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赫鲁晓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回答
提起尼基塔·赫鲁晓夫,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几个词就能概括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刻、却又褒贬不一的印记。要说他是个怎样的人,那得从他身上那些既矛盾又鲜明的特质说起。

首先,赫鲁晓夫是一个充满活力、甚至有些粗犷的农民出身的领导人。 他不是那种坐在书斋里制定政策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在矿井里长大,经历了残酷的工人生活,后来又在党内摸爬滚打,一步步爬到权力巅峰。这种出身让他身上带着一种接地气、不加修饰的劲头。他说话直率,有时甚至显得有些鲁莽,没有什么大人物的架子。你能在一些他讲话的录音或视频里感受到那种不拘小节、慷慨激昂,有时候甚至会拍桌子、跺脚的场景。他喜欢讲笑话,也喜欢开玩笑,这在以严肃著称的苏共领导层中是比较少见的。

其次,他是一个有野心、也敢于挑战既有秩序的人。 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高层存在着权力真空和各种势力角逐。赫鲁晓夫凭借着一股狠劲和政治手腕,最终脱颖而出,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但他不安于现状,最让他被人记住的,莫过于他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做的“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和罪行。这在当时绝对是石破天惊的大事,打破了斯大林神话,也为苏联后来的“解冻”打开了口子。这一举动可以说是他勇气和远见的体现,但也给他招来了不少反对和非议,甚至在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报告都被视为“历史反革命”的污点。

再者,他是一个改革者,但改革的力度和方向常常摇摆不定。 赫鲁晓夫上台后,确实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比如,他释放了大量政治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推广了住房建设,让很多苏联人第一次住进了独立的单元房,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进步。他试图纠正斯大林时期的一些错误做法,比如过度强调重工业,发展农业,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他还主张“和平共处”,和西方国家进行了一些缓和性的接触。

然而,他的改革也充满了盲目和冲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农业方面的一些“创举”,比如垦荒运动和玉米种植。他看到美国大力推广玉米,就觉得苏联也应该大规模种植,甚至要求在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地区也强制推广。结果可想而知,大量土地被浪费,产量不升反降,给苏联农业带来了很大损失。这种“一拍脑袋”的决策方式,以及对科学论证的忽视,是他改革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弱点。

还有一点,赫鲁晓夫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一方面揭露了斯大林的罪行,表现出对人道主义的某种追求,但另一方面,他在镇压匈牙利事件中的强硬态度,以及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表现出的冒险主义,又显示出他身上斯大林主义的影子。他一方面希望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另一方面又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得非常强硬,比如他和尼克松的“厨房辩论”,还有他与毛泽东的公开论战,都暴露了他性格中刚愎自用、好胜心强的一面。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就像一个精力充沛但有些粗糙的农夫,在苏联这个庞大的庄园里试图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有改革的决心和一些好的想法,也确实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让苏联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斯大林时期的阴影。但同时,他身上也残留着那个时代的一些粗暴和专断,他的改革思路有时显得不成熟、不切实际,甚至会带来新的问题。

他不是一个完美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给苏联带来了“解冻”的希望,但他又因为自己的冲动和错误决策,让苏联在某些方面付出了代价。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说他好或不好,而是需要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他身上那种农民式的质朴与党内政治斗争的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特质。他是一个真正将苏联从斯大林模式中拉出来,却又没能完全走出那个时代局限性的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评价,但是狮子在乎蚂蚁的评价吗?

