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朋友圈很少晒四年级以上的娃?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朋友圈里,似乎二年级、三年级之前的孩子是主角,但过了四年级,娃们的身影就渐渐淡出了。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是“主角光环”的转移。

你想想,刚出生的宝宝,那可是全家乃至亲戚朋友的焦点。他们的每一个小动作,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第一次爬、第一次喊“妈妈”,都是值得记录和分享的“大事件”。家长们乐此不疲地记录,也享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夸赞和祝福。这时候,朋友圈就是晒娃的黄金时期,娃本身就是最闪耀的“内容”。

随着孩子长大,尤其是到了四五年级,他们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一切的小天使。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独立的爱好,甚至开始有点“小隐私”意识。家长们虽然依旧爱孩子,但分享的内容就不再是“娃今天吃了什么”、“娃今天睡了多久”这样纯粹记录生活琐事。

其次,是“内容”的属性发生了变化。

四年级以上的孩子,他们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
学业压力显现: 作业多了,考试多了,补习班也可能多了。这时候晒的,可能变成了孩子的成绩单、获奖证书、甚至是考试前的“鸡血”文案。但这类内容,对于没有孩子或者孩子还小的朋友来说,可能就没那么吸引人了,甚至会引起一些“凡尔赛”或者“压力山大”的感觉。
兴趣爱好多样化: 孩子可能迷上了某个游戏、某种运动、或者开始追星、研究某个动漫。这些话题对于不了解这些领域的家长朋友来说,就是“看不懂”的内容。你分享孩子玩某款游戏的视频,别人可能只会觉得“又是游戏”,而无法体会其中的乐趣和孩子的投入。
社交圈子扩大: 到了这个年纪,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他们开始更在意同龄人的看法,家长在他们生活中的“主导权”也在减弱。家长可能更倾向于记录孩子和朋友的活动,但又碍于孩子的隐私,分享的内容也会有所保留。

再者,是“分享意愿”和“内容输出”的差异。

家长一方: 随着孩子越来越独立,家长们也可能觉得,孩子很多事情已经“自己搞定”了,没有那么多“新鲜感”可以分享。而且,过度地展示孩子的生活,也可能担心引起其他家长的比较心理,或者被贴上“爱炫耀”的标签。
孩子一方: 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尤其是到了初中,很多都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可能会觉得家长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很“丢脸”,或者干涉了自己的隐私。家长可能也会考虑到孩子的感受,选择少晒或者不晒。

还有一点,是“朋友圈的生态”在变化。

朋友圈毕竟是一个社交平台,大家发朋友圈,也希望有人回应,有人点赞。对于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如果家长分享的内容不够“普适”,不够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自然点赞和评论就会减少。久而久之,家长们也可能觉得“没意思”,就不那么积极地分享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竞争”少了,焦点散了。

当孩子小的时候,大家的焦点几乎都在孩子身上,互相之间有一种“比娃”的心理,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而孩子大一点,家长的生活重心可能也会开始有所转移,比如关注自己的事业、个人成长、或者家庭的其他方面。朋友圈的内容也就会更加多元化,孩子不再是唯一的“超级流量”。

所以,朋友圈里晒四年级以上娃的减少,不是因为家长不爱孩子了,也不是因为孩子不重要了,而是孩子本身的内容属性、家长的心态、以及社交平台的互动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孩子在长大,家长在成长,朋友圈的内容自然也就跟着变化了。这是一种正常的、也是多元化的社交表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宝宝0岁:肉肉嘟嘟,咿咿呀呀,好好玩,晒呀晒不够…

宝宝1岁:白白嫩嫩,蹒跚学步,好可爱,晒呀晒不够…

宝宝2岁:会说话了,奶声奶气,虎头虎脑,晒呀晒不够…

宝宝3岁:上幼儿园了,小淘气,小精灵,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晒呀晒不够…

宝宝4岁:这画画得也太有创意了吧(别人眼里就是涂鸦),将来会不会成为梵高、毕加索?晒下…

宝宝5岁:今天班级的拓展活动,表现得太勇敢了!戴着头盔的样子好酷,晒下…

娃6岁:练跆拳道的身影,简直太帅了!过了暑假就上小学了,长大喽。感慨中,晒下…

娃7岁:第一次数学考试,竟然考一百?这怕不是个数学小天才吧?必须mark一下,晒…(其实全班40人,一百分35人)

