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个人观察,做题家这个论调,最早是对“做题万能论”进行的反击。
长期以来知乎存在着一群秉承做题万能论思想的人,在他们看来,做题是一种对万事万物的“通解”,只要你掌握了这个通解,那就能在任何领域无往不利。表现在语言上,那就是“只要做题做得好,高考分数高,那干什么都是壬上壬水平”。
在这些人看来,只要题做得好,无论是具体的知识技术(从做饭到打游戏),还是笼统的人品情商(人情、社交),都远远超过其他人。
说直白点:做题做得好,就是壬上壬!!!
为啥?因为他们就做题做得好啊(废话)。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做题家的逻辑在运行,你做题做得再好有什么用?大部分时候压根没题给你做。
于是这些做题万能论者就开始迷茫了:我明明把题都做对了,怎么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一部分做题家这时候会开始睁眼看世界,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靠做题驱动的。但大部分做题家根本无法扭转自己长期做题造成的惯性思维,开始甩锅社会。
做题家的极致就是知乎顶流、北美高华做题家bobo。
身边的小镇做题家基本都是自嘲的凡尔赛,因为他们在我们普通人嘴里很可能是学霸学神。
通常场景如下:
学霸:普通家庭,全校第一的985硕士毕业生。29岁,单身。父母在小城市准备了非学区婚房。
男同学:高干家庭,大专毕业,专升本,毕业被安排进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单位,娶了一本师范毕业回老家当老师的小资产阶级班花女同学,老大是儿子,老二是闺女。开宝马5系,住别墅区,有不止一套学区房。
二人在街上偶遇。
哎呦过年了!咱们大学霸回来了!搁哪儿高就呢?孩子们快叫叔叔好,这叔叔当年跟爸爸妈妈是前后桌的同学。
不敢不敢,我们小镇做居家哪比得上你们家家大业大,日子滋润呀,我们就是北上广打工人。
你们北上广可是精英扎堆啊,我们小城市的小打小闹可比不了。
哪能哪能996拿卖命的钱混口饭吃。
想当年咱班可就你这出息了,你考上大学那一段,照片可都贴学校门口了。大学霸这么谦虚,我们普通人可没得混了。
嗨,都是浮云,出了学校谁把那当回事儿。出社会还得拼爹。我要跟你似的爹妈给力,谁还天天累死累活加班啊。
大城市压力就是大。但是大城市美女也多啊,你看看剩女都跟你们的大城市。花枝招展的,工资也高。
哥们有没有找着这样的女朋友?
别提了,这些女的本身也挺会挣钱的,人家削尖了脑袋找个大城市有房子的呢。我们这些小镇做题家又不能靠高考分数换个房子。你说有什么用?
这么说哥们还单身呢?那可得赶紧,我把我小姨子介绍给你吧。这小丫头书念得不怎么样,特崇拜学霸。
别别别。这几年我也不知道具体在哪发展,别耽误了人家姑娘。
有时候特羡慕你,一毕业家里什么都给搞好了,顺顺当当按部就班,娶妻生子,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我说不上不下的也不知道啥时候被大城市淘汰。
哪能,学霸又谦虚了。
我听说你们大厂35岁退休,35岁之前回来不就得了。工资那么高,攒个几年钱,回小城市也挺滋润的。我家老大老二都在咱家门口上那个少儿编程班,学费老贵了,我想那老师水平能比得上你?要不你回来呗。
是个好路子,再说吧。
那行,你忙。宝贝们跟叔叔说再见,这叔叔老厉害了,当年考全校第一,你们得和他学习啊。
哈哈(苦笑)。回见。
回家,小镇做题家发了个仅自己可见的自嘲朋友圈。
快三十了,别说工作稳定性情温柔的班花老婆了,在北上广相亲都快相不起了。
回忆到当年班花递过小纸条,可老师不让早恋时说的可是:大学里都是和你一样成绩好前途光明的小姑娘。
你一个全校第一,怎么的也得配得上个校花。
校花?笑话还差不多。
在大学里,既然大家成绩都还不错,那么比的就是谁长得帅谁有趣谁家世好。
只有成绩不如他的,在学生阶段才会因为学习好而崇拜他。
整个大学过得自信全无灰头土脸,被各种优秀的同性从各个维度碾压。
大城市可能高考分数确实没有他们高竞争激烈,但是那也是人家爹妈攒下来的优势。
在自己拼命刷题的时候,人家可能爹妈早带着出国见世面了。
其实,大部分小镇做题家的人生高光时刻还就是考试。
只有在考场上,这种维度里他们才能爆锤其他社会竞争维度,暂时忘掉本身就有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人生赢家。
以他们的头脑不可能不知道:上了社会之后,别人在跑接力,他们只是在追赶,到底有多少差距?
