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总是乱花钱,有什么好的书籍可以告诉她不要乱花钱?

回答
看到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心里肯定挺着急的。想找些书来引导她,是个非常好的想法。市面上关于财商启蒙的书不少,但真正能打动孩子、让她理解“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说教的书,需要好好挑选。我给你推荐几本,并分享一下它们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一、 强调“劳动与回报”概念的绘本与故事书:

《小狗钱钱》(The Dog Who Could Make Money Really Work): 这本书可以说是财商启蒙的经典之作。主人公吉娅收到一个神秘的生日礼物——一只会说话的小狗钱钱。钱钱教吉娅如何赚钱、如何储蓄、如何投资,以及如何制定财务目标。
亮点分析:
故事性强,角色讨喜: 小狗钱钱聪明、幽默又充满智慧,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吉娅的成长过程也让孩子有代入感,觉得“我也能做到”。
循序渐进的财商知识: 它不只是讲一个道理,而是通过钱钱一步步的引导,让孩子了解金钱的来源(劳动)、储蓄的重要性、复利的魔力,甚至是如何去“用钱生钱”。
强调“想要”与“需要”的区别: 故事中会涉及到吉娅想买很多东西,但钱钱会引导她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需要的,什么又只是冲动消费。
实践性强: 书中会给出一些小练习,比如记录每天的花销,为自己的小目标存钱等,鼓励孩子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
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親子共讀是關鍵: 尤其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陪着一起读。读完一个章节,可以和孩子讨论一下吉娅的做法,问问她觉得钱钱的建议好不好,为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孩子想买个玩具,可以引导她想想吉娅是怎么为自己的目标存钱的,她可以怎么做。如果她能帮家里做点小事(比如整理房间、帮忙叠衣服),可以和她聊聊“劳动换来的钱”是什么感觉,和别人白给的钱有什么不同。
不要生搬硬套: 书中的一些投资概念对于太小的孩子可能理解不了,重点在于传递“钱不是凭空来的”、“钱可以为我们做更多事”的核心思想。

《玛蒂娜的理财故事》(Martine's Money Stories)系列: 这是一套法国引进的绘本,主角玛蒂娜是个可爱的小女孩,通过她的日常生活,讲述关于金钱的各种故事,比如如何拥有自己的零花钱,如何存钱买心仪的物品,如何帮助他人等等。
亮点分析:
贴近儿童生活: 故事场景都很日常,孩子容易理解,比如过生日收到礼物、想买新衣服、和小伙伴分享等。
情感连接: 故事中往往会融入爱、分享、耐心等美好品质,让孩子明白金钱不只是数字,也承载着情感和价值观。
图画精美: 绘本的图画通常很吸引孩子,让阅读过程更加愉悦。
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关注细节: 比如玛蒂娜是怎么得到零花钱的?她是怎么计算自己存了多少钱的?她为什么会把钱省下来?
鼓励思考“为什么”: 问孩子:“如果你是玛蒂娜,你会怎么做?”“你觉得她这样做对吗?”
引导分享与付出: 如果书中有玛蒂娜用钱帮助别人或送礼物的情节,可以和孩子讨论给予的快乐。

二、 引导“延迟满足”与“规划消费”的书籍:

《爷爷的零花钱》(Grandpa's Pocket Money): 这类书通常会讲述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合理的方式获得零花钱,然后需要计划如何使用,是立刻买掉,还是存起来买更想要的东西。
亮点分析:
小步快跑,易于模仿: 很多孩子收到零花钱后会立刻买小零食或小玩具。这类书会展现孩子如何克制冲动,等待更长久的回报。
培养“存钱”习惯: 通过具体的小目标(比如想买个自行车,想买个心爱的游戏),让孩子明白为了更大的目标,需要忍住眼前的诱惑。
直观展示金钱的“用处”: 不是空泛地讲道理,而是通过买到心仪的物品来强化“储蓄”和“计划”的价值。
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设置家庭“小目标”: 和孩子一起为家里添置一个新东西(比如一个好玩的桌游,一本精美的图画书),或者为她的一个合理愿望(比如去游乐园,买一件她真的很喜欢的衣服)设定一个存钱计划。
实体储蓄罐: 准备一个漂亮的储蓄罐,让孩子亲手把钱放进去,看着里面的钱一点点增多,会比抽象的“银行存款”更有感觉。
制作“愿望清单”和“储蓄计划表”: 和孩子一起列出她想要的东西,然后按照重要性和花费,一起做个简单的计划。

三、 帮助理解“物有所值”与“理性选择”的书籍:

