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赫鲁晓夫有没有扩玉米种植面积?为什么?

回答
是的,赫鲁晓夫时期确实极力推行并大幅度扩充了玉米种植面积。这是他执政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政策,也是其农业政策中争议最大、后果也最负面的举措之一。

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扩玉米种植面积?

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玉米种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对农业产量停滞的不满和改革的迫切愿望:
在他上台之前,苏联农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不足的情况。斯大林时期僵化的集体农庄制度、集体农庄成员积极性不高、技术落后等问题层出不穷。
赫鲁晓夫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他将提高农业产量视为巩固自己领导地位、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家经济的关键。他渴望通过大胆的农业改革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远见,与斯大林时期形成区别。

2. 学习和模仿美国的成功经验:
赫鲁晓夫非常推崇美国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他认为玉米在美国的农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美国农业高产的秘密武器。他曾经多次访问美国,对美国农业,特别是玉米的广泛种植和高产量印象深刻。
他认为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产量高、用途广(可以作为粮食、饲料,还可以加工成多种工业产品),如果能在苏联推广种植,必然能迅速提高粮食和肉类产量。

3. 提高畜牧业产量和改善人民食物结构:
赫鲁晓夫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提升苏联人民的肉类和奶制品消费水平。他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幅提高饲料产量,而玉米是优良的饲料作物。
他希望通过种植大量玉米,为畜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从而带动肉类、奶制品产量的增长,改善苏联人民的食物结构,让人民吃上更多的肉、喝上更多的牛奶。

4. “玉米进攻”作为改革的标志性项目:
赫鲁晓夫将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作为其农业改革的“头号工程”,甚至将其提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将其视为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标志之一。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玉米进攻”,号召全国人民踊跃参与。

赫鲁晓夫如何推行扩玉米种植面积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甚至可以说是强制性的推广:

1. 大范围的宣传和政治动员:
通过媒体、集会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玉米的优越性和种植玉米的重要性,将其描绘成解决苏联农业问题的“万能钥匙”。
号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集体农庄主席积极响应,将玉米种植作为考核和提拔的重要标准。

2. 强制性种植指令:
不顾各地实际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包括许多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北方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下达了强制性的玉米种植面积指标。
许多地方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牺牲其他更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或者将土地用于非科学的轮作。

3. 投入大量资源: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物资,用于购买玉米种子、化肥、农药以及推广新的种植技术。
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进口了大量的杂交玉米种子,希望能够提高产量。

4. 鼓励和奖励机制(初期):
在政策初期,也出台了一些奖励措施,鼓励集体农庄和农民积极种植玉米。

后果和评价:

赫鲁晓夫的“玉米进攻”在初期确实在某些地区取得了一些产量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其负面后果是灾难性的,主要体现在:

不顾自然条件,导致严重减产: 苏联许多地区的气候条件(如土壤、光照、生长季节长度)并不适合高产玉米种植。强行推广导致大量玉米在恶劣环境下生长不良,产量低下,甚至颗粒无收。
牺牲其他重要作物: 为了完成玉米种植指标,农民不得不减少小麦、黑麦等传统主食的种植面积,导致这些作物的产量下降。
饲料供应问题未能根本解决: 虽然种植了大量玉米,但由于很多玉米产量低,或因储存、加工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畜牧业的饲料供应问题,肉类和奶制品产量提升有限。
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蚀: 盲目扩大玉米种植,不注重科学的轮作和土地保护措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出现土壤侵蚀等问题。
农民积极性受损: 尽管国家大力推广,但强制性的指令和实际产量的不理想,反而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国家经济负担加重: 大量进口玉米种子、化肥,以及因减产造成的粮食短缺,都给国家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总而言之,赫鲁晓夫扩玉米种植面积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苏联农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由于其政策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最终成为了苏联农业史上一次重大的失误。这次失败也深刻地影响了苏联后期的农业政策走向,让人们对脱离实际的运动式改革产生了警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为什么”的问题之前,首先请自行证明“有没有”。