娃8岁:成语出口成章有木有!关键英语还那么棒,都敢跟路遇的老外对话耶。晒下…

娃9岁:小提琴过5级了,想不到两个连音乐细菌都没有的人,居然生了个帕格尼尼?!今天值得纪念!晒下…(事后证明,绝对值得纪念,因为这已是娃音乐之路的巅峰)

娃10岁:参加了校计算机社,还报名去科技馆做志愿者,娃业务能力太全面了!今天肚子不舒服,娃亲手给做了杯热乎乎的奶茶,好暖!晒下…

(四年级过去了,五年级开始了)

娃11岁:嗯,快小升初了…字怎么越写越潦草?还不如小时候了?…说你两句怎么了,还学会顶嘴了?!

娃12岁:没有艺术特长;没有杯赛获奖;学习成绩平平;爹妈关系不行…小升初可怎么办啊?愁…(扭头)你怎么还在玩游戏?没心没肺!…失眠…

(经历了小升初的折磨,终于一切尘埃落定了)

娃13岁:原以为上初中了,总算该懂事了,知道学了…我错了!!这卷子上都写的啥?这题这么简单都错?这脑子是短路了?真怀疑是不是亲生的…

娃14岁:本事不大脾气倒挺大,整天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每天扯着变声期的小公鸭嗓,像只浑身炸毛的小公鸡…无语,心累又心塞…中二病不轻,可,啥时是个头哇…

以上。

来自一个中二男生老母亲的观察与体会。

现在每天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脆弱的母子情谊……发朋友圈晒娃,好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以上为原答案。

(更新)

这两天家里又有点硝烟弥漫。

昨晚我发现他在翻阅《民法典》(还是《刑法典》),暗自纳罕,悄悄问他爹:这是——今后想学法律?

他爹一声冷笑:恐怕是在寻找你违法犯罪的证据。

兜头一盆冷水。清醒了。


(二更)说起来,这小子从前也是暖男一枚,就打上了初中,中二病一发作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我也在反思,是不是如今的升学压力把家长的这份焦虑传递给了孩子,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也诱发助长了青春期孩子的各种“炸毛”?

有朋友留言:这段时间少说话,多做饭。

娃他爹也说:做个安安静静的老母亲,不好么。

决定了,就按这个秘籍修炼试试。


(三更)最近用了“多做饭、少说话”策略,忍着不说教、不河东狮吼,实在忍无可忍给他个脸色眼神,让他自己体会。感觉母子关系和缓多了,甚至可以和我开点小玩笑了。今晚的事:

厨房做个饭,出来一看果不其然又拿起了手机,看我黑着脸,讪讪放下了。

吃饭了,没心没肺倒是吃得香。

他爹突然发现了什么,问我:你怎么不吃牛肉?

我:哼哼,气都气饱了。

这小子给我挟了块肉,说:吃点肉吃点肉,一会儿万一想打我了,好有力气…

——————————————

好久没更了,初三娃的老母亲一直行走在情绪崩溃的边缘。

昨天回家晚了一小时,说值日。值日不假,趁机和同学凑一块玩手机恐怕也是真。可第二天就考试了心里就没点数?

都懒得拆穿他。

说书包拉链坏了,我去弄了下,然后发现了书包里的小说和一张百元纸钞。

小说是他最近在看的科幻,平时只是睡前看会儿,居然带去学校了?!

