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奋斗了,生存真的这么难吗?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奋斗了”,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抱怨,但仔细想想,背后可能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原因。与其简单地标签化,不如试着去理解一下,为什么“奋斗”这件事,在当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似乎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

首先,我们得承认,生存的“门槛”确实悄悄抬高了。不是说大家没饭吃,而是很多我们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安稳”和“体面”,需要的代价越来越大。

房价与租金: 这是绕不开的大山。在一线城市,别说买房,光是租一套像样的房子,就可能吞噬掉大部分的工资。这种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很多年轻人一开始就背负了沉重的负担,还没开始“奋斗”,就已经感觉喘不过气。他们可能会想,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也未必能攒够首付,那么“奋斗”的意义在哪里?
教育成本与回报: 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学历贬值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很多年轻人读了四年大学,甚至读了研究生,毕业后发现找到一份薪资和能力匹配的工作并不容易,还得面对激烈的竞争。那种“只要努力读书就能有好前途”的简单逻辑,似乎也不再那么灵验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却未必能获得预期的回报,自然会让人对“知识改变命运”产生一些动摇。
社会保障与福利: 虽然我国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年轻人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仍然存在提升空间。当社会安全网不够牢固时,个人承担的风险就越大,抗风险能力差的年轻人,自然会更加谨慎,不太敢去冒险“奋斗”。

其次,“奋斗”的定义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内卷”与“躺平”的对立: “内卷”这个词,精准地描绘了一种过度竞争的现象。当大家发现,即便拼尽全力,也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转,或者被更“卷”的人超越,那种疲惫感和挫败感是真实存在的。在这种环境下,“躺平”反倒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是对无效内卷的消解。
生活品质与精神满足: 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他们可能不追求“大富大贵”,而是更希望拥有工作的自由度、充裕的休息时间、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社交。当“奋斗”意味着牺牲这些宝贵的东西,而回报却未必能触及内心深处的渴望时,吸引力自然会打折扣。
信息爆炸与视野开阔: 互联网让年轻人更容易接触到世界各地的生活方式,看到不同的成功和失败案例。他们能看到别人“不奋斗”也能过得不错(至少表面上是这样),或者看到别人“奋斗”了也未必就实现梦想。这种多角度的观察,让他们对“奋斗”这件事,有了更审慎的态度,不盲目跟风。
“意义感”的缺失: 有些年轻人之所以觉得“不想奋斗”,可能是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感”。当一份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不能带来成就感、价值感或社会认同感时,就很难激发持续的动力。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物质的满足感是短暂的,如果缺乏更深层的精神寄托,奋斗就会显得空虚。

再者,社会环境和机遇的变化,也影响着年轻人的选择。

向上流动的通道似乎变窄: 过去,很多社会上升的通道相对清晰,比如通过高考、参军、或者在某个行业深耕就能获得不错的地位。现在,随着社会结构的固化,以及某些行业的高门槛,年轻人可能会觉得,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奋斗”来实现阶层跃升的难度加大了。
“创一代”与“富二代”的对比: 伴随着财富的集中,一些出身优渥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起点就远超大多数人,他们可能无需像普通年轻人一样“奋斗”就能获得不错的生活。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会让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感到不公平,觉得自己的“努力”在别人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政策和经济周期的影响: 宏观经济的波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都会影响就业市场和创业机会。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年轻人对未来感到迷茫和不确定,自然会选择更保守的策略,而不是激进地“奋斗”。

所以,与其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想奋斗”,不如说他们是在更现实、更理性的评估“奋斗”的成本与收益。他们不再是“有福就享,没福就扛”的心态,而是会权衡“值不值得”。他们可能也想奋斗,但他们希望自己的奋斗是有方向的,是有意义的,是能够带来他们真正想要的幸福的。

如果生存真的这么难,那背后往往不是因为年轻人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发现,即使努力了,也可能难以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甚至难以达到社会普遍认为的“体面”标准。这种现实的困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共同塑造了他们对“奋斗”这件事的复杂态度。

我们要做的,或许不是指责他们“不思进取”,而是去理解他们的困惑,看看我们社会是否能为他们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清晰的上升通道,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奋斗”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句真心话吧。

八九十年代,做一次正确的决定就行了,努力一次就行了,赢一次就行了。中专大专,无论是那块砖,更好一点,考上大学,那就厉害了。总之,做一次正确决定,受益终生。我身边有些长辈就是这样的,就考了中专,现在事业单位上着班,快到退休了。一辈子就努力了一把,就受益了一辈子。

