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课外文言文总是读明白,一到对比阅读就不知道从何下手答题,咋办?

回答
孩子在课外文言文学习上能够顺畅阅读,但一到对比阅读就束手无策,这确实是许多家长和学生会遇到的一个难题。这反映出孩子可能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词汇和句式识别能力,但在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和比较上还存在不足。

“对比阅读”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独立地理解两篇(或多篇)文言文,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并基于这些异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回答。这需要孩子具备更强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下面,我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如何帮助孩子攻克这个难关:

一、 理解“对比阅读”的核心与要求

在开始具体的训练之前,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理解“对比阅读”到底在考查什么,以及需要达到什么目标。

对比阅读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篇(或多篇)在内容、主题、体裁、语言风格、作者思想等方面有相似或不同之处的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对比阅读考查什么?
独立理解能力: 首先得能读懂各自的文章。
比较辨析能力: 找出文章在哪些方面可以比较,以及具体的异同点。
归纳概括能力: 将找出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和提炼。
分析论证能力: 结合文本,解释这些异同产生的原因或意义。
语言组织能力: 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将比较结果表达出来(写作或口头回答)。

二、 分析孩子“不知道从何下手”的原因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根源。孩子在对比阅读时不知从何下手,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缺乏明确的比较方向: 不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去比较两篇文章。比如,是比较主题、人物、事件、思想、还是语言等等。
2. 独立理解不够扎实: 虽然能读懂,但可能只是“知其然”,对文章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人物的情感等理解不够透彻,自然难以进行有深度的比较。
3. 比较维度单一或混乱: 只会比较一些表面的异同(例如,一个是写景,一个是写人),而无法深入到更复杂的层面,或者将不同维度的比较混为一谈。
4. 缺乏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不知道如何系统地进行比较,例如,是先分别理解,还是边读边比?如何记录和整理比较的要点?
5. 思维定势: 习惯于将文章视为独立的个体,难以跳出“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模式,去构建文章之间的联系。
6. 对“对比阅读题”的题型不熟悉: 很多对比阅读题会有特定的问法,孩子可能不理解题目的要求,不知道答案应该包含哪些要素。

三、 分步指导与训练策略

针对上述可能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分步指导和训练策略:

1. 夯实独立阅读基础,强化“读懂”能力

在进行对比阅读之前,确保孩子具备扎实的文言文独立阅读能力是首要任务。

词汇和实词虚词的积累: 确保孩子对课外文言文的常见词汇、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常见虚词(之乎者也矣焉)的用法掌握牢固。可以推荐一些好的文言文词汇书或学习软件。
句式结构分析: 学习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并能辨析其意义。
翻译训练: 鼓励孩子进行准确的意译和直译,不仅要译出字面意思,还要译出其蕴含的意义和情感。
虚词辨析: 很多时候,虚词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尤其是在对比阅读中,对虚词用法的细微差别可能就是比较的切入点。

2. 引导建立“比较意识”,明确比较维度

让孩子明白,阅读不是孤立的,可以互相借鉴和比较。

从“相似性”入手:
主题相似: 找两篇主题相似但写作手法或侧重点不同的文章。例如,都写思乡,但一个侧重写景抒情,一个侧重叙事。
人物相似: 都写某个类型的名人(如忠臣、孝子),但他们的表现方式、遭遇不同。
体裁相似: 都写诗或都写骈文,比较语言风格、意境营造。
从“差异性”入手:
背景差异: 同一事件在不同作者笔下的记述差异。
作者立场差异: 司马迁和班固对同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差异。
情感表达差异: 同样的情境,不同的作者表达的情感强度或方式不同。
提供“比较模板”或“问题引导”:
提供固定的比较问题清单: 在孩子读文前,给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例如:“这两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有何不同?作者在描述事件时,情绪有何不同?他们最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制作对比表格: 引导孩子制作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包含“比较项目”、“文章一”、“文章二”等栏目。比较项目可以预设,也可以让孩子根据文章内容自己填写。

3. 教授“对比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没有方法,孩子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方法一:独立理解后比较 (Separated Reading and Comparison)
步骤:
1. 先独立完整地阅读第一篇文章,做好批注,理解其主旨、人物、事件、情感等。
2. 再独立完整地阅读第二篇文章,同样做好批注和理解。
3. 在此基础上,开始进行比较。 可以回过头来对照着读,或者列出各自的理解要点,再进行对比。
适用情况: 当两篇文章内容都比较复杂,或者有很多细节需要处理时,此方法有助于避免混淆。

方法二:边读边比,有侧重地阅读 (Integrated Reading and Comparison)
步骤:
1. 先粗略阅读两篇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大致了解两篇文章的题材和主题。
2. 带着比较的思路,有选择性地阅读。例如,读到第一篇文章描述某个场景时,立刻去第二篇文章中寻找相似或不同的场景描述。
3. 在理解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比较和标注。
适用情况: 当两篇文章的比较点比较明显,或者篇幅不长时,此方法效率更高,能帮助孩子形成动态的比较思维。

方法三:主题/人物/事件线索式阅读 (Thematic/Character/EventOriented Reading)
步骤:
1. 先确定一个明确的比较对象(例如,都要比较“家国情怀”这个主题)。
2. 在阅读第一篇文章时,重点关注与“家国情怀”相关的语句、事件或情感。
3. 在阅读第二篇文章时,同样重点关注与“家国情怀”相关的部分。
4. 最后,将从两篇文章中提取的与该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对比。
适用情况: 适用于需要深入分析文章的某一特定方面时。