一个坚定忠诚的同志

一个伟大的同志

一个人

玉米爱好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尼基塔·赫鲁晓夫,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用几个词就能概括的人物。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深刻、却又褒贬不一的印记。要说他是个怎样的人,那得从他身上那些既矛盾又鲜明的特质说起。首先,赫鲁晓夫是一个充满活力、甚至有些粗犷的农民出身的领导人。 他不是那种坐在书斋里制定政策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在.............
  • 回答
    您好!您提供的照片确实很有历史感,人物也都是响当当的。让我来仔细给您讲讲照片里这位紧跟在斯大林身边的同志。您从右往左数,赫鲁晓夫、贝利亚、莫洛托夫、斯大林,这个顺序是对的。那么,排在斯大林左边,也就是照片里靠左数第一位,跟在他身后的这位,是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Lavrentiy Pavlo.............
  • 回答
    我脑海中的现代赫鲁晓夫楼,首先,它绝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灰扑扑的水泥盒子。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充满生命力、能够呼吸的建筑,是对过去的一种致敬,但更是对未来的积极回应。外观的进化:告别单调,拥抱多元抛弃了赫鲁晓夫楼最被人诟病的“盒子感”和“廉价感”。现代版本会在整体造型上更加追求变化和层次。我想象中的它,.............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活棺材”论:深刻洞察,还是时代局限?赫鲁晓夫关于航空母舰是“活棺材”的说法,是冷战时期一个极具争议和代表性的论断,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对海战模式和军事战略的认知,同时也揭示了美苏两国之间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的巨大差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赫鲁晓夫的时代背景、苏联的.............
  • 回答
    如果我生活在赫鲁晓夫统治下的前苏联,我的感觉会非常复杂,是一种在希望与失望、限制与解放之间不断摇摆的经历。赫鲁晓夫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他的政策和个人风格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可能会有的感觉,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初期的希望与“解冻”的喜悦: 摆脱斯大林阴影的松弛感: 赫鲁.............
  • 回答
    说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在苏联经济发展方面都“失败”了,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他们各自的任期都伴随着独特的挑战和政策尝试,也都取得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成就和遗留问题。苏联的经济史,就像一个复杂而多面的故事,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经济的基石是计划经济。 这.............
  • 回答
    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作为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领导人之一,其形象和政策在历史评价中存在显著分歧。关于他是否“无脑”或“逗比”,需要从历史背景、政策实践、国际影响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评价。 一、赫鲁晓夫的政策与“无脑”标签的来源1. 去斯大林化的政治冒险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一个相当关键的误区。要理解为什么赫鲁晓夫,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会对玉米在苏联种植的推广如此“一根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并且要摆脱那种冰冷的AI式的罗列,而是尝试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氛和他的个人经历。首先,我们得承认,赫鲁晓夫确实是在农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 回答
    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通常被称为“非斯大林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事件。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而是一个旨在深刻改变苏联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复杂过程。赫鲁晓夫之所以采取如此激烈的立场,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和专制统治的恐惧与.............
  • 回答
    是的,赫鲁晓夫时期确实极力推行并大幅度扩充了玉米种植面积。这是他执政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政策,也是其农业政策中争议最大、后果也最负面的举措之一。为什么赫鲁晓夫要扩玉米种植面积?赫鲁晓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玉米种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对农业产量停滞的不满和改革的迫切愿望: 在他上台.............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如何能使苏联在冷战中“战胜”美国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明确一点:冷战的结束方式非常复杂,并非简单的军事或经济上的彻底压倒。苏联最终解体,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因此,与其说是“战胜”,不如探讨如何能让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得更持久的优势,甚至避免其最终的衰.............
  • 回答
    尼基塔·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这场政治上的“大揭秘”震惊了整个苏联乃至世界。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苏联共产党内部复杂权力斗争、意识形态辩论以及对过去30年血腥历史的反思交织在一起的产物。要理解赫鲁晓夫为何这样做,咱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苏联是个什么光景。斯大林时代,苏联确.............
  • 回答
    很多人对赫鲁晓夫的评价确实挺复杂的,特别是在中国,他当年对中国有过援助,但时至今日,网上还是能看到不少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不少是相当激烈的批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事件和两国关系的演变,想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好好捋一捋。援助的时代背景:蜜月期的中苏情谊首先得说,赫鲁晓夫掌.............
  • 回答
    说赫鲁晓夫变成“玉米狂魔”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它不是一夜之间变出来的,而是他一系列决策、政治野心和对苏联农业困境的理解,加上他个人风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讲详细,咱们得把当时苏联农业的那个烂摊子摊开看看,再琢磨琢磨赫鲁晓夫的脑回路。苏联农业的“老大难”问题首先,得明白赫鲁晓夫接手时,苏联的农业是什么.............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被一些人戏称为“玉米晓夫”,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具戏剧性和讽刺意味的历史,根源在于他在农业政策上的激进尝试和最终的收效甚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他当时的具体处境、他推行的政策以及最终的结果联系起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赫鲁晓夫上台的那个年代。斯大林去世后,苏联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特别.............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当时如同一阵改革的春风,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僵化的体制,为苏联注入一些活力。然而,正如许多改革一样,他的努力也无意中播下了一些日后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这些“祸根”并非是赫鲁晓夫蓄意为之,更多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预期之外的副作用,以及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矛盾的局限性。首先,赫鲁晓夫的“去斯.............
  • 回答
    赫鲁晓夫之所以执着于种玉米,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他个人的政治雄心和对农业落后的焦虑,也有当时苏联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压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赫鲁晓夫个人的农业情结与雄心: 对斯大林农业政策的不满: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期就开始参与农业管理,他亲眼目睹了苏联农业的效率低下和产量不足。.............
  • 回答
    要聊赫鲁晓夫在中国为何支持者寥寥,咱们得把时间回溯到那个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中叶。那时候,中国和苏联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充满了微妙的互动和深刻的分歧。首先,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举动,虽然在苏联内部是划时代的,但在中国却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和不解。中国当时正在摸索自己.............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在美国去世的消息,确实令人唏嘘。他本人作为一位在科学界有一定建树的工程师,却以这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离开人世,着实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猜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位公众人物的后代,谢尔盖的一生都笼罩在他父亲赫鲁晓夫的光环之下。尤其是在他移居美国之后,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
  • 回答
    赫鲁晓夫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一场历史的影像与今日的解读1959年7月24日,在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展览会上,一场原本是展示两国文化与科技交流的活动,却因为两位重量级人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之间的一场即兴对话,而载入史册。这场被后世称为“厨房辩论”的短暂交锋,不仅是冷战时期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