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奋斗到 30 岁了连买个 AirPods Pro 还要纠结很久?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共鸣,很多人在 30 岁这个年纪,明明觉得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收入应该比刚毕业时高了,但却发现想要买一个 AirPods Pro 这样的“小件”消费品,依然会经历一番“纠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 30 岁的人生阶段与财务认知变化

1. 经济能力的“相对下降”与“责任的增加”:
房贷/车贷压力: 很多 30 岁的人已经步入婚姻,或者有购房、购车的计划。房贷或车贷是一笔非常沉重的长期负债,每月固定支出会大幅挤压可支配收入。
家庭开销增加: 如果有了孩子,尿布、奶粉、教育、医疗等费用是巨大的开销。即使没有孩子,赡养父母、为未来储蓄等责任也逐渐显现。
生活成本的上涨: 通货膨胀是客观存在的,你可能发现工资涨幅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尤其是大城市,房租、水电、餐饮等日常开销都在不断提高。
“钱不够花”的普遍感受: 即使收入有所增长,但与不断增加的支出相比,很多人仍然会感到“钱不够花”,这导致了对每一笔非必要支出的审慎。

2. 消费观念的成熟与理性:
告别“冲动消费”: 年轻时可能更愿意为了“想要”而消费,容易被潮流、广告或者社交媒体的“种草”所驱动。30 岁的人通常经历过一些消费的“冲动后悔”,学会了区分“需要”和“想要”。
价值判断的重心转移: 不再仅仅看品牌和“酷不酷”,而是更关注产品的实际功能、耐用性、性价比以及它是否能真正解决我的问题或提升我的生活品质。
延迟满足的习得: 能够为了更大的目标(比如存钱买房、投资理财)而暂时放弃眼前的享乐,这种能力在 30 岁这个阶段变得更加突出。

3. 对“投资”与“消费”的区分:
把钱看作“资源”: 30 岁的人更倾向于将钱视为一种资源,需要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他们会思考这笔钱花在这里是否“值得”,是否会产生更好的回报(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机会成本的考量: 花 1000 多块买一个 AirPods Pro,这笔钱可以用来做什么?可以存起来作为旅行基金,可以买一套书提升自己,可以投资理财,甚至可以作为其他更重要支出的部分首付。这种“机会成本”的考量会让他们更加犹豫。

二、 AirPods Pro 本身的特性与消费决策的衡量

1. 定位与价格区间:
非必需品: AirPods Pro 并非像食物、住所那样是生存必需品。它属于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升级型”或“附加型”产品。
相对较高的价格: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1000 多元人民币不是一笔小数目。它占据了一部分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需要认真权衡。
品牌溢价: 苹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技术溢价是客观存在的,你付出的不仅仅是硬件成本,还有品牌价值和生态系统整合。

2. 功能与需求的匹配度:
“有没有我也能活”: 你可能已经有其他耳机(有线耳机、普通蓝牙耳机),它们也能满足基本的听歌需求。AirPods Pro 的优势(降噪、空间音频、轻巧便携等)是否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实际使用场景: AirPods Pro 的主动降噪功能在通勤、办公室、飞机上很有用。但如果你的生活场景很少需要降噪,或者你对音质要求不是极致挑剔,那么它的核心优势对你的吸引力就会减弱。
替代品的考量: 市面上也有很多价格更低的优秀无线耳机品牌,它们在音质、续航等方面也做得不错。你需要对比这些替代品,看看 AirPods Pro 的溢价是否物有所值。

3. 技术更新与“保值”焦虑:
电子产品迭代快: 科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今天买了 AirPods Pro,明年可能就出新款,而新款的功能可能更强大,价格也可能有所调整。这种“怕买早了被淘汰”或“怕错过更好的”的焦虑,也会导致犹豫。
折旧问题: 电子产品一旦开封使用,就会开始折旧。如果不是作为长期的投资,而是短暂的体验,那么其“持有成本”会让你觉得不太划算。

三、 社会文化与心理因素

1. “消费升级”的浪潮与“被卷”的压力:
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好物推荐”和“晒单”,无形中会给人们制造一种“别人都有,我也应该有”的消费压力,尤其是在同龄人中。
“人设”与“面子”: 在某些圈子或工作中,拥有苹果产品可能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或科技敏感度的体现。虽然你内心可能不那么在意,但这种社会暗示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决策。

2. 自我价值的衡量与心理安慰:
用消费来奖励自己: 有时候,购买一件心仪的物品,是对自己辛勤工作的肯定和奖励,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但这种“奖励”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才算“值得”这个奖励,就需要一个衡量标准。
“咬咬牙”的心理门槛: 即使收入允许,很多人仍然会有一个心理门槛,即“这个东西值不值得我花这么多精力去获得”。纠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和消费欲望的权衡。

3. 对“性价比”的执着:
很多 30 岁的人可能经历过“穷日子”,对“性价比”有着更高的追求。他们不希望为不必要的功能或品牌溢价买单,而是希望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总结一下,你之所以在 30 岁时为买 AirPods Pro 纠结,可能是因为:

财务上: 责任变重,可支配收入相对紧张,机会成本的考量让你更加谨慎。
消费观上: 你更加成熟理性,区分了“需要”和“想要”,更看重产品的实际价值和长期回报。
产品本身: AirPods Pro 是一个非必需品,价格相对较高,你需要确认它的价值是否与你的需求高度匹配,并考虑替代品。
心理上: 你可能在“奖励自己”、“社会压力”和“理性消费”之间摇摆,对“值不值得”进行反复权衡。

这并非坏事,而是一种成熟的表现。这意味着你对自己的财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对消费有了更独立的判断。当你真正觉得 AirPods Pro 的某个功能解决了你的一大痛点,或者你攒够了额外的“奖励基金”,并且觉得这笔钱花得值时,那份纠结就会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消费的满足感。

所以,你的纠结是正常的,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苹果出AirPods Pro,本身和你没关系的。这耳机是那天晚上招呼都不打一个突然出现在官网页面上的。你的需求也是突然冒出来的吗。7P是哪年的手机了,这么多年都没有AirPods Pro,怎么活过来的。真的需要降噪?真的需要无线?真的需要耳机?