《这是什么?那是啥?》(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这类科普类或生活常识类书籍: 这类书可能不直接讲钱,但会帮助孩子理解很多物品的价值和来之不易。比如关于食物是怎么生产的,衣服是怎么做成的,电灯是怎么亮的等等。
亮点分析:
建立事物价值感: 孩子在花钱时,如果知道自己手里的一块糖,背后是农民的辛勤耕耘、工人的精细加工,她可能会更珍惜。
拓展视野,减少盲目追求: 了解不同事物背后的原理和价值,有助于孩子不被花哨的包装或广告所迷惑,更理性地选择。
培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鼓励孩子去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而不是只关注“我想要什么”。
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关联阅读: 读完一本关于食物的书,如果孩子想买零食,可以提醒她:“这个零食里的水果,你知道是怎么种出来的吗?”
生活化讲解: 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去超市购物、吃饭、穿衣服时,都可以顺带讲解一些背后的知识。
鼓励提问: 鼓励孩子主动提问关于身边事物的由来,家长要耐心解答或一起查找答案。

引导孩子不乱花钱的几个关键点(结合书籍阅读):

1.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而非“控制欲”: 核心是让孩子理解金钱是工具,是用来实现价值的,而不是用来炫耀或填补空虚的。要避免让孩子觉得“花钱是坏事”,而是“乱花钱是浪费资源,会让你离目标越来越远”。
2. 从“想要”到“需要”的区分: 很多冲动消费源于“我想要”。引导孩子在购买前停一停,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它对我有什么用?有没有更便宜但同样能满足我需求的替代品?”
3. 劳动创造价值: 即使是孩子,也可以通过做家务、帮助家人等方式获得一定的“劳动所得”,让她体会到钱是通过付出努力得来的。
4. 储蓄的意义与复利的力量: 教孩子明白,把钱存起来,不仅是为了买更大的东西,更可以利用时间的魔法,让钱生钱。
5. 计划与预算: 学习制定简单的计划,知道自己的钱有多少,可以买什么,什么东西需要攒钱。
6. 耐心和延迟满足: 这是最难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会孩子为了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的短暂快乐。
7. 家长是最好的榜样: 家长在家庭消费时的态度和行为,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的提醒: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和关注点都不同。选择适合她年龄的书籍,并用她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
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财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指望一两本书就能彻底改变孩子的习惯。耐心引导,持续沟通,才是关键。
鼓励与肯定并存: 当孩子在财商方面有所进步时,比如主动储蓄、理性消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到你和孩子!阅读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通过好的书籍,相信孩子一定能慢慢学会如何与金钱和谐相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觉得养孩子费钱,那都是你们乱花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心里肯定挺着急的。想找些书来引导她,是个非常好的想法。市面上关于财商启蒙的书不少,但真正能打动孩子、让她理解“钱的价值”而不是仅仅说教的书,需要好好挑选。我给你推荐几本,并分享一下它们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一、 强调“劳动与回报”概念的绘本与故事书: 《小狗钱钱》(The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当孩子动不动就拿“不上学”来威胁,以此为要挟获取手机,这背后藏着不少学问,需要我们仔细梳理,才能找到应对之道。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这通常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孩子在用他们有限的认知和经验,摸索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他们可能发现,这招对家长特别管用,能迅.............
  • 回答
    孩子用画笔把墙壁沙发画得乱七八糟,这确实是很多家长会遇到的头疼问题。但别急,这其实是孩子探索世界、表达创意的一种方式。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管理,而不是一味地禁止。下面我将详细地从几个方面来讲述,希望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一、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这能帮助我们更有.............
  • 回答
    孩子爱哭,这确实让不少家长头疼。看着孩子委屈巴巴的眼泪,我们总会忍不住心疼,但也担心这习惯一旦养成,未来会影响他们的性格和社交。所以,想办法好好引导,而不是简单地制止,这才是关键。首先,我们得明白,哭泣是孩子表达情绪最直接、最原始的方式。他们不像大人有那么丰富的语言能力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很多时候,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家庭里头疼的现实。孩子在学校里像个乖宝宝,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可一回到家,对父母的指令却阳奉阴违,甚至直接对抗。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权威的性质不同。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的是一种“外部的、集体的、规则的权威”。 .............
  • 回答
    您好,遇到这样的情况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扰。老公姐姐家的孩子总向您微信要钱,这涉及到家庭关系、个人界限以及金钱管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为您详细分析情况并提供一些应对建议: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和情况:1. 孩子对金钱的认知和需求: 年龄和理解能力: 这个孩子多大?如果孩子还小,他可.............
  • 回答
