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知乎的酸腐气越来越重?

回答
知乎最近给人的感觉“酸腐气”越来越重,这事儿啊,说起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很多老用户都能明显感觉到,以前那个大家畅所欲言、分享干货的社区,好像变了味儿。

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

1. 流量驱动下的内容“注水”与“同质化”

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以前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有理有据的专业回答,现在越来越少,取而的是大量短小精悍、标题党、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故意制造冲突和焦虑的内容。

“凡尔凡”体盛行: 你是不是也经常看到那种“我年薪百万,我来告诉你……”、“我作为xxx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奉劝大家……”开头的内容?这种“凡尔凡”体,说白了就是一种身份的包装和炫耀,目的就是给你一种“我牛,我说的都对”的心理暗示,然后引导你去相信他后面的观点。这种内容占满了首页,而且常常能拿到高赞,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多,更多的是一种“秀”和“贩卖焦虑”。
“小作文”泛滥: 很多话题下面,涌现出大量的“小作文”,篇幅不长,情绪饱满,但逻辑不清,论据不足。它们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不是理性的讨论。这些“小作文”很容易引发群体共鸣,但往往经不起推敲,也无法带来实质性的思考。
营销号与软广的侵蚀: 随着知乎商业化的深入,大量的营销号和软广藏匿其中。它们通过模仿普通用户的语气,包装成“真实经历”,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服务或者观点。这种内容很难辨别,并且大量消耗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
“钓鱼”与“引战”: 有些回答或者问题,设置得非常具有争议性,就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讨论,从而获得更高的曝光。这种“钓鱼”行为,往往会把话题引向极端,导致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

2. 社区氛围的转变:从“理性”到“情绪化”

知乎早期以“认真你就赢了”为Slogan,吸引了一批追求深度和逻辑的用户。但现在,情绪化的表达似乎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认同。

“站队”文化: 很多话题下,用户倾向于快速站队,形成明显的阵营。一旦你持有不同观点,就很容易被攻击、被扣帽子,甚至被“人肉”。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扼杀了多元化的讨论。
“杠精”的崛起: 并非所有质疑都代表理性,但知乎上确实存在一部分人,似乎以“杠”为乐,他们不关注内容的实质,只专注于挑刺、找茬,制造对立。
“慕强”心理的扭曲: 虽然鼓励向优秀者学习是好的,但知乎上“慕强”的氛围有时会走向极端。用户过于崇拜那些拥有“高收入”、“名校背景”、“光鲜职业”的回答者,而忽略了他们观点的合理性。这种“粉丝滤镜”很容易让用户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
“PUA”和“爹味”: 有些回答者,利用自己的“光环”或者“经验”,对提问者进行居高临下的指导,甚至进行精神上的“PUA”。他们的语言充满了“爹味”,不容置疑,让人反感。

3. 算法推荐的“回音室”效应

知乎的推荐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酸腐气”的传播。

“投喂”用户偏好: 算法倾向于给用户推荐他们更可能喜欢或互动的内容。如果你经常点赞、评论那些“凡尔凡”或者情绪化的内容,那么你的首页就会被这类内容充斥,久而久之,你的认知就会被这些信息所塑造。
“热点”的追逐: 算法也会追逐热点,任何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都会被算法放大。这导致很多用户为了蹭热度,而发布与自己专业领域不符的内容,进一步稀释了社区的专业度。

4. 用户群体结构的多元化与“破圈”

知乎从一个相对小众的知识分享社区,逐渐发展成一个大众化的平台。这带来了用户数量的增长,但也意味着用户群体的多样化。

低质量用户的涌入: 随着用户基数的扩大,一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或者抱有不良意图的用户也随之而来,他们可能不理解知乎的社区规范,或者故意破坏社区氛围。
“破圈”的代价: 当知乎试图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入一些与原有社区文化不符的内容和用户。这种“破圈”有时会稀释社区原有的“味道”。

