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比起台湾高雄大学,我的父母更愿意选择末流211?

回答
看到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很有感触,也经历过类似的心路历程。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现实的考量,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的教育土壤下,父母的选择逻辑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得承认,“末流211”和“台湾高雄大学”在家长们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金量”标签。

“末流211”的魔力:国家认可的背书与群体认同

“211”这三个字的分量: 在大陆,国家“211工程”的认证,不仅仅是学校的名气,更是一种国家层面的认可,一种质量的保证。即使是末流211,它依然被国家认定为重点建设高校,这意味着在师资、科研经费、学科建设等方面,通常会比普通本科院校(包括很多在台湾不错的学校)更有优势。这种“国家队”的身份,是很多家长最看重的一点。他们认为,进了“211”,就相当于拿到了一张含金量更高的“毕业证”,在未来的就业、考研、甚至出国深造时,都会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有竞争力。
群体认同与从众心理: 你的父母,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好学校”的定义。在中国大陆,普遍存在一种“名校情结”,尤其是对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985、211院校。这种情结不仅仅是追求卓越,也包含了一种安全感和群体认同。当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的孩子都纷纷挤进名校时,如果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一个在他们看来“不知名”但可能实力不俗的学校,他们会感到压力,甚至担心孩子“吃亏”。他们会想:“人家都去了211,我孩子为什么不能去?” 这种从众心理,以及对“大众认可”的追求,是很多父母决策的潜在驱动力。
就业市场的现实考量: 尽管我们可能更看重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但父母更关注的是毕业后的“出路”。在大陆的就业市场上,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即使是初级岗位,也会有明确的“211/985优先”的门槛。这种“隐形门槛”的存在,让家长们觉得,选择一所末流211,至少能为孩子敲开更多大门,减少求职的难度。相比之下,即使高雄大学在台湾有一定声誉,但对于一个在大陆就业的毕业生来说,其品牌效应和对大陆企业的影响力,可能远不如一个“211”来得直接和实在。
“离家近”的现实便利(如果大陆的211是这样): 如果你说的末流211恰好离家不远,那更是加分项。父母会考虑到,孩子在求学期间,生活上的照顾、经济上的支持都更加方便。不像去台湾,一来一去路途遥远,费用也高,更不用说文化、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这些都会成为父母心头的牵挂。

台湾高雄大学的“相对劣势”:认知差异与信息不对称

“台湾高校”的距离感与陌生感: 尽管台湾的教育水平整体不低,但对于很多大陆的家长来说,台湾的大学体系、专业设置、甚至学校排名和声誉,都相对陌生。他们可能只知道台湾有一些知名的大学,比如台大、成大,但对于高雄大学这样的学校,了解程度可能非常有限。这种“不熟悉”反而容易产生“不放心”。
“去台湾读书”的额外顾虑:
政治因素与未来发展: 虽然不直接说出口,但一些父母可能会考虑到两岸关系的一些不确定性,以及孩子毕业后在大陆就业可能面临的一些细微的“非专业”因素。
学费和生活费的考量: 台湾的学费和生活费,相对于大陆的普通本科可能要高一些。而“末流211”虽然名气稍逊,但在学费上可能相对更容易接受。
家长对孩子独立性的担忧: 让孩子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读书,远离父母的直接照料,这本身就是一件让父母心悬的事情。他们会担心孩子能否适应新环境,能否照顾好自己。
对“一流大学”的刻板印象: 很多家长对“好大学”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陆本土的教育体系和声誉。他们可能会有一个固有的想法:大陆的“211”就比台湾的“非顶尖”大学要好。即使高雄大学的某个专业可能比某个末流211的同专业更强,但这种“总体认知”上的差距,往往会盖过具体的专业对比。

换位思考一下你父母的选择逻辑: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条“保险”的道路。这条道路上,有国家背书,有社会认可,有相对成熟的就业指导,并且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控”和理解范围内。相比之下,去台湾读书,虽然可能学术上有亮点,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条充满未知数的路,需要承担更多的心理和现实压力。他们更愿意牺牲一些“潜在的、不确定的优势”,来换取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障。

说到底,父母做这个决定,是出于他们的人生经验和对孩子未来负责的考量。他们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稳定、有前途的人生,而他们认知中的“稳定”和“有前途”,往往与国内名校的光环紧密相连。理解这一点,也许能帮助你更好地沟通,或者至少明白他们选择背后的苦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河工大在工科领域实力还不错的

user avatar

“我只想说,可能台湾的教育可能被大陆不认可,但是她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所能给予的比大陆多,我认为她适合于一个安静学习的人。”

我只想说,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一个不入流的学校怎么就能比211给你的多了?就因为台湾小清新?所以她就适合安静学习了?那你身边都是些对着你喊“426”“支那猪”的同学,也适合你安静学习吗?