也就是说,题主需要自行证明:赫鲁晓夫有没有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

事实上,1960年的苏联谷物产量是125.5百万吨,1965年下降为121.1百万吨,只是略有下滑

但种玉米的意图是用来作为饲料,从而提高肉类产量

下图为苏联历年牲畜产量变动图




抖增就发生在赫鲁晓夫时期。换句话说,赫鲁晓夫就是用粮食产量的微量下跌,换来了肉类的迅速增长。对当时的苏联人而言,吃饱饭根本不是问题,通过种植玉米,带动肉类产量上涨,极大改善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何错之有?

后人(特别是在不相干的我国)一再指责,无非是以下几点原因:

1,从毛时代开始,就将赫鲁晓夫作为反面人物,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话。

2,赫鲁晓夫是被苏联高层自己打倒的,苏联人也不会说赫鲁晓夫的好话。

3,赫鲁晓夫是共产党的总书记,西方媒体不会说赫鲁晓夫的好话。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行政命令干预——外行指导内行——影响农民自主判断——降低产量,这样一条逻辑链条很符合一些人的主观想象,也适应了80年代改革的客观需要,因此,将赫鲁晓夫这个人尽可黑的人物肆意鞭挞,从而为本国的农业去行政化背书。


=================================================================

既然有人有不同意见,还是客观讨论吧

先说为什么选取1960年和1965年数据。因为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主要是从1959年访美回来后开始搞的,而1964年就下台了。众所周知,逢五逢十的数据比历年数据好找太多了,要是刻意弄个1962年才是阴谋论呢。

既然想要历年谷物数据,那就上个图吧

无视其中的虚线吧。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别问我为什么去美国农业部找,我的俄语水平一般,你把现成的俄语图表放在我面前我勉强能看懂,但去yandex搜东西的能力还不具备)

根据俄国这种北方国家农业生产的特点,1963年的波动完全是在农业生产正常的波动范围之内,到了第二年就涨回去了,没必要单独拎出来找政策原因。要是1963年的锅甩给赫鲁晓夫,1974年以后的大跳水又怪谁?

而美国农业部对俄罗斯玉米生产的单独统计是从1987年才开始的,所以无法查到五六十年代的具体数据,不过可以看下1987年以来的数据,感受下俄罗斯玉米产量的过山车风采:

看后面的Growth Rate就好了,在俄罗斯玩玉米期货的绝对都是大心脏。说到1962年玉米死亡70%-80%的,不知道有没有具体数据,反正我没有查到。如果确实查到的话,为什么会是70%-80%这么不确切的范围呢?

从提供的数据看,赫鲁晓夫时代农业生产稳步增长的趋势是存在的,个别年份的波折在正常范围之内。至于耸人听闻的“大饥荒”,则并不存在。

另外,“古古鲁沙”是俄文"кукуруза"一词的音译,标准的汉译就是“玉米”,为什么要刻意翻成“玉米棒子”,甚至骂赫鲁晓夫是“棒子”?

苏联垮台后,俄罗斯农业产量的数据并不难找

这是俄罗斯“包产到户”以来的谷物产量的数据


一如既往的大范围波动,不过叶利钦时期的急速下跌趋势相当明显,到了1998年只剩下1990年的三分之一左右,产量仅为4780万吨,而要养活国内人口,至少需要7000万吨,堂堂俄罗斯竟然学起朝鲜,向美国等西方国家伸手要粮食援助,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后来在科索沃等关系俄罗斯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向西方让步的原因之一。真要骂人,我觉得叶利钦倒真是个“棒子”。