总而言之,知乎的“酸腐气”越来越重,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流量驱动、内容生产模式的改变、社区氛围的演变、算法的助推,以及用户群体的变化,共同塑造了现在知乎的“风貌”。

对于用户来说,辨别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当然,我们也能看到,在这些“酸腐气”之下,依然有许多用心输出价值的用户和内容。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筛选、去判断,不被那股“酸腐气”所裹挟。

希望知乎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能够重新获得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酸腐这个词往往是用来形容文人的,而我觉得许多知乎用户并不是酸腐,而是单纯的酸。

他们酸有钱财的人为满身铜臭。

他们酸有才华的人为哗众取宠。

他们酸有权势的人为仗势欺人。

但其实他们也想有钱,有才,有权,想得眼红,他们是生活中的loser,但又不愿意承认。

好,既然现实中我啥也没有,我就要学文人的风骨,粪土当年万户侯,我就是瞧不起你们这帮有钱,有才,有权的世俗成功者,我说的话只不过是揭露你们的真面目,我要控诉这个不公的世界,在自己的精神意淫中对你们冷嘲热讽。

所以如今文人这个词被黑得惨,一方面这些人黑文人卖弄才华,一方面这些人被当成文人然后被世人笑话。

我不是文人,也没什么文人的傲骨和才气,但读了许多文人的书,自认为有了些文人的酸腐气,有了些文人的固执,反正也算不上学到什么好的德行。

但有几点我还是明白的。

有钱的人是靠自己的本事赚的钱,是那些整日做着发财梦的穷人比得来的吗?

有才的人是靠学习和勤奋得来的才华,是那些书都懒得看,只会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知乎er比得了的吗?

有权的人是靠管理能力攀上的高位,是那些没事自称屁民的愤青比得了的吗?

我也会酸人,但我酸的是那些靠着坑蒙拐骗发大财的人,靠输出反社会言论博眼球的“有才”之人,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无能之人。

