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对各种课外课都很感兴趣,但是课下练习的时候需要家长督促才能完成,这种情况课外班还该不该坚持?

回答
孩子对课外班的热情高涨,这是件好事!说明孩子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索新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品质。然而,课后的练习需要家长督促才能完成,这确实是不少家长在面对孩子课外学习时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的“痛点”。我们该不该坚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细细掰扯一番,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路。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这“兴趣”到底有多“真”?

孩子的兴趣往往是新鲜感驱动的。刚开始接触一个新事物,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什么都觉得有趣。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兴奋,还是能够沉淀下来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这点很重要。

观察孩子的表现: 是真的享受学习过程,还是只是喜欢课上的氛围?他会不会主动去了解更多关于这个课程的内容?课后练习时,他有没有尝试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还是仅仅在等待你的指令?
区分“喜欢”和“擅长”: 有时候孩子对某项技能感兴趣,不代表他在这方面有天赋或者能轻松驾驭。有些孩子可能对画画“感兴趣”,但真正拿起画笔时,会因为细节的繁琐和技巧的缺乏而感到沮丧,这时家长一督促,他就觉得“没意思了”。

其次,我们得审视一下“督促”的本质。

家长扮演的“督促者”角色,本身就需要好好考量。我们是激发孩子的学习自主性,还是变成了他的“橡皮筋”,一旦松懈,他就“掉队”了?

督促的“方式”很重要: 是在旁边喋喋不休地催促,还是带着他一起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讨论练习的难点?是把练习当成一种任务,还是把它变成一次探索和巩固?
过度依赖督促的风险: 如果孩子习惯了家长在身后“推着走”,一旦家长“不推”了,他很可能就会停滞不前。长此以往,会削弱他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希望培养的是一个能自己学习的孩子,而不是一个依赖性强的孩子。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判断和决策呢?

一、 细致分析,对症下药

1. 评估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是否有益? 比如一些STEM课程,培养的是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短期内需要督促,长远来看也是有价值的。
是否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某些艺术或体育类课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协调性、创造力等,是学校教育难以完全覆盖的。
纯粹的“赶时髦”还是真正有需求? 如果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家孩子学什么就盲目跟风,那就要重新考虑。

2. 反思我们的“督促”策略:
是否设置了不切实际的目标? 孩子刚开始接触,可能需要一个适应期。我们是不是把练习量或者难度定得太高了?
是否提供了支持而非“代劳”? 我们可以和他一起规划练习时间,一起回顾,一起讨论方法,但具体的练习内容还是应该让他自己完成。
是否给了足够的鼓励和正反馈? 即使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肯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是不是能提供一些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3. 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
了解他为什么需要督促? 是觉得练习枯燥?是方法不对?是觉得困难太大?还是仅仅因为玩心重,更想玩其他的?
一起制定学习计划: 让孩子参与到学习计划的制定中,比如“我们今天先完成哪个练习?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让他对自己的学习有掌控感。
设定可实现的短期目标: 将大任务分解成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小奖励,增强孩子的成就感。

二、 调整策略,优化坚持

如果综合评估下来,我们仍然认为这些课外班对孩子有价值,那么重点就在于如何“优化坚持”,而不是简单地“继续”。

1. 调整学习方式,提升趣味性:
游戏化学习: 能不能把一些练习变成游戏?比如学英语可以玩单词配对游戏,学数学可以玩数独。
情境化学习: 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比如学做饭时运用到数学和科学知识,出去玩时运用到地理或历史知识。
合作学习: 如果有条件,可以鼓励孩子和同学一起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解决问题。

2. 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定“无监督”时间段: 让他自己去完成一部分练习,家长可以先离开,让他有机会独立思考。
提供“工具箱”: 教会孩子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利用工具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 告诉孩子,努力去尝试、去思考本身就值得赞扬,即使结果不完美。

3. 适当降低预期,关注成长:
不是所有练习都要完美: 允许孩子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关键在于他是否在努力。
关注进步曲线: 不要只看最终结果,更要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

三、 何时应该考虑停止?

