要的改革是打破旧的军-师-团这几级单位,改革为集团军-合成化旅的单位建设,旅以下直接是营了,没有师和团了,感觉是不是差不多?改了个名字?不一样。

为什么这么改?以前的接着用不行么?不是火力不足恐惧症么,多装备火炮、坦克就是了啊?这改建制,是火力不足?那多添个师就是了,你差多少说嘛,人大爸爸打钱,给你买坦克啊,我一万辆坦克怼过去,谁能扛得住?实力碾压就好了,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嘛。

这就要涉及到军队建设了,陆军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个兵种,哪怕古代也分步兵骑兵,有码无码对吧。额不是,是有马和无马。

当有了火枪之后,一般的弓箭、长矛兵、骑兵、步兵……等等统一变成了火枪兵。军队就变成了大量火枪兵的集合,无非是多少人是一个小队,多少人是一个分队,再多少人是一个大队,其实兵种都差不多。在这些作战兵种之外,还有后勤部队,古代说多少万人的部队,好比10万军队,实际上真正上前线的可能也就是3-4万人,剩下的全都是后勤杂兵、辅兵。

到了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有了炮兵,在一次世界大战前期,欧洲陆军部队一般以师为基础战术单位,一个名义上的步兵师编制包括3—4个团步兵,1个团炮兵,1个团工兵,一个团辎重兵,一个团骑兵等等。
正是因为一个师拥有如此复杂的军种,才使得这个师具有侦查(骑兵)、火炮掩护、步兵突击、后勤保障、道路建设等等综合能力,从而具备单独执行复杂作战的能力。
简单地说,在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师一级军队已经初步具备一只合成化军队的雏形。

但这事儿在二战中就发现不太好用了,因为一个师太大了,好比你打一个欧洲小镇,拿一整个师去打,就太杀鸡用牛刀了,就那么大点地方,你塞那么多部队,又不是每一个战场都是斯大林格勒。那靠一个团去打,但一个团往往都是单一兵种,光靠步兵或者光靠坦克上去都不行。咱看美剧兄弟连的时候就发现了,你一个步兵连一下子碰到了对面的装甲部队,啃不动,往上报,上面是步兵营,还是没法啃,再往上报,上面是步兵团……报到师里,抱歉,咱是空降师,没这个编制,要找别的师来帮忙……终于等到另一个兄弟单位,装甲师的哥们来了,好了打他个狗niang养的……

发现问题了吧,在同一个局部战斗中,我需要步兵、需要坦克、需要装甲车、需要后面的火炮支援。但我需要的单位都不归我管,我需要一级级上报,我的上级也没有,也只能上报,直到上面的上级的上级手里有我需要的单位了,派过来打。过来的兄弟部队如果好说话还好,如果兄弟部队的长官是个打官腔的,隔着那么多上级呢,平常没交情,那回到这个战场上,就算人家支援过来了,你少干点活,我这兄弟们的命就保不住了。这样说来,其实和现在大公司里面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很像?

那怎么办?拌在一起就是了啊。原先师是最小的合成化作战单位,现在降成旅,然后没团级单位了,旅下面就是营,一个集团军下是多个合成化旅,合成化旅是副师级。合成旅下辖四个合成营,一个炮兵营,一个防空营,一个作战支援营,一个侦察营,一个勤务保障营,全旅共九个营。这其中合成营是合成旅的核心,虽然叫营,但合成营却是副团级建制,营长和教导员都是副团级中校,而且营部还设有一名正营级的参谋长。

合成营下辖5个战斗连,1个炮兵连,1个支援连,一个保障连,合成营一共8个连,其中5个战斗连根据作战要求配置比如:重装合成营(3个装甲连+2个装甲步兵连),轻装合成营(4个装甲步兵连+1个步兵连)。

但你说全世界有几个国家有能力做这种合成化旅、合成化营成建制编制的。抱歉,只有中美。连俄国人都没能力。为啥?
两个原因。
一个是太花钱。要在营团一级直接按照合成化部队配齐装备耗费很高,差不多是组建正常军队的好几倍。一战二战都是规模很大的战争,各国首先是要保证军队的数量,仅靠少数精锐部队几场战役下来就消耗干净了。
一个是对人员要求很高。要在营团一级配置装甲、炮兵、工兵等军种,那就意味着需要大量熟练掌握各种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不仅需要兵员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而且训练成本也很高。合成化营技术兵种占比就高达40%!

