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反感女权主义了?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觉到舆论场上对“女权主义”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反感的声音似乎也比以前多了起来。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我观察到的角度,给大家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承认,女权主义本身一直在发展和演变,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代表的含义也可能不太一样。最早的女权主义可能更聚焦于争取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和法律平等,比如投票权、受教育权。但随着社会进步,很多国家的女性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女权主义的议题也自然扩展开来,变得更加多元和细致。

可问题也出在这儿了。当女权主义的关注点从“争取平等”转向了更具体、甚至有些挑战传统观念的议题时,就容易触碰到一些人的“逆鳞”。

第一点,是概念的“泛化”和“污名化”。 很多时候,一些激进或者比较极端的言论,即便它们只代表了一小部分人,却很容易被放大,并且被贴上“女权”的标签。比如,网络上那些对男性进行全面攻击、甚至带有攻击性的言论,很多时候就会被归结为“女权主义”的代表。这就像我们在讨论某个主义时,总会被一些极端分子带偏,让大家觉得这个主义就是那个极端的样子。久而久之,很多人一听到“女权”,脑子里浮现的可能就是“仇男”、“极端”、“女尊男卑”等等负面印象,而不是最初那个追求性别平等的概念了。

第二点,是信息茧房和认知偏差。 现在的网络信息爆炸,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是经过算法筛选的,我们更容易看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如果你一开始就对女权主义有些保留,那么你就会更容易刷到那些批判女权主义的内容,而很少接触到解释女权主义核心理念的正面信息。反之亦反,如果你本身认同女权主义,也可能只看到支持的声音。这就导致了很多人虽然自认为了解,但实际上对女权主义的认知是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

第三点,是现实利益的冲突和不适应。 社会总是在变化的,当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得到提升,一些传统的性别分工和相处模式就必然会受到冲击。一些男性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威胁,或者觉得自己不再处于传统的优势地位,从而产生不满。比如,在求职、升职机会上,当企业为了追求性别比例平衡而采取一些措施时,一些男性可能会觉得这是“逆向歧视”。这种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感知,很容易转化为对女权主义的反感。

第四点,是“沉默的大多数”和“声音最大的少数”。 很多时候,那些对女权主义持反对意见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坚定的意识形态,可能只是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小摩擦、不公平感,或者听了某些极端的观点,就产生了抵触情绪。而真正深入了解并支持女权主义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理性讨论,或者因为忙碌而没有在网络上发声。这样一来,那些比较极端、情绪化的反对声音就显得格外突出,让人误以为反对女权主义是主流民意。

第五点,是国内外信息传播的差异。 在一些西方国家,女权主义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有过很多思想的碰撞和演变,也有相对成熟的讨论框架。但在国内,关于女权主义的讨论相对来说是比较晚近才兴起,而且很多概念的引入和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或者被简单粗暴地解读。再加上一些境外势力可能利用这些议题来制造社会分裂,也给国内的女权讨论增加了一些复杂性。

最后,也得说一句,女权主义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 就像所有思想体系一样,女权主义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观点,有温和的,有激进的,有关注经济平等的,有关注文化观念的等等。当我们在谈论“女权主义”时,如果不能区分这些细微的差别,很容易把所有“女权”的标签都打到一块,从而产生误解和抵触。

总的来说,现在很多人反感女权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有的是对极端言论的厌恶,有的是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有的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偏差,也有的是对社会变革不适应的情绪。这说明,关于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的讨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更清晰地界定概念,更理性地沟通,也需要更多真正建设性的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说点大实话都要被女拳举报?真行







我给你家邻居送了只鸡,你第二天来找我吵架:你只给我家邻居送不给我送,你这是在歧视我们家! @小黑

警戒 女拳来啦 @段玉裁


user avatar

因为女权主义这种事情本来就很容易走偏。

你以为你是在追求平权,但你的小姐妹可能进一步变成“女性要得到更多”,加上几起不公正的裁决,女权这个词马上就会变成厕所的纸篓,奇臭无比,哪怕你身处其中是一张干净的面巾纸,最后的结果也是会被倒掉。

一个主义在大众心目中的感观,不是由执行高层决定,是由下限决定的。一些女权分子的确下限很低,所以整个事情走到今天这样。

user avatar

因为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女性地位低”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话术。

