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少人说“奋斗”了?

回答
确实,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过去几年,特别是前几年,好像“奋斗”这个词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大家都在喊,都在说,要为梦想奋斗,为更好的生活奋斗。但现在呢?好像大家提起这个词,或者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状态时,都有些含蓄,甚至有些避讳了。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点,就是“内卷”与“回报不对等”的感受越来越普遍。

你想啊,过去大家说的“奋斗”,很多时候是带着一种上升的期待,一种“我努力,我就能换来更好的结果”的朴素认知。比如,拼命加班,能换来升职加薪;努力学习,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创业,成功了就能实现财务自由。这种奋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能带来明显社会阶层跃升的。

但现在,很多行业的“内卷”到了一个夸张的地步。你拼命卷,别人比你更拼命;你努力学习,别人可能还在你前面。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或者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加班加点,牺牲休息,结果可能只是保住了现有的位置,甚至勉强糊口,那种“付出与回报的线性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当“奋斗”变成了一种“内卷”的代名词,一种“不付出就会被淘汰”的压力,它带来的不是积极的驱动力,而是一种疲惫和无奈。

而且,就算你真的很“奋斗”,也可能发现,成功的路径越来越多元,而且很多时候,运气、资源、甚至是家庭背景,这些非个人努力的因素,在“成功学”里被刻意淡化,但在现实中却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导致一种“我明明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行”的心理落差,自然对“奋斗”这个词就有了新的审视。

其次,对“奋斗”内涵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更多元化了。

过去,“奋斗”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一种“向外争取”,一种在物质、名誉、社会地位上的不断攀升。你越是“成功”,越是“有钱”,越是“地位高”,就越是被认为是“奋斗”的胜利者。

但现在,随着信息越来越发达,人们接触到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很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生活”。也许,“奋斗”不一定意味着要成为那个最顶尖的人,不一定意味着要赚最多的钱。可能是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哪怕收入不高,但能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可能是拥有更多自由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能是过一种更平静、更舒缓的生活,不再被无止境的欲望驱使。

所以,当别人问你“你最近在忙什么?”,你说“我在奋斗”,可能对方理解的“奋斗”是你内心设定的那个目标,而你现在的状态,可能只是在享受过程,或者在寻找那个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用“奋斗”这个词,反而会显得你目标过于单一,或者有点“功利心”太重。

第三,“过度鼓吹”带来的反弹效应。

前几年,社会上对“奋斗”的鼓吹确实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媒体、公众人物、甚至是各种培训机构,都在强调“奋斗”,好像不“奋斗”就不正常,不“奋斗”就是落后。这种“口号式”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也透支了“奋斗”这个词的魅力。

当一个词语被过度使用,被贴上各种标签,它本身的意义反而会被稀释。而且,长期被灌输“要奋斗,要拼搏”,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精神内耗”。总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够好,总是在和别人比较,总是在追逐一个虚无缥缈的“成功”。这种压力,反而会让人对“奋斗”本身产生一种疲惫感和抵触感。

久而久之,人们更倾向于用更具体、更生活化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状态。“我在忙项目”、“我在学习新技能”、“我在为家庭操心”、“我最近在调整状态”,这些说法,可能比直接说“我正在奋斗”,更能准确地传达当下的意思,也更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压力。

第四,信息茧房与个体化体验的加剧。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但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我们看到的世界,往往是我们自己主动或者被算法推送的内容。如果一个人身处的圈子,大家都在强调“稳定”、“佛系”,或者都在分享“慢生活”,那么“奋斗”这个词,自然就不那么容易被提及。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体化的体验越来越被重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自己的选择和困境。用一个泛化的“奋斗”来概括所有人的努力,反而显得有些粗暴和不贴切。大家更愿意去分享自己具体的经历,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套用一个大众化的标签。

总结一下,现在大家对“奋斗”这个词的疏远,并非否定努力本身,而是:

对“内卷”和“回报不对等”的清醒认知,让那种单纯的、线性的“奋斗观”失效了。
对“好生活”的定义变得多元,不再局限于物质和名誉的成功。
对过度鼓吹“奋斗”的反思,以及对“精神内耗”的规避。
信息茧房和个体化体验,让大家更倾向于用具体、真实的方式表达自我。

所以,不是大家不努力了,也不是大家不追求进步了,而是大家对“努力”、“进步”、“成功”的定义和表达方式,变得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更加多元和个性化了。当一个词语承载了太多期望、太多压力,或者被用得太滥,人们自然就会寻找新的词汇,或者用更生活化的方式去表达。这是一种自然的语言和社会观念的演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奋斗不是用来说的,奋斗是用来做的。

