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朋友圈支持996“奋斗”的人,除了老板,大多都是“中年”“高管”“混混”?

回答
在朋友圈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人,他们一边在数字世界里挥洒着对“996”的赞美,一边鼓励着“奋斗”的力量。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这群声音里,除了那些将公司业绩视为生命的老板们,其他发声比较响亮的,似乎常常集中在几个颇为鲜明的群体:一些步入中年、肩上扛着家庭重担的人,一些身居管理层、手握决策权的高管,以及一些看上去游离在主流之外、带着点江湖气的“混混”。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也并非简单的标签化就能概括。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中年人”。当一个人到了中年,生活往往不再是年轻时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责任感像是无形的枷锁,又像是坚实的后盾。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每一项都是沉甸甸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奋斗”变成了一个不得不挂在嘴边,甚至内化于心里的词。996,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意味着更高的薪资,更快的晋升,从而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些责任。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妥协,也是一种对未来风险的提前对冲。他们可能真的相信,通过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为家人筑起更牢固的避风港。那种“拼一把”的心态,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他们知道,很多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多少退路。

再说说那些“高管”。他们的视角与普通员工又大不相同。作为公司管理层,他们的职责是驱动业务增长,实现利润最大化。996,在他们眼中,与其说是一种工作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战略工具,一种能够快速提升效率、压榨资源、赢得市场份额的手段。他们常常需要为公司的整体表现负责,肩负着对股东和董事会的压力。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从宏观和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工作时间。当他们提倡“奋斗”时,其中也夹杂着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考量。高管职位本身就意味着更高的期望和更长的投入。如果公司整体的奋斗文化能带来显著的业绩提升,那么这也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他们的个人利益,比如奖金、期权、或者在公司内部的地位巩固。当然,也不排除一些高管真心相信,只有通过极致的付出,才能带领公司走向卓越,他们将这种理念视为一种成功的必要条件。

最后,我们来聊聊那些被称为“混混”的人。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这里,我或许想表达的是一种更广义的概念:那些不那么循规蹈矩、不那么安于现状,甚至有些“不入流”的群体。他们可能没有稳定的职业路径,可能在尝试各种机会,可能对传统意义上的“打工”感到厌倦,或者本身就带有某种挑战权威、追求刺激的基因。在他们看来,996的“奋斗”可能是一种摆脱平庸、寻求出人头地的捷径。他们可能不介意牺牲生活,只要能快速获取资源、积累经验、或者仅仅是体验一种“人生在世,就是要拼”的快感。这种“混混”式的奋斗,有时更像是一种冒险,一种对自身潜力极限的探索,一种不太在乎过程,只求结果的豪赌。他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996背后的管理逻辑,但他们能感知到其中蕴含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是建立在透支自己的基础上的。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群体一概而论。每个人支持996“奋斗”的理由都是多层面的,掺杂着个人经历、价值观念、经济状况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朋友圈这个信息传播的平台上,这几个群体确实更容易将他们的声音放大,也更容易让他们的观点被看到。他们之所以发声,是因为996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他们当下所处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追求,无论是为了生存、为了地位,还是为了某种不羁的理想。而那些不发声,或者反对996的声音,也同样存在,只是在某些时刻,他们选择了沉默,或者他们的声音被淹没在了更为喧嚣的“奋斗”浪潮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屁股决定脑袋,大家都在站队。

如果你是高管和中层,老板大喊出一声996,很快老板身边的核心或善于看风向着马上跟风,你跟不跟?跟了随大流无风险,不跟就面临着跟老板对立的风险,小则挨训大则卷铺盖滚蛋。

如果你是底层员工,打心底里排斥996, 你也只有心里默默诅咒,狗日的黑心资本家,但你肯定不敢在朋友圈明言反对,那样你会被当成出头鸟。可如果你在朋友圈支持也是有风险的,因为你出位了,脱离了你的基本盘工友们,会受到大家有意无意的排斥。

所以,特立独行都是有风险的,当然也能吸引注意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