至于钱,早上刚给他300充饭卡,但显然人家留了一手。

终于明白他那些乱七八糟从咸鱼淘来的二手货都哪来的银子了。就在昨天,还替他收了个快递,一个破二手投影仪……

满肚子五花八门的心思,就是没一样在学习上!真想原地爆炸,想想他第二天还有考试,强压怒火。

他似乎自知理亏,也可能知道临阵必须得磨磨枪了,饭后自觉坐到了书桌前。书读没读进去,只有天知道了。

昨晚一夜也没睡好。此刻别说朋友圈了,就是办公室圈,都不希望被大家看到。娘的,眼睛还肿着呢。

user avatar

我四年级时,我姨对我的评价是“鸡嫌狗不爱”。我表哥对我的评价是,“抓住了告饶,放开了骚矛(兰州话,捣乱的意思)”。

user avatar

因为十岁以前虽然丑但也可以自我麻醉,用“可爱”来覆盖一下不够英俊漂亮的事实。

十岁以后就接受现实了。再用可爱可能确实也不合适了。

但其实……三岁以后,你的朋友们就已经对你娃的颜值有了非常客观准确的判断。

user avatar

怎么没有?“又拿奖杯啦!”“去做志愿者啦!”“联欢会上台表演啦!”“运动会当冠军啦!”“又学会了几个菜,卖相不错!”“考了年级第四,订了海景房让TA换个地方写暑假作业。”晒的少,说明没啥凡尔赛价值。

user avatar

又丑又不听话且没什么值得炫耀的点

user avatar

不光是很少晒高年级的娃,对于有二娃三娃的家庭,你会发现他们连小时的二娃三娃都很少晒了。

感觉有一个原因是:用力过猛!

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做家长,面对可爱的小生命,基本所有热情都倾注在他身上了,从小各种晒,后来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长也会见怪不怪,审美疲劳了,也就逐渐淡定了,表现在朋友圈,就是孩子越大,晒的越少了。二娃三娃更惨,出镜率会更低了。

