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几乎每个人,每个圈层的人都在说内卷、进行内卷,而且内卷越来越严重,这种内卷现象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回答
内卷现象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担忧的现象。它像一种无声的病毒,侵蚀着人们的幸福感和前进的动力。要理解内卷现象的实质,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外衣,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驱动力和根本原因。

内卷的字面意思与引申含义

“内卷”(involution)最初是一个人类学概念,由美国人类学家乔治·道森(George Dalton)在研究农业社会时提出,用来描述一种“没有发展性的、非生产性的、持续的内部竞争与资源占有”。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或群体内部的能量和资源没有用于创新和发展,而是消耗在同质化的竞争中,导致整体产出没有实质性提升,甚至停滞不前。

而我们当下所说的“内卷”,则是对这个概念的引申和生活化。它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而是泛指在各个领域,由于缺乏有效的向上流动通道、资源分配不均、过度竞争或缺乏创新等原因,导致个体或群体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源在看似努力但产出边际效益递减甚至无效的竞争中,以维持现状或取得微小的优势,却未能带来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内卷现象的实质: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体

内卷的实质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复杂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

1. 结构性原因:向上流动受阻与资源稀缺的幻觉

有限的向上流动通道: 这是内卷最核心的结构性根源。当社会阶层固化,晋升、发展机会变得稀缺且难以获得时,人们为了争夺仅有的有限资源和机会,必然会投入更多努力去“卷”。比如在就业市场,名校毕业生的涌入使得学历贬值,为了获得一个好工作,大家不得不卷学历、卷实习、卷校内成绩、卷各种证书。
资源分配不均: 巨大的贫富差距和权力不对等,使得一部分人占据了绝大多数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在贫瘠的土地上争夺残羹冷炙。这种不均加剧了竞争的残酷性,让人们感觉资源极其有限,不得不倾尽全力去抢夺。
市场饱和与增长放缓: 在一些传统行业或新兴但快速饱和的领域,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导致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在存量市场中分一杯羹,企业和个人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如过度营销、低价竞争、疯狂加班)来挤占对手的空间。
社会期望与个人价值的冲突: 社会普遍存在“成功”的标准(高薪、名校、稳定大厂),但真正能达到这些标准的人却是少数。当个体想要实现个人价值时,却发现实现这些价值的路径被高度内卷化,不得不加入这场“囚徒困境”。

2. 制度性原因:不公平的竞争规则与激励机制

评价体系的单一与僵化: 许多领域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只看重某些特定的指标(如考试分数、KPI、工作时长),而忽视了创新、合作、个性化发展等其他重要因素。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会引导人们朝着某个方向过度用力,形成同质化的“卷”。
缺乏有效的监管与公平竞争机制: 在一些领域,可能存在潜规则、信息不对称或不公平的竞争行为。当公平的竞争环境缺失时,合规的参与者反而会处于劣势,迫使他们也走向内卷以求生存。
短期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盛行: 一些制度或组织文化更看重短期效益和即时回报,鼓励员工牺牲个人休息和健康来换取短期的业绩。这种导向会加剧工作上的内卷。

3. 文化心理原因:从众、焦虑与生存本能

“卷王”的示范效应与从众心理: 当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卷”,并且似乎能从中获得一些好处(哪怕是微小的),很多人会产生“不卷就会被淘汰”的焦虑,从而加入到这场竞争中。这种从众心理会形成强大的惯性。
社会焦虑的传递与放大: 社会整体的不确定性、经济下行的压力、信息爆炸带来的比较,都会加剧个体的焦虑感。内卷成为了一种应对焦虑的策略,尽管它本身也可能加剧焦虑。
对“停止”的恐惧: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人害怕一旦停止努力,就会被时代和社会所抛弃。这种恐惧驱使人们不断向前,即使前方的路已经变得拥挤不堪。
将努力等同于价值: 社会文化有时会将“努力”本身作为一种道德高地,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这种观念忽视了努力的效率和方向,将人们推向无意义的“无效努力”。