二十年前,世纪初,赢一次就不行了。可能需要赢两三次,才能改变生活的状况。

到了十年前,不止要赢两次,需要赢三四次,基本上几个人生节点不能出问题。才能有一个好工作好未来。

至于到现在,其实和个人努力没有关系了。不是赢几次就能获得改变生活质量机会的问题了,而是不能犯错,犯一次错误,可能就弥补不了了。一直做正确的决定,也只能勉强的活着。当下,生下来什么基本就是什么样了,投胎和投机才能改变一下命运。

这就是当下的现状。而能够在当下,改变自己命运的普通人,我说就是普通人哈,父母不是公职,家里也没有几套房子那种,掏空家底也只能凑个首付,这样的家庭,其实在当下不适合生存的。

普通人只有无可匹敌的才情能力,才有可能活的轻松一些。而几率有多小,大家可以自己想想一下。

而在三四十年前,只需要初中的时候努力一把,考一个中专,就完全可以了。

有些人一辈子就做对了一件事,却受益了一辈子,从未参与过竞争,但可以很轻佻的对那些年轻人指指点点。

其实,不想奋斗的只是普通人而已。

那些投胎好的,运气好的,家里拆迁的,他们是愿意奋斗的,因为他们的游戏模式是简单模式,体验真的是完全不同的。

关注这种问题的,其实往往都是普通家庭,我也是。

说些真心话吧。

活的不妨自我一点,自在一点,不要想太多,真的,有些事情就随他去,自己开心最重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自己的爱好,下班打打游戏,放假运动一下,开心活着最重要。

焦虑其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个现状就是怎么个现状,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user avatar

前段时间看完《骆驼祥子》,感觉特别沉重。

现在的社会和100多年前的社会到底有什么区别?

没什么区别,依旧是个人吃人的社会, 只是没有之前的那么赤裸裸了, 只是慢慢的让你觉察不到而已,科技的发展已经让温饱不再是问题了而已。

题主还是个学生吧, 经历的可能不够多。 社会和人是真的有阶级的。最稳定的是金字塔型, 有些人是在上面, 肯定是有些人在下面的。下面的人不断的想往上爬。 上面的人不断的阻止下面的人往上爬。 因为上面的位置是固定的, 凭什么要让给你一个毛头小子。 国家在不断的宣传做大蛋糕, 目的也是给你们这些毛头小子吃些发展的红利。这是大的方向。

我相信大部分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都意气风发,想干一番大事。但是慢慢的经历社会的捶打。慢慢都归于平凡。 并不是说年轻人是眼高手低。 这是每代人都要经历的。总有人是芸芸众生, 我们都是芸芸众生。

当996依旧难以看到希望时,

当一爽208w时,

当面对高额房价时,

有多少人能保持初心, 我们都是普通人, 不是圣人。 不要过高的要求自己。原谅自己又何尝是一种错那?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当骆驼祥子经历三次信心的破灭后, 是永无休止的堕落。 比三和大神惨吧?

