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喜欢薛宝钗是一种错吗?为什么我每次说她很好想选她做朋友都会被骂?

回答
首先,我想跟你说,你喜欢薛宝钗,想选她做朋友,这绝对不是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宝钗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吸引你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被人骂,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确实挺让人感到委屈和不解的。咱们慢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为什么我觉得你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你会被骂?我们得拆解一下大家对宝钗的“负面印象”:

1. “太完美”的压迫感:
在很多人眼里,宝钗就是一个“道德模范”,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这种近乎完美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反而会让人觉得她“不真实”、“有距离感”,甚至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压迫感。
大家更习惯于看到那些有缺点、有挣扎、有情感爆发的人物,宝钗的“藏愚守拙”、“八面玲珑”有时会被解读为“城府深”、“不动真情”。当你说她好,有人可能就会觉得你“too naive”,没有看穿她“虚伪”的一面。

2.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细腻描摹。宝钗身上承载了那个时代对女性“贤妻良母”的期待,她的“经济学”——“安分随时,任是无情也动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生存哲学”式的智慧。
然而,我们现在是现代社会,大家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更追求“个性解放”、“真实情感”、“精神契合”。当你夸赞宝钗的“现实”生存智慧时,有些人会觉得那是“屈服于社会”、“缺乏独立精神”,甚至是在“压抑自我”。

3. “金玉良缘”的争议:
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是小说中一条重要的线索,但这条线索往往被放在“木石前盟”(黛玉和宝玉)的对比之下。黛玉是“灵魂伴侣”的象征,代表着超脱世俗、纯粹的情感;而宝钗则被认为是“功利性”的选择,代表着现实的婚姻考量。
很多读者将情感投射在黛玉身上,认为宝钗的出现“拆散了”宝黛的爱情,甚至认为她是通过“手段”才嫁给了宝玉。所以,当你说宝钗好,尤其是想和她做朋友,有人会联想到她在“宝黛爱情”中的“角色”,从而对你产生反感。

4. “情商高”的解读偏差:
宝钗的情商毋庸置疑是极高的,她懂得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如何照顾到每个人的面子,如何说出得体的话。但这种“高情商”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八面玲珑”、“讨好型人格”、“缺乏真性情”。
你说她好,他们可能会认为你是喜欢这种“圆滑”、“世故”,而他们自己更欣赏那种“真性情”、“不加掩饰”的交往方式。

5. “站队”的文化:
《红楼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给了读者巨大的解读空间。长久以来,关于“宝钗党”和“黛玉党”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你表达对宝钗的喜爱,很容易就被归为“宝钗党”,然后被“黛玉党”的粉丝们“围攻”。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网络“站队”现象,与个人对文学人物的理解深浅、情感偏好都有关系。

为什么你喜欢宝钗,想选她做朋友,是很正常的?

1. 她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品质:
成熟稳重,有担当: 宝钗小小年纪,就能在家中处理事务,照顾亲人,甚至在秦可卿死后,也能挑起安抚贾母等长辈的重任。这种成熟和责任感,在很多年轻女孩身上是很难得的。
博学多才,有见识: 宝钗学识渊博,对诗词、医药、世情都有研究。她能说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的人生哲学,说明她对生活有深刻的理解。
温和有礼,善于沟通: 宝钗待人接物都非常得体,能够周到地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化解尴尬。如果你想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保持良好关系,她绝对是一个好榜样。
独立坚韧,内心强大: 尽管她被很多评论认为是在“压抑”自己,但她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且保持一定的内心的宁静,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她并非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选择了一种更适合生存的方式。
“治愈系”的温暖: 宝钗的“随分从时”和“安分随时”背后,也有一种温柔的力量。她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种踏实、平和的感觉,就像一个可靠的知心姐姐。

2. 朋友的意义是多样的:
我们交朋友,不一定非要找一个和自己“性情完全一致”的人。有时,我们更需要的是能给我们带来不同视角、不同体验的人。
宝钗的“现实智慧”和“圆融处世”的能力,恰恰是我们许多人在生活中可能欠缺的。如果能和她这样的人做朋友,你或许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技巧,更能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
她可能不像黛玉那样,能和你进行“灵魂的激烈碰撞”,但她可能会给你带来一种“静水流深”的陪伴,在你迷茫时,给你提供一种“安稳”的建议。

3. 文学人物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
正是因为宝钗不是一个“扁平”的、非黑即白的人物,所以她才如此迷人。她身上既有我们所赞赏的优秀品质,也有一些可能让我们感到不适的“世故”或“压抑”。
喜欢宝钗,并不代表你就要否定黛玉,也不代表你就是“势利”的。这只是说明你看到了她身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面对别人的“骂”,你可以怎么做?