内卷的具体表现形式

理解了核心实质,我们来看看内卷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

教育内卷: 孩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参加各种补习班、奥数班、艺体培训,家长们不惜重金和时间投入,只为孩子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考试中取得一点点优势。学校内部的排名、作业量、考试频率也越来越高。
职场内卷: 工作时间越来越长,下班后还要处理工作邮件和消息,主动承担更多“非必要”的工作来表现“积极性”和“忠诚度”。绩效考核的指标不断细化和收紧,迫使员工在有限的KPI内不断优化,即使这些优化并不能带来生产效率的实质性提升。为了获得微小的晋升机会,大家相互“卷”着培训、学习、考证。
生活内卷: 比如过度精致的育儿,家长们在育儿这件事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和金钱,追求完美的育儿方式,从早教到各种兴趣班,让孩子和家长都身心俱疲。再比如生活消费的攀比,为了满足“面子工程”,人们在装修、旅游、社交媒体形象上投入过多。

内卷的危害:消耗与停滞

内卷的实质是能量的内耗,它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消耗个体精力与幸福感: 长期的内卷让人们身心俱疲,生活质量下降,幸福感被严重剥夺。
扼杀创新与活力: 当社会资源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同质化竞争上时,创新的土壤被破坏,社会整体的进步动力被削弱。
加剧社会不公与阶层固化: 内卷往往是对弱者的收割,那些资源和信息不对称的弱势群体更容易在内卷中被淘汰。
导致生产力下降与资源浪费: 无谓的重复劳动和低效竞争,是对宝贵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如何破局?

理解内卷的实质,也是寻找破局之道的前提。破局并非易事,它需要个体、企业、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

个体层面: 提高认知,认清内卷的本质,找到属于自己的“慢”与“专注”。培养核心竞争力,而非盲目跟风。
企业层面: 优化管理,建立公平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避免过度压榨员工。
社会层面: 推动教育改革,拓宽发展通道,促进资源公平分配,营造更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
政府层面: 加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抑制过度逐利的冲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总而言之,内卷的实质是在结构性矛盾和文化心理的双重驱动下,个体和群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机会,而陷入的一种非生产性的、消耗性的、无休止的内部竞争模式。 它是一种“所有人都在努力,但整体却在原地踏步”的悲剧。要摆脱它,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并从根本上调整那些导致其产生的土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质就是浪费,而且是过度浪费。

不用扯很多名词的,

什么边际效用之类的我估计现在的支护用户也听不懂,

尤其放寒假的时候都不懂。

就说浪费就行了。

说浪费大家都懂。

内卷的表面现象就是客户说我要一台洗衣机,

十个员工都想吃独食一人造一台。

于是社会整体上浪费了九台洗衣机的生产力。

就这么简单。

扯别的很多人就看不懂了。

甚至这么简单,都有人会看不懂或者假装看不懂:

为什么生产了十台洗衣机就是浪费啊,我们不是多了十台洗衣机吗?

user avatar

不夸张的说,网上说的所谓内卷,90%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卷。只是一帮人竞争不过又想推卸责任的借口。

啥叫内卷?一块地你不断的提高精耕细作的水平或者不断的施肥,产量会先上升,但是上升到一定程度。单纯的堆砌资源已经不能促进产量上升了,是内卷。也就是你单纯的努力,却没有增长了,叫内卷。

你用这个概念去对网上人口中的内卷,你会发现基本都不是。

比如,很多人说学历内卷30年前本科生都很稀缺,30年后研究生找工作都难,内卷好严重。拜托这30年随着教育的普及,我们国家的教育科技经济乃至军事水平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和着这些发展你都不看,只看找工作难?如果30年后找工作变得这么难,但是你找到的工作依然是30年前的那些工作,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水平依然是30年前的水平,那这就叫做内卷。实际呢?