准确地说,是传统女性处于“低权低责”的状态,虽然权利不如男性,但也无需肩负和男性同等的社会责任,关键是权责是匹配的。

就像落后地区女性确实不能上桌吃饭,但也无需为了争夺田地上村头打架,更无需上战场——就算是古代被誉为鬼门关的生育,和上战场、服劳役的死亡率也是没法比的。

而男性对应地,并不是“地位高”,只是处于“高权高责”的状态而已。所谓的“传统女性地位低”,只不过是女性“低权”这个侧面在女性善于表达的天性下被放大而造成的假象。

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力发生变化前的几千年中,这种匹配没有太大的变动,说明匹配的适当性通过了历史的检验。

在生产力变化后,女性开始诉求“高权高责”的可能性,这确实是合理的。可惜她们从一开始就强调女性要获得和男性“同等的权利”,而非“同等的权责”,由此诞生的女权主义,就像一个连教义都不宣扬善良的宗教,堕落成邪教几乎是必然事件,能够自我约束反而不正常。

旧社会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女性权利低,而在于女性无法选择“高权高责”的道路,同时男性也没有“低权低责”的选择。但是“高权低责”这条路,在任何时代任何群体身上,都不应该出现。

user avatar

因为女权被扩大化了。

举个例子。

某商场招聘保安,只有一个要求:身高超过180cm。

这很公平吧?

但在结果上一定会造成不平等。

男性平均身高比女性高12cm左右。那显然,女性比男性更难入职。
90后平均身高比70后高7cm(中国大陆统计)。那显然,年龄偏大的人比年轻的人更难入职。
城市地区的平均身高比农村地区高1-2cm(7岁儿童)。那显然,来自农村家庭的人比来自城市家庭的更难入职。
荷兰人平均身高比韩国人高7cm。那显然,韩国人比荷兰人更难入职。
北方地区的平均身高比南方地区高5cm(黑龙江对比海南)。那显然,南方地区的人比北方地区的人更难入职。

以结果论,这个岗位又变成一个充满歧视的恶臭岗位。

把女性歧视,年龄歧视,农村人歧视,韩国人歧视,南方人歧视,都占全了。

所以这个岗位本身,是不是代表着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城市人对农村人的压迫,青年人对中年人的压迫,荷兰人对韩国人的压迫,北方人对南方人的压迫?

结果不平等,不等于“群体A压迫了群体B”。

社会问题自有其复杂性,不能简单地归因为“群体压迫”。

那归因成群体压迫又会怎么样呢?

会造成严重的对立。

还是之前的例子。

有一个来自荷兰富裕家庭的年轻男性Bram,因先天疾病身高只有150cm。

这就很有趣了:

一方面,他集齐了荷兰人,城市人,青年人,男性的多重Buff,妥妥的属于压迫者,要被拉出去批倒批臭。

另一方面,他身高150cm,妥妥的属于被压迫者,一点好处都没吃着。

你要是Bram,别人骂你你气不气?你会不会反感这个权那个权的?

把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阶级压迫,必然会产生对立。这种对立扩大化之后,又会招致无端卷入者的强烈反感。

这就是越来越多人反感女权主义的原因。

user avatar

我来说下。

因为那些拳击手直接喷我。

我在知乎好好回答问题。意见不同可以沟通。或者直接不理我就可以了。

但是那些女拳上来就喷我,然后我直接对喷。它们玩下三路,我也玩下三路。后来那个人撤了。欺软怕硬的傻东西。

这就是我为什么讨厌女拳。它们主动发起攻击,然后发现我既可以讲道理又可以玩下三路。就撤了。

欺软怕硬,让人恶心。

后来我了解了一些女拳思想,总结了几点。

一,只要权利不谈义务。

二,只要好处不讲付出。

三,凡事就是玩双标。

之后就感到无比厌恶了。再加上肯定有一些外国势力的撒钱。所以对女拳既恶心又警惕。

最后呼吁男性,女拳怎么玩我们也怎么玩。

我们也不要孩子,我们也玩双标。有欲望了可以去约炮或者一些其他途径。

反正我现在也看穿了了,说道理是没用的。就是往利益这块玩。

约炮可以,买房不买。反正只要男人不想要孩子,立马属于无敌状态。

男人还要学会口花,说好听的。说自己器大活好。科学证明世界男性下面的东西其实相差不大的。

说什么黑色的大就是扯淡。

反正玩起来,做好安全措施就可以了。

女性不是说性解放吗?既然都解放了我们干嘛还怎么保守那!

