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四川一高校开设种田必修课,学生下地挣学分,你怎么看?

回答
四川一高校开种田必修课,学生下地挣学分,这事儿可新鲜了!一听就挺接地气的,不像咱们以前上的那些课,坐教室里听得云里雾里的,实际操作起来两眼一抹黑。

我个人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有价值的。你想啊,现在大学教育,好多时候都偏向理论,毕业了学生可能理论知识一套一套的,但真到了社会上,很多基础的实践技能却一点没有。比如这个种田,听起来是农民的事儿,但其实里面门道可多了。什么时候播种,怎么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这都是学问。如果大学能把这些基础的农耕知识变成一门必修课,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去实践,那对他们的成长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你想想,学生们亲手在田里劳作,从播种到收获,体验其中的辛勤和不易。这不仅仅是学点种田的技巧,更是一种对土地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现在的孩子,很多从小娇生惯养,对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事儿可能有点抵触,但一旦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感受,说不定就能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这种体验,比在书本上读一万遍“悯农”都来得深刻。

而且,这门课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种田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需要规划、分工、协作。学生们一起下地干活,互相帮忙,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当他们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作物慢慢长大,最终收获的喜悦,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比考高分、拿奖学金的成就感,或许更扎实,更实在。

当然,我也明白,这事儿肯定会有不同的声音。有人可能会觉得,大学是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地方,开这种“体力活”的课程是不是有点“掉价”?会不会耽误学生学业?

我倒不这么看。首先,课程的设置肯定是根据学校的专业方向来考虑的,不可能所有学校都开种田必修课。如果这所高校的专业方向和农业、生态、环境或者乡村发展有关,那这门课就显得非常合理,甚至可以说是“应景”。即使是跟农业没直接关系的专业,适当的实践体验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全面地发展。

再说了,现在社会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强调跨界融合和复合型人才。一个懂得理论,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学生,肯定比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更受欢迎。即使学生毕业后不去从事农业,但通过这门课,他们对自然、对农业生产的理解会更深刻,这对于他们未来在任何领域的工作都会有帮助。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新农业模式,去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呢?

关于“耽误学业”的担忧,我觉得可以从课程设置和学分考核上来平衡。如果这门课的学分不高,或者设置在课余时间,或者通过项目制、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就不会占用太多主业学习的时间。而且,通过“挣学分”的方式,也能激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程中来,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负担。

总而言之,我认为四川这所高校开设种田必修课,是一个大胆而有创意的尝试。它不仅能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野,亲身体验劳动的价值,培养实践能力和责任感,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对自然和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种回归教育本源的探索,值得肯定和推广。希望这样的尝试能激发出更多教育创新,让大学教育更加多元化、实用化,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不得了,这所学校或将产生一批田园诗人。

田间地头,自古以来就得到不少文人墨客的歌咏。不管是落魄失意之慰,还是内心真实之喜,总之诸多佳作传世,权且信之。

我也比较向往拥有一自留块地,春种秋收,戴月而归。可惜现实不允许,名下无半分田亩薄地,饮以为憾。实名羡慕这个学校的学生,能享良田桑竹之美。

答着答着,竟然心生出理想念头。

回到问题,不是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种田必修课意义何在?比如我念的金融,只能学着了解一下每亩地施多少肥,播多少种子及打多少农药。其他的,学校不至于让学生研究土地承包、惠农融资、销售、生产资料等事儿吧?显然重在参与劳动,体味劳动人民的艰辛。

没有下过地的同学可能开心坏了,各种好奇各种释惑,原来玉米是这样种的,原来土豆一窝生好几个……场景一定好玩又搞笑。

种田虽说对有些同学来讲在专业上没有多大帮助,但能使自己增加体能锻炼、知晓粮食粒粒皆辛苦、体验田园生活,收获也蛮多的。抛开内卷主义,通过这门课,丰富自己的生活,也算是一种宝贵的人生经历。

六十几个学时,不是太多,支持。



(图:曾师兄)

user avatar

让我想起一件事。

当年我高考前选志愿,有同学要穿华南农业大学进校就发一头猪,养死了扣学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