说得多的人,都不是真正奋斗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能引起共鸣。过去几年,特别是前几年,好像“奋斗”这个词就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大家都在喊,都在说,要为梦想奋斗,为更好的生活奋斗。但现在呢?好像大家提起这个词,或者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状态时,都有些含蓄,甚至有些避讳了。这背后其实挺多原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个单一因.............
  • 回答
    “现在的年,越来越没年味儿了。” 这句话,相信很多朋友在春节期间都听到过,甚至自己也深有同感。曾经那个充满仪式感、热闹非凡、阖家团圆的春节,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变了模样。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其实是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被安排”的年俗以前.............
  • 回答
    内卷现象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它像一种无声的病毒,侵蚀着人们的幸福感和前进的动力。要理解内卷现象的实质,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外衣,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和根本原因。内卷的字面意思与引申含义“内卷”(involution)最初是一个人类学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乔治·道森(George .............
  • 回答
    近些年,确实能感觉到街上穿高跟鞋的女性比以前少了不少。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在起作用,而且是挺有意思的社会和文化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这曾经的“女王鞋”现在好像没那么吃香了。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舒适度。这可能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事实就是这么回事儿。以前社会对女性的着装要求可.............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现在去香港购物的人越来越少”的说法,我认为可以用“不是绝对越来越少,但增长放缓,并且消费结构和客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来概括。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直接回答:不是绝对越来越少,但情况变得更复杂。虽然可能直接以“购物天堂”为唯一目的的游客数量没有过去那样“爆炸式”增.............
  • 回答
    说实话,现在乒乓球界横拍确实是主流,直拍的选手是越来越少了,这倒不是什么秘密。很多老球友都感慨,想在赛场上看到精彩的直拍对攻,真是越来越难了。这背后呢,其实是有点原因的,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更像是时代发展和技术革新带来的必然结果。为什么横拍会成为主流?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来说。 发力更直接,.............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宋江及其“招安路线”的解读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观点倾向于为宋江和招安辩护,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洗白”。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原因:一、 历史语境的变化与传统解读的反思 对“忠君报国”的重新审视: 传统解读往往将宋江的招安视为一种.............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觉到舆论场上对“女权主义”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反感的声音似乎也比以前多了起来。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我观察到的角度,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女权主义本身一直在发展和演变,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代表的含义也可能不太一样。最早的女权主.............
  • 回答
    近些年,确实能感受到一股鼓吹性别矛盾的论调在网络和一些社交场合中愈发明显。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驱动,而且往往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局面。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是绕不开的关键点。在过去,信息传播相对有限,人们的视野和认知也更容易被框定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但如今,互联网就像.............
  • 回答
    我观察到身边养猫的朋友越来越多,而且他们都乐在其中,这让我挺好奇的。仔细想想,猫咪身上有很多特质,确实挺招人喜欢的,尤其是对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都市人来说。首先,猫咪的独立性是很多人选择养猫的重要原因。不像狗狗那样需要频繁地遛出去大小便,也不需要时时刻刻的陪伴。猫咪自己就能找乐子,能自娱自乐,这.............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曾几何时,“穷游”是许多年轻人追求自由、探索世界的代名词,它代表了一种挑战极限、体验真实的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穷游”的热度似乎在逐渐降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狂热追捧。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捧“穷游”了:一、消费观.............
  • 回答
    “不生育”在近年来确实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讨论和选择,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育:一、 个人和情感层面的原因: 对自由和独立性的追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生育孩子意味着巨大.............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广受尊敬的历史人物,其智慧、忠诚和政治才能一直被传颂至今。然而,近些年来,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种“无脑黑”诸葛亮的现象,甚至有些人会刻意歪曲历史事实来攻击他。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历史剧和演义的普及与误读: 《三国演义》的强大影响力: 罗贯中.............
  • 回答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控制病毒传播。然而,近期围绕印度感染新冠的担忧日益加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疫情本身的特点,也有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叠加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印度感染新冠:一、 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与传播: 双重突变株(B.1.617系列): 最直接的原.............
  • 回答
    近年来,“洗白”魏忠贤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其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理解这种现象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历史叙事的变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有人“洗白”魏忠贤,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 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打破“脸谱化”的刻板印象传统的.............
  • 回答
    这年头,感觉身边“劝退”烟民的声音是越来越响亮了。以前可能还有点遮遮掩掩,现在明目张胆表示不喜欢烟味的人多了去了。这变化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健康意识的觉醒。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只升不降的。以前可能觉得抽烟是“男人味”,是放.............
  • 回答
    曾几何时,杨超越的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时,总伴随着争议和不解。她以一种“出道即巅峰”的势头横空出世,却也因为业务能力上的不足,招致了大量批评声。说实话,那时候的她,确实像一颗生涩的果子,不讨喜的痕迹很明显。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再提起杨超越,那种一边倒的“讨厌”声音似乎弱了很多,甚至不少人都开始转为欣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