所以恭喜你在消费主义的悬崖边犹豫了一把。宣传让你心痒痒,没有需求而创造了购买欲,典型的消费主义。

其实耳机这个东西,只需要1元钱,就可以完成声音从无到有的飞跃。后面你再加价10万,提升都不会有这1元的提升大了。

我自己包里面装的是红米AirDots。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对此类蓝牙耳机的需求就是如果有人在不合时宜的时候给我发语音我可以偷偷听一下。所以99元的红米就最合适,满足了隐蔽+掏出秒连的需要。甚至我只需要右边一支都够了,可惜他不卖单边。至于听歌,我有含金量很高也算适可而止的装备。

“30岁了” “有钱了” “卖得贵” “我需要”是几件不相关的事情。你30岁不一定就有钱。有钱也不改变 AirPods Pro 真的卖得贵这件事——2000块钱的耳机,声音值500吗,2000可以收个K3003了。关键是你也没多少钱。

“奋斗到30岁连买个xxx都要纠结很久” 很正常。30岁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是糟糕的事情。

另外,这道题居然是苹果的推广。贩卖焦虑来带货,咪度甚高。。苹果你也有今天。。。

2019 年双十一有哪些值得购买的东西?

user avatar

本鼠人就没有这个烦恼,耳机超过40的看都不看

user avatar

说实话,有时候我也想不明白,

为什么我爸一双皮鞋可以穿三年,还不舍得换。

一个手机打开微信,要卡好久但还是津津有味。

而我一年学费接近一万,他总是准时的打进我银行卡。

各种考证费用加一起也要快破3万了,他也从不多问。


但当我工作以后,知道了挣钱不容易,

用了四年的ip6,因为心疼钱舍不得换新手机。

穿了两年的AF1,鞋面都泛黄了舍不得买新鞋。

而当我休假心血来潮请我爸吃饭时,我付钱时眉头都没皱。

得知他睡眠不好,给他买高价枕头时,刷卡的动作也很潇洒。


他总是假装生气,劝我要省着些花钱,

但他收到礼物时,嘴角却忍不住的上扬。

我才明白,有些东西衡量标准不是贵不贵,而是值不值。



user avatar

两千块的东西,肯定是要纠结的。前几天我的美国同事还跟我探讨小米哪个型号比较划算,双十一要不要海淘一个回美国。

但这个问题有意思的地方不在这里。

看题主的描述:苹果发了个新耳机,想买但舍不得。又想起自己而立之年尚不得耳机自由,月薪如何,房租如何,现状如何,人生何至于斯。

让人想起某妹子,买衣服砍价,砍着砍着就哭了:"我都三十岁了,还在为几块钱的事扣扣搜搜,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这两者的逻辑是一致的:我不能麻溜地买XXX,所以我是个失败的人。

我用iPhone 8。2017年9月13日凌晨一点,苹果发布了一万块的iPhone X。2017年9月13日凌晨两点,买不起iPhone X的我,由一个中产阶级,一下子滑落成了一个失败者。

2019年10月30日,苹果发布了airpods pro。30岁的题主觉得,自己应该麻溜的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但题主做不到,并由此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所以问题根本不在于耳机不耳机,而在于:题主已经30岁了,为什么还会拿一个耳机来衡量自己?

user avatar

哪怕你奋斗到了40岁,你依然有买不起或者纠结消费的东西。

买不起就买不起,其实和纠结关系不大,纠结的原因,无非是经济问题,或者这件东西对你的价值还不够。

多少小年轻,透支消费买手机,眼睛不眨一下的。从不纠结,然而又怎样呢。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

成年人的消费,无非追求一个财务自由和随心所欲,但需要一个合理的边界。我上个月花了近4万,主要用在房贷、商业保险、家庭生活、老婆网购、交通、孩子兴趣班以及一点医疗费。每一项都是必须要花的,都有明显的边界,而且没有买什么大件。

如果说纠结,我在纠结是否换个新手机,因为手机已用了3年半,但因为功能尚好,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再用半年。我的边界,就是手机功能没出问题。

当用则千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

user avatar

因为你考虑的多了。正常。

过年我想把电脑升级下,买个3090,再把u搞一下。

想想今年还要用钱,最后买了一个爱格升意思一下。

最后说一句,爱格升就是智商税。

user avatar

果粉。跟朋友合伙的公司100员工。盈利。每年缴税至少200。

不缺几千块,不过我也没舍得买。

“心理账户”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我的心理账户觉得AirPods是个性价比很低的东西。你的应该也是。

掌握好自己的“心理账户”,真的该花的钱花,不被消费主义带着走,对一个人很重要。

“心理账户”是最基本的自制力的防线。

你看下什么节日都出去花钱疯的人。大概率不会有大的成就。

希望你坚持,挺棒的。

user avatar

题主你都已经买房了,坐标广州月供才三四千(画重点)。

很显然,你的消费习惯是帮助你提前上岸的重要原因,而那些买买买从来不纠结的普通人,估计现在还在租房,然后在知乎刷“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租来了”之类的鸡汤。

我之前回答过一个问题,大概就是说我在过去十年里,每年都是换一台二手的iPhone,而且只买上一代的机型。

这样直到毕业十年以后,我才第一次用了新iPhone,十年里我一共在手机上消费了也才一万块的样子。

评论区有人就觉得我挺磕碜的,但是实际上,在毕业十年以后,我已经买了三套房了,一套自住两套出租,每个月稳定吃租都能保障生活了。更不要说还有主业副业收入。

但是我跟你一样,我也为要不要买AirPods Pro纠结了很久了,并夕夕现在特价到了1399,我依然选择“再等等”。

而且很大概率我最后还是会买二手。

那是我买不起吗?当然并不是,我也敢肯定你显然也不是买不起,但是如果没有这么“纠结”一下,或许做为普通人,你我也会跟很多人一样,至今还没有上岸。

当然了,房价这事儿谁也不好说,但是至少现在我们在岸上,对吧?