随着军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现代军队合成化要求就越来越高,如果说几十年前,一支拥有炮兵、装甲兵、机械化步兵、工兵的合成化部队已经可以堪称精锐,现在的精锐合成化部队还要具备侦查、电磁对抗、防空、无人机作战等等能力。

而要具备上述能力,不仅非常烧钱,而且特别考验国家的军工能力——原因很简单,很多高科技装备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

是不是感觉跑题了?

其实这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印度还是沿用着二战的作战编制,按照装甲师、步兵师来做标准配属呢,坦克就是最简单的攻防一体的作战核心,所以坦克要多。而在咱们的作战部队里,坦克这个兵种的配比越来越少了,其他兵种配比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全,并且都下放到一个合成营里了。这样摊下来,需要和坦克数量也远没有以前多了。但战斗力比之前的部队,强的不在一个维度上。

我们和俄国人2018年的联合军演中,咱们一个不满编的合成旅(3200人),打俄国的一个王牌摩步团(4400人规模),交手后立即全歼俄国摩步团,俄国这支部队是从叙利亚战场下来的精锐部队,而我们的参演部队还不是我们的精锐,我们的精锐还在和满广志车轮战呢……

打完俄国人都没想到,这伤亡指标,二战斯大林格勒打那么惨都打不出来。

陆军改革编制后,我们现在有多少个合成化旅?82个!!!其中重型合成旅29个,中型合成旅25个,轻型合成旅17个,中型/轻型混合旅1个,山地合成旅4个,两栖合成旅6个。我们对于野战防空、无人机配属的数量也非常多。

俄国人能形成多少新合成化部队呢?俄国人的叫营战斗群,打叙利亚的时候。硬凑的,怎么凑?跨军种凑的,从海军、陆军两个大军种抽调的人员凑起来的。目前来看,真正的营战斗群,每个军区能凑出2个左右,加一起总10个的级别(这里之前写3-4个,实际是错误的),但这10个不是什么精兵强将,只是把对应的岗位,尤其是一些稀缺的技术骨干的岗位找对应专业的人和装备填上罢了。毛子嘴上忽悠有一百个营战斗群,实际上没那么多新技术装备,也没有那么多技术骨干。

反过来说为啥俄国人目前没形成新型合成化部队?这次俄乌战争为啥没看到俄国人合成化部队大显神威?

俄国人也意识到老的大兵团作战模式不行了,要改革,但俄国人缺两个东西:一个是缺钱,一个是缺人。所以俄国人的合成化部队,只是将原先师属单位抽调出来,再加上点其他的兵种的,临时编成作战编组。这在打小规模的叙利亚战场上,可以。但在乌克兰,不行。因为乌克兰的规模不是你随便搞两三个合成旅规模的部队就能全吃掉的,需要更多的合成化部队,需要多少呢?20个合成化旅,但俄国人没有,不但没有,还就只有那么一点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都抽调到一起搞几个精兵部队了,其他部队完全丧失信息化作战能力了,这样放在乌克兰战场上是不行的,不得已,新技术装备上收回到师里,还是按照老建制的师-团-营编组上的。这样才能满足俄乌战争的规模需要。但你这样一玩,战争模式立刻退回到二战模式下了。

所以你看虽然俄军一直号称做了新的军事改革,组建了很多营战斗群,但不是你改改名字,就真的变成合成化部队了。毕竟原先的军-师-团-营的指挥模式变成:集团军-合成化旅-合成化营的指挥模式,看起来就像是师打散一点变成旅,这样团级建制也没必要了,旅指挥营……完全不是。

整个部队的装备构成完全变了,同时作战战法的变革更大,现在打仗,完全就是各种无人侦查装备和小分队重装进入,发现目标当场就吃掉了,少数吃不掉的,报目标,上面快速调集配属力量精确打击,这个快速调集配属力量进行精确打击有多少个要素?打完了怎么办?接着推进啊。

我们从俄国人角度看,我这一句话就说完的事儿,在他们那怎么就解决不掉?