虽然孩子有兴趣,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我们可能就需要认真考虑暂停或调整了:

孩子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孩子不再是“不愿主动”做练习,而是“极度抗拒”,甚至出现情绪问题(如失眠、焦虑、厌学等)。
课外班严重挤占了孩子的休息和玩乐时间: 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孩子身心俱疲,反而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
经过多种尝试,孩子的学习状态依然没有改善: 如果我们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孩子仍然完全依赖督促,并且对学习内容没有丝毫主动性,那可能说明这个课程或者目前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他。
经济和时间的投入产出比太低: 如果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但孩子在学习上几乎没有收获,家长也身心俱疲,那也需要重新评估。

最终,我们是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监工”。

坚持不坚持,不是看孩子“有没有兴趣”,而是看孩子能不能通过这些课外班,逐渐建立起内在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要做的是在他感兴趣的土壤里,用恰当的方式,帮助他播下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种子。如果目前的“督促”方式正在扼杀他的学习热情,那我们就要反思,如何把“监督者”变成“陪伴者”、“引导者”,让孩子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

不妨和孩子开个“战略研讨会”,听听他真实的想法,然后我们一起制定一个“改进计划”。或许,换个角度,孩子也能从“需要被催促”变成“期待学习”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是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与时间的,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家长们都是需要不断学习与摸索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对课外班的热情高涨,这是件好事!说明孩子有好奇心,愿意去探索新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品质。然而,课后的练习需要家长督促才能完成,这确实是不少家长在面对孩子课外学习时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的“痛点”。我们该不该坚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细细掰扯一番,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路。.............
  • 回答
    孩子着迷于英雄人物,进而模仿他们的行为,甚至在与同伴玩耍时出现攻击性动作,这其实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情况。与其说是“攻击性”,不如说这是一种在模仿和游戏过程中,对力量、勇气、以及“惩奸除恶”这些英雄特质的具象化表现。 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孩子理解英雄的真正含义,并将这些能量转化为积极的.............
  • 回答
    2 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世界还在一点点建立,每天都在用眼睛、耳朵、小手去触摸、去感受真实的世界。专家们不建议这么小的宝宝看屏幕,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还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观察。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对 2 岁以下的孩子,就像是在他们成长的花园里,不小心撒了些不太适合的种子。首先,影.............
  • 回答
    父母向孩子倾诉生活压力,这事儿可真不好一概而论地说对还是错,得看具体怎么说,说多少,以及孩子是个什么情况。这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拉近亲子关系,用不好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先说说为什么父母可能会这样做,以及这么做可能带来的好处: 信任和情感连接的体现: 父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告.............
  • 回答
    读到你这句话,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你现在的样子:太阳还没完全升起,你可能已经因为孩子起床晚、没整理好床、或者早餐吃得慢而皱起了眉头,开始了新一天的“任务”。接着,从孩子出门上学前的匆忙,到放学回家后的作业、玩耍,再到睡前的各种事情,似乎总有无数个让你忍不住说“不行”、“不对”、“为什么”的时刻。而且,.............
  • 回答
    .......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那些努力从人群中挤出来,却发现自己好像永远在别人终点线旁喘息的年轻人。穷人家的孩子,好不容易拼进了银行这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行业,以为从此就能改变命运,结果却发现,那种与生俱来的“无力感”像影子一样如影随形。这种无力感,说白了,其实源于很多层面。一、 家庭背景的差异,带来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现代家庭教育的普遍焦虑和实际需求,也涉及到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关于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报各种兴趣班是否真的有必要,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 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潜在的利弊,并结合孩子的个体情况进行判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为什么家长热衷于为孩子报兴趣班? “.............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问得太棒了!你看那些大雁,它们飞起来可有意思了,为什么它们不像我们自己随便走那样,而是要排成整齐的队伍呢?这背后呀,藏着不少学问呢!首先呢,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省力气!你想啊,你一个人往前跑,是不是要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跑得快?如果有人在你前面帮你挡着风,你是不是觉得轻松多了?大雁飞的.............