何必在乎那些这会儿在河里翻滚着,诅咒你将来一定会掉下去的人呢?


这几年我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是前几年我爸爸因为冠心病进了ICU,当时很可能要马上做手术上心脏支架。

虽然最后没有到那一步,但是还是挺凶险的。

后来爸爸出院以后,有一天我妈跟我聊起这件事,她说她当时都快急疯了,因为一个支架一万块,而且这种手术必须现场交钱,不会给你时间慢慢去凑钱的。

如果当时做不成手术,可能半个小时什么的,人就没了。而她那时候真没有那么多现钱,都拿去买理财什么的了。

而我当时记得我淡然地说,没事,我有。

假如我从一毕业就开始每台手机都是新的,也从来不会为买AirPods Pro而纠结,想买就买,想去哪玩就去哪玩,我十分确定,我绝对说不出那种定心丸的话来。

而承担家庭的责任,才是一个男人做的最酷的事情,这种酷是任何新奇的电子产品都不可能带来的。


你真的没必要自我怀疑,老弟。

user avatar

农村务农的儿子带父亲来市医院看病,家里的孩子没人管,一起带了过来。

我看了下老人家的片子,腰2 - 骶1节段,均存在1-2度滑脱、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情况比较糟糕。

我告诉老人家的儿子,“你爸的情况比较严重,如果临床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就可能需要手术。”

老人家的儿子问我:“我牙老子这个情况,大概需要住多久能够舒服一些?要好多钱?”

我说:“先住一个星期看看情况,如果效果不理想,就建议你考虑一下手术。”

这时,老人的孙子喊:“爸爸,我饿死了,我想吃肯德基。”

老人的儿子没有理他,孙子不断地喊:“我要吃肯德基、我要吃肯德基......”

老人的儿子可能被他崽惹烦了,踢了他崽一脚,骂他:“吃什么肯德基,你爷爷还要看病呢!”

老人家的儿子告诉我:“医生,你先等我一下,我一会儿回来。”说罢,他就告诉他崽,“看着你爷爷,我去买点东西。”

大约15-20分钟后,老人家的儿子回到医生办公室,他给他爸打包了一碗米粉,给他崽一个面包和一瓶牛奶。然后,他走到我身边,递给我2条“蓝芙蓉王”说:“医生,你说的我都明白,请你费点心。一点上不了台面的心意,你尽力看着办就行了。

当时,我就急眼了,让他把烟收起来......后来,我带着他去医院小卖部,要老板把烟给退了,把钱还给人家。

老人家住院期间,我特意留意了下他们早上、中午吃什么。老人家吃的最好,儿子给他在外面小饭馆炒小菜、买水果。他和自己的崽就比较对付,早上粉面和包子,中午和晚上吃个快餐盒饭。

老人家要他崽和孙子吃点他的菜,孙子倒是很想吃,被他爸制止了。

老人家前后住院10来天,保守治疗效果还不错,入院的时候抬进来,出院的时候走出去。老人的崽和孙子倒是瘦了2圈。

老人办出院的那天,他崽给我买了10来斤水果,估计100多块。我看他自己和崽吃饭,一天伙食费不过50。我把水果分一些给同事,还在水果里面发现了2包“和天下”。我有点后悔,如果当时就看看水果,就肯定会把这2包“和天下”还给他。

人呐,只有工作后才知道挣钱不易;只有上有老下有小才知道有些东西没必要、有些开销可以避免。

user avatar

最近天气热了,想买件小香风的外套。

下班后去附近商场转,看到一件红白色调的粗花呢外套。

没有领子,感觉很清爽。长度也合适。

我跟服务员说想试试。

服务员是个小姑娘,皮肤很白。她给我取衣服时,我无意中,瞟了一眼吊牌——2698。

2——6——9——8。

我说:我不试了。

她愣住,问我怎么了?

我说:我买不起。

她说:这衣服不贵的,质量很好。

我说:衣服确实好,不过不是我的消费水平。

她不放弃,说:我们现在有活动,满2500便宜300。

我一下子乐了:哈哈,那我也买不起。

我说:谢谢你啊丫头。

我往外走。

眼间我马上出门,她语气急促地说:姐,您可以扫一下我们的二维码,不定期有优惠。

我:哈哈,优惠我也买不起。

她说:嗯……姐您慢走。

出了门,一回头,发现这家店是 KATE SPADE。

以前有个女同事特别喜欢这个牌子。

因为它家出的包经常带个红色的桃心,那个桃心长得和扑克牌里的红桃心一模一样,所以她天天叫它“红桃心儿”。

我心想:原来红桃心儿家的衣服这么贵啊!

01

买不起15.8的桃


4月初去小区里的超市采购,发现精品水蜜桃,28块一斤。

又大又漂亮。

我挑了一个,计划切成4块,一人一块,尝个新鲜。

结果拿去一称,15块8。

我觉得有点肉疼,有这个钱还不如买只大菠萝。

一只大菠萝才10块钱。

我把它放回去了。

超市不大,我挑酸奶时,听到超市巡检员在问称重员:“这桃咋回事?”

原来,巡检员发现水果摊上赫然出现一只贴了标签的水蜜桃,就跑来问称重员。

我担心称重员因为我的缘故挨训,便赶紧走上前去:“那是我放的”

巡检员是个中年男子,精瘦。他问:“你咋称好了又不要了?”

我说:哈,我一称看16块,觉得好贵啊,就放回去了。

他点点头,表示理解。把标签撕了,放回去。

我说:麻烦你了。

他说:没事。

我继续挑酸奶。

02

我变了


在这一瞬间,我突然发现自己变了。

以前的我,根本不会说“我买不起”“这不是我的消费水平”“有优惠也买不起”……

因为觉得丢人。

我怕别人看出来我没钱。

我怕别人看不起我。

我怕别人嘲笑我。

怕到什么程度呢?