而俄国人的缺乏对应的装备,无人设备别想了,就是小分队进入,然后发现目标,吃不掉,只能报告,然后没信儿了。首先是碰到硬骨头你小分队一定吃不掉,为啥吃不掉,你没人家随行的装备啊。就这么简单。然后上报为啥没信儿了呢?因为你的上级营战斗群里也没有能适合打掉他的装备,然后你的上级只好再打报告再向上请示给你找支援,你上级也不止指挥你这一个战斗小分队啊,手里好几支队伍呢,手头的支援力量不足,我支援谁啊,报告到上面了,上面缺乏战场情报支撑,光知道你说要啥打啥,但实际情况呢?那么容易就支援么?如果是美国人,人家有战场制空权,战场上空本来也有巡逻机动打击的攻击力量,能放心的从高空扔精确制导武器,有防区外导弹,战机不用进来直接打,有C4ISR系统支持,战场情报清晰透明,指挥中心那就和打明牌一样,就算派个A10或者阿帕奇低空舔地的过去,也能躲过低空单兵防空力量。

俄国人有啥?高空轰炸没法炸,防区外导弹没有,后面派个武直过去,路上有没有低空防空力量蹲点打武直?不知道。攻击机低空突防的路线怎么选?目标是个什么玩意?除了这个目标外是不是还有别的一起打?那这要是飞机去,带什么弹药,带多少弹药去?光靠一线小分队的口述报告再转述,上面隔了几层领导了,那是不是还要先派一个空中侦查力量再扫一圈?相应的支援作战计划定下来了,再传达到飞行部队,再去打。这时候你一线小分队怎么办?那都是肉侦,你又没有多少无人侦察设备,你能找到对面,对面也能找到你,这时候你的小分队吃不掉目标,人家后面的机动炮群可在那等着呢,结果啪啪啪……

再追更一个,有人说俄国人的营战斗群是给配属炮兵营的,前面啃不动不好啃,后面的炮兵打啊,你看集结号里,五十年代,不就有么,小分队前出找到敌人目标,然后测定方位后指挥远程炮火打击是吧?俄国本身炮兵很强对吧,火炮数量多,种类多,性能好、威力大、射程也远,不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

电影里太艺术化了,一个能够俯览重要集结地的制高点,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人家必定会自己在高地上放哨所的。哪能那么轻易就让你一锅端一轮密集火炮就都打废了?实际上这种机会是基本不存在的,不管是美军还是乌克兰人,都不蠢。

俄国炮兵有个大缺陷:缺乏信息化作战能力,啥意思?前线是报了需求,转头你就能打目标么?你有那信息化装备么?报坐标格,你知道你的误差有多大么?尤其现代战场,一个守备点,对面人不多,前面有隐藏哨所,后面有几个掩体+机动装甲车辆形成交叉火力,再后面还有火炮支援,动不动天上还有新型无人机,周边往往还有建筑遮挡,你不能无差别直接地毯轰炸全炸平了,你只能精确打击。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你精确不了,对于机动目标缺乏打击手段,那你的炮兵就做不到掩护你前面的部队。只能用于对敌集结地的地毯式打击。那你的前进部队暴露,你炮兵吃不掉人家的据点,前进部队自己拔不掉据点,攻击机突击又出现损失无法完成任务,那你的部队被钉在那被对面的炮火打击。好在对面的信息化程度也低,精确打击能力有限,也不能做火力覆盖打击,大家就这么僵着。


补充一下吧,你觉得t90s也好,什么t72b3m也好,看的是什么车长猎歼设备,什么三向稳定器、激光瞄准、什么炮穿深多少,每分钟打多少炮,什么正面防御多少,炮塔防御多少,车侧防御多少,顶部防御多少,什么反应装甲,什么防火箭,防反坦克导弹格栅……其实都不是决定性力量。

什么是决定性力量?战场通用数据链和C4ISR系统。

你想想你坐在狭窄的坦克里,哪怕是最宽敞的阿琼里面,身边都是坦克的装甲舱壁,不管是用猎歼设备还是车长观察窗还是潜望镜,你的视野都是极其有限的。一辆坦克的直射火力足以对2km内的各种目标造成威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2km内的各种敌人目标也可以通过各种反坦克武器来威胁你,你前面几百米的步兵或者其他装甲车辆发现了一些威胁目标了,你只能通过无线电设备得知哪哪有啥目标,但你自己看不到,需要你自己开到一些可以直视目标的地方,然后自己的观察设备看到对方,这时候你的猎歼设备也好,其他设备也好,才能按照看到的目标来进行工作,测算射击诸元,先进一些的坦克能直接完成数据测算并装订进火炮俯仰操作设备中,操作火炮瞄准目标,差一些的就要自己把原始数据输入弹道计算机,计算出射击诸元,然后再按照射击参数手动调整火炮,然后就是开火了。

如果你的穿甲弹穿深超过了目标防御,如果你炮打的还准,那恭喜你了。目标被你消灭了,如果敌人发现了你,而你又不知道,那你就祈祷敌人手头的武器比你的装甲防御要差吧。这就是你坦克基础的硬数据的意义所在。

