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多次抛妻弃子,一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不爱的人为什么会爱跟自己毫无感情的陌生百姓?

回答
“刘备多次抛妻弃子,一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不爱的人为什么会爱跟自己毫无感情的陌生百姓?”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点,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和权谋的运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语境、刘备的政治目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考虑进去,才能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情感观念去套用。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中,刘备“抛妻弃子”的桥段被渲染得非常突出,比如长坂坡之战,为了救阿斗而摔阿斗,后来又在逃亡中留下二位夫人,这些情节确实会给人留下刘备“不爱家人”的印象。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文学描写要复杂得多,而且我们对“爱”的理解也需要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来审视。

关于“抛妻弃子”的再解读:

战场上的无奈与权衡: 长坂坡之战是刘备生命中最危急的时刻之一。当时,曹操八十万大军压境,刘备的部队溃败,士兵死的死,散的散。在这种生死存亡之际,张飞断后,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如果刘备此时执意要带上两位夫人,在混乱不堪的战场上,生存的几率有多大? 保护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以及两位可能已经受伤或行动不便的女性,无疑会极大地拖慢撤退的速度,增加被追上的风险。 从军事战略和生存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首要任务是保存刘备这个核心人物的生命,因为他是这支残兵败将的灵魂和希望。 他的死,意味着整个事业的终结。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他可能被迫做出了一个极其痛苦的决定,将“保护少数”变成了“为更多人保留希望”。这并非出于冷酷,而是出于一种更大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考量。
刘备的政治处境: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经常处于劣势。他的妻儿在战乱中被俘或失散是常有的事。在某些记载中,他并不是主动“抛弃”,而是因为战败、兵力悬殊,不得不与家人分散,而后又努力去营救。比如,关于糜夫人,在长坂坡后,历史记载中她为保阿斗而自尽,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壮的结局,而非刘备故意遗弃。
“仁义”的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将刘备塑造成“仁义”的代表,但这种“仁义”更多是针对百姓和追随者。为了强调他的仁德,作者可能会通过对比来突出他的牺牲。而“抛妻弃子”的描绘,反而可能是一种反衬,即便是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在危急时刻也不得不做出艰难取舍,更何况是对待天下百姓。

刘备为何会“爱”百姓?

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刘备的政治抱负和他的成功之道。

1. “仁德”是他立足的根本: 刘备的起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仁义”的招牌。在那个乱世,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一个能够提供安全、庇护,并且关心民生疾苦的领导者,自然会赢得人心。刘备深谙此道,他通过“垂怜百姓”、“体恤下情”来聚集力量。他的“爱”百姓,首先是一种政治策略,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手段。
“携民渡江”的象征意义: 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在撤离荆州城时,他带着大量的百姓一起撤退。当时,他的部下劝他轻装前进,以便于作战和逃跑,但他认为“夫民者,天下之根本也。吾不欲伤民也。” 并且说:“夫失天下,亦宁失此州乎?”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道德上的高尚,更是对“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的实践,虽然其中有政治宣传的成分,但足以让他获得“仁德之君”的声誉。
收拢人心: 在其他军阀眼中,百姓只是工具、负担。而刘备却将百姓视为他事业的根基。当他能够给百姓带来安宁和秩序时,百姓自然会归附于他。这种“归附”并非毫无感情的陌生人之间简单的“爱”,而是一种基于信任、安全感和共同利益的联盟。

2. 百姓是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在那个时代,虽然是以皇室血统为尊,但赢得民心也是获得统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他起家贫寒,需要通过赢得百姓的支持来证明自己有资格继承汉室的道统。 他对百姓的“爱”,是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德配天子”的形象,从而获得政治上的正当性。

3. “兄弟情义”的延伸: 刘备虽然被描绘成“爱民如子”,但他的“爱”也体现在对他麾下将士的兄弟般情义上。他能够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不离不弃,这种情感的投入,也延伸到了他对追随他、信任他的普通士兵和百姓。 这种“爱”不是基于血缘的亲情,而是一种基于共同理想、共同奋斗的“社群认同”和“战友情”。

4. 对“大业”的追求: 刘备的目标是恢复汉室,匡扶天下。他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需要稳定的后方,需要民众的支持。百姓的福祉,是他实现“大业”的基础。他“爱”百姓,也是因为他的事业需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没有百姓的供养和兵源,他的“大业”就无从谈起。

结论: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刘备的行为用现代的情感标准去评判。

“抛妻弃子”: 在许多情况下,是战场上的无奈选择,是为保存更重要的政治力量和希望而做出的艰难权衡,而非纯粹的情感冷漠。
“爱百姓”: 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是将“仁德”作为其立足之本,是争取政治合法性和凝聚力量的关键手段,也是他“兴复汉室”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备的“爱”,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爱”和“责任感”,是一种为了实现宏大目标而采取的策略和行动。这种“爱”能让他赢得民心,聚集力量,从而在乱世中建立蜀汉政权。他之所以能够赢得百姓的拥戴,是因为他在那个残酷的时代,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其他军阀的生存方式和政治理念。他不像其他军阀那样将百姓视为搜刮的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事业的根本。