有时候逛街,明明很心疼钱,但在服务员的蛊惑下,哪怕打肿脸充胖子,也要把一个东西买下来。

回去后,特别想抽死自己。

现在的服务员还特别厉害。

你说一件衣服贵,她会说:不贵啦,面料是锦纶的,这个价位很合适。一分价钱一分货。

你说一套护肤品贵,她会跟你摊到一年365天,核算一天下来才几块钱。

你说做面部护理贵,她会说:女人啊,做保养是老样子,不做保养是样子老。

你说一件这个衣服颜色太艳,她说:哎呀,女人年纪轻轻不穿艳一点,老了再穿那成个什么样子啊!再说你皮肤这么白,不穿橘色就是浪费资源!长得黑的黄的人想穿都穿不了!

你说一套首饰贵,她会跟你说:女人最美好的就那么几年,这些东西现在不戴,等老了再戴,戴不出那个感觉啊!年轻时要抓紧时间美起来!

我绞尽脑汁寻找出来的任何一个理由,她们都有一套说辞应对。

我根本说不过。

她们明显做过对抗性训练,做过统一的话术培训。

唯一那个有力度且无法反驳的理由,我死活说不出来。

03

我希望别人都认为我有钱


不仅如此,我还特别喜欢给自己充门面。

我买1万多块的包。因为大牌包说明我有钱。

实不相瞒,我之所以买阿玛尼的粉底,是因为我曾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亲爱的姑娘,当你补妆时,你是想让别人看到你拿出一个大牌粉底呢?
还是想让别人看到你拿出一个很平庸的粉底呢?

就这么一句话,我买了阿玛尼——光粉盒就1百多块,粉芯儿400多块。

刷卡的那一刻,我幻想着,在我补妆的那一分钟,别人会想:嗯,这女的,挺有钱的。

我曾在知乎回答过一篇文章:为什么有人拿着一两万的月薪,却连1千块的包都不舍得买?

有没有有人月薪一两万,但一两千的包都不舍得买?

我在文中说:我离婚之前用的是娇韵诗,现在用的是安安。

然后很多人在底下质疑我:娇韵诗也不贵啊!你好假啊,你一年到手40万,应该用LA MER好不好!

答案很简单:性价比低+别人看不见。

我本来皮肤就好,我为什么要用这么贵的护肤品?

而且!

我天天用LA MER,别人看得到吗?

别人看不到啊!

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我为什么要花钱?

我一直觉得樊胜美挺傻的,用那么贵的面膜,谁看得到呢?

反正打死我,我也不会用贵的面膜。

我愿意且仅愿意把钱花在别人能看得到的地方——比如包,比如唇膏,比如粉底。

因为包天天背,还这么大个儿,你看不到是你眼瞎;

唇膏和粉底要时不时拿出来补补妆。

我想让我身边的人一看我就觉得:这女的,有钱!

你想让我承认我没钱,我买不起一个东西?

我死都不承认。

04

香奈儿2.55的执念


我不知道我从何时开始,坦然接受自己没钱这一事实的。

或许是离婚以后。

因为在2018年9月,我和L吵过一架。

吵架的原因是:我跟他说:等我俩存款到350万时,我想买一只香奈儿2.55。

我觉得拿出存款的1%出来买一只包,不算过分。

他觉得过分,然后我俩就吵了起来。

后来我看他实在生气,就说好了好了我不买了,你消消气儿,我错了。

那会儿我对大牌包有非常强烈的欲望。

离婚后,我突然觉得以前的一些想法很可笑。

之前的生活有点飘,看似华丽,实则浮于云端。

我突然间感觉累了,很疲惫。

我想降落下来,真真切切,踩在大地上。

我不再执着于大牌包了,不买大牌粉底液和眼影了,不买日本进口洗发水了,不买带花纹的纸巾了。

不买四位数的衣服了。

把QDA的衣服和阿玛尼的粉盒陆续送读者了。

我开始从超市买洗发水,就是最普通的那种洗发水。

买国产面霜、红地球粉底液、完美日记的散粉、完美日记或者火烈鸟的眼线笔、十几块钱一支的眉笔。

穿在里面的毛衣和针织衫买恒源祥,便宜舒服;

小外套之类外穿的买伊芙丽,款式时尚,价格可以接受。

有一次,我上洗手间时,听到2个保洁阿姨聊天。

说鲫鱼6块一斤。

我记得超市的鲫鱼要10块一斤,洗手时问她们在哪里买?

她们告诉我在XX地方有个农贸市场。

我就找过去了。

此后每1-2周挑一天早起,开车带我爸去采购鸡鸭鱼肉,感觉节约了一个亿。


05

我不在意你眼中的我


我不再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

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平凡非常普通的人,和这世界上99.99%的人一样。融入人群,让我感觉非常安全和安心。

我之前那么努力,拼着一条命,就是为了与众不同。

就是为了比别人美,比别人白,比别人有钱,比别人有气质。

现在,这些都无所谓了。

我不再拗造型,不再试图与众不同,不再努力盯着合影,从中找出自己比别人独特的地方。

我甚至不再拍照。

找角度——拍100张,努力挑选9张——美颜精修磨皮——仔细配文,假装随意的样子,遣词造句,发朋友圈——逐一回复。

累不累?

傻不傻?

装不装?