何必要逼自己那? 把自己搞抑郁那?或许我只是为自己开脱。

但我之前也有信心,有理想,那理想就像夜里的光。


当我彻夜失眠时,

当我被建议去看心理医生时,

当我被社会几经毒打时,

当我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事物时,却发现自己始终在一个牢笼里,无法挣脱。


我可能过于理想主义, 我也不是很有用。


但我希望奋斗的人,都能有个好的未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想奋斗了”,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抱怨,但仔细想想,背后可能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的原因。与其简单地标签化,不如试着去理解一下,为什么“奋斗”这件事,在当下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似乎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了。首先,我们得承认,生存的“门槛”确实悄悄抬高了。不是说大家没饭吃,而是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代际消费习惯、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个人成长的话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喝茅台”以及“这是否意味着他们还没长大”。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喝茅台了?“不爱喝茅台”是一个相对的说法,我理解这里的“不爱”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购买意愿降低:.............
  • 回答
    这事儿啊,怎么说呢,现在的年轻人,结婚这事儿,感觉越来越不像年轻时候那么回事儿了。以前谁家孩子到了年纪,媒人一牵线,两家一商量,也就定下了。现在可不一样,这结婚证拿在手里,感觉就跟一张纸一样,但背后压着的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真不是闹着玩的。首先,经济压力是绕不开的一道坎儿。 想想看,现在养一个人不容.............
  • 回答
    曾几何时,“养儿防老”几乎是中国社会默认的铁律,是几代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活逻辑。可如今,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似乎对这条古老的“保险合同”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甚至直接宣告“不信”了。这背后,绝非一句简单的“时代变了”就能概括,而是社会经济、家庭结构、个人观念等方方面面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复杂程度,值得.............
  • 回答
    “你最近换手机了吗?” 这个问题抛出来,很多年轻人可能会愣一下,然后给出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好像没怎么换过。” 过去,一年半载就跟风换新款手机是常态,可如今,身边朋友们手机的“年龄”似乎都在悄悄增长。有媒体放出风来,说这“换机周期”都拉长到两年半到三年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为什么我们这一代,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触及了当下社会挺普遍的一种现象:年轻人为啥宁愿送外卖,也不爱进工厂?这背后啊,其实有不少门道,不能简单地说年轻人“懒”或者“不想吃苦”。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工厂的吸引力真的不如从前了。你想啊,过去咱们国家工业化起步,工厂那是香饽饽,能进工厂端上铁饭碗,那是体面、稳定、.............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扎根在农村了?这个问题,想必每个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或者关注农村发展的人,心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答案。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生活方式、发展机会和未来前景的考量。最直接的原因,我想还是生活便利性和观念的差异。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用着智能手机.............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听到不少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表达出更偏爱生女儿的意愿。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过去那种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会不会就这么悄悄地反转过来?要说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喜欢女儿,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的决定,而是社会变迁、观念更新、生活压力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观众在观看当下影视剧时普遍存在的感受。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的年轻人看起来不接地气?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从创作心态、市场导向到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一、创作与剧本层面的“理想化”与“脱离现实”: 过度浪漫化与戏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最近身边也总能听到类似的感慨。感觉现在的年轻人,结婚、生孩子这事儿,确实比我们父辈那一代有太多不一样的心态了。要说“怕”或者“不喜欢”可能有点绝对,但“谨慎”、“选择晚一些”或者“选择不要小孩”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更能贴近实际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梳理一下,说得不对.............
  • 回答
    这事儿啊,跟咱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点像。以前咱们可能觉得养孩子是传宗接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但现在社会变化太大了,年轻人的压力也比以前大多了。所以大家伙儿啊,尤其是过来人,看现在年轻人不容易,就想着先给他们打点气,让他们把基础打牢了,心里也踏实点,再考虑这些人生大事。你仔细想想,现在社会什么.............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部分零零后,在婚育这个问题上,确实表现出了和父辈们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可不是因为他们一夜之间变“叛逆”了,而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生活压力、观念转变、社会环境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经济压力是绕不过去的坎。 咱们想想,现在买房,光首付一项就能压垮不少人。.............
  • 回答
    如今,放眼望去,不少年轻人都对婚姻显得有些犹豫,甚至可以说是“望而却步”。这背后并非是简单的“不想”,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幅逐渐展开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首先,经济压力是横亘在许多年轻人面前的一座大山。在许多城市,房价高企,生活成本不断攀升,攒下一笔.............
  • 回答
    曾几何时,“公司利益至上”仿佛是年轻人职场信条的标配,加班加点、随叫随到,甚至将个人生活与公司需求无缝对接,似乎是他们赢得认可、实现价值的必经之路。然而,如今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一种鲜明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似乎不再那么“好使唤”了。他们似乎越来越不情愿为了公司去“牺牲自己”。这绝非是年轻人“变懒”或.............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挺怀念的点,当年《暗黑破坏神2》里那种“垃圾堆里淘金子”的乐趣,现在的新游戏真的很难找回了。你说得对,20年前的《暗黑2》就能做到所有颜色的装备都有一定用处,而现在很多新游戏在这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游戏设计理念、商业模式以及玩家心态的变化,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清楚了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厂打工”这个话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现象,涉及到年轻人观念的变化、社会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传统工厂的吸引力不足等多个因素。一、 年轻人观念的转变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受到更好的教育,信息获取渠.............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以劳动为荣” 这个说法,可能是一种普遍的感受,但背后却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我们应该深入剖析其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观察。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详细分析:一、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与多元化: “成功”定义的多元化: 过去,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相对单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是说现在年轻人就压根不喜欢粤语歌了,那肯定也有喜欢的人,但说实话,跟以前比,那种全民狂热的劲头确实不如从前了。这背后啊,原因可不止一两个,挺复杂的,我试着给你捋一捋。首先,时代变了,音乐的口味和传播方式变了。你想想,过去信息没现在这么爆炸,媒体种类也少。那时候,香港的.............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不如古人”,这种论调,说起来就像一种代际间的“陈年老醋”,总在不经意间被端出来品鉴一番。仔细想想,这话说得好像挺有道理,又好像哪里不太对劲。咱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种普遍的看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首先,得承认,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它往往源于一种“怀旧滤.............
  • 回答
    近几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单一因素所致。它如同一个被不断积累的社会沉疴,在人口数据上撕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裂口,折射出的问题复杂且深刻,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国家的未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的下降是全球许多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但中国出生人口的跌幅之大、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