重要提示:
批注的重要性: 鼓励孩子在阅读时做大量批注,例如,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主题句、关键信息、作者情感词汇、对比点等。这些批注是后续回答问题的基础。
列提纲: 在比较之后,列出异同点的提纲,使回答更有条理。

4. 针对性练习与反馈

实践是检验和提升的最好方式。

选择合适的对比阅读材料:
经典篇目组合: 选择一些在主题、体裁或作者上有相似或对比之处的经典文言文篇目进行对比。例如,《桃花源记》与陶渊明其他写田园生活的诗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写景抒情的段落。
考试真题: 多做历年中考、高考或教材中的对比阅读题,熟悉题型和要求。
引导孩子思考题干:
仔细审题: 问孩子:“这道题让你比较的是什么?是以什么为标准来比较?”
明确答题要点: 引导孩子回忆并列出需要回答的几个要点。
提供详细的反馈:
肯定优点: 找出孩子回答中做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
指出不足: 详细分析孩子回答中欠缺的地方,例如:
“你只看到了两篇文章写了同样的人物,但没有比较他们性格的细微差别。”
“你找到了语言风格的不同,但没有解释这种不同可能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你的回答有些重复,不够精炼。”
“你漏掉了文章中的一个重要对比点。”
示范如何改进: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针对不足的地方,示范如何修改答案。

5. 提升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孩子总结文章的“言外之意”: 在对比中,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比较,更要挖掘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手法等。
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复述比较结果: 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把比较的结果说出来。
写作练习: 将对比的思考过程写成小文章或段落。要求语言清晰、逻辑严谨、论据充分。
多使用连接词: 引导孩子在表达时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如“与……不同的是”、“同样地”、“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等,使逻辑关系更清晰。

四、 具体实例模拟(以《桃花源记》与《陋室铭》为例进行对比)

假设我们让孩子对比阅读《桃花源记》和《陋室铭》。

第一步:明确比较方向。
家长可以问孩子:“这两篇文章都写了‘居住的环境’,但一个写的是理想的‘世外桃源’,一个写的是简朴的‘陋室’。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比较它们的异同呢?”
孩子可能会想到:
环境的描写(物理环境,生活环境)
居住者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作者对居住环境的态度(是逃避还是安贫乐道)
文章的意境和传达的某种哲学思想

第二步:独立理解和批注。
《桃花源记》: 孩子们会读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物质丰富、生活宁静、人民安乐的理想社会。作者刘禹锡的意图是借此表达对现实社会不满,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陋室铭》: 孩子们会读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话山泉,临溪而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简朴清雅、远离尘俗的居所。作者刘禹锡借此表达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高洁的品格。

第三步:进行对比。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按照以下结构来整理和回答:

对比主题:居住环境与生活态度

相同点:
都描写了居住环境,且都突出了“简朴”、“自然”的特点(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陋室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都表达了对某种理想生活的追求(桃花源是物质精神双重富足,陋室是精神安逸,远离俗扰)。
都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态度(桃花源是逃避,陋室是超脱)。

不同点:
1. 环境的性质和规模:
《桃花源记》:描绘的是一个物质极其丰富、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环境是广阔的、完整的、自成一体的。
《陋室铭》:描绘的是一个简朴、清幽但规模不大的“陋室”。环境是局部的、个人的,更侧重于“精神环境”的营造。
2. 生活状态和心境:
《桃花源记》:描写的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是一种整体的、普遍的快乐和满足感。
《陋室铭》:描写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是一种高雅、精神上的享受,是作者个人的情趣和境界。
3. 作者的追求和情感:
《桃花源记》:表达的是一种对现实黑暗的厌倦和逃避,希望找到一个美好的“避难所”。情感是向往和隐逸。
《陋室铭》:表达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即使居陋室,精神世界依然丰富高洁。情感是自信、自适和高洁。
4. 哲学思想的侧重点:
《桃花源记》:更偏向于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环境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社会形态的设想。
《陋室铭》:更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不器”、“修身养性”的哲学观,强调“何陋之有”。

第四步:组织语言回答。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上述对比要点,用清晰的语言组织起来回答。例如:“《桃花源记》和《陋室铭》都描绘了作者对理想居住环境的追求,并且都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自然。然而,《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是一个物质与精神都极其丰富的理想社会,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逃避和向往。而《陋室铭》则着重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精神自适的生活态度,即使在简朴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高洁的品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前者侧重于对理想社会形态的描绘,后者则更侧重于个人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境界的体现。”

五、 持续鼓励与耐心

不要急于求成: 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大量的练习。孩子在初期感到困难是正常的,关键是家长能否给予持续的支持和引导。
多鼓励少批评: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多鼓励他们:“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你已经做得不错了,我们再看看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营造学习氛围: 如果可能,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或者推荐一些文言文鉴赏的视频、书籍,让孩子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总而言之,帮助孩子克服对比阅读的困难,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基础抓起,教授方法,提供实践,并给予耐心和鼓励。通过以上这些步骤和策略,相信孩子一定能够逐渐掌握对比阅读的技巧,并从中获得更深的理解和乐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问题来看,你这个家长的语文就不合格。

什么叫“孩子课外文言文总是读明白?”按照语境语气,应该是“总是读明白”才对。或者“总是读明白”。

你自己说你漏了什么字……

然后,小朋友读文言文,一定要和注释对比,不能单纯的看译文。其实任何人学习文言文都应该是先读几遍原文,然后尝试理解,接着看注释理解,最后看译文,再倒推理解没有注释的字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