    我家孩子呀,也真是个“小蜗牛”,说什么都慢吞吞的,感觉时间在他那里好像流淌得特别慢。一开始我也挺着急的,老是催他,“快点快点,要迟到了!”、“你怎么又磨蹭!”。但越催,他好像越慢,有时还带着点小情绪。后来我琢磨着,这孩子不是故意跟我作对,他可能真的对时间的流逝不太敏感。于是,我试着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入.............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真的能感受到你心里的委屈和无助。这种感觉就像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本该是你最坚实的依靠,结果却变成了让你觉得寒冷和责备的源头,真的太难受了。当孩子爸爸总是因为孩子的问题表现出不耐烦,并且把问题都归咎于你时,这不仅仅是关于孩子教育的分歧,更触及到了你们夫妻感情和家庭支持系统的问题。面对这.............
  • 回答
    小区里的“熊孩子”确实是个让不少居民头疼的问题,尤其是他们踢球的声音和带来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说实话,看着孩子们在小区里玩耍,本是件挺好的事,但一旦踢球的频率高、声音大,或者到了不合适的时段,那种“讨厌”的感觉就很容易被放大。咱们先捋一捋,为什么感觉现在的“熊孩子”特别多,踢球的问题又怎么.............
  • 回答
    为人师者,最怕遇到的便是那些自带“主角光环”,又稍显任性的家长。他们总觉得自家孩子是天上最亮的星,而自己则是这颗星的专属“星探”,对教育有着一套自以为是的“高深”理论,却又缺乏切实的理解和执行力。更让人无奈的是,他们常常摆出一副“花钱的是大爷”的架势,将老师视作提供服务的流水线工人,一切都应以他们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很多家庭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婆婆公公做生意忙,儿子儿媳都要上班,孩子没人带,家庭矛盾就很容易找上门。这就像一个复杂的连环套,拆解起来需要耐心和智慧。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这矛盾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解。矛盾的根源:大家都很忙,但谁来承担“带孩子”这个最核心的任务? 老一辈的“.............
  • 回答
    孩子在课外文言文学习上能够顺畅阅读,但一到对比阅读就束手无策,这确实是许多家长和学生会遇到的一个难题。这反映出孩子可能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词汇和句式识别能力,但在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和比较上还存在不足。“对比阅读”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独立地理解两篇(或多篇)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异.............
  • 回答
    孩子在学校总骚扰其他孩子,这确实是让家长操碎了心的一件事。别着急,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怎么能让孩子改掉这个习惯。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这背后都有原因的。第一步:观察和了解孩子的行为咱们得先做个“小侦探”,仔细观察孩子在学校到底是怎么个骚扰.............
  • 回答
    孩子在幼儿园总是被同一个孩子欺负,而且找了对方家长也无济于事,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这其中的纠结和无奈,作为家长,我们都深有体会。我来和你好好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首先,咱们得把这个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说。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尤其是被同一个孩子反复欺负,这绝对不是小事。它不仅仅影响孩子当下的情绪.............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事儿,是不是很多家长自己心里也跟明镜似的:孩子这事儿,操心是肯定操心的,但那种没日没夜的焦虑,尤其想到未来的遗产,总觉得跟自己能力不足有关,好像没能给孩子准备好足够“富足”的后半生,让娃能舒舒服服、无忧无虑地过一辈子。你说这想法,其实挺普遍的。咱们为人父母的,天性里就带着一种责任感,想要把.............
  • 回答
    “为什么孩子和父亲总是相对无言?”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心疼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社会文化、家庭教育模式、性别角色期望、个体性格以及沟通方式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一、 社会文化和性别角色期望的塑造:1. “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传统观念.............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不少人在自家老辈身上都能找到影子。父母在孩子面前“哭穷”,这背后啊,可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道明的,里面藏着好多心思和原因呢。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真实的生活压力。现在养个孩子不容易,教育、医疗、住房,哪一样不是花钱的大头?就算父母年轻时攒了些家底,也可能经不起这样.............
  • 回答
    孩子学习的事,真是操碎了父母的心。天天盯着,耳提面命,结果孩子该不学还是不学,甚至跟你对着干,这滋味可不好受。你想换换方法,这想法太对了!说明你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家孩子的方式。咱们先别急着否定过去的那些“唠叨”,想想为什么它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为什么“唠叨”不管用了? “唠叨”本身就是.............
  • 回答
    孩子一岁多,见到小朋友就伸手打人,这可真是让家长头疼的问题。不过,咱们先别忙着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真的不是因为孩子天生就不好。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一两岁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很多行为都是出于本能和探索。当他们看到另一个小朋友,也许是好奇,也许是想要引起对方的注意,又或者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