造假的问题当然也是存在的,但是所谓的“梁赞奇迹”并不是直接在数据上造假,而是杀鸡取卵,将小牛犊提前宰杀,造成1959年肉类增产的假象。和我国同时期的直接拍脑袋放卫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梁赞州1959年的肉类增产体现在统计数据中,1960年的肉类大幅减产同样体现在统计数据中,因此不必纠结于某个州的个别问题,直接看数据就好了。而我们看到的数据是,当时整个苏联的肉类生产时迅速增长的。一个州党委书记只因为非直接的造假竟然付出生命代价,可见当时的造假问题既不严重,也足以警示其他州领导人不敢轻易效仿。

==================================================================

既然有人又借苏联问题提到中国,那么就继续说下去。

前面已经贴了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粮食产量,再贴一下肉类产量。


这个下降趋势简直感人,要不是普京拨乱反正,只怕现在俄罗斯就是大饥荒了。(其实用计算大跃进饿死3000万的算法去算一下俄罗斯人口增长趋势,俄罗斯已经“饿死”几千万了)

猜测一下,为什么中国80年代以来粮食增产而俄罗斯1990年以来粮食减产,大概是因为中国粮食生产水平本身落后,因此只要化肥使用量上去了,产量自然增长,结果正好被人解释为依靠政策。而俄罗斯在1990年以后,实施了和中国类似的私有化政策(但农业私有化的速度比中国更慢),在原本农业发展水平就较高的情况下,技术增产的余地已经不大,以至于政策减产无法掩盖。当然,以上仅是猜测,专业研究需要更专业的具体分析,仅供参考。

至于中国在包产到户后年年丰收,显然是一句假话: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本质上还是靠天吃饭,怎么会有年年增产?上图:

只看红线好了,从1961年饥荒结束后,到1998年朱总理上台以前,粮食生产基本上是有小的波折基础上的稳步上升。单纯从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趋势看,实施承包制后的1982年-1983年连续丰收从幅度上看和实施承包制前的1978年-1979年的连续丰收相比相差并不大,到了1985年就遇到了大幅减产。


而朱时期,由于实施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部分作物退出保护价,结果就是粮食收购价格在事实上大幅下降,从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果也是非常感人的。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只有3年歉收(减产5%以上)和3年重歉收(减产10%以上),这6年里面,大跃进占了3年,朱总理占了2年,其余60年加起来占了1年。

