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禹的父亲鲧是“四凶”之一?

回答
关于鲧为何会被列入“四凶”之一,这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而且不同版本的记载有着细微的差别。普遍来说,鲧被视为“四凶”之首,这背后牵涉到他治水不成、违背天命等一系列负面评价。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好好梳理一下。

首先,咱们得明确“四凶”是谁。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提到“舜臣尧,禅位为天子,是为禹。禹、契、后稷、比干、伯夷、夔、龙、/鲧/、皋陶、yloxy”。这里,“/鲧/”字,在一些古籍中,例如《尚书·尧典》中,关于“四罪而万姓淫”的记载,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后世的解读,特别是与夏朝建立的联系,都将鲧与“罪”联系在一起,并且逐渐演变成了“四凶”的概念。

那么,鲧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被贴上“凶”的标签呢?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治水“九年”不成,堵塞而非疏导

这是鲧最主要的“罪状”。传说中,洪水滔天,危害人间,尧帝派遣鲧去治理。然而,鲧用了整整九年时间,都没有把洪水治好。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他的治水方法。据《尚书·尧典》和《史记·夏本纪》等记载,鲧采用的是“鲧堙堵塞”的方法。他用土石堆积堤坝,试图将洪水围堵起来。这种方法看似能暂时控制水患,但实际上是饮鸩止渴。洪水是自然界的巨大力量,你堵得了一时,堵不住一世。而且,越是堵塞,积蓄的水位就越高,一旦堤坝溃决,其破坏力将是灾难性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洪水就像一个情绪激昂的人,你试图用墙把他拦住,他只会越积越多,最后撞得头破血流。而正确的疏导方式,就像是给他一条出路,让他平静地流走。鲧的治水,恰恰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只是在做表面文章,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

二、违背“天命”,触怒神灵

在古代的观念里,洪水滔天可不仅仅是自然灾害,往往也被视为天谴,是上天对人类罪孽的惩罚。在这种背景下,治水不仅仅是人力工程,更涉及到“顺应天意”。鲧治水九年不成,被认为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上天的认可。更进一步的传说,比如在一些民间故事和道教文献中,鲧为了治水,甚至偷了天帝的“息壤”(一种可以不断生长的土,能自动增高以抵御洪水)。这种行为被视为僭越,是窃取天帝之物,直接触怒了天帝,因而被处死。

偷盗天物,违背天命,这在古代神权社会无疑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最后被处死(通常说被处死在羽山,化为黄熊)以及他的罪名如此之重。他不仅没能解决问题,还因为自己的行为触怒了更高的“权力”。

三、与“四凶”的对应与象征意义

“四凶”这个概念,其实是舜帝时期对四种恶人的概括。他们分别是:

浑敦(混沌):形容事物混乱无序,没有固定形态。
穷奇:传说中一种能吃人的恶兽,喜欢挑拨离间,落井下石。
梼杌:传说中一种凶猛的野兽,性格顽固,凶残暴虐。
饕餮:传说中一种贪吃贪婪的怪兽。

为什么鲧会被和这些象征着极端负面特质的“凶兽”并列呢?

治水失职,酿成大祸: 鲧的治水方式,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九年无功,甚至可能加剧了洪水的危害。这种“好心办坏事”但又极其严重的失职,在“四凶”的概念中,可以对应到一种行为上的失序和对他人(万民)的伤害。
自以为是,不听劝告: 鲧的治水方法被认为是固执己见,不采纳更有效的疏导之法。这种“独断专行”、“不接受批评”的态度,与“浑敦”的无序、“梼杌”的顽固有一定的契合度。
触犯天道,扰乱秩序: 他的行为被视为违背天意,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现有秩序的破坏。在“四凶”的名单里,穷奇和饕餮往往也代表着对社会秩序的挑战和对道德底线的突破。

所以,将鲧列为“四凶”之一,并不是说他本身就长得像怪物,或者天生就邪恶。更多的是一种 象征意义。他代表了在面对巨大危机时,那种 失职、愚昧、固执己见,以及因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他的失败,成为了后世治水的重要反面教材。

四、夏朝建立的历史叙事

从历史发展和神话叙事的角度来看,鲧的被列为“四凶”也与夏朝的建立有着紧密的联系。鲧的儿子是大禹。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洪水,并且因功绩卓著,得到了舜帝的禅让,最终建立了夏朝。

为了凸显大禹的伟大和“天命所归”,就必须将他父亲的失败描绘得更加深刻。将鲧定性为“四凶”之一,就为大禹的成功治理提供了强烈的对比和铺垫。这是一种叙事策略,用父亲的“罪”来衬托儿子的“功”,用“恶”的对比来凸显“善”的来之不易和正义的胜利。如果鲧只是一个普通的治水失败者,那么大禹的成就就显得不那么突出,甚至可能被质疑其治水的合理性。

