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想让孩子被繁重的课业所累,想让他在10岁前痛痛快快想玩就玩,但家人认为这样会让孩子落后,该怎样选择?

回答
这个问题,估计每个做父母的都纠结过。看着自家孩子,十几岁脸上还带着稚气,心里就想,让他多玩会儿吧,这快乐的日子还能有几年?可转头一想,人家邻居家的孩子,十岁就已经会编程,会好几门外语了,再看看自家孩子,还在玩泥巴,心里又一阵发慌。这种矛盾,真的能把人逼疯。

你希望孩子在10岁前痛痛快快地玩,这是最自然不过的父母心愿了。孩子嘛,天性就是爱玩,尤其是在这个年纪,好奇心最重,精力最旺盛,是探索世界的最佳时期。如果这时候就被厚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不仅扼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可能让他们对学习本身产生抵触。想当年,咱们小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多花里胡哨的补习班和兴趣班?还不是一样长大了,一样也成家立业了?

但是,家人的担忧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的社会竞争确实是越来越激烈,信息爆炸,孩子们接触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家长们普遍焦虑,生怕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而且,有些知识的学习,确实是有“黄金时期”的。比如语言,越小接触,发音和语感越好,学习起来也越轻松。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如果能在早期建立起扎实的理解,对未来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他们担心的是,你现在让他玩得太“疯”,将来孩子想学的时候,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机,追赶起来会更加吃力。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玩”与“学”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更像是在“放养”和“精细化培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首先,我们得理解家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

社会普遍的教育焦虑: 看看朋友圈里那些晒娃的家长,动辄“xxx学会了xx外语”,“xxx在xxx国际竞赛中获奖”,这种信息轰炸很容易让人产生“别人家的孩子”效应。
对“落后”的恐惧: 很多家长害怕的是,孩子一旦停滞不前,就会被同龄人远远甩开,未来升学、就业都会受到影响。
对“玩”的误解: 有些长辈可能觉得,“玩”就是什么都不做,浪费时间。他们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来说,游戏、探索、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

然后,我们要思考你的“痛痛快快想玩就玩”究竟意味着什么。

是完全放任不管,无限制的游戏时间? 还是 是在保证基本生活和健康习惯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充足的自由探索和玩耍的时间? 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玩耍的方式: 是纯粹的电子游戏,还是包含户外运动、亲子阅读、搭积木、绘画、角色扮演等各种形式?不同的玩耍方式,对孩子发展的益处是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僵持不下。

1. 与家人进行深入沟通,分享你的育儿理念。
强调“玩”的重要性: 解释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玩耍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你可以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或者分享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比如,游戏能够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毅力,也能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区分“玩”与“懒惰”: 明确表示,你并非鼓励孩子好吃懒做,而是希望他们能以更主动、更快乐的方式去学习和成长。
分享你对“不落后”的理解: 你们对“落后”的定义可能不一样。你可能认为,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算落后。而家人可能更看重学术成绩和技能的掌握。你们需要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2. 设计一个“有质量的玩耍”计划。
“玩”也要有方向: 即使是玩,也可以有引导。比如,如果你希望孩子将来对科学感兴趣,可以多安排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玩具;如果希望他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多陪他读绘本。
平衡“玩”与“学”: “痛痛快快想玩就玩”,不等于完全抛弃学习。可以设置一个合理的学习时间,比如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是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可以是亲子阅读、听故事、学一首英文儿歌、或者完成一个简单的手工。
设置必要的规则: 即使是玩,也需要一些基本规则,比如游戏时间不能影响吃饭和睡觉,不能因为玩游戏而损坏家具等。这些规则的建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

3. 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空泛的保证。
展示孩子的进步: 即使不强调课业,也要关注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进步。比如,他学会了一个新游戏规则,或者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复杂拼图,或者能用更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成长的体现。
对比“学”与“玩”带来的不同结果: 比如,如果孩子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可以通过玩耍的方式去深入了解,他可能比那些被动学习的孩子掌握得更牢固,也更有创造力。
邀请家人参与: 让家人看到孩子通过玩耍所获得的快乐和能力,比如,一家人一起玩桌游,让家人看到孩子在策略和沟通上的表现。

4. 循序渐进,灵活调整。
不必一步到位: 如果家人实在担心,可以先从每天增加一小时的自由玩耍时间开始,逐步让他们看到效果。
关注孩子的兴趣: 很多时候,孩子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比逼着他们学习更有效。如果孩子对某个学科特别感兴趣,即使你不想让他“落后”,也可以适当地引导他去更深入地探索,这样他学起来也会是快乐的。
定期评估和反思: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需求和能力都会发生变化。要定期与家人一起讨论孩子的成长情况,看看目前的育儿方式是否仍然合适,是否需要做调整。

举个例子来说明:

你的孩子10岁,你希望他痛痛快快玩。家人觉得他应该多学点奥数。

你的做法: 你可以每天抽出半小时,带孩子去公园玩,让他观察蚂蚁搬家,或者一起玩追逐游戏,锻炼他的体能和观察力。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数学桌游,比如《卡坦岛》、《拉密》,在游戏中体验数字、策略和规划。或者,你也可以给孩子找一些有趣的数学绘本,或者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他通过动手和思考来学习。
家人的顾虑: 家人觉得,这些“玩”的数学,没有课本上的奥数题系统,孩子将来做题会吃亏。
你的回应: 你可以跟家人说:“我知道你们担心孩子的学习,但是你看,孩子在玩这些桌游的时候,他自己就会想办法计算资源,规划布局,这不也是一种数学思维的锻炼吗?而且,他对数学的兴趣是被激发出来的,比我强行逼着他做题,效果可能更好。等他真正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我再带他系统地学,那时他的学习动力会更足。”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一个平衡,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同时也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不是一个“要玩还是要学”的二选一,而是如何让“玩”成为“学”的一部分,让孩子在过程中收获知识、能力和快乐,同时又不至于因为家人的担忧而失去玩耍的权利。

最终的选择,需要你和家人一起协商,并且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也要尊重家人的意见,找到那个最适合你家庭和孩子的“中间地带”。记住,教育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过程中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健康的身心,比一时的领先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典型的家长把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产生的一种奇怪的幻想。还有吧,讲句心里话我一直人为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掌握节奏的话,先紧后松,先穷后富,先苦后甜的节奏会更健康更快乐。

这个大节奏下,什么原生家庭啊,童年缺爱啊,幼年贫穷艰苦啊,都不是事儿。日子越过越好没人会太纠结过去怎么样。而且有早年艰苦的岁月做对比,幸福感还会增强。

反过来,你童年时代是你人生最快乐的时光,少年艰辛,青年穷困,老年落魄。那么你的不快和愁苦又还会因为享乐的顺序不同而被放大。

我不谈问主让孩子10岁前尽情玩耍是否符合儿童的教育规律。我只谈问主的这个想法隐含的假设。

隐含的假设就是,你孩子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就在10岁以前!!

你让孩子多玩玩未必对孩子有太大影响,但是你这种先入为主的假设会对孩子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最终把它变成现实!

我认为,作为家长你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的未来一定比现在更好,离开你以后,一定能过得比跟你在一起更精彩。这样,孩子才会潜移默化地变得更加独立,自信,更愿意为美好的未来而珍惜现在。

如果你总是悲观或者自大地认为,孩子此生最大的快乐只能由你给予,那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只是孩子的学步器,最终他们要离开我们,用自己的双脚跋山涉水,走遍天下,看遍风景。这种快乐,在我看来比孩提时期的没心没肺的傻玩更厚重,更持久,更强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