买好的衣服裤子鞋子,花钱在朋友圈装逼。下午茶网红点买辆车子到处旅游。

反正怎么舒心怎么来,只要不生孩子,不买房。人生真的太爽了。

男人的物欲本来就比较低,几千块钱的工资男人可以活的很好了。

如果几万块,兄弟干嘛怎么想不开。去做狗。可以去相亲网站做托。又可以赚钱又可以物色女人。

遇到好女人,可以发展下去,遇到开放的,都是机会啊!

就是玩,记得对付双标的办法就是一起双标。

user avatar

我这条回答,被知乎建议修改了,无论怎么改都审核不过。只好删到剩最后一句。

我是国男,中国直男。

完整版在这里

user avatar

因为从整个女性运动发展史上看,有很多真正主张男女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妇女争取劳动权、也有我们国家解放后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他们无一例外都具有强烈的无产阶级运动属性,都是在调整生产关系。

而“女权”这个概念从来就没有主张过男女平等。无论东西方女权,它们无一例外都是诞生在物质产能过剩、资本泡沫堆积的繁荣时代。它不反映任何生产关系的调整,仅仅只是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后、捆绑在性别政治上的一种分配诉求,虽然它属于阶级矛盾的一部分,但其诉求本质并不体现具体的阶级性。女权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式感、但其主体却是无产阶级。

在中国,我们还有一个梗,叫做“精神资产阶级”,类似于追求某种文化优越感和高级感,但现实经济基础却使其显得眼高手低。这和女权有非常相似的存在逻辑。所以只是你自己认为女权主张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女拳”只是一个伪概念,它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中国人讽刺女权极端性衍生出来的谐音。女拳其实就是女权,咱们中国人习惯用“女拳”这个造梗造出来的词取代“女权”,这样讽刺起来会更加生动。

user avatar

我觉得啊,从某种角度上看,不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感女权主义了,而是大家越来越接受女权主义了,而让女权主义觉得别人是反感,仅此而已。

比如就我来说吧,早几年,女权主义提出的一些理念、逻辑、认知。

我还有跟她们解释辩论和讲道理的时候。可往往她们不理解我说的啊!或者非不认同我说的,那我也确实很难办啊!

现在就简单了,既然其实只要认同,女性有的权利,男性也有,不就直接可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嘛?

比如,早几年,女性认为男生甩了对方,我还觉得挺同情被甩的女性的。

但是当我认同了女权主义的逻辑后,比如她们认同的“不能对你好的男生,坚决不能要”的道理后,我就觉得,只要男性觉得女方不够好了,不能让他满意,甩了对方理所应当啊!

比如早几年,我还觉得“男性负责赚钱养家,女性负责貌美如花”,这样的女性观念太过功利而不认同。

但现在,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很合理啊!这潜台词不就是说,女性不能貌美如花了,你就不需要赚钱养家了吗?

然后来了不少女性说,这样的男人太渣?

我就纳闷了,这不是女性教我们的嘛?

我学以致用了,咋还被女性攻击呢?

原来女性提出这些的时候,你们咋不说了呢?女权不是讲究平等么?

田园女权的言论,我不知道那些所谓女权是怎么看的,反正既然大多数女性没有站出来反对,那么我只好默认你们接受这个逻辑了。

那么就很简单了,既然你们默认这样的逻辑,又提倡男女平等,我反向操作又有何难呢?

你们觉得呢?这是不是接受女权思维呢?