我不想伪装我过得很好。

我需要真实的生活,不需要朋友圈里的生活。

别人爱怎么看我就怎么看我

我不在乎。

于是,我能够坦然说出:我买不起。

我不觉得丢人。

人生艰难,一个中年人,上要赡养双亲,下要抚育子女,买不起一件昂贵的外套很正常,舍不得花15块8买一只水蜜桃很正常。

没什么可笑的。

如果你因此看不起我,只有3个可能:

1我已触碰到真实的生活,而你没有。

2有人为你遮风挡雨负重前行,而我没有。

3你生来命好,含着金匙出生,未尝人间疾苦。

以上任何一条,都构不成我自卑的理由,更构不成我低你一等的理由。

06

买不起,不丢人


我讨厌网上的一种论调:

当你买不起一个东西时,你应该感到愧疚,你应该努力赚钱,然后把它买下。


滚一边去。

这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我拼了100条命都买不起。

但没关系,我可以努力赚钱,努力省钱,努力攒钱,购买支付能力以内的商品,把父母的医疗和养老安排好,把女儿的照料和教育安排好。

这样的我,完全不输给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实事求是地说,此时此刻,哪怕是一个亿万富翁站在我面前,我也能平视他,不自卑,不自惭形秽。

因为我已拼命做到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我自力更生、我穿着普通的衣服、擦着普通的面霜、背着普通的包。

这么普通的我,远比几年前,穿着4位数的衣服、背着一万多的包、用着大牌化妆品的我更坦然,更自信,更笃定。

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所有关注我的女孩子,都能够非常坦然的,对任何自己买不起的东西、超越自身支付能力东西、不属于自身消费水平的东西,说一声:

我买不起。


并且。

不因此背负任何内疚、自卑、局促,以及不安。

END

微信公号:可可沛沛

user avatar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你花不起那两三千块钱。

而是在你的认知中,一个无线蓝牙耳机,尤其是给手机配的标配耳机不应该卖这么多钱。

我见过很多人,收入并不算高,但因为用习惯了iPhone,他们一般会四年左右一个周期更换手机,每次换手机并不会纠结多久,最多也就是某东,某宝和某刀几个平台都看看,看有没有百亿补贴的特价能多少省点钱。

在他们的认知中,iPhone就是要花这么多钱,而自己也要定期更换,于是在到年限后,也不会纠结那么多,用得起就继续用,用不起就转投更便宜的机型就是了。

你愿意为一个物品花多少钱,取决于这个物品在你认知中所处的位置。

在K12教育还没被官方打压之前,很多大城市家庭每年给上初中的孩子花在课外辅导上的预算都高达几万,甚至十几万。

在教育机构纷纷跑路的时候,爆出来的新闻,都让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震惊很久,很多家长冲着辅导班的优惠政策,都是几万几万地提前往账户里充值。

那课外辅导到底值不值这些钱呢?最终还是取决于最终付钱的人的认知。

对于巴菲特来说,最好所有的余钱都拿来投资,因为现在多花的每一分钱,在他看来,都是未来的一笔财富。

所以,纠结还是因为耳机在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并没那么重要,就像同样是买付费会员,有些人买了B站会员,有些人买了QQ音乐会员,还有些人买了知乎盐选会员,各有各的理由。

最后,我个人作为iPhone用户,觉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买个AirPods还是很划算的。

买不起AirPods Pro,买个上一代的AirPods也行,实在不行,买个国产的也行,没钱就啥也别买,自己窝家里外放也不错!

user avatar

我觉得答主应该收获了不少回答了,不知道有没有能够帮助到题主的内容。对我来说,我也30岁了,托家里的福,经济条件也还不错。

但是airpods pro我也犹豫了一段时间,最后并没有买。

为啥没买呢,因为我买不起哇。

两千块钱,我没有吗?我有的。我相信题主也有的。但是无非就是觉得划不来罢了。

而题主缺少的,不是花这两千块的勇气。而是对自己“买不起”的宽容和接纳,也许可能还有底气。


“我不是买不起,我只是觉得划不来”

划不来就是买不起。

我为什么觉得airpods pro划不来呢?简单的说,我有音质更好的hifi耳机,并且没有降噪的需求。对我个人来说,这就是个摆设。

我虽然经济条件还过得去,也没有到为了一个摆设花两千块钱的地步。

所以我就是买不起呀,怎么啦。


当然啊,我是个很俗的人。我能大大方方说我就是买不起airpods,是因为别人、我自己都知道这个价位的东西真的想买我没什么买不起的。虽然我明明是那种,9.9包邮的东西,都要再搜一下有没有6.8包邮的人。但是我确实会大大方方地抠门,自己还觉得挺光荣。

我不是来卖成功学鸡汤的。固然最直接的一个解法是,“当你足够有钱的时候,你不再会为买苹果耳机而纠结,或者说,就算你像我一样抠门,也不会因为纠结本身而二阶纠结”。但是这样的话术,无非是,把airpods替换成一辆车,同样的纠结还是会找上你我。

我只是觉得,你应该对自己宽容一些。

买不起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人规定,要买得起某某东西,才是奋斗成功的标志。很多时候,没钱的人在小心翼翼的大方,而有钱的人则是大大方方的抠门。

挺早的时候,在一个关于无息分期购买airpods的争论下面,有人在追问:“买个airpods还要算无息分期蹭了多少利息的,是有钱人的做法吗”。我没有回那个人,但是在我心里,买东西就是买东西,觉得划得来就买,划不来就不买。和我是不是有钱人没关系。更不会作为我人生是否成功的评价。

user avatar

好吧,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咪蒙系提出的一个营销问题,目的在于制造热度。推销耳机。

问题的导向是给耳机贴上一个成功标签。

然后高赞反对消费主义的变相已经认同了这个耳机是成功或者档次的标志。


我的回答是揭露一下本质问题,这个耳机……它不值啊。

蓝牙耳机的DAC怎么做?

蓝牙本身是数字信号,蓝牙数字音频的协议就是残废。

数字模拟转换这块,蓝牙耳机受限于供电,没法做好



————分割线————

200000给你深圳一套三居室,你是不是拼命也要买?

20000让你买奔驰s600,你是不是就舍得了?

2000让你买个iPhone 11 pro max是不是也行?

2000的耳机怎么就舍不得了?