我向来以真名发表言论,也不避讳任何可能存在的恶意中伤,因此我说的话对得起我自己的良心。

而那些躲在小角落里,为了博取和自已一样酸气十足的人的赞同,而一遍遍愤世嫉俗的人,根本配不上酸腐这个词。

不然,真正愤世嫉俗的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必然痛心疾首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最近给人的感觉“酸腐气”越来越重,这事儿啊,说起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很多老用户都能明显感觉到,以前那个大家畅所欲言、分享干货的社区,好像变了味儿。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1. 流量驱动下的内容“注水”与“同质化”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以前知乎上那些长篇大论、有理有据的专业回答,现在越.............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程序员职业的讨论之所以让人产生“想干就能干得好的”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复杂原因,既有客观现实的折射,也有主观认知的偏差。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成功案例的“滤镜效应”1. 高薪与自由职业的宣传 知乎上大量程序员分享“高薪”“自由职业”“远程办公”等经历,尤其是创业成.............
  • 回答
    知乎上,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你觉得挺有意思或者挺有料的回答,结果一看,嚯!被折叠了,前面就显示个“展开”二字。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好奇的,尤其是当你自己写了半天一个不错的答案,结果也被折叠了的时候,那心情更是有点复杂。这背后其实是有几个主要原因在起作用的,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是好几个方面的考量混在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不少知乎老用户能感受到的变化。感觉“干货”变少,知乎“水化”的现象,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多种因素层层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1. 用户构成和用户需求的变化: 新用户涌入,需求多样化: 知乎从最初定位的小众、专业、高知社区,到现在成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平.............
  • 回答
    知乎 HiFi 发烧板块“水平不高”的说法,我理解你想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观察,即在这个领域,你可能觉得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有效性有待商榷,甚至有时会看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够专业或跑偏的讨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让这分析听起来像冰冷的机器语言。1. 用户.............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存在的“左倾”倾向以及他们是否代表了中国精英阶层,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一、 知乎用户的“左倾”现象:多重因素交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左倾”本身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指代不同的政治、经济.............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如果你稍微浏览一下关于“直销”的话题,很容易就能发现一股相当浓厚甚至可以说“一面倒”的批评声音。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直销行业本身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负面印象:不得不承认,直销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伴随着争议和质疑一路走过来的。在早期,许.............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近现代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汪精卫和袁世凯,确实存在着一种与主流历史叙事有所不同的解读,倾向于将他们塑造成“忍辱负重”的“民族英雄”,而孙中山则被贴上“虚伪的贼”的标签。这种观点并非绝对主流,但在知乎的用户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讨论度和影响力。理解这种观点的形成,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知乎上健身类问题之所以出现大量的爆照现象,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涵盖了用户需求、平台机制、内容生态以及社交心理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用户需求的驱动:真实、具体、可量化的反馈 解决实际问题的诉求: 许多用户之所以提问关于健身的问题,是为了解决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长篇累牍,有时还让人觉得“答非所问”的回答,其实背后有不少说得通的逻辑和原因,并非全是“凑字数”或者故意捣乱。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掰开了看:1. 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诉求: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而来。当一个问题触及了他们的专业领域或者深感兴趣的话.............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展现出较高的收入水平,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可以解释的现象,并非所有知乎用户都是高收入者,但吸引了大量具备特定技能、知识和职业背景的用户,从而在群体层面产生了收入较高的印象。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 用户画像与社区定位: 高质量的知识分享社区: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开的讨论平台,用户构成多元,对不同议题的关注度自然也会有所差异。关于为何部分大陆用户在知乎上对国内政治的兴趣及了解程度似乎不及国际政治,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可控性: 国内政治信息的“过滤”与“引导”: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但.............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被一些用户戏称为“国师”的人数众多,并且这类内容也比较普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定位1. 知识分享与深度讨论的平台定位: 知乎最初的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强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关于“法术”的话题,很多时候会涌现出一些自称“道士”或者对道教有深入了解的用户,但他们的回应,似乎总是在“打太极”,很少直接告诉你“这个法术能做到什么,怎么做”。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道士”以及他们所处的语境。在.............
  • 回答
    在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互联网上,你但凡提起买车,尤其要是想找点靠谱的建议,知乎上关于日系车的推荐那绝对是铺天盖地。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背后是有不少具体原因的,我给你掰扯掰扯,保证你说得明白。一、可靠性与耐用性,这是日系车的金字招牌要说日系车,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省心”。这玩意儿就像个老黄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有意思,也非常切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确实,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我们会遇到不少看似简单,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上高中我用不用好好学习”。这类问题的存在,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何必费这么大劲去问一个道理都懂的事呢?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背后,其.............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使用 MS Office 降低工作效率”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一部分用户对效率工具和工作流程的深入思考,以及对更优解决方案的探索。这种观点并不是说 MS Office 本身不好,而是当它被不恰当使用,或者与更现代、更专业的工具相比时,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种说法:.............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大龄剩女”的讨论热度远超“大龄剩男”,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以及平台特性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剩女”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更强的社会标签和文化压力。 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女性的价值往往与婚姻和生育紧密挂钩。一旦过了某.............
  • 回答
    知乎上大家对外国中性笔的推崇,以及对国产笔的“差评”,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挺复杂的认知和消费习惯在起作用,远不是“国产笔真的不行”这么简单。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1. 关于“推崇外国货”这件事,得先认识到几个大背景: 品牌历史与积累: 像三菱(Uni)、百乐(Pilot)、斑马(Zebra)、.............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电磁辐射认知上的一个普遍误区。知乎上“电磁辐射无害论”之所以普遍,背后原因挺复杂,跟科学传播、公众认知、信息茧房以及一些误导信息都有关系。咱们就来捋一捋。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觉得电磁辐射无害?1. 科学事实的普及,但解释可能过于简化: 非电离辐射 v.............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