在现实中满嘴内卷的人,通常把所有需要他努力所有需要的竞争的场合都称作内卷。高考在内卷,行业在内卷,连相个亲,女生在朋友圈争奇斗艳都内卷。那你能给我区别一下什么叫竞争,什么叫内卷吗?

实际上,你高考多考一分,你去的就是完全不同的学校。虽然总的招生人数没改变,但是能上学的可能是你,就不是他。你公司多努力一点,利润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竞争对手的,你女生打扮的漂亮一点,相亲的时候那个男生就是你的。如果总以总量不变为前提来说的话,那么奥运会就是最大的内卷,反正金牌总数也是一样的。是这样吗?

显然,这里的问题很大。因为“避免内卷”并不是我们个人或者一个系统发展的唯一目标。判断是否内卷要站在正确的位置上。还是说高考,从高考整体来说,总招生数是不变(如果你是国家教育部的,每年加大投入,但选拔的学生从数量,质量都没提高那是内卷,但高考是不断扩招的,并非不变),但对于你个人来说,你多努力一点,多考几分,结局完全不同。怎么会是内卷呢?问题你只是个考生,你又不是教育部长,总招生数变不变什么时候成为你努力的前提了?

因为这么说有个好处,就是能把责任完全的推给环境。比如我竞争不过别人,以前我们说竞争不过好像责任都是自己弱,但现在我说卷不过别人,责任顿时就变成了环境,变成了别人的。我没有去只是因为我不愿意同流合污而已,不是因为我弱。所以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爱说这个词了吧。

我个人来说,我从不用这个词。因为没什么意义。因为消除内卷并不是你的历史责任。你要做的只是在竞争中胜出,你认为这是或不是内卷,不重要。即便你认为你不该参与内卷(假设那是内卷),那你要不要那个有利于你的结果?比如你觉得高考内卷,那你想不想上985?想,就努力,就算是内卷你也要卷得过别人。高考是不是内卷,不重要,也不是你此时应该操心的,更不是因为高考内卷,所以你就不愿意努力了。

一句“他们只不过更能卷”并不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安慰,找工作的时候人家要985的不要你就是不要你,你举世皆醉我独醒,我就是不愿意和你们卷……who cares?那你别找工作,接着醒好了。

所以,回到问题,很多人把内卷挂在嘴边,只不过是为自己不愿努力找一个借口。把责任推给非良性循环的环境,从而找到一个自己不愿努力参与竞争的道德优越感。

user avatar

内卷的实质就是财富分配方式出了严重问题,分配模式失效。

内卷的原因是焦虑,焦虑的原因是被迫参与内卷的人意识到财富增速很快,远超越大多数人的收入增速。

所谓内卷,其实就是一群还能挣扎的人,为了不被财富抛弃,不得不在同等圈层之间采取生死竞争以确保在财富被上层虹吸的过程中,自己的可见收益不缩水,自己不是竞争中的淘汰者。

也就是说同层次的群体的收益目前不再是共赢合作关系,甚至都不再是零和关系,而是负和关系,因此,所有的参与者都有着出局的风险,那么只能通过竞争延迟出局的排次。其所要付出的必然是加倍的时间、精力、财力、甚至尊严。这就是内卷的行为背后的根源。

如果分配机制不改变,首先崩塌的是劳力群体(实际上这个群体内卷已经过了,卷输的都已经拖着残躯回去了农村悄然病死,因没有话语权发声,直接被社会无视),接着坍塌的是脑力群体,这就是目前所谓的办公室内卷,因为这群人能在诸多平台发声,所以才被我们看到。也得到彼此的共鸣。他们也正因为压力而不断地躺平,或者放弃生命;

当脑力群体坍塌完了,就到财力群体,也就是资本家之间的内卷,这种所谓的内卷,说白了就是为了保证权力的利益而对他们的收割,现在所谓整治资本家,就是财力内卷,资本家之间相互倾轧的明面化;

而资本家整治过后,将会是权力内卷,这个就不能深谈的,懂得人都懂,不懂的人就看历史,可鉴比的多得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