为什么

政治经济学的说法,是物品的价值是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一辆奔驰s600,是复杂的工业品,钢材要炼出来,要冲压焊接,有复杂的功能电路,很多芯片,需要很多工程师努力开发。

所以20000能买到就太值得。你一算零配件成本,每一样零配件再往上推。

报告的社会必要劳动,各种人员的工资,一台20000太便宜了。

当然,奔驰公司不会2万卖给你。

蓝牙耳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现代工业精密制造这个外壳成本多低?那点材料多少钱?芯片多复杂?面积多大?振膜多少钱?

多少人为这个东西研发?能拿多少工资?

你不可能算的很清楚,但是你知道没苹果品牌的1比1仿造品多少钱。

你不是花不起2000,而是不愿意为一个溢价很高的东西花2000。

犹豫的不是价格,而是消费选择。

苹果有溢价不高的吗?有

ipad mini5溢价就不高,A12处理器不说研发工程师成本,7nm工艺,芯片面积在哪,成本就不会很低,高品质的屏幕模组也不会便宜。

这个东西双十一,卖2000多,如果你家里需要,你犹豫吗?

user avatar

因为你被消费文化洗脑了,


他们创造概念,

于是有了钻石恒久远,其实几十万以下钻石根本不值钱;


他们创造不同等级,给人群分类,

比如普通人应该买什么车,

小资应该买什么车,

商人应该买什么车,

富豪应该买什么车,

给钻石划分等级,提高价值,

给西瓜划分等级,给西瓜浇牛奶一斤西瓜几十元



他们把节日变成消费日,甚至创造节日,

比如把圣诞节搬过来,大家要过圣诞,要礼物,

把情人节搬过来,大家要送花,蛋糕,

他们觉得这不过瘾,

干脆创造节日,消费节日,双11,


他们拉拢媒体,

媒体告诉你小资生活应该喝上星巴克,告诉你这是时尚,

结果一杯星巴克比美国还贵,

里面随便一个工艺品小蛋糕就15元,

媒体告诉你应该过标配生活,有房家有两辆车一人一辆,

中国其实1线,新1线城市根本不需要车啊,要车去租车即可,

他们让媒体贩卖焦虑,

给年轻人卖成功学,

给老人卖保健品,

给女人卖昂贵化妆品,

给婴儿卖早教,


他们拉拢各路专家,

比如某知名医生讲保健,你要买保健了,

比如某老师告诉你新的学习方法,你要买课程了,

比如某教授告诉你高级牛奶好在哪里,


他们拉拢娱乐明星,体育明星,

给他们代言,提高销量,



他们拉拢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小额贷款,

给消费者贷款,

消费者买车消费需要10年,

买房需要还30年,

买手机都可以还2年,

搞的消费者有时候巨额消费,要打工还近10年,


他们告诉政府,

消费有利于经济,有利于稳定,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民生,

甚至鼓励政府高预售, 高投入,


他们让人心变的嫉妒,

制造矛盾,

人们开始比较,区分高低,疯狂消费,

他们给人“奶头乐”文化,

忽悠人们要及时消费,制造消费快感,

却不告诉其实人生困难重重,

他们给人小额奖励,让人巨额消费,



其实像苹果手机,根本就不是普通人消费的,

但是商家就是可以告诉你,

买了10000条好,

不买后悔一生,


所以11月前12天我用这款手机,

88元可以砸核桃!


有人会告诉你努力可以改变很多

但其实大多数成功人并没有不同之处,

他们无非机遇好,出身好,跟对人,


张定边这位历史级别猛将你知道吗?

可以说胜似吕布,

但奈何跟错人,跟了陈友谅

最后只能出家当和尚


人间多少酸甜苦辣啊


1我意思不是不消费,

而是有节制消费,

你月光,甚至套用信用卡,借小额贷款,

假设你未来失业,家里有人生病怎么办?这很常见的。

你即使一路平安,也需要很多钱,用钱重要位置怎么办?比如养孩子。


2我没有表达清楚,我说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家里两辆车,

其次很多人用车真的不多,还得买车位,

最需要车完全可以叫高端专车,

一般可以叫车,

如果长途用车,也可以去租一辆好车,

其实很多车大部分时间没有用,真的有些浪费,

当然个人观点


人生需要自己独立三观,不被人左右,

建议可以看一些经典

user avatar

我以前喜欢四处游玩,趁着周末把苏州300公里以内的城市都去遍了不说,还经常周五下班公交换高铁、下了高铁换地铁,赶去上海虹桥搭凌晨航班出发去远方,周日晚上再搭飞机回来睡一觉周一继续上班,把自己的薪水都花在了这上头。

可对于穿的,我就没那么讲究,除了西装舍得花大几千,其他90%的衣裤和鞋都在200以内。

而我一个同事,在穿衣上比我更苛刻——永远都是优衣库100块左右的基本款,而且同一款衣服把黑、灰、藏蓝都买了,轮着穿。

可他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不仅不想花钱在衣服上,甚至觉得花时间和精力在穿衣这件事情上就是浪费生命。

但他一直坚持健身和养狗,每个月花在自己吃鸡胸肉、蛋白粉,健身房、狗粮、狗狗护理身上的钱就是三四千,双十一还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囤货。

还有我以前一个老板,他每年收入不多算,少说也有七八十万,可他五公里以内的地方从来不打车,自己骑;如果看到你单面打印东西,能把你批到哭;对员工抠抠索索,年底的奖金,拖拖拉拉到第二年秋天才能分期发完。

印象特别深的,是有次和他去两公里之外的地方开会,快到目的地他发现忘了带讲话稿,便让我回去办公室打印,我说我肚子疼要去拉个屎,怕来不及。

文件上午我刚发他微信,我以为他会就近找个打印店去打,没想到他居然又骑着车回了办公室一趟,来回花了二十多分钟。

可就是这样一个抠门的老男人人,在女色方面却很乐意花钱:除了定期招嫖,公司每个女员工他连小区里卖煎饼的大姐他都要撩,不是给这个送花,就是请那个吃饭,不时买个包送个手机。大家都开玩笑,说要抓紧跟他要年终奖,要不然被他都送给女人了。

