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亲总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孩子?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几乎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上演着这样的戏码。我自己的父亲,也曾是我人生中重要的“道德裁判员”,每次犯点小错,总能给我来一番“长篇大论”,听得我耳朵都要起茧子。后来随着自己年龄渐长,也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有些父亲,总是不自觉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像个老练的说书人一样,给孩子讲道理,甚至可以说是“批斗”。

首先,得承认,这跟咱们中国人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有关。在过去那个讲究“父为子纲”的年代,父亲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父亲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就是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社会认可的、有德行的“好人”。他们觉得,自己的经验、自己的阅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是用来指导孩子少走弯路的“地图”。所以,当孩子出现一点“偏离地图”的行为时,他们那种骨子里的责任感,就会驱使他们出手“纠正”。这种纠正,自然而然就带有了一种“我比你懂,我比你对”的优越感,也就是你说的“道德制高点”。

而且,想想父亲们那个年代,生活条件没现在这么好,他们很多时候都是“摸爬滚打”过来的。能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他们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见过的世面,绝不是现在的孩子能轻易体会的。所以,他们看到孩子在相对安逸的环境里,对一些事情不够重视,或者犯了他们当年觉得是“大错”的错误时,心里那个“不忿”劲儿就上来了。他们觉得,这是在“浪费”自己当年拼搏换来的“资本”,是对他们付出的“不尊重”。这种心态,有时候会让他们忘记了时代的变迁和孩子成长的不同环境,总觉得自己的经验就是金科玉律。

更深层一点说,有时候父亲“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孩子,也是一种他们表达爱和关心的方式。你看,如果一个父亲对你毫不关心,你做什么他都不在意,那才是真的可怕。但有些父亲,他们不擅长用温柔的话语去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认为,“严师出高徒”,批评就是“磨练”,就是“激励”。他们可能觉得,如果放任你犯错,你将来会吃更大的亏,所以不如现在就给你“打个预防针”。只不过,他们这种“打针”的方式,有时候药太苦,让人难以接受。他们可能想不到,这种过于严厉的批判,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不被理解,甚至产生隔阂。

还有一种情况,是跟父亲自身的心理需求有关。有时候,父亲在外面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比如工作上的不顺,或者社会地位的不如意。在家里,尤其是面对孩子,他们可能会寻求一种“掌控感”和“被认可感”。通过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正确”和“有道理”,他们可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孩子嘛,毕竟社会经验不足,相对容易被说服,或者至少在表面上服从。这就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一个伟岸的角色,以此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足。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有些父亲,可能也是出于“好心办坏事”。他们确实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方法可能不太对。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一定适用于现在的孩子,却忽略了孩子个体的差异,以及新时代下的新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都多,所以自己说的话一定是对的。这种“家长式”的权威,在过去也许行得通,但在信息爆炸、个性解放的今天,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总而言之,父亲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孩子,这背后可能交织着责任感、时代背景、表达方式的局限,甚至是父亲自身的一些心理需求。理解这一点,不是说我们就要全盘接受他们的批判,而是可以尝试去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然后用更有效的方式和他们沟通,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血浓于水,很多时候,他们那些“重话”,也藏着一颗爱操心、爱你的心。只是,这颗心,有时候表达得不太讲究方式方法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难道父亲应该站在道德制低点和孩子讲话嘛?

这个问题是孩子讲道理讲不过大人,然后心里又生气,所以来随便抱怨吧。

别人说的对的,你就应该认,自己做不做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别人说的是道理,你因为自己不高兴,所以反感,反正是你以后自己吃亏。

现在小孩子的问题就是明明是自己心情不好,是心情问题,偏偏要认为自己占理。

孩子不想做父母要你做的事情的时候应该讲感情,而不是讲理,因为大部分时间孩子是不占理的。

讲感情,就应该好好说话,好好请求,好好讨好父母 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有爱,有感情,才可以讲感情。