怎么能叫反感呢?

user avatar

我为什么要对一群想尽办法道德绑架我的团伙有好感?

user avatar

没有反感,只有感恩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有趣。

首先我得说几个现象。

人们喜欢把女性大致的分为“伪女权”“真女权”“什么权都不是的普通女性”

到了男性这里就有趣了,基本上只分为“男权男”和“女权男”

理由非常简单,因为“男权”这个词发明出来,就是用来指所有男性的,也正因为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女权主义者发表类似“男性是既得利益者,许多时候认识不到自己冒犯了女性”这种理论。

人家从立论基础上,就没有给男性“当好人”这么个选项。

也因此,你们可以去搜搜ZH上所谓真女权们的专栏看看,多得是那种“男性不许议论什么是女权”“男性只能听从女性的指挥,不许对女权事业指手画脚”的言论,皆出于此。

当然,有人会说,不是还有女权男吗?是啊,女权男不是新鲜事物,你们可以看看这些人都是怎么发言的,他们有惊人的一致,就是把自己完全从男性中切割出去,当女性们骂“男人都是XX”的时候,他们会条件反射一般的认为“不是在说我”,女本位主义规训就是如此。

所以有人讥讽他们是“长DIO的女人”确实很形象。

我倒不是说不能有这种男性,毕竟世界是多元的,人家有权利这么想,但人群如此庞大,真的可以用寥寥数词就概括男性这整个性别吗?杀妻的是男人,当警察抓杀人犯的也是男人,一样吗?

性骚扰的是男人,见义勇为打跑骚扰犯的也大多是男人,一样吗?

然而,所谓“真”女权们,她们对这段历史的描述里,有男性的身影吗?要知道,这些真女权们,不是那些微博里喊打喊杀的人,她们多是学者,传媒从业者,研究者,但这些女权男们,连个同志的称呼都混不上,你们会发现他们在女权主义叙事中完全消失,只配和女权口中的“男权”一起出镜,统称为男权。

每次去听这些讲座,卖书,都是老三样,三板斧,男权压迫,女性觉醒,女权是唯一真理。我们不会在任何女权主义书籍、讲座中听到男性在其中发挥的正面作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惊醒,所谓真女权尚且如此,那女权本质能是平权吗?

很多真女权不服气,我们又不是微博那些疯子,凭什么说我们是一样的?

是啊,女权喜欢资助失学女童,我问过,为什么不同时资助男童呢?

人家回答很好,女性帮助女性,凭什么帮助男性?

一开始我没感觉不对,可是近些年黑命贵让我思考了一些问题。

你们说种族歧视正确吗?我们应该认为黑人天生野蛮暴力,就是杀人犯强奸犯吗?

绝大多数文明——或者至少标榜自己文明的人会对此表示唾弃,种族歧视者该死,黑人又不是天生就这样,人家是因为穷,读不起书,所以才粗鄙,你看那些精英黑人,比如奥巴马,就完全不是这样,所以不能种族歧视黑人。

说的多好啊,所以为什么女权主义者就不能资助失学男童呢?失学男童长大了难道不会因为文盲而变成粗野的成年男性么?他们娶了媳妇不会因为粗野而家暴吗?他们娶不上媳妇不会变强奸犯吗?

到时候这些只资助女童的女权们,会怎么看这些长大了的男童?是会觉得“男人们果然天生就是杀人犯强奸犯”还是觉得“我们不能歧视他们,他们只是因为贫穷且文盲才这样的”?——那你们当初倒是一起资助啊。

这么一看问题就有趣多了,女权主义者们如同种族歧视者一般看待男性,你们还觉得“女权就是平权”吗?本来平权主义者反对的就是黑人和女性仅仅因为自己的肤色和性别就天然有罪,然而这些标榜自己是平权的人却在因为男性的性别认为其天生有罪,世界上有这样的平权主义者吗?

请记得,上述这些作为,不是所谓“极端女权”做的, 事实上这是许多普通女权们习以为常,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对的日常行为。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男性几千年来骑在女性头上,所以女性这样做是正义的反抗”那么我就要请问了,我们国家的共产革命中,有出现“地主统治了农民几千年,所以我们农民也要当地主几千年回回本”“资本家统治了工人阶级几百年,所以我们工人也要当几百年资本家过过瘾”这种事吗?

并没有,所以共产主义是高尚的主义,也获得了成功,因为他们真的在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制度,否则一旦有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谁能限制得了ta一定兑现平等的诺言?