还有一位大学教经济学的老师,每年除了学校发的20多万薪水,还能申请到上百万的课题经费,再就是外出讲座每次收个三五千,据我所知每年100多场,算下来也有三五十万了,收入并不低。

他经常请学生吃饭,花个几百上千从来不心疼,并不是吝啬的人。

但他讲经济学课的时候经常的一个例子就是,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消费观也不同了,他自己花钱在吃的用的上面,多一点少一点都能接受,但从来不愿意付费下载一首歌来听;但他儿子每个月为了买歌都要花掉好几十块——他一个经济学教授还不懂音乐经济价值的问题吗?可还是斗不过自己内心的那把私人的价值衡量尺度。

有的人只看到这类人抠的一面,所以片面地给你总结说“越是有钱的人越懂得节省,钱就是省出来的”,甚至像我那个老板,他自己都这么说。可把他们所有消费行为放一块来看,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这就是人,为了自己觉得值得的东西,不仅愿意花钱,还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有时即使没有钱,也愿意省吃俭用攒好几个月去买。

可一旦碰到自己内心并没那么渴求的东西,别说1999,就是199.9,甚至19.99,都会犹豫好久。

这和穷与富有关,但更和内心的价值认同感有关。

你看,每个月三千四的房贷你不纠结,每年花费估计1万+的异地恋你也不纠结,许多人愿意为之痴狂的车、表、烟、酒你也无感,几年前的7P你也用得心安理得,可你却因为一个1999可以用两三年的耳机纠结犹豫,到底是这东西真的超出你的购买力了,还是因为它的定价超过你的心理价位了?

活明白了这层,你再看到类似1999的耳机这样超过自己心理价位的东西,根本不会纠结,更不会为30岁的自己自怜自艾,你会像我那经济学老师看到只需要3块钱就可以下载的音乐一样,理直气壮地不付费;也会像我老板骑车从一个个最多只需要1块钱就可以打印好2页讲话稿的打印店经过一样,心如止水而不是为自己50多岁还要骑个破车花半小时省1块钱自怜自艾。

user avatar

衡量一件东西「贵不贵」,不在于其绝对价值,而在于你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是消费者对特定物品或劳务的个人估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评价成分;与之相对的是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这两个概念在环境价值评估的时候经常会用到。

比如,我们如何衡量一条河遭受污染所带来经济损失呢?在主观意愿调查法中,我们通常会问利益相关者两个问题:

  • 问题一:如果别人要污染你家旁边这条河,你觉得他们给你赔多少钱,你能接受?
  • 问题二:如果你家旁边这条河已经被污染了,你愿意花多少钱用于改善这条河的水质?

有趣的是,大多数匿名受访者在提到「受偿意愿」的时候都习惯狮子大开口,愿意接受成千上万的「赔偿」;但你要问他们愿意出多少钱来治理污染时,他们的「支付意愿」一般都是几百,甚至几十元。

因此,我们通常认为,按照「支付意愿」来计算,会低估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本身的价值;而按照「受偿意愿」来计算,又会高估公共物品的价值。


但是,在「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领域,支付意愿就会开始主宰市场的供需。

比如我们常常听说的「消费者剩余」,实际上就是支付愿意和物品价值之间的差值。

比如,你觉得一件衣服价值100元,它的售价为200元,你会觉得贵;它的售价20元,你就觉得「划算」,甚至有种自己「节省/赚」了80元(100-20)的快感;它的售价100元,你觉得「合理」——但不一定会产生购买行为。

说回AirPods Pro,一对耳机售价1999元,到底贵还是不贵,取决于你对它的支付意愿——而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很多,包括:

  • 价值观

题主说:

月薪一万,房贷三千四,异地恋中,日常开销不大,不追车不爱表不抽烟不喝酒,手机是几年前的7P。

可见大多数收入都用于投资和储蓄了,在消费方面并不是追求新款、大牌的。

  • 对物品的预期

有人追求的是「品牌」(branding):只要是苹果/华为的就无脑买;

有人追求的是「功能」:耳机除了能听歌,还需要考虑蓝牙功能、音质等;

有人追求的是「实用」:都是耳机,能听歌就行。

  • 对品牌的满意度

顾客的高满意度也会带来一定的溢价,例如对某个品牌的追随(乃至狂热追随)可能会让他在价格均在支付意愿附近时,选择自己认为更可信赖的品牌。


如果你觉得纠结,可能是品牌的营销不到位,也可能你并非品牌的目标客户。

一罐普通的老酸奶8元,还有打折后低至3~4元的,如何卖出一瓶15~25元的酸奶呢?

广告语会告诉你:一杯相当于3杯。

你算个账,喔,这样等于一杯才花5~8元,和市场价也差不多——也许你就会花钱购买了。

一对普通的蓝牙耳机也就几百元,甚至还有几十元的,如何卖出一对近2000元的耳机呢?

因为它有自己的生态,它能完美适配你已有的手机,它象征着「符合年轻人的时尚」,它意味着顺滑的使用体验……

你要想买,就多听周围人说说产品的好,多看看产品的宣传和广告,提高自己的支付意愿;你要不想买,就和这些信息隔离开来,以降低或稳固自己的支付意愿。


也许,你还会有这样的感慨:不是没钱,只是不值。

我有2000元的消费预算,但我为什么要花2000元去买一个耳机?但如果一台iPhone11也卖2000元,可能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买了。


要想在消费主义倾向的暗示中,不迷失自己是很难的。

为了购买一对AirPods Pro而纠结,不是抠、也不是奋斗失败;只是有更多比它更值得你花钱的地方——投资买房,筹备婚嫁,抚养子女,赡养父母。

说到底,你奋斗的初心,也并不是为了买一对耳机,对吧?