有数据链了呢?别人替你发现了目标,目标数据自动进入你的系统,你即使不能目视发现目标,也可以计算出射击数据,然后自动装订进火炮的俯仰设备中,自动操纵火炮瞄准目标,你剩下的就是下达开火命令就好了。

但这个数据链也有等级,比较低级的,就是在你同类的几个车组里共享数据,好比大家都是T90s,都在这一个战斗任务编组里,可以共享。但前面步兵看到的数据就没法给你了,陆航部队或者上面空天军的大型无人机的看到的目标数据你也拿不到了……

目前的最高级通用数据链呢?单兵看到的目标数据也能发给整个战场指挥中心,单兵手抛无人机看到的目标数据也能发给战场指挥中心,路航攻击机看到的数据能给,甚至空军的无人机数据也能给。然后指挥中心的C4ISR系统会自动把数据通过通用数据链发给战场各个单位,这时候你一个122自行榴弹炮车都能获取实时目标数据,隔着目标几公里呢,找个空地停下,直接解算出本车的射击参数,装订进火炮,火炮自动调整角度,然后就是选择合适的弹药,装弹开火。就算是一个正在移动的目标都无所谓,因为开火这这辆车获取的目标数据也是实时的,延迟比你打个农药还低,还不卡机。这时候,真的需要99A还是什么96A么?这时候你手里一个炮兵连发挥的火力优势超出以前一个炮兵团。为什么?因为你能实时精确打击战场目标啊。你的榴弹炮如果这种模式下反坦克,都是攻顶打击,就坦克那脆弱的顶部装甲,能防啥?这时候究竟是你用攻击机炸,还是用无人机炸,还是说你用自行榴弹炮车的炮弹来打他,区别很大么?

现在俄国人不是没有技术装备,不是没有战场数据链,但非常落后,先进侦查设备,尤其是无人机极度缺乏。俄国人不缺火力,缺的是战场信息化体系,t72b3m自己有数据链,但没有用,因为你的坦克不再是装甲突击集群了,不能和打卫国战争一样,猪突猛进了,不能无视平民伤亡了,需要步坦协同多兵种配合,逐步推进清扫。

其实最早二战以前,坦克就是编入步兵师,用于配属当成进攻or防御火力点的,是德国人创新搞出来了完全的装甲师,装甲集群,全机械化部队突击,创造了辉煌的战果,这才推广到了全世界。尤其俄国在这基础上衍生出大兵团大纵深装甲集群的作战模式。但现在又颠倒过来了,战场环境比二战复杂太多了,单一的坦克、装甲车兵种集合,是很容易被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击的,同时现代坦克能控制的范围也比以前大太多了,坦克也变得越来越精贵,不再是一个直接从伏尔加拖拉机制造厂造出来油漆都不刷就直接一路开到斯大林格勒前线直接填进绞肉机的玩意了。

那回到前面,光一个t72有内部数据链是不行的,还需要能及时接收到前面步兵单位看到的目标信息,但俄国人做不到。

从叙利亚战场上俄国人得到的经验是:如何利用老旧装备,少量添加一些新装备,达到高精度打击作战的效果。对于空天军,就是利用全新的弹道计算机扔大个的无制导炸弹,新的弹道计算机能让无制导炸弹一样在水平轰炸或者抛投轰炸的条件下,获得30米甚至更高的精度,然后炸弹毁伤半径只要大于30米就好了。对于地面力量,就是你第一辆坦克看到了几个目标,能够把数据给你后面的一辆坦克,大家分开打就好。如果是坦克打起来有点大炮打蚊子感觉,那就生产全新的BMPT坦克支援车,用他来打就好。

目前俄国的军队的信息化建设,还在单一体系内玩。因为他们没有钱,也没有足够的技术来改革,没办法实现跨兵种甚至跨军种的战场信息化。

其实看战狼电影也好,看其他吴京这些年演的什么特种兵的电视剧也好,都拍摄过咱们国家版本的战场指挥中心,但因为并不了解现代战争,这些战场指挥中心都变成摆设,大屏幕上显示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实际上咱们的战场指挥中心是重要的数据节点,接收战场每一个单位发过来的目标数据信息,这里有各种单位的无人机的,有各种单兵侦查装备标记的,有战场侦察车看到的……把这些战场数据进行整理,形成整个战场的全貌,再分发给相应的作战单位,各自对目标实施打击,打击结果再上报指挥中心……一线基层作战单位就是发现自己能发现的目标,数据传送出去,打击自己能打击的目标,目标打光了,自己占领相对应的区域,完成作战任务。