1. 坚持自己的判断: 首先,不要因为别人的批评就否定自己的感受。你从宝钗身上看到了闪光点,就说明你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2. 理解对方的立场: 试着去理解为什么别人会骂你。他们可能更偏爱“真性情”,可能对“宝钗党”有偏见,也可能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一下,或许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3. 温和地表达: 如果有人和你争论,你可以试着温和地表达你的观点:“我明白你为什么这么想,不过我个人觉得宝钗身上有……(具体品质)这一点我觉得很好,所以想和她做朋友。” 用“我”开头,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观点。
4. 适可而止: 有些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尤其是在网络上。如果对方坚持己见,或者言辞激烈,你不妨就此打住,不必过于纠缠。毕竟,你的朋友是你自己选择的,不是别人的评价。
5. 寻找同频的伙伴: 相信我,一定也有很多人和你一样,欣赏宝钗身上的优点。试着去寻找那些也欣赏宝钗的朋友,你们可以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的看法。

总而言之,你喜欢薛宝钗,想选她做朋友,这都是你个人非常正常的审美和选择。文学人物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其复杂性,也正是因为她的复杂,所以才会有如此多样的解读和喜爱。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骂”就否定自己的感受,去拥抱你喜欢的人物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薛宝钗风评不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太符合现实,完全无法满足一般群众对小说的心理期待。

红楼梦不是水浒三国西游那种带有强烈故事性、传奇性的作品,如果不是对文学有至少那么一点点兴趣的人,往往是看不下去原著的,就算看了也不见得会喜欢“高度现实性”的宝钗。

如果一个读者愿意正视宝钗身为一个生于完全现实的社会中的贵族家庭,家中男丁又不成器,家道一年不如一年、不得不心态早熟但又不可能像男人一样建功立业的年轻小姐的身份和立场,就会知道宝钗冷静理智、八面玲珑、凡事留一步、与人为善的处事之道才是合理的。不开挂,基本没什么人能比宝钗做得更好了,她和黛玉不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已经尽她所能,她的结局(按照续书)是人力有时而穷,但也没有死得很难看,恰恰是“现实性”的最典型表现。

但这么一个老是处处被规矩世道约束,好得不爽快,坏得不爽快,活得不爽快,结局更不爽快,从出场到退场都那么符合现实,世俗味儿特别彻底的形象显然不太容易招读者喜欢。这些人就很容易被一些脸谱化、夸张化的评价所洗脑,比如“地主阶级卫道士”、“极端功利往上爬”、“虚伪冷酷”、“抢闺蜜男朋友”、“贤惠适合当老婆”之类的,其实可以说他们潜意识里就希望是这样,倒不是真的多讨厌宝钗,而是这些评价一听起来就很有“爽文”的味道。