而这正是女权主义缺乏的东西。

当然,女权主义为了获得广泛的支持,在宣传上总是宣称自己是平权的,可惜,有这么一句俗话说的好“不要看他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在做这方面,所谓真女权们表现都不怎么样。

就最近的热点事件来说,负责任的说,我看见了许多女性发表意见,表示对攻击案件中受害男性的言论感到震惊,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包括货拉拉案件已经有女性提交举报信,认为审判不公了。这些女性是好样的,是真正的平权主义者。

好笑的是,如果我们翻翻他们的记录会发现,人家从来不标榜自己是否是女权主义者,人家就是认为自己是普通的,啥权也不是的一般女性,那些平时号称真女权的人,都是失语的,没有任何一个真女权这个时候站出来表示那些打拳的“违反了女权就是平权这一条真理”他们做的无非两件事——“那些不是真女权”“下次再出现案件的时候大家要记得保护弱势女性啊”——至于案件中实际的受害人,那些男性,是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语境里的,他们既没有同情弱者,也没有愤怒于平权遭到破坏。

在真女权的教义里,已经硬性规定了,男=强势,哪怕他是潘长江,女=弱势,哪怕她是张伟丽。

他们确实没有公开这么说,但他们在所有热点事件中,确实是这么做的,不服证明一下啊。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其实女权主义几个字用的不准确,它应该叫“城市年轻女性权”或者干脆叫“oL权”在这里,年长女性,农村女性,都只能当背景板,当案件里的例子,万万没有发言权,万万没有可能站到台前来当代表,我们可以看看都什么人乐意标榜自己是女权——女演员,女学者,女企业家。她们口口声声说为弱势女性发声,可为什么不能让她们本人来呢?为什么不能让她们当女权代表呢?究竟是所谓“男权社会压迫女性不让发声”还是这些寡头们垄断 发言权呢?毕竟这些人最后都要把名声变现,变成带货,卖书,卖课,代言。

所以,她们并不是真的要为弱势群体办实事,她们的目的是卖别人的惨,赚自己的利益。世上何曾有过真假女权之分呢?

当然,她们会碰瓷,她们会把一切女性获益的事情包装成是“受女权影响”,功劳算在女权头上,比如张桂梅,可惜,人家受采访的时候说的很明确,她是因为自己是党员,党性让她这样做,和女权八竿子打不着关系。

如果女性获益就是女权,就容易出笑话,比如二十四孝有个故事,叫杀子救母,按道理来说,二十四孝这东西属于封建礼教,简直是女权大敌,然而这个故事里主人公要杀自己儿子来省下口粮,好让母亲吃饱,妥妥的让女性受益,难道封建礼教也是女权?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类似的笑话,是从易中天品三国里来的,比方说孔子,有一种说法说一个人,你只要在孔子身上学到三条你就是君子了,有一个纨绔子弟、花花公子就说了,我就是君子,人说不可能,就你这么个人还能学到孔子三条,我当然学到三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唯酒无量,我做到了这三条,所以我是君子。

另外我希望提醒一般女性,不要一听反对女权主义,就往欺压女性上扯,仿佛没了女权主义女性就遭殃了,这是女权主义多年来营造的语言腐败,没了张屠户,尽吃带毛猪?谁规定的只有女权主义才能推动平权发展?是女性需要提升权益,因此发明了女权主义,不是女权主义诞生了才提升了女性地位,因果不能搞反。再说,我们国家在党带领下进行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平权的时候,西方女性还在争取不随夫姓的权利呢,多年来,谁成功,谁流于表面,大家自有公论。

所以,没有真假女权只分,女权向来就只有一种,温和的邪教徒,依然是邪教徒,并不会因为其没有砍人,就没有危害。

user avatar

因为女权主义根本是一条死路。

首先女权问题的核心是:

女性因为需要负担生育的责任,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转而照顾家庭。

这不是经济学,不是政治,不是文化。是生物学。只要你是哺乳动物,这件事情就没法解决。

中国已经把男女平等做到几乎极致了。起码女性嫁人以后不需要改姓。单说这一个,整个地球,就没几个国家能做到。甚至生了孩子也可以冠母姓。除了非常特殊的工作,例如长期下身泡在水里,长期极端天气状况的工作。基本上都不限制女性。