所以,简单来说,鲧之所以被冠以“四凶”之名,是基于他治水方法错误、九年无效,且可能触犯天条的行为。这不仅是对他实际过失的评价,更是古代神话叙事中,用以衬托后世英雄(大禹)功绩,以及警示世人何为“顺天应人”的一种方式。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 反面典型,他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关于治国、治水、顺应天道等一系列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鲧成为“四凶”之一,是古代人民在面对洪水灾害、社会秩序以及对神圣力量的敬畏等多重因素交织下,对一个历史(或者说神话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塑造。这个评价,既是对其行为的定性,也承载了深刻的文化寓意和叙事功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事儿得从很早以前说起。

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有一个后母,还有一个弟弟,他后母和弟弟对他很不好,但到舜长大之后,两个人的态度就变了。史书上记载说,舜很贤能,以德报怨。最终感化了他的后母和弟弟。

纵观舜的一生,他虽然很“贤能”,但绝不是那种用贤能感动别人的主,你若说有个得道高僧,贤能到舍生取义,这我相信,若说是一个书呆子我也信,偏偏舜不是这样的人。

舜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幼年时,他被后母和弟弟欺负,他隐忍不发,让他睡牛棚,不给他吃饱,他都忍耐,不仅如此,在后母和弟弟打骂他的时候,舜的脸上没有丝毫不满的情绪,否则,他后母应该和很多漫画中的反面角色一样,这样说:“你的眼神看起来很嚣张嘛!”

舜没有,他低着头,一脸茫然,他后母觉得,这孩子毫无大志,就连被打了也不反抗,更不敢告诉他爸,真是窝囊。


和许多故事中的主角一样,舜将所有的不满都埋在心里。


舜明白自己的想法,与其小打小闹的抗争,不如一次性解决战斗。

后来,舜长大了,他后母还想像往常一样欺负他,这一次,舜可展开报复了。

他后母站在他家院子里,仰着头,伸出手指,对着舜指指点点,在一旁的象一脸看戏的表情。

舜面带笑容的走到他后母身前,一拳打在他后母的肚子上。

他弟弟象见到母亲被打,疯了一样冲过去。

舜抓住象的头发将他的头按到了墙上。

舜面无表情地打着象的脑袋,一下,两下,直到将象的头打出了血。

舜还没有停止,象昏死过去。

舜的后母在后面抄起一根棍子,向舜打了过来。

舜硬生生的受了这一下,回过头,满脸血污地看着他后母,脸上不带有一丝的情感。

此时,应该是所谓的霸气外漏,舜眼神之中射出的浓浓杀机,让他的后母感到前所未有恐惧。

舜松开抓着象的手,向后母走去。


后母拿着棍子,一脸恐惧地往后退。


舜走到她身边,俯下身子,说道:“从今天起,你和象谁违背我的意愿,我就宰了谁。”


象呻吟着,想说什么。


“我忍了你们这么多年,小心了这么多年,你们害不死我,我现在名声在外,你们同样玩不过我。”

象和后母被舜打的怕了,只能服从于舜,于是,父慈子孝的一幕便出现了。


尧将天下传给舜。


舜心中的担忧越来越深。


他想起了童年时的悲惨生活,他不希望他的子孙像他似的,活的那么惨。确切的说,他想将天下传给他的儿子,但四岳绝不允许,怎么办呢?

若说天没有成全舜,那是不准确的,因为舜在位时期,曾发生了一次震惊世界的大洪水……


这次洪水,世界历史都有记载,当时,冰川开始融化,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洪水现象,西方有了诺亚方舟的传说,华夏便是鲧禹治水。

洪水淹没了庄家,造成了很多人死亡。

舜作为天子,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他在会议中说:“必须有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出来治水!”

大家一致将目光转向了鲧。

鲧,祖上是颛顼,和舜同族,按照当时的传统,他也有继承王位的权利,鲧为人贤能,很有人缘。

可以说,如果按照当时的选举制度来讲,鲧顺理成章,就能成为天子,当时不叫天子,应该是部落的首领。


众人经过一番敲定,决定让鲧去治水。

鲧便答应了。

大禹认为他父亲鲧没必要接这个任务,难度系数太大不说,奖金少的可怜。

他父亲却笑了,他说:“你不懂,治水是大功德。”

大禹知道,他父亲想借着治水的功劳,成为部落的首领,问鼎天下。大禹不以为然:“成功了,是四岳举荐之能,舜识人之功,功劳与你无关,出错了,是你之水不利,责任都是你的。”

应该说,是鲧成就了大禹,鲧有些自以为是,“怎么可能失败?”