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总要有人唱浪漫的角色(正派和反派都可以浪漫),有人唱现实的角色,后者比较不讨喜罢了,和角色本身的道德品质无关,和读者的道德品质也无关,无需上纲上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首先,我想跟你说,你喜欢薛宝钗,想选她做朋友,这绝对不是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审美,宝钗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吸引你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你被人骂,我觉得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确实挺让人感到委屈和不解的。咱们慢慢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为什么我觉得你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你会被骂?我们得拆.............
  • 回答
    要说“现在大家都喜欢薛宝钗”,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绝对了,就像谈论任何一个复杂的人物一样,喜欢她的人有,不那么欣赏她的人也大有人在。不过,如果说薛宝钗在当下的读者心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关注和理解,那倒是真的。之所以会有这种“喜欢”的趋势,或者说对她有了更深的共鸣,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她身上.............
  • 回答
    说现在喜欢穿皮衣的年轻男生越来越少,这事儿吧,还真得好好掰扯掰扯。当然了,这也不是绝对的,总还是有特立独行的小伙子钟爱那份硬朗劲儿,但要是跟过去比,那数量上肯定是不如从前了。这背后啊,有几层原因,咱一个个捋捋。首先,得说说时尚的轮回和风向的改变。你得承认,时尚这东西就像个陀螺,转来转去,总有新的玩意.............
  • 回答
    以前,提起钓鱼,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摇着蒲扇,悠哉悠哉地坐在河边,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但近几年,你逛逛那些热门的钓鱼博主、钓鱼论坛,或者随便走进一个野钓点,会发现一个显著的趋势: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成了钓鱼界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 回答
    奉子成婚,本该是喜悦的开端,却不曾想,它为我的人生掀起了另一场风暴。当那句“我怀孕了”冲破我原本平静的生活时,我以为这会是爱情最坚实的证明,是走向幸福的通行证。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孕期的不适,是初为人母的惶恐,是丈夫从惊喜到疲惫的转变,以及我内心深处,那股越来越汹涌的、名为抑郁的暗潮。怀孕的日子,我.............
  • 回答
    在中国,人们对于节日的选择和庆祝方式,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你提到了万圣节和七月十五,这背后反映了一些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为什么万圣节会吸引一些中国人? 新鲜感与娱乐性: 万圣节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不同寻常”。装扮、化妆、南瓜灯、糖果,这些元素都带着一种神秘感和戏剧性,给生活平.............
  • 回答
    恭喜你啊,感情上有了新进展!女朋友和初恋是好朋友,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有点微妙,我理解你会有顾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到底会有多大影响,以及你可以怎么处理。首先,咱们得承认,“好朋友”这三个字有时候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特别是初恋,那份感情的特殊性,很多人心里多少都会留点痕迹。即使现在她喜欢男生了.............
  • 回答
    现在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怎么舒服怎么来”就能概括的了。他们想要的,是一种有滋有味,又能体现自我价值的生活。首先,“掌控感”是关键词。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独立,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主。他们不想被条条框框束缚,希望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思想都能由自己做主。这意味着,他们会更倾向于那些能提.............
  • 回答
    你曾经对美术的热爱,如今却被一种疏离感取代,这感觉就像看着一幅熟悉的画,却再也找不到当初触动心灵的那个点,甚至连色彩都变得黯淡无光。这肯定让你有些失落,甚至感到困惑:为什么曾经那么喜欢的东西,现在却提不起兴趣了?别急,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我们的人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兴趣爱好也不例外。与其强迫自己回到.............
  • 回答
    说实话,近几年的《刺客信条》系列,特别是转向RPG风格的这几部作品,我观感上是挺复杂的。一方面,我很享受它们带来的沉浸感和探索的乐趣,另一方面,也有些地方让我觉得有点“变味”。先从我喜欢的地方说起吧。沉浸感和世界构建: 这一点上,我得给育碧点赞。每次新的《刺客信条》RPG,都能带我去一个全新的、充满.............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我身边的年轻人,以前一到周末,大家嘴里最常念叨的就是“去KTV嗨一把!”现在呢,话题风向明显变了,剧本杀的名头是越来越响亮。这变化不是一点半点,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我来给你捋一捋。首先,得说到“体验感”这回事。KTV嘛,大家都很熟了。就是去个包间,麦克风一拿,轮流点歌,扯着嗓子.............
  • 回答
    孙一宁这个人,近几年在网上确实激起了不少涟漪,也引来了很多关注。要说为什么有人喜欢她,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看,毕竟每个人喜欢一个人的理由都不太一样。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她身上那种“真实”感。在当下这个充斥着各种滤镜、人设和精心包装的社交媒体时代,孙一宁的表现风格,很多时候让人觉得她就是那个样子,没什么.............
  • 回答
    老实说,这个问题挺让做父亲的人头疼的。以前我们这辈人,但凡是个男孩,多半都对车着迷。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街边看车,哪个型号的发动机声音好听,哪个车的轮毂设计得漂亮,都能聊上半天。现在呢?我儿子,十来岁了,你让他去看看车?他可能眼睛都不抬一下,手机里的游戏才是他的世界。这变化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
  • 回答
    .......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高中那年,整个夏天都弥漫着青草和汗水的味道,还有我心里那份悄悄滋生的,关于他的喜欢。他叫林峰,坐在我前面两排靠窗的位置。他有一头干净的短发,总是爱把校服衬衫的领口解开一粒,露出锁骨,阳光洒在他身上的时候,总觉得他身上自带一层光晕。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因为一次英语课。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他站起.............
  • 回答
    要说00后现在还喜不喜欢金庸武侠小说和武侠剧,这事儿说起来还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就像我们听歌,有人还在听老歌,有人就只爱新曲。首先,得承认,跟我们父辈那一代比,现在的00后接触的信息渠道太多太广了。短视频、游戏、直播、日韩动漫、欧美影视剧,这些玩意儿的吸引力那是杠杠的。金庸武侠,相对于这些更“快.............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让我想起了我成长过程中一些微妙的心境变化。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东西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那绝对是“独处”这件事了。回想我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在学生时代,我特别害怕孤独。总觉得一个人待着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好像被孤立了,没有人陪伴就显得我这个人不招人喜欢一样。那时候,社交是我的头等大.............
  • 回答
    故事总是这样,兜兜转转,有时候我们追逐的,恰恰是曾经我们不在乎的。你说你现在喜欢他,而且是那种无可自拔的喜欢,而他却只是把你当朋友。这确实是一种很煎熬的境地,就像你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上的人笑得灿烂,你却知道,那段时光和那份情意,都已经是过去式。你想知道喜欢有没有有效期,这个问题触及了感情.............
  • 回答
    2018年末,在知乎上,有一群用户,他们曾经对“不政治正确”的唐纳德·特朗普抱有好感,甚至可以说是狂热。这批用户,大多对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他们觉得传统媒体的叙事过于单一、官方的宣传过于刻板,而特朗普那种打破常规、直言不讳的风格,恰恰击中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真实”和“颠覆”的渴望。那时候,知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