现在的问题是:女的需要负责生孩子。生了孩子,就需要照顾孩子。照顾孩子,就影响工作。老板不可能花一样的工资,雇一个女的。每天只干男性员工80%的活,发一样的工资。甚至在很多竞争激烈的行业,一个人都是要当1.5个人用的。

说的更露骨一点,女性怀孕对于一个项目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两个公司的团队开发主打功能的产品。一个团队,清一色男性。另一个团队,20%的女性。在项目最紧张的时候,突然,一个女性团队成员怀孕了。产品就不得不延期一个月发布。结果是什么?只要有一点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

举个例子,全国第一家推出全面屏手机的公司,手机就会卖到疯狂。晚十天推出的同样的产品,屁都吃不到。就因为一个项目团队成员是女性,导致公司几个亿的投资打水漂。你让老板怎么办!!

女权主义的问题就是:女的明明知道问题在于哪里,但是不敢怼老板。只能骂男的。

user avatar

国民党知道吗?

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建立国民党。

那时候,国民党是先进的,是为了民族解放,人民自由,国家自主,民主独立而奋斗的散发过光辉的伟大政党。而孙中山先生更是中国革命者的导师。

后来,蒋介石上台。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人被清洗。国民党成为了蒋介石政府领导的国民党成为了反动政党。

女权主义也一样。在起初,女权主义者将女性从封建礼教,宗教禁锢,资本压迫中解放。为男女解放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如今,女权摇身一变。接着曾经前辈的光辉成绩,开始索要特权。

但是索要特权还只是开始。这是因为她们人数不够多。如果人数足够呢?看看北师大,女子因占大多数,她们不但不会给少数男性特权。她们还要电梯的最终解释权。

我把话放下这:

人少的时候,她们索要特权。如果有一天人多了,她们会夺去政权。

我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可以拭目以待。邪教发展规律皆是如此。

这里注意一点。所谓的女权主义。她们并不注重思想。比如我们的共产主义:我们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

可女权呢?女权主义并不注重强调指导思想。但却很在意发展人数。这不是邪教吗?

那么问题来了,女权运动失败了。那么男女平权失败了吗?

有人曾经问过毛主席,如果我们党搞了修正主义,走上了资本主义怎么办?

毛主席回大意:我们叫不叫共产党,叫不叫共和国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建成共产主义,是为人民服务。

最后,贴一个链接。很多人觉得女权分为温和女权与极端女权。事实上,很多都是伪装。比如这个链接里挂的人:提问者伪装成温和女权,实际上她的回答就是极端女权。

zhihu.com/question/4833

user avatar

知乎以前有段时间,常会看见什么动物界雌性为王,什么母系社会为什么维持那么长时间的问题?

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是个知识点,会抱有好学的态度好好去看看,后来才发现,其实就是某些女权从物种起源,人类社会演变角度的彰显女性地位高于男性的曲线运动;

但实际上,雌性为王的话题,目前只有昆虫界确实存在雌性为王的是生态现象;哺乳动物界这种现象根本不存在,什么举例的那些猫科动物系列的鬣狗,狮子,豹子啥的,,实际上是什么,是那些雄性动物,统一特点,与黑人一样,只管播种,不管养育;反射到人类社会就是,男的只管打炮,后面的事全然不理;那有意义吗?

母系社会多去了解一些,就明白所谓的母系社会指的是血缘性的社会关系,根本不是权利关系;实际掌权的不是外公就是舅舅…;

所以女权压根就是天性的被男性赐予权利,而不是瞎几把靠作;

安全起见,我匿名;

user avatar

一些所谓的“女权主义”已经是很浮于表面,忽略社会生产和运行逻辑的东西了(想起“feminism”方便生产学术垃圾这个事情就感觉很好笑和可悲),而一些说自己是女权的人就连这些故纸堆都搞不懂,或者压根没读过前人的想法,直接造就中国特色女权奇观,西方女权祖宗看了都要大跌眼镜,,,这能让稍微读过一点书的人有什么好感?给这些人的想法冠以“主义”二字都是抬举,不如叫做“女权占便宜方法大全”。最后玩个烂梗:

跟这些虫豸在一起,怎么能搞好解放女性伟业?

user avatar

这不废话吗

看看微博上都啥人在打拳

正常姑娘在微博吃个瓜都快累死了

她还有时间在那研究打拳?