新时代的合成化旅和合成化营这种作战单位,就是基于新一代的战场情报、指挥体系下的产物,通过大量数据比对分析,认为这种建制更能适应现代战场环境。

但这一切俄国人做不到,做不到就怎么办呢?小规模、单一体系内做数据链,然后再把能做到数据链的各种兵种单位集合起来,再辅以一些传统无信息化的单位,形成一个营战斗群(旅级建制),在这个营战斗群内,各个作战体系各出一个联络人员(或者联络单位),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联络人员,让这一个营战斗群内的其他体系的单位获得一定的目标信息。但就么个营战斗群都很难实现。因为不是啥玩意都有数据链的啊。30年以前甚至半个世纪以前的火炮上,哪有这玩意啊,俄国人也没有改装上这玩意的生产力啊。

所以俄国人现在的营战斗群,极其依赖于t72b3m的坦克,认为自己的所有合成化改革,结果就是这坦克。甚至俄国军队的很多老古董,认为有了这坦克,就实现了合成化改革。因为就这货身上的数据链是整个营战斗群里最好的,既然别人做不到数据链,那就让有数据链的武器最大化装备就好了啊。再辅以一些坦克支援车、防空车等单位,遇事坦克打头阵,剩下的都是用来支援坦克的支援力量,不就行了么。

但俄国这种合成化改革,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别人做的是整个战场信息化,信息完全的及时共享,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去打对应的目标,究竟用不用坦克打,不重要。俄国人是既然一种单位就能应对80%的主要作战环境,那就用他包打天下把,剩下辅助力量跟着他一起走就行了,给撑起战场防控网,协助清扫城市内残余武装。我指挥中心不需要了解全部的详细信息,只要我的一线部队能自己打赢了就好。这不是说俄国就没有战场指挥中心,没有战场信息管理系统,完全没有c4ISR,但俄国人这个系统是极其落后于时代的,数据不及时、数据遗漏、数据信息不全。同时也正是因为指挥中心无法及时获取各种详细信息,逼得俄军高级指挥官要离得战场更近,甚至就在一线战场上指挥战斗,这也造成了俄军有大量高级军官阵亡。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是纯国产装备,产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我们不太注重装备数量。因为真要用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容地爆发产能。

印度做不到,他连合金钢需要的各种元素都凑不齐,当然要注重装备数量!

user avatar

美军的现役坦克数量也就不到2000辆,你能说美军没钱?

如果苏联没死,或者中俄之间不是现在的战略关系,中国怕是一万辆坦克都不够用。

现在中国最主要的军事威胁来自海上,最主要的利益通道也是海上,大力发展海军、空军以及战略支援部队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只要能抢占未来军事技术的制高点,拥有国土之外的防御和打击能力,印度也翻不起什么浪头来。

印度现在之所以要装备如此多的坦克,主要是印度跟巴基斯坦之间还处于战争状态,并且印度也在谋划着对中国的挑衅。但是,问题在于,T90到了青藏高原上用处不大,青藏高原的坦克作战需要专门的轻型坦克,而印度没有研发轻型坦克的能力……