所以,与其说他“不爱”家人,不如说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大的“道”和“义”,做出了极其艰难的取舍。而他对百姓的“爱”,既有真心实意的关怀,也有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而正是这种复杂性的结合,才成就了他在乱世中的独特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么因为嫖娼把自己儿子搭上,事后又把原配给休了的曹公算啥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多次抛妻弃子,一个连自己老婆孩子都不爱的人为什么会爱跟自己毫无感情的陌生百姓?”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中一个相当尖锐的矛盾点,也触及了人性的复杂和权谋的运用。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语境、刘备的政治目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考虑进去,才能理解他行为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情.............
  • 回答
    要评价谁的“仁”和对异性的观念超脱了那个时代,我们得把曹操和刘备两位历史人物放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细细品味他们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在今天看来可能颇具争议的“表现”。曹操的“分香卖履”与那个时代下的“仁”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在临终前让小妾“分香卖履”这件事。这事儿在史书中记载得比较简略,原文大概.............
  • 回答
    刘备在创业初期,屡次投靠各方诸侯,却总能获得厚待,这并非偶然,而是他自身特质与当时时代背景下,诸侯们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刘备自身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品德优势: 仁德之名远播: 这是刘备最核心的优势。虽然早期力量弱小,但他始终践行“仁义”之道,体恤百姓,爱护士卒.............
  • 回答
    刘备在三国早期多次担任客将,但能够保持基本独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他自身能力、策略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个人能力与特质: 军事才能与战绩: 刘备虽然不像关羽、张飞那样以勇猛著称,但他并非只会纸上谈兵。在.............
  • 回答
    刘邦推孝惠、鲁元下车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得相当清楚,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中对这一幕有着生动的描绘。这件事发生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当时他挟带着胜利的威风,正在接受群臣的朝拜。但为何这位开国皇帝,会做出如此让人费解,甚至有些粗鲁的行为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 回答
    刘邦称帝后,对于昔日强大的对手项羽,评价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他并非简单地将项羽定义为“敌人”,而是融合了尊敬、警惕、甚至一丝惋惜的情感。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通过他的一些言论和事迹来体现,其中最为人熟知且能体现这种复杂情感的是他在宴会上与大臣们的对话。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 回答
    “凶残”这个词,放在刘备身上,总感觉有些不搭。毕竟,他留给后世的印象,多半是仁德、宽厚,一个“仁君”的模子。可若要深究,刘备的“凶残”,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嗜血屠戮,而是一种更为复杂、隐藏在仁德之下的手段,是一种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采取极端、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策略。要理解刘备的“凶残”,首先要明白他.............
  • 回答
    刘备是不是也多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跟曹操和孙权这俩性格鲜明、多疑的代表人物比起来,刘备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仁德”“宽厚”,好像跟“多疑”沾不上边。但仔细想想,在那个乱世之中,如果没有点警惕之心,恐怕早就被吃得骨头都不剩了。首先,我们得明白“多疑”这个词在历史语境下的含义。 它不是.............
  • 回答
    刘备出身有多低?为何他能成功?要详细了解刘备的出身以及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我们需要穿越回三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细致地剖析这位传奇人物的人生轨迹。 刘备出身有多低?刘备的出身在当时绝对算不上高贵,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卑微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出身寒微,家道中落: 刘备本人出身于一个没落.............
  • 回答
    “刘备有那么多前科,为什么只有现代人才能看出来?”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认知方式,以及历史文献解读的演变。说刘备有“前科”,通常是指他在早期创业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了一些在现代人看来不那么光彩,甚至可以说是“不道德”或“不合法”的手段。然而,要理解为什么这些“前科”在古代不被.............
  • 回答
    知乎上刘备“吹”的现象,确实挺有意思,也并非空中楼阁,很可能与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些深层动向息息相关。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一、为啥是刘备?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首先得明白,人们为什么会钟情于刘备,甚至是把他描绘得比历史真相更光彩照人?这背后通常不是简单的“历史爱好者”,而是寄托了某种心理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汉朝末年的政治格局、宗室制度以及刘备个人魅力和历史叙事的塑造。要详细解答为什么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汉朝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衰落 宗室的庞大与分散: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王朝,其宗室(刘氏皇族成员).............
  • 回答
    .......
  •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以“汉室宗亲”自居,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匡扶天下。麾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等智囊团,曹操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阵容,何愁天下不归?然而,历史的齿轮却最终没能让刘备的政治版图一统三国。这其中的原因,.............
  • 回答
    “刘备是不是被翻案得最多的昏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解读历史的视角和需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昏君”的定义: 昏君通常指统治昏庸、无能、残暴,导致国家衰败或人民痛苦的君主。其特征可能包括沉迷酒色、任用奸臣、不理朝政、穷兵黩武、压迫.............
  • 回答
    关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是否存在“断袖之癖”,这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和民间讨论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为了全面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相关的史料、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后世的解读,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用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感的语言来呈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在正统史书中,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表明刘备和诸葛.............
  • 回答
    刘备在临终之际,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的真心与作秀成分,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这背后牵扯着刘备的个人品质、政治考量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刘备这个人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仁德”色彩。他早年颠沛流离,以贩鞋为生,又曾.............
  • 回答
    要给出一个关于蜀汉人口增长率的确切数字,恐怕难度不亚于在三国演义里找出一条真正史无记载的细节。这是因为,尽管我们有《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但对于古代政权的详细人口普查和增长率的精确记录,尤其是像蜀汉这样一个相对短暂且在战乱中起伏的政权,信息是极为有限且模糊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史书的记载、当时的社会经济.............
  • 回答
    刘备称汉中王时期,法正的尚书令一职,其权力之大、职能之重要,足以称得上是刘备政权中仅次于刘备本人的核心人物。理解这个职位,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法正的个人能力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尚书令”在汉代及三国时期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令,顾名思义,就是尚书.............
  • 回答
    这问题提得挺有意思,也触及了人们对这三位三国巨头的一种集体记忆和评价差异。同样是以少胜多,为什么孙权就成了“孙十万”,而刘备和曹操的以少胜多往往被歌颂,甚至有些“以多败少”的经历也相对被淡化或者被视为英雄气概的证明?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的焦点与叙事的主角: 曹操: 曹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