打拳的无外乎两种

一种是那帮大城市穷精致的姑娘,挣多少钱不知道,反正天天做梦都想嫁入豪门的。但她们身后不缺普通男生追,久而久之,眼高手低了,觉得这些追她们的男生配不上她们了,反而拉低了自己那本不存在的身价,变得仇视这些普通男生了。但你要是说她们仇视男的吧,你让她们认识个富二,你看她们仇男不?

要么第二种就更好玩了

微博上那帮福利姬绝对是打拳的主力。一边卖着福利照片,卖着原味,一边把男的贬低的一无是处。不信你们翻翻这帮人的微博,在推特微密圈什么照片都敢拍,反正赚钱嘛,不寒颤,转身微博上全是打拳的东西

咱也不知道为什么

反而身边这些正常过日子生活的女生,哪有打拳的啊,人家天天吃个瓜,研究研究美妆,衣服,淘个宝,一天就过去了。

有几个没事在微博上玩命打拳的?

你品,你细品

user avatar

女权究竟是什么呢?

孔夫子一贯是我的偶像,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作正名。邓主席也重新确认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是要共同富裕的。

就是要解释一个事物,到底是什么。只有搞清楚这点,才能知道如何去实现它。

那么什么是女权呢?

女权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性主义[11][1][2],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其实这在宏观层面已经实现了,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完全认同这一点。但依旧有很多人,无理由歧视女性,对女性实行压迫和剥削。女权主义者理应是普及教育,拯救被压迫被剥削的女性。比如张桂梅,比如妇科医生,人民警察,和无数为女性获得正当权利而付出的人。

这本应该是一个大多数人支持的东西,为何会被人反感呢?

因为它变味了,就像公知的污名化一样。

女权走上了特权道路,还有一部分是被迫害妄想症。

即使只有一部分人的错误,也足以让整个名词被污化。

所以为了拯救女权这个词,人们把追求特权的女权称为女拳。大家普遍不反感女权,如果真的有,那我画个圈圈诅咒他。大家反感的是女拳。

最后扯几句别的,男女真的不一样。

翻个老黄历,著名的西安地铁,如果是一个男的被扯的衣不蔽体,并且行为与该女性类似的话,会是怎样的呢?

user avatar

平权主义,是女性揽责任,我能行!

女权主义,是女性要权利,我不行~

虽然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但是反过来说路人们怎么可能会喜欢这种熊孩子啊?