尤其是见识到了和他们一样聪明勤奋,而且家庭支持更给力的人之后,会更加痛苦。
他们自己知道作为学霸,已经拿到了更高的阶层的入场券。
可惜入场券只是入场券。
社会的阶级固化在那儿横着,他们没有老师当年忽悠的一样能够一步登天,得到当时憧憬中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生活。
有些人怨恨老师,有些人却知道自己如果连个文凭都没有,可能混得更糟糕,连996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非要给自己一点儿心理安慰,那么就只能比同样家庭普通成绩也不怎么好的普通人了。
但是从上学起,自己的自尊就压根不允许自己去跟那样的普通人比未来。
高分低能和小镇做题家不一样,前者是社会对学霸们的期望值未被满足,后者是学霸们对社会的期望值未被满足。
潜台词是:说好的学习好就有光明的未来呢?就这?
因为出身稍好个人能力一般的easy模式的人生游戏玩家,很可能也会翻白眼:也不知道搁这学怂呢?头发都累白了,就这?改命空间有限嘛。
只有出身和个人能力都一般的同性才会觉得哇真屌。
遗憾的是:出身和个人能力都一般,但是颜值高一些选择权大一些的异性,有机会见过了更大的世界后,也不会把变现能力有限的学霸的学习能力当做择偶最高权重了。
会学,本质上是个生产力的一个测评纬度。
而资产的获得不一定非得这么亲力亲为一点点挣。
小镇做题家摸了摸自己日渐出走的头发,想到了自己组里连试用期都撑不过去的吊儿郎当的实习生。人家不受这鸟气是因为人家在大城市是拆迁户。还不止一套。
人比人,气死人。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压根就不是污名,【小镇做题家】起源是自嘲。
自嘲与他嘲是两码事,先想想,谁有资格说人家是【小镇做题家】,你top2+家世优渥吗?你没有资格,这都是人家自己打的烟雾弹。
按时髦的网络用语说:是那些考取名校后的家伙转身进行的凡尔赛活动。
结果人家自嘲,不聪明的也跟着瞎咧咧,你以为人家真不如你啊?
人家都是做题之大“家”了,你要是没好学校、好学历,你顶多算个【城市看题人】?【小镇格卷者】?
格是格物致知的格,以你的本事,您老看着面前的空白卷子就像王阳明要从竹子里看出相对论来。
聪明人说出对自我评价,有时候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内心想法,他仅仅是想让你这个听众感到愉悦,你要是当真,那真可悲。
高分低能也不是贬义词,愚蠢在于把概率的事,扩大化。
比如:
“有的男人家暴,那么所有男人都家暴”;
“有的女人拜金,那么所有女人都拜金”;
“吴谢宇杀人了,那么所有top2都杀人”;
这明显很荒谬。
高分者有低能的,但大部分都是很牛的精英,你看看中国人均收入呗,你再对比下高分者那群人,收入与社会地位高高在上。
现在很焦虑,因为高分买不起房子什么的,但是社会总是28分成的,任何时代的中国人都焦虑,我保证。
比如8090年代你知道年轻人焦虑什么吗?
乡下年轻人焦虑搞到城市户口,城里年轻人焦虑怎么不待业(当年很多高中生毕业就失业了,美其名曰待业青年。)
有男孩的话,整个家庭都得为嫁妆筹钱:工资十几元的时候,要买四大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什么的);工资100元的时候,要买四大件(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什么的);每一件基本上就是一个人不吃不喝2年攒出来;
假如三口一家,父母工作,小孩上学,家庭收入200/月,攒四大件需要20000元,100倍;放到现在,家庭收入1万/月的话,就是100万的资产要购置,不比现在买房子难度差吧?
而且姑娘择偶是拜职位,比如AB两人竞争一个姑娘,A小伙剧院售票员有编制吃皇粮的好单位;B小伙待业青年,开了个小店卖鸡蛋;B小伙能不焦虑吗?大部分人都在焦虑。
那时候我们县城有个小伙,待业青年,为了生存,自学美术(心灵手巧),给剧院画那种巨幅海报;但是没有编制。
结果好像因为录像厅的登陆县城与冲击,剧院慢慢不行了,从黄金国企变成了穷困潦倒的所在,职工也被迫各找出路,没事摆个地摊啥的(看到没有,连行业风口都变幻不定),海报当然不画了,这位小伙自然也失业了,最后也是活不下去那种;被迫背着铺盖卷去闯关东了。
结果在东北从工地开始,开始盖房子,那时候盖房子没人和你抢这生意,没有房地产这说;结果混成一位房地产开发商了,每次回老家都是风光无限。
现在大家都艳羡这位亿万富翁,可是当年他走投无路背井离乡去东北搏命的时候,你觉得他焦虑不焦虑?
其实吧,要是看看历史,从古代到现在,大部分国人永远在焦虑。
总之,当你说什么【高分低能】与【小镇做题家】什么的时候,照照镜子,假如你能真达到【高分】与【做题专家】的级别,你可能已经超越了社会上90%的同龄人。
===============
年轻人不要焦虑,这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热点不停轮换的,听说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吗?
