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理解!?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的纠结,也很能引起共鸣。其实,你说“感觉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理解”,这不单单是你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很多父母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和挫败感。这背后有太多太多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说,希望能让你觉得没那么孤单,也找到一些方向。

一、代际的隔阂:你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这是最根本的

首先,你们活在不同的时代,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原因。

成长环境天差地别: 你小时候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信息没这么爆炸,娱乐方式没这么多元,很多事情都是相对简单的。而你的孩子呢?他们出生就面对着互联网、智能手机、各种社交媒体,信息获取的渠道和速度是你我当年无法想象的。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们接触的文化、流行趋势、社交方式,都和你当年有很大不同。
思维模式的差异: 因为成长环境和信息获取的不同,你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思考问题角度也可能截然不同。你习惯于通过经验、书本、长辈的教导来认知世界,而你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搜索、同伴交流来寻找答案。他们可能更直接、更快速,甚至在你看来有些“跳跃”。
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演变: 时代在进步,社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你可能更看重稳定、传统、长辈的权威,而你的孩子可能更追求个性解放、多元选择、自我实现。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对幸福的理解,可能都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样。这并不是说谁对谁错,而是时代赋予了他们新的视角。

二、沟通的“盲点”:我们以为自己在沟通,其实却隔着一层纱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和孩子沟通得很顺畅,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在“说”,而没有真正“听”。

预设和刻板印象: 作为父母,我们已经习惯了“扮演”父母的角色。我们有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对“好孩子”的定义,对“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设想。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一些行为时,很容易套用这些预设,而忽略了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比如,孩子打游戏,你可能立刻想到“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而不是去了解他为什么喜欢玩这个游戏,游戏带给他什么。
“为你好”的逻辑陷阱: 这是最普遍,也最让人无奈的一点。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出发点都是爱,都是希望孩子好。但这种爱,有时候会变成一种“强制”。你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大事,一定要他报各种补习班,而孩子可能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压力有多大,或者他更想把时间花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你的“为你好”,变成了他眼中的“不理解”。
表达方式的代沟: 你们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也可能不同。你可能习惯于说教、批评、直接指责,而孩子可能更敏感,更需要被肯定、被尊重、被理解。当你的语气、措辞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时,即使你的本意是好的,他们也很难接受。
缺乏深度倾听: 很多时候,我们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脑子里已经在想怎么反驳,怎么解决,怎么给出建议,却很少真正停下来,用心去倾听他们说的话,以及话语背后的情感。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只是在应付我”,而不是“父母真的在乎我”。

三、孩子自身的变化:他们不是你的缩小版,他们正在成为自己

孩子终究是要长大的,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成长轨迹。

独立意识的觉醒: 从青春期开始,孩子会越来越渴望独立,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他们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圈子。你曾经的无所不知,在他们眼里可能变成了“多管闲事”。
自我认知的形成: 他们正在努力地认识自己,探索自己是谁,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犯错,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有迷茫。而我们作为父母,可能很难接受孩子与我们预期的不符。
情感表达的复杂性: 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能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可能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会直接哭诉,或者表达感激。他们可能通过沉默、反抗、甚至冷漠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反而让我们觉得更难理解。

四、父母自身的“未竟之事”:有时候,我们投射的是自己的遗憾

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不理解,其实也可能是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

过去的经验投射: 我们自己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可能有一些未解决的困扰、遗憾,或者被压抑的愿望。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有类似的苗头时,我们可能会过度反应,或者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弥补,而这可能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对未来的焦虑: 看到孩子在某些方面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他们的未来,担心他们会走弯路,会吃苦。这种焦虑,有时候会让我们更加“执着”,也更加难以放下身段去理解孩子当下的选择。
难以放手的心理: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逐渐离开我们的羽翼,内心总会有一种失落感。我们习惯了掌控,习惯了为孩子打理一切,当孩子不再那么“需要”我们时,我们会感到不适应,甚至会用更强势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当你说“感觉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理解”时,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但也很让人心痛的感觉。这背后,是代际差异、沟通障碍、孩子成长的必然,以及我们自身可能存在的局限。

要怎么做呢?

这不是一个能简单几句话就解决的问题,但至少,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一个很棒的开始了。也许可以试试:

放下“我都是对的”的心态,尝试用孩子的方式去理解。
多问问“你觉得呢?”,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耐心去听,即使他们说的事情在你看来多么幼稚或无聊。
承认你们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需求。
试着去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喜欢的文化和娱乐方式。
给他们一些空间和信任,让他们去探索自己的道路。