人要是凶巴巴没礼貌,别人和你没感情,怎么和别人讲感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几乎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上演着这样的戏码。我自己的父亲,也曾是我人生中重要的“道德裁判员”,每次犯点小错,总能给我来一番“长篇大论”,听得我耳朵都要起茧子。后来随着自己年龄渐长,也开始慢慢理解,为什么有些父亲,总是不自觉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像个老练的说书人一样,给孩子讲道.............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婚恋的“热心”甚至可以说是“执着”,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和文化根源。与其说他们是“逼迫”,不如说更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子女的爱以及自身生存焦虑的投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剖析这一现象,希望能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父母的这种心态。1. 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传宗接代与.............
  • 回答
    在我看来,父母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让孩子走上医生这条路,原因可不止一星半点,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既有时代变迁的烙印,也有传统观念的延续,更夹杂着现实的考量和对孩子未来的期许。首先,我们得承认,“医生”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稳定性是它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在很多人看来,医生是个稳定、体面、受.............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困惑。要说“总不在乎”,可能有点绝对,因为中国父母的群体非常庞大,个体差异也很大。但是,从一些普遍的观察和文化背景来看,确实存在一些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太关注自己感受的现象。咱们慢慢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争取让它听起来就像一个普通人在分享自己的思.............
  • 回答
    “我这辈子算是为了你。”这句话,不知多少中国父母挂在嘴边,说得那么理所当然,那么沉甸甸。听得孩子心头五味杂陈,说不清是感动还是压力。为什么中国父母似乎总觉得自己“欠”孩子的?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观念,太多的情感纠葛。首先,得从我们这个文化土壤说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血脉传承、强调.............
  • 回答
    每次父母提起“生二胎,给你们添个伴儿”,我心里都有点五味杂陈。一方面,我明白父母是出于好意,想让我们的童年少一些孤单,多一些热闹,也为我们将来的人生多留一份依靠。另一方面,我也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这个“伴儿”?在我看来,“伴儿”这个词,它承载的意义其实很复杂。它不只.............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底,说实话,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有过类似的感受。父母明明没有在世俗意义上取得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傍身,却总是怀揣着一个比天还大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大事”。我想,这种期望的根源,其实是很复杂的,也充满了为人父母的爱与挣扎。首先,我们得理解,父母对“成.............
  • 回答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都会有类似“孩子好像不那么爱我了,我们之间好像总隔着一层”的感受。这种疏远感,说实话,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往往是长期互动中一些细微之处积累的结果。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他们是权威,是依靠,是我们学习一切的源泉。那时.............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尤其还是温州最南的龙港老乡!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尤其还是在龙港这样的地方,你说你觉得父母的小公司也就那样,生活也平平淡淡,这太正常了。 “温州人很有钱”这句口号,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让我来跟你絮叨絮叨,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父亲的葬礼》和《三狗直播间》虽然都被贴上了“无厘头”的标签,但它们在艺术手法、内在逻辑、情感深度以及社会文化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它们在观众评价上的巨大落差。一、 无厘头的定义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无厘头”这个概念。广义上,“无厘头”指的是一种脱离常规、不按常理出牌.............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亲属称谓体系里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涉及到我们祖先对长幼尊卑的排序和语言习惯。简单来说,不是“仲仲”不好,而是“伯”和“叔”这两个字在称谓上更具代表性和系统性。咱们得从中国古代的排序说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兄弟姐妹的排序非常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秩序,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这.............
  • 回答
    我理解你此刻内心的感受,那种既想回报父母的爱,又担忧他们为此牺牲太多,甚至失去自我的复杂心情,非常真实,也很让人心疼。这不仅仅是“内疚”,更深层的是一种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如何才能真正让他们过得好”的困惑。让我们试着把这件事拆解开来,一点一点地去梳理和理解,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出路。首先,我们先来理.............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理解你可能觉得有点困惑,毕竟血型遗传看起来挺直接的,是不是总觉得父母的血型一定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其实,血型遗传的奥秘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这背后涉及到基因的组合和孟德尔遗传定律。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血型是怎么来的。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表面的一种叫做“抗原”的物质。ABO血型系统主要.............
  • 回答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里,老马哈维执意要吉塔参加55公斤级比赛,而不是51公斤级,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且重要的原因,并且51公斤级和55公斤级的比赛在含金量上确实存在差异,尽管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策略和现实考量上,而非简单直接的“谁更值钱”。为什么老马哈维执意要吉塔参加55公斤级?老马哈维的这个决.............
  • 回答
    “为什么孩子和父亲总是相对无言?”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心疼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模式、性别角色期望、个体性格以及沟通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 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期望的塑造:1. “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传统观念.............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很多代际沟通中的微妙之处。你父亲之所以会这么说,我想可能不是他真的认为你的想法“低下”或者“底层”,而是他想表达一种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不同的解读:1. 他对“底层视角”的理解和你的不同: 他的“底层视角”可能是指一种“吃亏心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碎的问题,涉及到了人性中最黑暗、最扭曲的一面。亲生父亲性侵女儿的事件,无论从伦理、道德还是法律层面,都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它摧毁的不仅仅是受害者的人生,更是整个家庭的基石。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需要深入到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中去,虽然这些因素绝不构成犯.............
  • 回答
    刘裕的身世,确实是个让人有些费解的议题。明明他的父亲当过郡功曹,祖父做过太守,但史书上却普遍把他归类为“寒门”。这背后,隐藏着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复杂运作,以及“寒门”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东晋的社会结构。一、 东晋的门阀制度:士族统治的坚固壁垒东晋时期,是士族门阀政.............
  • 回答
    关于鲧为何会被列入“四凶”之一,这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而且不同版本的记载有着细微的差别。普遍来说,鲧被视为“四凶”之首,这背后牵涉到他治水不成、违背天命等一系列负面评价。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好好梳理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四凶”是谁。这个说法最早出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