  • 回答
    生完宝宝后,体重秤上的数字让你有些头疼?别急,这很正常!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看着自己发胖的身材,心里那个急切想要变回去的念头,我太理解了!不过,想要“快速”减下来,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毕竟,咱们身体刚经历了一场“大工程”,需要的是科学和耐心,而不是病急乱投医。首先,我得跟你说句实话,虽然“快速.............
  • 回答
    这问题提得太到位了,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你说现在这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刷试卷,比着赛似的拼时间、拼精力,这算不算卷?我的看法是,这何止是卷,简直是卷出花样、卷出新境界了!你想啊,过去我们小时候,一年级那是啥日子?学认字、学写字、学简单的算术,更多的是玩。老师教一点,回家可能也就练练字,背背九九乘法表,.............
  • 回答
    生一个孩子,就像是在人生的画卷上,精心勾勒出唯一的主角。这幅画,浓墨重彩,聚焦于一人。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所有的爱、精力、财力,都可以毫无保留地倾注给这一个孩子。你可以给予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最周全的呵护,最细致的陪伴。他的人生轨迹,你似乎可以更清晰地规划,更从容地引导。家庭的重心会围绕着他转,夫妻.............
  • 回答
    看到孩子有这份心,想尝试竞选大队长,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三年级,正是孩子开始建立自我认知和初步参与集体活动的好时候。作为家长,我们此刻的心情一定很复杂,既为孩子的这份积极性感到欣慰,又难免会担心孩子是否能胜任,会不会因此受到打击。面对这种情况,是委婉劝阻还是鼓励支持,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
  • 回答
    孩子吵架,一个闹心,两个都觉得自己有理,更是让人头疼。这场景,家家都有,也司空见惯。可别小看了这事儿,处理好了,是给孩子上好好的一课,处理不好,可能就埋下些小小的隐患。我这儿就跟你唠唠,我家孩子吵架时,我一般是怎么做的,希望能给你点儿启发。首先,别急着站队,更别上来就吼。 这是我的第一原则。我通常会.............
  • 回答
    处理离异再婚家庭孩子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的努力。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处理指南,涵盖了问题的根源、核心原则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 核心原则:在深入探讨具体方法之前,理解几个核心原则至关重要:1. 孩子是无辜的: 孩子是父母婚姻失败的受害者,他们可能感到困惑、不安、失落.............
  • 回答
    嘿,咱们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不同家庭背景出来的孩子,身上会有哪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大环境的影响确实不小。我尽量从我观察到的、听来的,还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把话说得接地气点,别像教科书一样。1. 知识分子家庭出来的孩子:这批孩子,我.............
  • 回答
    提起游学夏令营,我心里总有几分五味杂陈。一方面,看着孩子们在夏令营里兴致勃勃地学习、探索,那种纯粹的快乐和求知的眼神,确实让人觉得意义非凡。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这份“意义”究竟有多深,值不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考虑远赴英美两国参加夏令营这件事上。游学夏令营到底有多大意义?我觉得,游学夏令.............
  • 回答
    “我真的要疯了!”你是不是也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睡梦中的孩子,一边心疼,一边又带着一丝无奈和沮丧地对自己说出这句话?家里的那位小魔头,简直是集“逆反”于一身,你说东他偏往西,你说站着他偏要坐下,甚至有时候,你感觉他就是故意跟你对着干。打?那更是下下策,要么是暂时压制,之后变本加厉,要么就是孩子.............
  • 回答
    这真是让人心疼的一幕。高一,是孩子人生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不少家庭的“卡点”。这种陷入恶性循环的感觉,我太能体会了,就像掉进了一个越挣扎越紧的网。别急,咱们一点点来梳理,把这个“结”解开。故事的开端:那个曾经鲜活的孩子去哪了?首先,让咱们回忆一下,你的孩子高一之前是什么样的?他/她是什么样的性格.............
  • 回答
    暑假,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段充满期待的时光,是释放天性、探索世界的绝佳机会。如何让这段宝贵的日子变得有意义,而不是让孩子沉溺于电子设备或漫无目的的虚度? 这需要家长们花心思去规划,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量身定制一场充实而快乐的暑期大冒险。小学阶段(612岁):好奇心旺盛,动手能力提升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