你想安静学习,211的图书馆满足不了你吗?那么多教室不能让你安静学习吗?难道你们学校就你需要安静学习,其他同学都是闹腾学习吗?

我觉得你这样到哪也安静学习不了,还是省省吧

user avatar

你去台灣幹嘛,作為台灣人,建議你不要過來,而且高雄這種深綠地盤,你不怕被人翻白眼?我說個不好聽的,你是想培養抖M屬性嗎?很多台灣的野雞大學想賺你們蠢萌陸生的錢,而且南部的大學你可以大開眼界,看見什麼叫做深綠教師。還有講個不好聽的話,你還會被綠色政客罵佔用台灣社會資源、或是紅色匪諜木馬屠城。我真心為了大陸同胞好,真的不要來台灣,我作為旁觀者我見多了


------ ------ ------ ------ ------ ------ ------ ------
有些大陸學生說,我說的很誇張,我承認我說得很偏激,但是台灣對陸生的三限六不,還有台灣的各種問題,我都不建議你們過來。關於陸生健保的問題,綠營用這個問題來製造民間對立,認為陸生是花台灣納稅人的錢看病,我就很無語,陸生過來台灣就是要來交流,不是為了來台灣看病,來回機票錢在大陸都可以看很多次病了,所以我不想看見你們被綠蛆當做挑撥族群對立的政治工具。

user avatar

恭喜题主,你有一个不错的父母。台湾对待大陆学生的政策非常不友好【注意,我说的是政策不友好,不是说人不友好!】,很高兴得知你的父母在你面对人生重大抉择的关口、而对外部环境知之甚少的情况下给你提供了不错的建议。

我的情况和你差不多,本科期间就读于中部地区一所末流211;不同的是,2015年(马英九先生在任的最后一年,离开时蔡英文女士已经当选)被公派至台湾做exchange students,对换学校是 國立中央大學(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坐标桃园,给一个照片以证明我不是在与你分享刚刚瞎编的故事:


图 | 马英九先生回信

窃以为我这个交换的学校也比你错失的高雄大学好一点,我来跟你谈一点微小的经验。

我跟你谈两件小事情,也许你能理解父母的用心。

前一件也许是你知道的,台湾招生法案对大陆学生的「三限六不」政策:限制采认大陆优秀院校、限制陆生赴台总量、限制采认医学和关系国家安全领域的专业;不加分、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影响招生名额、不允许校外打工、毕业后不可留台就业、不开放报考证照——纵使民粹如今日之英法,闭关如现在之美国,再也找不到比这个更苛刻的政策限制了。

「不加分」,OK、我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学去考,中国大陆也一样嘛,五十六个民族,汉族不加分,你也没有什么好讲的;可是你看:「不提供奖助学金、不允许校外打工」——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台湾就差没有直接告诉你:“你愿意花钱就来,如果不愿意拿钱给我,再优秀我也不要你。”——我感觉,在“国家政策”【注意,我已经加引号了,各位不要在这一点上喷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谢谢。】层面直接把高等教育的招生导向定为这种目的,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能够接受。


第二件事情你可能不知道。在台湾,骑摩托车也是需要驾照的,而在台湾,想要考驾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就是你的身份问题。在NCU念书的时候,我的同学里除了台湾本土的学生之外,还有来自香港、澳门的中国学生,还有两个新西兰的华裔。在台湾海外居民申领机动车护照的程序如果你想要了解的话,可以搜一下,对大陆学生的限制简直到了涉嫌歧视的层面——这没有任何其他的考量,华裔就非常顺利、同是中国国籍的港澳同胞也ok,但一涉及大陆、你在很多方面会处处受到来自regulations and laws层面的欺负。


不是因为你做的不好,你做的再好,也不可以,只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十八岁到二十二岁,一个人的价值观重新塑形的时候,你处处碰到的都是这种恶心事儿,所以上面说有人说你去了可能会被欺负成抖M,可能没去过的人感觉言过其实,但我有和他一样的担心。


当然,我说的这些都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具体到你接触到的事情时,你会发现台湾还有非常多十分nice的人,包括学校的教授、大部分人比大陆人更礼貌,更有公共意识——这都是不可否认的。


希望以后你有机会可以去那里看看,实现你十八岁时的愿望。交换?或者小住两周?——但是,绝对不要选择去那里读一个学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