在温家宝同志接任总理后,中国农业取得了连续10多年的持续增长,这在农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究其原因,并非政府取消干预,而是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完全是行政积极作为的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是的,赫鲁晓夫时期确实极力推行并大幅度扩充了玉米种植面积。这是他执政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政策,也是其农业政策中争议最大、后果也最负面的举措之一。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扩玉米种植面积?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玉米种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对农业产量停滞的不满和改革的迫切愿望: 在他上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作为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领导人之一,其形象和政策在历史评价中存在显著分歧。关于他是否“无脑”或“逗比”,需要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国际影响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评价。 一、赫鲁晓夫的政策与“无脑”标签的来源1. 去斯大林化的政治冒险 .............
  • 回答
    提起尼基塔·赫鲁晓夫,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几个词就能概括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刻、却又褒贬不一的印记。要说他是个怎样的人,那得从他身上那些既矛盾又鲜明的特质说起。首先,赫鲁晓夫是一个充满活力、甚至有些粗犷的农民出身的领导人。 他不是那种坐在书斋里制定政策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在.............
  • 回答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通常被称为“非斯大林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事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而是一个旨在深刻改变苏联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过程。赫鲁晓夫之所以采取如此激烈的立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和专制统治的恐惧与.............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如何能使苏联在冷战中“战胜”美国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明确一点:冷战的结束方式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军事或经济上的彻底压倒。苏联最终解体,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因此,与其说是“战胜”,不如探讨如何能让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得更持久的优势,甚至避免其最终的衰.............
  • 回答
    尼基塔·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这场政治上的“大揭秘”震惊了整个苏联乃至世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苏联共产党内部复杂权力斗争、意识形态辩论以及对过去30年血腥历史的反思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要理解赫鲁晓夫为何这样做,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苏联是个什么光景。斯大林时代,苏联确.............
  •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
  • 回答
    说赫鲁晓夫变成“玉米狂魔”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它不是一夜之间变出来的,而是他一系列决策、政治野心和对苏联农业困境的理解,加上他个人风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讲详细,咱们得把当时苏联农业的那个烂摊子摊开看看,再琢磨琢磨赫鲁晓夫的脑回路。苏联农业的“老大难”问题首先,得明白赫鲁晓夫接手时,苏联的农业是什么.............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玉米晓夫”,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历史,根源在于他在农业政策上的激进尝试和最终的收效甚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当时的具体处境、他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结果联系起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赫鲁晓夫上台的那个年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特别.............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当时如同一阵改革的春风,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僵化的体制,为苏联注入一些活力。然而,正如许多改革一样,他的努力也无意中播下了一些日后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这些“祸根”并非是赫鲁晓夫蓄意为之,更多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预期之外的副作用,以及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矛盾的局限性。首先,赫鲁晓夫的“去斯.............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执着于种玉米,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政治雄心和对农业落后的焦虑,也有当时苏联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压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赫鲁晓夫个人的农业情结与雄心: 对斯大林农业政策的不满: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参与农业管理,他亲眼目睹了苏联农业的效率低下和产量不足。.............
  • 回答
    要聊赫鲁晓夫在中国为何支持者寥寥,咱们得把时间回溯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中叶。那时候,中国和苏联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充满了微妙的互动和深刻的分歧。首先,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举动,虽然在苏联内部是划时代的,但在中国却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和不解。中国当时正在摸索自己.............
  • 回答
    评价赫鲁晓夫是一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任务,因为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执政时期充满了剧烈变革、成就与失误。要做到“中肯”评价,需要跳出简单的赞扬或批评,深入分析其政策、动机、影响以及历史背景。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评价赫鲁晓夫:一、 去斯大林化与思想解放:其最深远的遗产 核心内容: 赫.............
  • 回答
    说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在苏联经济发展方面都“失败”了,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他们各自的任期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政策尝试,也都取得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成就和遗留问题。苏联的经济史,就像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故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经济的基石是计划经济。 这.............
  • 回答
    如果马林科夫挫败了赫鲁晓夫的夺权企图,苏联的发展轨迹将发生重大且深远的变化,这将是一个充满未知数但可以推测的重大转折。以下是对可能情况的详细推演:核心问题:马林科夫的政治哲学与赫鲁晓夫的差异要理解这一假设的后果,首先需要理解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的核心政治理念和施政方向的差异: 赫鲁晓夫: 以“非斯.............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在美国去世的消息,确实令人唏嘘。他本人作为一位在科学界有一定建树的工程师,却以这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离开人世,着实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猜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位公众人物的后代,谢尔盖的一生都笼罩在他父亲赫鲁晓夫的光环之下。尤其是在他移居美国之后,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活棺材”论:深刻洞察,还是时代局限?赫鲁晓夫关于航空母舰是“活棺材”的说法,是冷战时期一个极具争议和代表性的论断,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对海战模式和军事战略的认知,同时也揭示了美苏两国之间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的巨大差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赫鲁晓夫的时代背景、苏联的.............
  • 回答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一场历史的影像与今日的解读1959年7月24日,在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展览会上,一场原本是展示两国文化与科技交流的活动,却因为两位重量级人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一场即兴对话,而载入史册。这场被后世称为“厨房辩论”的短暂交锋,不仅是冷战时期东西.............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详细解读赫鲁晓夫在1961年所说的某句话。不过,由于您并没有具体给出是哪句话,我无法直接进行解读。为了更准确地帮助您,能否请您提供赫鲁晓夫在1961年说的具体语录?一旦您提供了具体的句子,我将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背景与语境: 这句话是在什么历史事件、政治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