做另一个设想,如果未来中国能有类似美军一样的全球打击能力,能把航母编队直接开到印度洋,然后直接摧毁印度的海军力量,对印度实行海运封锁。那时候,恐怕印度也就顾不上陆军这档子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些关于军事装备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深层思考。我们不妨抛开那些过于“赛博朋克”的论调,从更实际的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 “装备数量不及”并不直接等同于“不如”,尤其是在讨论像坦克这样的主战装备时。很多时候,这背后牵扯的是技术路线、.............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从未间断。其中,中国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代表,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既深远又复杂。许多中国发明的技术、思想,甚至生活方式,都曾被西方借鉴,有些成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催化剂,有些则因水土不服或时代局限而未能完全落地,甚至适得其反。下面,我们就来仔细梳理几个西方借鉴中国.............
  • 回答
    《我的英雄学院》与中国市场的“断舍离”:一场商业与文化的博弈《我的英雄学院》(以下简称《英雄学院》)作为一部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的日本动漫作品,其在中国市场的“缺席”或说是“疏远”,无疑对其商业版图和文化影响力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市场失去问题,更是一场由文化差异、市场规则以及.............
  • 回答
    关于中国被美国取消“汇率操纵国”认定这件事,其背后牵扯的利益博弈和未来影响,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来说,这更像是一场策略调整,而非根本性的立场转变。对现状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缓解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大家知道,“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在美国贸易政策中是个很有份量的帽子,一旦戴上,通常意.............
  • 回答
    日本和中国的偶像团体中,“恋爱禁止”规定是一个既熟悉又常常引发讨论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纸空文,背后承载着复杂的商业考量、粉丝心理以及对偶像这一职业的特殊定义。要深入理解它的意义和目的,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外衣,看看这背后的真实逻辑。核心目的:维护“梦想贩卖”的商业模式偶像产业,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其核心.............
  • 回答
    中国古代的“师爷”可不是什么虚构的产物,而是真实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独特职业,而且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并非是皇帝身边那些高高在上的“御史”或“翰林”,更像是“幕后英雄”,在权力的运作和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师爷的出现:“师爷”这个称呼,其实并非一开始就叫“师爷”,其前身可以追.............
  • 回答
    中国人对动物内脏、头部和筋的喜爱和消费,是一个非常独特且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现象,其背后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传承: 节约与物尽其用: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尤其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农业和畜牧业是主要经济来源。动物的每个部分都有其价.............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韩国持有负面看法,甚至表现出“瞧不起”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历史、文化、经济、民族情感以及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交织而成。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历史遗留的复杂情感: “邻居”的恩怨与对比: 中韩作为地理上紧密的邻居,历史上有着漫长而复.............
  • 回答
    关于“中国独家”日漫周边评价的两极分化现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文化消费和市场运作逻辑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啥有些明明打着“中国独家”旗号的东西,会惹来一片叫好又一片吐槽。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独家”这四个字在日漫周边市场里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它通常意味着这款周边产品是针对中国大陆.............
  • 回答
    确实,在一些外国人的认知中,上海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首都,或者至少是中国的象征性中心。这种认知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可以从历史、经济、文化、信息传播和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1. 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首都的变迁 近代上海的崛起与“远东第一大都会”的声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
  • 回答
    将当代的中国与二战前的德国和昭和日本进行类比,是一种在政治和历史讨论中时常出现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批评中国发展方向的观点中。这种类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观察者对当前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这些类比背后所指向的具体特征,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类比的根源:.............
  • 回答
    关于唐宋中国比同时期西方“更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强”字来概括,而应该从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制度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理解这种“强”的含义。首先,从经济和人口规模来看,唐宋时期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活力和繁荣。 农业技术的进步: 唐朝时.............
  • 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在中国网上,会有一部分网友对“半岛上曾经有过皇帝”这件事“不愿相信”,而不是“不相信”。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在作祟。首先,得明确一下“半岛”具体指的哪个半岛。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半岛”这个词,特别是当它和“皇帝”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朝鲜半.............
  • 回答
    一些研究西方哲学的中国人对汉译本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涵盖了翻译的本质、哲学文本的特殊性、译者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中文与西方语言在表达上的根本差异。更深层次地,这还牵涉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对原典的尊重,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学术背景下对翻译标准的不同要求。首先,我们得承认,翻译本身就.............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一些观众偏爱原汁原味的韩版《Running Man》,而对改编的《奔跑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跑男”)则不那么感冒。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涉及到内容创作、文化差异、观众期待以及节目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1. 节目“灵魂”的传承与变异:原创的魅力与改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女性在跨国婚姻中的一些复杂心态和现实考量,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尽量还原其内在逻辑。首先,得理解一下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子”和“礼仪”是很重要的。彩礼、车、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象征,代表男方家庭的诚意、经济实力,.............
  • 回答
    “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个说法,我听到过,也观察到过一些现象,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而且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好坏判断,更像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首先,得说说国家实力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一个原因。想想看,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发展速.............
  • 回答
    关于中国企业的英文命名,确实存在使用“Sino”前缀和直接使用“Chinese”的情况。这背后既有历史原因,也有语言习惯和品牌策略的考量,两类企业之间并非存在绝对的、固定的区别,但使用方式往往能透露出一些微妙的侧重点和定位。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两类命名方式的由来、含义以及可能传达的信息,并尽量避免AI.............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社会经济学和人口学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一、 理解“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黑奴”和“中国古代穷人”这两个群体在历史上的生存状态和繁衍条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黑奴(主要是北美和加勒比地区): 经济价.............
  • 回答
    中国自由主义者对集体主义、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态度,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话题。笼统地说他们“普遍”反对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而支持国际主义,其实是过度简化了现实。不过,这种看法之所以存在,背后确实有其逻辑和观察到的现象作为支撑。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剖析:首先,理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核心关切: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