user avatar

宁能不能不要抱着经书念经?()()不通的东西

女拳-明抢

女权-洗地

两个没有任何区别,就这么简单

ps:括号中的内容已被迫删除过一次,理由是骚扰歧视辱骂

user avatar

逛一圈微博,很难让人心平气和的看待女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几年,确实能感觉到舆论场上对“女权主义”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反感的声音似乎也比以前多了起来。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个简单原因就能概括的。我试着从几个我观察到的角度,给大家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女权主义本身一直在发展和演变,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代表的含义也可能不太一样。最早的女权主.............
  • 回答
    近些年,网络上针对“女权”的讨论确实日益增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声音,即我们常说的“反女权”。要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议题,而是多种社会思潮、个体经历和信息传播方式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这里讨论的“女权”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定义。广义的.............
  • 回答
    近年来,关于宋江及其“招安路线”的解读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观点倾向于为宋江和招安辩护,甚至将其视为一种“洗白”。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原因:一、 历史语境的变化与传统解读的反思 对“忠君报国”的重新审视: 传统解读往往将宋江的招安视为一种.............
  • 回答
    近些年,确实能感受到一股鼓吹性别矛盾的论调在网络和一些社交场合中愈发明显。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在驱动,而且往往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局面。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是绕不开的关键点。在过去,信息传播相对有限,人们的视野和认知也更容易被框定在一个相对小的范围内。但如今,互联网就像.............
  • 回答
    我观察到身边养猫的朋友越来越多,而且他们都乐在其中,这让我挺好奇的。仔细想想,猫咪身上有很多特质,确实挺招人喜欢的,尤其是对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都市人来说。首先,猫咪的独立性是很多人选择养猫的重要原因。不像狗狗那样需要频繁地遛出去大小便,也不需要时时刻刻的陪伴。猫咪自己就能找乐子,能自娱自乐,这.............
  • 回答
    曾经,“为爱奋不顾身”似乎是浪漫主义的最高赞歌,是多少人心中的理想模样。但如今,这种观念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许多人开始觉得这是一种“幼稚”的表现。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尤其是老一辈人的经历,让他们对生活有着更现实的考量。他.............
  • 回答
    .......
  • 回答
    曾几何时,“穷游”是许多年轻人追求自由、探索世界的代名词,它代表了一种挑战极限、体验真实的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穷游”的热度似乎在逐渐降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狂热追捧。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捧“穷游”了:一、消费观.............
  • 回答
    “不生育”在近年来确实成为了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讨论和选择,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育:一、 个人和情感层面的原因: 对自由和独立性的追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生育孩子意味着巨大.............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广受尊敬的历史人物,其智慧、忠诚和政治才能一直被传颂至今。然而,近些年来,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种“无脑黑”诸葛亮的现象,甚至有些人会刻意歪曲历史事实来攻击他。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历史剧和演义的普及与误读: 《三国演义》的强大影响力: 罗贯中.............
  • 回答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控制病毒传播。然而,近期围绕印度感染新冠的担忧日益加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疫情本身的特点,也有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叠加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害怕印度感染新冠:一、 病毒变异株的出现与传播: 双重突变株(B.1.617系列): 最直接的原.............
  • 回答
    近年来,“洗白”魏忠贤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有其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理解这种现象的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包括历史叙事的变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影响。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有人“洗白”魏忠贤,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 重新审视历史人物:打破“脸谱化”的刻板印象传统的.............
  • 回答
    这年头,感觉身边“劝退”烟民的声音是越来越响亮了。以前可能还有点遮遮掩掩,现在明目张胆表示不喜欢烟味的人多了去了。这变化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健康意识的觉醒。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是只升不降的。以前可能觉得抽烟是“男人味”,是放.............
  • 回答
    曾几何时,杨超越的名字出现在公众视野时,总伴随着争议和不解。她以一种“出道即巅峰”的势头横空出世,却也因为业务能力上的不足,招致了大量批评声。说实话,那时候的她,确实像一颗生涩的果子,不讨喜的痕迹很明显。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再提起杨超越,那种一边倒的“讨厌”声音似乎弱了很多,甚至不少人都开始转为欣赏.............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确实是咱们现在社会上越来越普遍的一个现象了,很多人周围的朋友、同事,甚至是自家晚辈,都表示对生孩子这件事不太“感冒”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波动或者一时兴起的想法,背后其实牵扯着太多太多的原因,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人们牢牢地“绑”在了不生孩子的选择上。要我说,最直接也最现实的,还是.............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倒是挺有感触的。身边确实有挺多朋友,特别是年纪小一点的,对羽毛球的热情好像比乒乓球要高涨不少。这事儿挺有趣的,感觉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好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羽毛球这几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年轻一代里。首先,得说说羽毛球的上手门槛和社交属性。你想啊,乒乓球那玩意儿,对场地要求.............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像一到快过年了,身边总有人开始聊起春晚,而且聊的话题多数不是“今年会有哪些精彩节目”,而是“哎呀,感觉现在大家都不怎么看春晚了”。这种感觉确实挺普遍的,要我说,这背后啊,原因可不止一两条,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现在大家的娱乐方式太!多!了!。以前,电视机是家家户户.............
  • 回答
    确实,现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出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博士毕业后,很多人选择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员。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这个现象,尽量用更贴近大家日常沟通的方式来解释:一、 学术界的“敲门砖”与“炼狱”: 找教职越来越难,博士后成了“必需品”: 这是最直.............
  • 回答
    近些年,你可能也注意到身边不少朋友、亲戚,甚至是网络上都有很多人在讨论、推荐羊奶粉。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一些挺实在的原因,让它从众多奶粉中脱颖而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是什么让羊奶粉这么受欢迎。首先,天然的“温和派”——羊奶的自身优势。这绝对是大家选择羊奶粉最根本的原.............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