鲧按照五行相克,土克水,便筑高台,以绝水患。

神话传说,鲧上天去取稀土,便是如此。中国的五行与西方的预言,都是一种原始朴素的科学方法,都是利用以往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相关知识,只不过,有些知识,往往不能针对具体实际。

鲧治水失败了。他一个人准备受死。

舜心中欢喜,表面上却是痛惜,他说:“天下都知道我让你治水,你说用堵的方法,我说不行,可是你不听,现在怎么办吧?”

“千错万错,都是我的过错,你杀了我吧!”

“你很贤能,是栋梁之才,将来有可能是天子,但我不得不杀你,不杀了你,我没法向天下交代。”

“我求你放过我的儿子。”

舜冷笑一声,“我会让他完成你未尽的事业。”

舜杀死了鲧,将鲧定为四罪,受万民唾骂。

一个人,只有从天上掉下来,才知道世间的冷暖,这话形容大禹一点也不错。

大禹接到舜帝让他治理水患的消息之后,心凉了半截!他觉得天都塌了,他从房子里跑出去,仰天长叹:“天啊!你为什么这样对我!”

当时没有人告诉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也没人告诉他,“你懦弱的祈祷,不会真的有人拯救你。”

可是,大禹必须从这种绝望之中走了出来。

“除死无大事!”大禹心想:“就算你让我死,我也不能坐以待毙!”

在治水之前,他想到了两件事,一件是“治水成功了,我能活着吗?”,另一件事儿是,“治水不成功,我能活吗?”

不成功,他就和父亲鲧一样,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成为五凶,成功,舜帝会不会放过他?不会!

这是一个怎么都解不开的死局。

怎么办?大禹一面踱着步子,一面想,“如果治水成功,多半就是舜帝知人善用,我不过是完成舜帝的意志而已!这次是治水,下一次就应该是更艰难的任务,只要我还活着,总有失败的时候!”

他的父亲鲧,只有一个污点,就是治水失败。一污毁所有,他以前的所有功绩,都因治水失败消失殆尽。

如果成功了,以后还会有比治水更困难的事儿让他去做。

大禹决定找个靠山,武装发动政变!

他决定,投靠涂山氏族。


这一氏族在部落里,有一定的势力,居四岳之后,但从不左右政权,是个自给自足的氏族。


大禹跪在涂山氏门外,苦苦求了三天三夜。

涂山氏族可怜大禹,与大禹进行了联姻。


回到问题,舜帝知道大禹的能力,也知道他有继承首领的条件,怎样才能弱化他这种条件?说他出生不好?大家老祖宗都是黄帝好不!只能作践他父亲,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统治地位更加牢固,他只能把鲧定义为四凶。

但这一次,老天没有帮他!

大禹治水成功,赢得了朝野尊重。

大禹一方面装作无心权势,弱化舜对自己的疑心,一方面拉拢部落里的干部,弱化舜的权利。


他趁着舜帝南巡之际,发动政变,取代了舜帝的位置,秘密将舜杀害,舜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去替舜帝收尸,她们知道是大禹害死舜帝,一路上,说尽大禹坏话,大禹震怒,派人将二妃杀害,血染竹林,那便是潇湘竹的来历了。


古之禅让,吾今方知。


——曹丕在接受禅让时如是说。


“……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汉献帝在禅让的时候说。

倘若我们不知道三国时的那点事,汉献帝禅让是不是也是一种美谈呢?


我并不相信上古弱法时期的统治者会如此贤明,若真的如此,也不会有中国这么多年的家天下了。


所谓的禅让,大概是统治阶级美化自己的一个谎言,至于是否相信,我是不信的。


根据史记记载,过去的禅让,其实是同宗之内传递天下,而非随便找个路人甲让你当王。


我们来捋一下大禹等人的关系:


黄帝生二十四子,史记五帝本纪里说:“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黄帝有两个出名的儿子,玄嚣、昌意。他们的后人多为部落首领。


帝颛顼是昌意的儿子,颛顼也就是黄帝的孙子。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是喧嚣的孙子。



……反正这样一推断,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人。



农耕原始社会,一部分先觉者,掌握了地理天文等相关知识,统领他人,这与黄帝的那些传说,不谋而合。黄帝就是一个先觉者。


史记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先觉者掌握知识以后,除了一部分传给民众,还有一部分,传给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因此,便有了所谓的“轩辕血统”,在这里,我用“先天贵族”来称呼。

先天贵族,形成了最早的阶级,这有些类似于柏拉图讲的那个故事,“神用金子造了卫国者,用银子造了士兵,用铜和铁造了普通公民,金字造的人管理国家,铜和铁造的人从事劳作。而且阶级是继承来的,这样才条例,这种神话世世代代灌输给青年,直到被人接受。”


经过不间断的引导,人们的脑子里,形成了非常强烈的阶级理念。


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种说的其实就是这件事情。


参考文献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史记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请自己好好理解一下。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
——韩非子


以上杜撰内容,衍生自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