不定期分享各类育儿、职场干货,欢迎关注我的知乎~

user avatar

得了吧,我的6s想换XR都还在纠结……


其实压根儿不是钱的问题,而是iPhone的性价比一路走低,尤其是国产手机崛起后……

iPhone 6s到今天价格都很坚挺,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后面的7、8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反而有个明显的劣势是耳机孔没了。至于X、XS、11系列则纯粹是收智商税的……


就拿XR来说吧,这个配置国产手机卖两千都嫌贵……

但是没办法啊,舍不得iOS……


我看这苹果迟早玩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共鸣,很多人在 30 岁这个年纪,明明觉得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收入应该比刚毕业时高了,但却发现想要买一个 AirPods Pro 这样的“小件”消费品,依然会经历一番“纠结”,这背后其实包含了许多复杂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30 岁的人生阶段与财务认知变化1. 经济能力的“.............
  • 回答
    你之所以奋斗到 30 岁依然买不起爱马仕,背后原因可能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可能的原因:一、 经济与收入层面:1. 爱马仕的高昂定价: 品牌溢价: 爱马仕不仅仅是一个包,它代表着顶级的工艺、稀有的材质、悠久的历史和极致的品牌价值。这种品牌.............
  • 回答
    关于《我的奋斗》(Mein Kampf)封面中出现“勃艮第十字”的说法,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或混淆。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1. 《我的奋斗》封面上常见的符号 阿道夫·希特勒所著的《我的奋斗》(19251926年出版)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文献,其封面通常使用纳粹党的象征性标志: 卐.............
  • 回答
    听到你想去 UFC 奋斗,我真的特别为你感到高兴!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梦想,而且对于初二的你来说,现在正是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说实话,这趟旅程会充满挑战,但只要你方法对,并且足够坚持,一切皆有可能。咱们就好好聊聊,初二的你,具体该怎么为这个目标去努力。我尽量讲得细致点,让你知道每一步该怎么走。第一.............
  • 回答
    嘿,同学们!很高兴看到你们有这么远大的抱负,想要为咱们国家在芯片和光刻机这两个关键领域奋斗。这可不是一般的志向,这绝对是国家未来的基石!想要投身这片充满挑战又意义非凡的战场,选对专业是第一步,而且非常重要。下面我就给你们好好梳理一下,希望你们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首先,咱们得明白,芯片研发和光刻机研.............
  • 回答
    废除死刑,这场关乎生命、公正与人道的持久战役,其核心在于对生命价值的根本性坚守,以及对司法体系能否绝对无误的深刻反思。这并非一项激进的口号,而是一系列复杂议题交织而成的深层理念的实践。首当其冲的,是对生命尊严的不可剥夺性。 即使是那些犯下最令人发指罪行的人,其生命权依然是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最基本、最不.............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你说得没错,提到“北漂”,大家脑子里立马就有了画面感,好像能摸着鼻子找到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一种文化。而同样在大城市奋斗,比如上海的“沪漂”或者深圳的“深漂”,虽然也有各自的辛酸和坚持,但似乎就没那么容易被拎出来,形成一个如此鲜明的文化标签。为什么北漂更容易形容一种文化呢?我觉得有几.............
  • 回答
    中国的房价高企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问题,它不仅仅是数字的冰冷堆砌,更是背后承载着许多社会、经济和个人价值的纠葛。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还要奋斗?”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未来、对幸福、对安稳的渴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房价高企背后的多重原因,构成了奋斗的“背景板”:理解为何要在高.............
  • 回答
    .......
  • 回答
    当另一半开始健身、努力奋斗,本该是件值得欣喜的事情,是积极生活的信号,然而,有时候,这份进步带来的却不是轻松和安慰,而是沉甸甸的压力。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首先,一种莫名的“落后感”会悄然滋生。 想象一下,你正稳步向前,日子过得还算舒适,突然间,你身边的人像按了快进键,迅速成.............
  • 回答
    “奋斗屄”这个词,在我看来,并非是一个有着固定定义或官方解释的词语。它更像是一种网络流行语,带着一种黑色幽默和情绪的发泄。要理解它,需要先拆解这个词的构成,再看看它背后所指代的那种现象,以及为什么会有人用这样激烈的词语去评价它。“奋斗屄”的构成与内涵:这个词很直接,由“奋斗”和“屄”两个部分组成。“.............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都怀揣着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为了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然而,他们最终取得的成果却天壤之别:曹操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势力,其子孙更能延续数百年的辉煌;而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但也仅仅是三国鼎立中的一方,且在他去世后,其政权便迅速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 回答
    确实,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过去几年,特别是前几年,好像“奋斗”这个词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大家都在喊,都在说,要为梦想奋斗,为更好的生活奋斗。但现在呢?好像大家提起这个词,或者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状态时,都有些含蓄,甚至有些避讳了。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个单一因.............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问题,不如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一种在很多人生命里反复回响的旋律。我们大半生为买房而奋斗,这背后隐藏着太多复杂的因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家”和“安稳”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承认,房产在中国社会文化里的特殊地位。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奋斗了”,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抱怨,但仔细想想,背后可能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原因。与其简单地标签化,不如试着去理解一下,为什么“奋斗”这件事,在当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似乎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首先,我们得承认,生存的“门槛”确实悄悄抬高了。不是说大家没饭吃,而是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而且越来越普遍。感觉身边很多年轻人都抱着一种“躺平”或者“佛系”的态度,好像过去那种“拼搏奋斗改变命运”的叙事,在他们身上不太奏效了。这背后肯定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能概括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首先,时代的背景变了,奋斗的回报率似乎不如从前了。 咱们想想过去,尤其.............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一些画面,一些争论,还有一些被不断挪用的概念。你说“左派推崇个人奋斗”,这个提法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在很多人固有的印象里,“左派”似乎更应该强调集体主义、社会公正,以及对系统性不平等的批判。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去看看当代一些左翼思潮的表达和实践,会发现“个人奋斗”这个元.............
  • 回答
    一线城市,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魔力的词汇。它代表着机会、梦想,也承载着压力和挑战。当我们谈论“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奋斗”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二选一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个人成长、社会机遇、未来期许的多层面思考。首先,不得不提的是 最直接、最现实的吸引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一线城市,尤其是.............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