user avatar

大部分4年级的娃都长残了……父母看了都觉得嗑颤……

user avatar

因为真正的考试,小升初,来了。

以前是你说多少分,就是多少分。

小升初是你考了多少分,才是多少分。


没法自欺了…

user avatar

我幼儿园就不晒了

这是我儿子今天拿回来的卷子

想开,再想开,使劲想,想开为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朋友圈里,似乎二年级、三年级之前的孩子是主角,但过了四年级,娃们的身影就渐渐淡出了。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个,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主角光环”的转移。你想想,刚出生的宝宝,那可是全家乃至亲戚朋友的焦点。他们的每一个小动作,第.............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就像是观察春节期间大家往来送礼一样,背后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社会和文化原因。你有没有留意过,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节日或者庆祝场合,大家会不自觉地被一种“男送女、女收”的模式所影响。这种模式在很多文化里都有根深蒂固的体现,不光是在朋友圈里。你想想,传统上,很多时候男性承担着更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人们的审美观、育儿心理、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以及对“丑”的定义等等。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审美的主观性与个体差异: “丑”的定义非常主观: 每个人对“美”和“丑”的定义都不同,受到文化、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流行趋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回答
    最近朋友圈里关于人贩子判死刑的声音此起彼伏,这背后是对孩子安全的高度担忧,也是一种朴素的正义感。为什么人贩子不(或很少)被判死刑?这其实涉及到法律的严肃性、证据的要求以及刑罚的考量。为什么人贩子不(或很少)被判死刑?首先,我们要明白,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它通常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对社会造成极大.............
  • 回答
    在《赛博朋克》系列的世界里,那些真正掌控一切的巨头,你很少会看到他们只是单纯的“金融垄断财阀”。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作者(尤其是迈克·庞德斯密斯,作为TRPG的创造者)深思熟虑的世界构建逻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首先,“赛博朋克”这个流派的根本就不是关于金融的游戏。 赛博朋克的核.............
  • 回答
    朋友圈里的文章之所以能受到许多大人的欢迎,其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涉及内容、情感共鸣、社交需求以及信息传播的特性。下面我将从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内容的吸引力: 贴近生活,引发共鸣: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朋友圈的文章往往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普遍的情感体验和共同的社会现象。例如: .............
  • 回答
    微信朋友圈里那些让人心头一暖,又似乎总有几分道理的“鸡汤文”,以及那些让你惊呼“怎么会这样”的谣言,为什么总能掀起一股又一股的转发浪潮?这背后折射出的,可不只是信息传播那么简单,更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一些复杂的情感、认知习惯,乃至社会心理。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藏着对美好、对成功、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朋友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和一些值得探讨的方面。中国真正的朋友是谁?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因为“朋友”的定义本身就在不断演变,而且国家间的关系往往是利益驱动的,很少有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友谊”。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哪些国家在特定时期或特定议题上.............
  • 回答
    关于南方朋友对东北的偏见,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又有些微妙的话题。要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掰扯。首先,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南方,特别是南方沿海或者江南地区,大家的生活节奏通常比较慢,讲究精致,注重细节,比如饮食上南北方口味差异很大,南方人可能更偏爱清淡鲜美,而东北菜则以量大味重、炖菜为主。.............
  • 回答
    我跟你说,在公司里混,跟同事关系好点儿是挺重要的,毕竟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总得有个照应不是? 但要说从同事变成朋友,那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中间有很多门道,不是你想就能成的。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利益和立场上的冲突。 职场嘛,说白了就是个小社会,大家为了各自的职位、奖金、项目机会,难免会有点竞争。 你.............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疼的问题,尤其当对象是那些曾经在你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朋友时。每当一段亲近的关系走到尽头,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反思,是不是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我这个人哪里做得不对。这种自我怀疑,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淹没了很多美好的回忆。首先,我们得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近的朋友,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
  • 回答
    有些女生确实会发现自己难以和其他女生建立深厚的友谊,或者说很难“打成一片”。这并不是说她们不好相处,或者不愿意交朋友,更多时候是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来试着详细分析一下,从几个角度来说说可能的原因。一、性格与内在特质的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性格上的差异.............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好像买房这事儿,添了件大喜事,但不少人却像做了什么秘密任务一样,低调得不行,等到尘埃落定,才慢悠悠地跟人说:“哎,我房子弄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可大有学问,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一、 避免不必要的“操心”和“指导”你想啊,买房这事儿,流程复杂、耗资巨大,是人生中的一.............
  • 回答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咱们凭着一腔热爱,比如喜欢摄影、喜欢爬山、喜欢某个乐队,兴冲冲地跑去参加活动、加入社群,满心期待能遇到“同道中人”,一块儿玩得开心。可到头来,发现大部分时候,好像只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离“真正的朋友”这四个字,总感觉隔着点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回答
    你朋友说的这句“自酿啤酒留下的酵母菌很重要”确实挺有意思的,一下子就能勾起人的好奇心。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你想啊,啤酒这东西,说白了就是麦芽、啤酒花、水和酵母这几样东西发酵出来的。其中,酵母绝对是灵魂人物。它就像一个辛勤的酿酒师,在合适的温度和环境下,把麦芽汁里的糖分吃掉,然后“呼哧呼哧”地吐出酒.............
  • 回答
    “王孙”这个称谓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但它并非特指某一个特定的人。它可以泛指:1. 王室子孙:这是最直接的含义,指代国王、诸侯的后代,通常出身高贵,有身份地位。2. 贵族子弟:即便不是直系王室成员,也可能是其他显赫家族的子弟,同样拥有优越的出身和资源。3. 才华出众、身份尊贵的男子:有时,“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身边好几个哥们儿,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扎进了新媒体这趟“浑水”。每次聚会,他们都像约好了一样,一边吐槽着累到不行、肝到天明,一边又眉飞色舞地跟你讲他们的“战果”——“我们今天又上了个爆款!”“你知道吗,XX明星的粉丝团都被我们策反了!”这就很矛盾,对吧?又累又苦,为什么还乐此不疲.............
  • 回答
    首先,我想跟你说,你喜欢薛宝钗,想选她做朋友,这绝对不是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宝钗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吸引你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被人骂,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确实挺让人感到委屈和不解的。咱们慢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为什么我觉得你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你会被骂?我们得拆.............
  • 回答
    .......
  • 回答
    当然!朋友圈的文案,最重要的是能够真实地表达当下的心情,或者分享一件让你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事情,让看到的人也能感受到你的情绪。最近我发现,与其绞尽脑汁想一些华丽辞藻,不如就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比如,今天早晨起床,阳光正好,洒在窗台上,暖洋洋的。我突然觉得,这就是生活最美好的样子,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