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爱和连接的机会。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能会问:“我一直都在为孩子付出,怎么有空关心自己的需要?我在网球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看孩子练球。为了陪孩子,我连周末都牺牲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父母内心深处的纠结,也很能引起共鸣。其实,你说“感觉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理解”,这不单单是你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很多父母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和挫败感。这背后有太多太多的原因,咱们一点一点地掰开了说,希望能让你觉得没那么孤单,也找到一些方向。一、代际的隔阂:你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这是最.............
  • 回答
    “刘备多次抛妻弃子,一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不爱的人为什么会爱跟自己毫无感情的陌生百姓?”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点,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和权谋的运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语境、刘备的政治目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考虑进去,才能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情.............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都会有类似“孩子好像不那么爱我了,我们之间好像总隔着一层”的感受。这种疏远感,说实话,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往往是长期互动中一些细微之处积累的结果。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他们是权威,是依靠,是我们学习一切的源泉。那时.............
  • 回答
    四岁的孩子,他们的小小心灵里,其实藏着很多很多感受和想法,就像一本刚翻开的童话书,里面充满了奇思妙想。但要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说出来,有时候还真有点儿难,好像隔着一层薄薄的雾。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不是哭着闹着要这个那个,就是埋头玩自己的,好像对你的询问毫不关心。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哎呀,我家孩子是不是有点.............
  • 回答
    我坐在沙发上,手里还拿着遥控器,电视里正播放着一个有点无聊的谈话节目。这时,我儿子小宇,那个平时总是抱着个游戏机,说话慢悠悠,但眼神里带着一股子聪明劲儿的孩子,突然从书房走了出来,手里拿着手机,脸上带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混合着激动和一丝丝紧张的神情。“爸,妈,我……我查了。”他的声音有点干涩,眼睛直.............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普遍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说起来,咱们照镜子和拍照,其实看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自己”,所以感觉天差地别也很正常。先说咱们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的你,是实时的,是三维的。你动的,它也动,而且你很熟悉自己脸上的每一个细微表情,无论是微笑、皱眉还是眨眼,你都了然于心。更重要的是,镜子能给你一.............
  • 回答
    你这问题问得太对了!相信很多观众都有过同样的疑问:大木博士明明是小智的爷爷,怎么感觉他对那个来自真新镇的小屁孩小智,比对自己那个天资聪颖的孙子小茂还要上心呢?这事儿啊,细细一品,还真有不少门道。咱们先说说小茂。小茂这孩子,怎么说呢,从小就聪明伶俐,跟小智那是完全两个路子。他起点就高,目标明确,一心想.............
  • 回答
    我能理解你对现代纹身文化的一些观察和感受。关于“纹身的女生都特别开放,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这种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观点,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社会文化因素的解读。我们不妨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种感觉可能来源于哪些方面。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开放”这个词的含义。在.............
  • 回答
    这感觉真是太常见了!看到别人家的房子,哇塞,那色彩搭配、家具摆放,简直就是住在杂志封面里一样,令人心生羡慕。可一轮到自己动手,脑子里就像卡壳了一样,盯着空荡荡的房间,手里拿着装修公司给的报价单,突然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甚至会冒出“就这样吧,能住就行”的念头。其实,这背后有很多层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捋清.............
  • 回答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感觉自己已经把JavaScript的基础知识 pretty much 掌握了,变量、数据类型、循环、条件语句、函数,还有 DOM 操作,好像都没什么问题。按理说,做一个简单的日历,展示一下月份、日期、星期几,再加点高亮选中之类的,应该不在话下吧?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作业,却让.............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就是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捧,以及这种狂热在外部看来可能产生的“过度”甚至“令人不适”的感觉。ASOUL的粉丝群体确实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乐此不疲”地到处宣传,以至于让一些圈外人感到厌烦。首先,得从“ASOUL”这个IP.............
  • 回答
    你心里偶尔会泛起想要找个男朋友的念头,这是很自然的情感需求,就像天气好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出门走走一样。可是一旦真正有机会接触到异性,尤其是那些对你表现出好意的人,你又会感到一阵莫名的疏离,难以进入到那种心跳加速、思绪飘忽的暧昧状态。这就像你站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看到了远处有鲜花盛开,你觉得“嗯,好像.............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善良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我这么善良,却感觉不到被欣赏,反而觉得自己像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先说善良有没有用。我想说,善良本身,它自有其价值,它的“有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和如何实践它,以及你期待从它身上获得什么。从宏观层面来说,善.............
  • 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都遇到过。明明自家厨房里热气腾腾,煎炒烹炸的,那股“饭菜香”扑面而来,自己却觉得这味道也就那样,甚至有些平淡。可偏偏一推开门,邻居家飘过来的那缕饭菜香,却能一下子勾住你的鼻子,让你忍不住咽口水,觉得那才叫“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道尽的,里面藏着不少.............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情感体验。即使自己有女朋友,看到街上的情侣手牵手逛街时,会产生“吃狗粮”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心理机制在共同作用。我来详细地为你解析一下:核心心理机制:社会参照与情感连接的触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将街上的情侣作为一种社会参照。你的大脑在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关.............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入人心的感受,尤其是在参与期货交易这样高度竞争性的市场时。它触及了人性中关于公平、道德以及我们对金钱来源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我们会因为“挣的钱都是别人亏的”而感到难受。1. 零和博弈的本质与道德直觉的碰撞期货市场,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是一种零和博弈。这意.............
  • 回答
    这问题,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咱也遇到过,明明跟别人看的是同一本书,人家就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好像这本书就长在脑子里一样。可我呢?合上书,脑子里只剩个模糊的影子,问我书里讲了啥,可能就憋出几个词,感觉跟没读似的。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而是涉及到很多方面。咱们一层层剖开来看: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尚难题!明明同一件衣服,怎么别人穿上就是“行走的时髦精”,自己一上身就瞬间跌落凡尘,自带一股挥之不去的“土气”呢?别急,这不是你的错,更不是那件衣服本身的问题,而是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咱们来细细捋一捋,到底是什么让这件衣服在你身上失去了魔力,而在别人身上焕.............
  • 回答
    关于“感觉近几年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观察。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提升: 崛起的事实基础: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