现在公务员热,但是8090年代时候,因为财政没钱,公务员发不出工资来,都是欠薪都是政府去借钱去贷款发工资,那时候社会最羡慕的是万元户,政府也鼓励你辞职。(鼓励是说你可以停薪留职去外面摆摊创业啥的,要是不成功,可以再回来。反正你在单位里窝着也欠着工资没得发呢。)
所以很多牛人都是在那时候体制内辞职下海的,比如史玉柱、丁磊、王健林等;
结果现在公务员热了,因为房地产注入太多资金了,不缺钱了,但是能永远这么涨下去吗。
以前还有“生化热”、“土木热”等等,风头一直在变哦。
假如赶不上风口,就是普通人,但普通人就要自信,你没偷没抢为什么不自信?你眼红嫉妒别人痛恨不是自己能操控的东西,普通而痛苦?多蠢啊!就得自信。
但是无论哪个年代,【高分】+【做题家】都是你阶层上升的利器,永远犀利。
甚至说放之全球皆准:
印度贱民你要是高分做题家,弄不好就去美国干it了,年薪10万美金,全球多少人比不了你这贱民;
美国名校那些学生为了【高分做题】连聪明药这种毒品都当糖豆磕,那课程分数也是碾压级,你以为他们是party4年吗?不一样都是做题家吗?高分低能了吗?
所以不知道嘲笑这个,是哪里来的胆子?得多无知多愚蠢才能真心实意的看不起这属性啊。
最后附一个高分高能做题家列表:我国开国十大元帅。
▪ 朱德 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22年赴德国留学,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
▪ 彭德怀1922年考入湖南军官讲武堂。
▪ 林彪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 刘伯承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留学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 贺龙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 陈毅1916年就读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现成都工业学院)。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 罗荣桓1919年起长沙协均中学、青岛大学、1927年武昌中山大学读书(武大前身)。
▪ 徐向前1919年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 聂荣臻1922年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到苏联学习。
▪ 叶剑英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1928年赴莫斯科学习。
首先,恭喜你,通过做题,进入了一个人人都会做题的阶层。其次,不讲了,讲了就是污名化。
因为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主要是没有钱会被人诟病,做不做题,分高不高,甚至能力高不高都是表面,没有几个人在乎。
如果一个小镇做题家,明天因小镇拆迁一夜暴富,那么他的风评马上就会有天地之别。
这就是现实。
“从高分低能到小镇做题家,为什么要出现这类似污名化寒门学子的词语?”
这个问题是不正确的。
高分低能并没有专指寒门学子,只是单纯的字面意思,分数高,生活技能缺乏。在这个词流行的年代,大概20年前,一些电视剧专门讽刺过高分低能的孩子以及培养他们的家庭。无一例外都是中产阶级家庭,条件都相当好。剧情中,一般是孩子很聪明,学得快成绩好,但是生活上完全是白痴,挺大的孩子衣服要妈妈帮着穿,饭要妈妈喂,鞋带要妈妈系,并且不懂礼貌,言行粗鲁,用老话讲,叫“不懂为人处世”。这是高分低能这个词开始流行的时候的本来含义。是其他人为了讽刺,警惕这种情况而创造出的概念。
小镇做题家则恰好相反。这个概念是一群人为了描述自己而发明的。因此不是为了讽刺或者警惕他物,而是对困于残酷现实的自己的苦涩的自嘲。和高分低能的典型形象相反,小镇做题家的典型形象是,生长在小城市,县城,或者乡镇,家庭条件一般,早早懂事,体恤父母的不易,在学校怀着改变命运的美好梦想努力学习,单纯的凭借高分能获得一切。直到进入了大城市上大学,找工作,才发现现实完全和考试是两样。现实是一张无字的考卷,做题家们很可能根本不知道题目在哪儿,更别说写出标准答案得高分了。当他们还在迷茫中摸索的时候,中高阶层的子女早已凭借前十几年多出来的东西,早早写好了答案,交卷拿分了。做题家们兜兜转转,终于发现端倪。他们求之不得的,正是中高层子女从一开始就拥有的。
不是不能改变命运,但是需要以自己的一生做牺牲,来换取后代再往前进一步。小镇做题家的父母们牺牲了自己换取了子女的机会。但是时代不同了,人们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做题家们知道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改变自己这一辈的命运,心中的苦涩可想而知。
于是他们需要发泄,需要骂。骂谁呢?国家?国家的发展不错,大家都受益,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去骂;父母?可惜做题家最体恤父母,他们的父母们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了子女前进一步的机会,做题家们狠不下心;精英子女们?听起来多酸啊,做题家们可不想被人说是妒忌,何况还要指着人家赏口饭吃。
说来说去只能骂自己了。骂自己最安全。我泼自己一身泥,挑事儿的见了也会躲三分。
所以“高分低能”和“小镇做题家”并不是一种概念。他们的来源不同,指代的人群不重合,意义也不相同,蕴含的情感也有差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